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食文化之遐思

2017-06-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19
转发:0
评论:0
食文化之遐思,论文关键词:饭局食文化强国治民食物“饭局”、“霸王餐”等这些耳熟能
  论文关键词:饭局 食文化 强国治民 食物
  “饭局”、“霸王餐”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在小康生活的今天已变成一种“中性”或“贬义”词,而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它曾是权力、地位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它的演化与嬗变也同时折射着中国时代、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历程。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我国几千年来历朝历代有作为的统治阶级所秉持的强国治民之道。 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种五谷,自人类来到世上,食物就成为伴随其生命始终的“灵丹妙药”,任何人都离不了它。
  食物曾经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气候、河流、地形曾为人类定居所考虑的首要因素,土地神、灶神、蝗神庙等文化现象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这些是粮食作物生长的必备环境之使然,是人类对风调雨顺的企盼以及对掌管天地万物的神祗之敬畏的结果。它们符合自然与社会的生存法则,遵循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只有依规办事,他们才有可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每当一种现象得到人们普遍接受的时候,这种现象就会成为一种潮流,并进而变为一种习惯和习俗,久而久之,在人们理性思维的左右下,它便成为一种独有的文化。文化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社会实体,它总会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融合性和开放性,总能外衍出其他的文化现象。而食文化兼具人类时刻都离不开食物的特点,它所衍生出的文化现象也深深的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并成为一种文化必需品,在人们生活中生根发芽。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他把生理需要作为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当这一需要被满足之后,其它的需要层次才能得到满足。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礼仪文化等等这些才得以产生并发展。但这些仅仅只是食文化横向延伸出来的文化现象和实体,由它纵向发展而来的文化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文化斗争与融合中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并变成一种礼仪和规则,至今仍被我们现代人所遵循,并作为文明人的标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客吃饭”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成为犹如“hello、您好”这样的日常用语,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思想影响之下,“饭桌上谈生意”、“求人办事”等,为请客吃饭打开了一扇便利之门。婚丧嫁娶这些在中国人看来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也离不开吃饭,因为它能将大众聚在一起,将亲戚朋友唤到一处,是缩短亲戚朋友空间距离最有效的方式。虽然古代那种食不果腹的年代已不复存在,但“吃饭请客”已成为一种心理习惯,法律上虽没有这种规定,但它已成为一种潜规则,伦理、世俗所承认的、不允许违背的一种潜规则,也许这就叫习俗。这种潜规则一旦违背,便被视为“异类”、世人将“另眼以观”,我们便称违规者“不懂事”、“没礼貌”。
  说起“饭局”,其实它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这一词汇源于宋代,“饭”与“局”曾是两个完全无关的词,但宋人将它们组合,这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因为在饭局上有太多“玄机”。“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妇孺皆知的著名饭局,各个无不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大阴谋。现今,这种“玄机”在饭局上仍屡见不鲜,其中的妙处已被他们展现的淋漓尽致,成为官场、职场上巴结、讨好上级的一把利器。
  在食文化中,中国的食文化也许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中国人吃饭很有讲究,从座位的排放到上菜的顺序,从谁先动第一筷到什么时候方可离席,饭桌上,中国的“礼仪之邦”让世人望尘莫及。另外,“无酒不成席”也是中国人的共识。酒的出现,一方面造就了酒文化,另个贡献就是为饭桌上增添了更多内涵,敬酒、劝酒可谓是中国饭局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这里面的学问更是高深莫测,要学到其中的要义还真需下一番苦功夫。
  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意识形态的发展。现在的食文化讲究“吃出高雅,吃出情调,吃出品位”,因此,西方的西餐厅铺天盖地地在中国安家落户,高雅的情调、时尚的装束、干练的操作成为年轻人的最爱。同时,它也逐渐成为了一门艺术。厨艺大比拼、电视上的营养健康小栏目、烹饪与调理等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学习提高、展现自我的平台之一。它也可算作一种品牌。在中国,有宫廷菜系与民间菜系之分,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名扬天下,它们以自己独特的口味与风格使中国的“吃”文化走出中华、面向世界,成就了一张中国文化的靓丽名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食文化之遐思
论文关键词:饭局食文化强国治民食物“饭局”、“霸王餐”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在小康生活的今天已变成一种“中性”或“贬义”词,而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它曾是权力、地位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它的演化与嬗变也同时折射着中国时代、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历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我国几千年来历朝历代有作为的统治阶级所秉持的强国治民之道。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种五谷,自人类来到世上,食物就成为伴随其生命始终的“灵丹妙药”,任何人都离不了它。食物曾经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气候、河流、地形曾为人类定居所考虑的首要因素,土地神、灶神、蝗神庙等文化现象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这些是粮食作物生长的必备环境之使然,是人类对风调雨顺的企盼以及对掌管天地万物的神祗之敬畏的结果。它们符合自然与社会的生存法则,遵循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只有依规办事,他们才有可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每当一种现象得到人们普遍接受的...
· 百年之逸兴千载之遐思——丁惟宁书法艺术浅析
五莲县九仙山南麓的丁家楼子村东,有丁公石祠。系万历乙巳科进士、诰敕房中书舍人丁耀斗为颂扬其父丁惟宁的功德,以昭后世而兴建。石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二月,年底落成。石祠坐北朝南,全部用石料建成。万历三十八年(1610),在石祠前建石坊,石坊前额镌“仰止坊”斗大正书,右署“赐进士中宪大夫湖广副使前巡按直隶监察御史丁公讳惟宁”,左署“万历三十八年孟冬吉旦男耀斗建”。正面石坊两边的石柱上,题刻行书对联一幅,上联为“一咏一觞畅百年之逸兴”,下联为“勿伐勿剪绵千载之遐思”。从“少滨主人题”、“不肖男耀斗述”的落款可知,联语为丁耀斗所作,由丁惟宁亲笔书写。坊的背面镌“山高水长”,从石坊前后镌额与楹联书体对照,亦出自丁惟宁手笔。丁惟宁(1542-1611),字汝安,又字养静,号少滨主人,诸城城里人,是《续梅》的作者丁耀亢的父亲。嘉靖甲子(1564)举人,乙丑(1565)联捷进士,初知清苑知县,...
· 中国节气之关于冬至有哪些饮食文化
中国节气之关于冬至有哪些饮食文化中國的冬至又稱“冬節”、“賀冬”,是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冬至有那些饮食文化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吃餛飩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吃湯圓吃湯...
· 饮食文化
历史中国饮食文化史古埃及饮食文化古罗马饮食文化古希腊饮食文化中世纪饮食文化各地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美洲饮食主题首页
· 岭南文化—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概述
岭南背靠五岭,面向南海,既有大山峻岭,又有长达3368公里的海岸线,以及辽阔的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的水网地带;中部有北回归线穿过,故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农业、养殖业的发展。岭南地域内可猎、可耕、可渔,物产十分丰富,山珍、海味、粮食、蔬菜、水果等种种食料,为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岭南饮食文化正是在岭南的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中产生和发展的。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岭南农作物一般可以两造以至三造。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的河姆渡人从野生稻中培植出灿稻,此后水稻开始在南中国繁殖。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的广大地区开始由采集游猎而转入农业生产,岭南也不例外。在古代,岭南的农业以生产稻谷为主。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岭南粮食生产发展很快,据汉代《异物志》记载,岭南“夏冬又熟”,稻谷生产已是一年两熟。清代《粤东闻见录》称“海南地气更暖,腊月可以插秧,固有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