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从丰都鬼城看中国的“鬼文化”

2017-06-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1
转发:0
评论:0
从丰都鬼城看中国的“鬼文化”,【摘要】鬼文化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为开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摘 要】鬼文化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为开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随着人们的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和进步,对其消极落后的因素,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批判和淘汰。然而对其精华,应该加以发掘和利用,使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丰都鬼城 鬼文化 冥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鬼文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而作为古文化的代表,重庆市的丰都县几千年来保留了许多这方面的历史古迹。丰都鬼城历史悠久,传说汉代有阴长生、王方平二人在此修道升仙。至唐代有人误将阴王二姓联在一起,便成为“阴王”。这次笔误,后讹传为“阴间之王”――“阎罗天子”。佛教传入后,逐渐演变为“阴曹地府”、“鬼国京都”。近些年来,随着长江沿线旅游的兴盛,丰都县对这些历史文化景点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那么这些扩建的景点都是什么样的呢?斥资2.3亿元包装鬼城,这到底是“鬼文化”还是“鬼把戏”呢?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回答无疑是否定的。但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有没有“鬼文化”的积淀呢?回答却是肯定的。遍及原始社会的鬼文化直接孕育了人类早期的精神支柱――原始宗教。
  
  一、鬼文化的由来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世界上虽然没有鬼的存在,然而鬼文化却是很早就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并充当了人类文化的先驱,开创了人类文化的先河,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据有关方面的研究认为,鬼文化,就是距今至少六、七十万年前人类童年时期的“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物,从1929年发现的距今六十九年的北方山顶洞人,曾用红色的粉末撒在死者身上。经分析,其目的大约有二:一是因为红色与血液的颜色相同,表示给死者补充一些新鲜血液;二是认为死者“灵魂不灭”,冬天也同样怕冷,撒些红粉,象征增一些红了的炭粉,为死者增温御寒。在国外,有的考古学家,先后在意大利和法国等的原始有人遗骸附近,发现发随葬的燧石和其他各种石器,这虽然是石器时代的产物,是希望死者灵魂继续使用这些石器。
  上述事例说明了原始初人们就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不死;灵魂的主宰躯体的超自然体;人的死亡是因灵魂离开躯体而他往的结果。因此, 上古时人们认为火葬或天葬尸体、其灵魂可以升天;土葬使死者的灵魂,可以有个安稳的“摇篮”和永久的归路。由于人们迷信灵魂为超人的能力,活着的人就畏惧它或者想依赖它,乞求它。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给幻想的鬼魂世界,因而在人死之后,就举行种种礼拜活动,如招魂、赶鬼、祭祖等等。于是就形成了原始的宗教文化。这种处于人类社会初期状态的宗教文化,多存在于尚不具有成文历史的原始社会中,它虽然是原始的,但它在原始社会中,却是原始文化的主要支柱和先锋。它对原始社会中人们的自然观,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均具有决定性的重大影响,它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社会存在,又反作用于当时的社会,支配着人们的社会文化行为,对人类的原始神话、口头文学、原始绘画、雕刻和歌舞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和推动作用。
  原始初人们为什么会产生“灵魂不死”的观念呢?据许多学者研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生理和心理机制曲折反映的梦幻所致。原始人有时在梦中看见了死人和离别的人,同他们互相交谈,目睹了死者或离别的人的音容笑貌,有时互相触摸,甚至吵骂、厮杀等,被梦中显现的幻象所惊骇。原始初民,梦后就相信这些表象的客观实在性。因而,对做梦的人来说,正如那些在他梦现的死人和离别的人存在一样,他自己的存在也是双重性的,所以认为自己,自己既是一个有生命、有意识的个人而实际存在着,又认为自己是作为一个可以离开身体而以“幻象”的形式出现的单独的灵魂而存在着。这是原始人的智慧所难以避免的。
  我国古代,人们关于灵魂不灭观念,首先表现在什么是“鬼”的理解上。他们把附在人身上的灵魂和人死后独立存在的灵魂加以区别。如《礼记、祭法》称:“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说文解字》也说:“人归为鬼”。我中最早的甲骨文的“鬼”字形象就是死人脸上盖着一个东西。
  其次,古人认为魂与魄也有区别,认为人死后,魄随肉体的消灭,魂则离开肉体而变成鬼。同时,还认为魂魄对于人的作用各有不同:魄附着人的肉体,对人的肉体起作用;魂附着人的精神,对人精神活动起作用。因此,《礼记、效特牲》中说“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所以古人死后,生人总是向天招其魂,而不在地下找其魄。
  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所有先民,都凭借简陋的工具、坚韧的意志和不断增长的智慧,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在顽强的斗争实践中,先民的体力和脑力,都得到了有力地锻炼和进步,开始试败图对长期困惑他们的自然现象作出解释,先民由梦幻诱发了“灵魂”观念。由于智慧的发展,他们认为世界上一切不受人的身体直接控制、不受人的意愿随意支配的万事万物,都各自受着某种神灵的驱使。于是,在他们的心目中就逐渐形成一个“万物有灵”的神灵观念,即鬼神观念。于是,所有影响作用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他们幻化为形形色色的神灵。如:神、月神、雷神、土地神、河神、山神等等,先民们对这些神灵顶礼膜拜拜,祈保佑平安,希望帮助先民战胜无法预料和无力抵御的灾祸,这就使灵魂崇拜,发展到了宗教崇拜。也就是由最初的鬼魂观念,发展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这是鬼文化发展的原始阶段。
  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广泛,所谓“万物有灵”,也就成了“万物皆神”,神,古代也叫“鬼神”,如 春秋时的《 论语》指出:“季路问事鬼神。”《礼记、礼器》也说:“鬼神饷德。”[疏]:“鬼神聪明正直,依人而行。”《中庸》载:“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章句]: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随着鬼文化的不断发殿。在原始自发宗教逐渐形成了人为宗教之后,鬼与神的含义,才被区别开来,出现了所谓“人神曰鬼,天神曰神”之说。
  原始宗教的鬼神崇拜范围虽然很广,但按其类别,只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但这些崇拜,无论它多么神秘、古老,都与鬼神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其渊源都是来自遍及原始社会的鬼文化。
  二、鬼文化在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种完整的文化形态,一般应包涵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价值系统三个方面。鬼文化,与这几个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直接的、间接的关联,尤其在精神文化方面。鬼文化发源之早,流传之远,影响之大,可以称得上最中之最。
  以宗教而论,在中国产生最早的道教,它的前身就是“鬼道”,即五斗米道,这是道教早期的一派,是东汉顺帝(126―144在位)时张陵在四川大邑县城内创立的,它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初学这种道的人,名为“鬼卒”,道徒中骨干称为“奠酒”。以“治”为传教单位,在公元143年(汗安二年)已发展到二十四治,绝大多数分布于今四川境内。陵死,传子衡;衡死,传子鲁。东汉末年,鲁在今陕西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近三十年。《华阳国志.汉中志》载:张鲁“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又“以鬼道教主义舍”。如果没有鬼文化的渊源,那么也不会有鬼道的产生和流传。在历史上全国各地道观林立,四川至今不仅有青城山和丰都名山的道教洞天福地犹存,至今在地处川东南边缘的秀山境内,仍有以“鬼道”命名的“贵(鬼)道溪”流传至今。这些,也足以说明鬼文化的涵蕴深厚,源源流畅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丰都鬼城
丰都鬼城,旧名酆都鬼城,又称为“幽都”,位于重庆市下游丰都县的长江北岸。鬼城以各种阴曹地府的建筑和造型而著名,内有哼哈祠、天子殿、奈河桥、黄泉路、望乡台、药王殿等多座表现阴间的建筑,是长江游轮旅客的一个观光胜地。丰都鬼城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是一座起源于汉代的历史文化名城,被人们传为“鬼国京都”、“阴曹地府”,成为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它不仅是传说中的鬼城,还是集儒、道、佛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最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丰都鬼城外文名称:Fengdughosttown地点重庆市丰都县旧名:酆都鬼城别称:幽都,中国神曲之乡景点:文化名城概述.丰都鬼城丰都鬼[1]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处长江上游。它是一座依山面水的古城,春秋时称“巴子别都”,它是从重庆顺游长江三峡的第一个旅游景区。传说这里是人死后灵魂归宿的地方。“鬼城”丰都,名山上古木参天,寺庙林立,...
· 鬼城丰都鬼文化载誉千年如今面临“生死劫”(图)
核心提示丰都,中国唯一一个称自己为“鬼城”的地方。在一个将死亡视为莫大禁忌的国度,这是一个奇迹。曾经在逐利冲动驱使下,丰都“鬼城”以鬼文化为噱头,凸显阴森、残忍、血腥的“阴曹地府”,最终因封建迷信陷入泥沼而饱受非议。而今,这个全国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面临生存危机。危局之中,丰都寄望于靠建仿古镇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崛起。然而,当“鬼城”不再谈鬼,剥离了鬼文化之后就显得难副其实。一段延续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将面对生死抉择。走向没落的千年“鬼城”刚刚落幕的第一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上传来消息:总投资5亿元的丰都名山古镇即将在“鬼城”开建。好消息并未让丰都名山旅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蒋晓川有太多的兴奋。站在鬼城名山景区办公室门口,蒋没有丁点好心情———放眼望去,门可罗雀的景区大门口,检票员在一边扎堆聊天,空余巨大的门柱突兀地立于偌大的入口处。双手反背,来回踱步数圈。蒋强迫自己坐回椅子,双手用力抹把脸,从...
· 天下名山之鬼城
鬼城丰都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内涵,神奇的传说,秀美的风光和难以替代的观赏价值,不可多得的鬼文化研究载体和独特源泉,向中外游客展现出神秘的东方神韶。丰都“鬼城”是人们凭想象建造的“阴曹地府”,人们凭想象,用类似人间的法律机制先后建成“阎王殿”、“鬼门关”、“阴阳界”、“十八层地狱”等一系列阴间机构。各关卡的鬼神形象又是千姿百态,峥嵘古怪。刑具令人恐怖万分,不寒而栗。
· 从历史看八闽文化
福建,一个矛盾的整合体,古老的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已发展成为经济繁荣、文教昌盛的“文明礼仪之邦”。《永远的驿站》向我们展示了那厚重的历史,在不断地融合与进步中,八闽文化极具个性魅力,多元性、矛盾性、海洋性的突出特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作者以其独到的历史观描绘了这一无与伦比的地域文化。/>在《永远的驿站》中,历史的厚重感让我们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文明会给它的后代带来远不止历史这点沧桑,更会激发一种责任感,使命感。/>闽山苍苍,闽水泱泱,民族融合,文化交汇,即使这样,这里的民众仍保留着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实属不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乡有一俗。”是福建民俗的真实写照。/>方言是地区最鲜明的特征,听口音即可辨别某一个人的籍贯,而闽地方言中又有许许多多的分支,也许隔一座山、一条河的村民,在见面的时候都无法沟通。多元文化碰撞、交汇,必定产生竞争,会有优胜劣汰,也许正是这样...
· 从筚篥看音乐文化的交融
一、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融筚篥传入中原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西域音乐几乎通畅无阻地涌入了中原,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皇室贵族的狭小圈子中。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西域音乐更为广泛地在中原传播开来。受各朝统治者及皇室贵族们所喜爱的西域乐器大量涌入后,对中原乐器总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1)宫廷乐队编制上建立了新制度。从各部乐伎中乐器的使用就可知,除隋七部乐中(国伎),(清商伎)中仍只用汉族乐器外,其他各部伎中已是以西域乐器和汉乐器共同编配为特点,形成了“中西”乐器的交融使用。(2)外来乐器的“汉化”交融产生新的中国乐器,就如筚篥,传入中原后的龟兹筚篥在汉族文化影响下和渗透下,不仅名称方面逐渐向汉化方向演变,形制构造、材料上以及音律上也深受中原文化影响而变化成为今天竖吹管状乐器中“名变质不变”的“管子”。(3)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的浸透。北狄音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