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浅析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

2017-06-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1
转发:0
评论:0
浅析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儒家  慎独  本义  道德修养  现实意义论文摘要:“慎独
  论文关键词:儒家  慎独  本义  道德修养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该概念本义的解读学界始终未有定论。从“慎独”传统解读和本义入手厘清其含义,认为“慎独”意在强调内心对于仁义礼智圣的专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慎独”在当今社会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 何为“慎独” 
  “慎独”源于儒家的《大学》、《中庸》。《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 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舍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 于 中,形 于外,故君 子必 慎其 独也。”《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 闻。莫见乎 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的解说中最早提出“慎独”一词,他说:“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不见,听之无声,犹戒惧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也。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必肆尽其情也,若有觇听之者,是以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由此可见,郑玄的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居、独处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所闻之处,也要时刻做到谨慎遵守道德规范。郑玄之说与刘向在《说苑 ・敬慎》中的说法相似,之后北齐刘昼的《刘子 ・慎独》、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南宋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中关于“慎独”的解读实际上都继承了郑玄对于“慎独” 的阐说。 
  而这其中朱熹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郑玄的说法,但他的解读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慎独”的传统理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 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 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 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 …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舍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舍其恶而卒不可舍,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在《中庸章句》中,朱熹又注:“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 ,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 ,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 ,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 通过对朱熹的章句集注以及其他文字的研习,我们不难看出朱熹除了沿袭自郑玄以来的传统看法,即认为“慎独”就是在独处时更要谨慎戒惧,在人所不知不闻之地加紧个人道德养成,不可自欺,要在个人修养上实当用力之外,还将“独”的内涵扩大了。例如,朱熹强调“‘慎独’之‘独’,亦非特在幽隐人所不见处。只他人所不知,虽在众中,便是独也”。朱熹还说“这独又不是恁地独时,如与众人对坐,自心中发一念,或正或不正,此亦是独处。”由此可以看出,朱熹的解读较之郑玄的进步之处在于使“独”包含了精神性与内在性的意义。在郑玄看来,“慎独”之“独”只是空间上的独处,是别人无法干预的地方。而朱熹理解的“慎独”之“独”除了上述之义外,还指一种内心 意念 刚刚萌发而众人不知我独知的“独”,由此可 以说,朱熹把“独”从个人独居的空间推致到了一个虽在众人中但缺乏外界监督与压力 的空间。这是对于“独”的理解上的深化。 
  上述从郑玄到朱熹的关于“慎独”之义的传统解读,着力都在于强调“慎独”的实质是要慎重对待他人不知的隐蔽处之所作所为,努力地做到不欺暗室、不愧屋漏。 
  随着2O世纪 7O年代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及 20世纪 90年代郭店楚简《五行》篇的出土,学界在对简帛文献进行整理和解读的过程中,看到了与传统解读不同的“慎独”,由此对于“慎独”本义的讨论重新拉开了序幕。
  清华大学的廖名春教授在其《“慎独”本义新证》一文中认为,庞朴先生《帛书五行篇校注》一书第 52到 54页的内容说明“帛书《五行》篇的‘慎独’说与《礼记 ・礼器》篇、《苟子 ・不苟》篇说同,而与《礼记 ・中庸》、《大学》篇迥异。”并提出,“‘慎独’就是不重外表,只重内心”[3]52。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梁涛先生通过对简帛《五行》篇原文和传文的解读与分析,认为该篇讲仁、义、礼、智、圣五行“……是形成于内心的,但它还有‘多’的嫌疑,还没有真正统一于心” ,所以,《五行》中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指内心专注于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的状态。在梁涛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中的两个“慎独”,前一个是指“诚其意”,后一个强调只有“诚于中”,才可能做到“形于外”,由此可见“慎独”必须落实在“诚于中”上,这实际还是要“诚其意”,而《中庸》中的“慎其独”则从道人手,君子“慎其独”所需要戒慎的就是那个“不可须臾离也”的道,要时时保持内心的诚,这与《大学》的“诚其意”是一个意思。通过三者的对比分析,可以说三个“慎独”都是“诚其意”,强调要端正内心的意念,从本原上杜绝一切不善行为的出现,这些无一不在突出儒家“内省”的工夫。所以,《大学》《中庸》以及《五行》的“慎独”的本义均是指内心对于儒家涵含仁、义、礼、智、圣五行的完满人格的专一,指内在的精神状态。郑玄和朱熹的错误在于把“诚其意”的内在精神仅仅理解为“慎其闲居所为”的外在行为,把精神专一理解为独居、独处,因而造成整个意义发生改变。通过对“慎独”本义的追根溯源,以及对其传统解读的辨析,我们看到了儒家一贯的对于内省的重视,对于修己工夫的强调。 
  那么,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个人,在理解了“慎独”的本义后,我们该如何联系时代联系自身,深刻而又发展地理解它运用它呢?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不能违背本义,也不必完全抛离传统解读。我们首先要确定这是一种强调内心对于道德境界和人生修养目的专一专注的功夫(本义强调对于仁义礼智圣的合一状态的专注),是对内心的关照,它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意义。同时,我们也可以于传统解说中汲取其合理的因素,那就是把“慎独”的形上意义下达到形下层面。每一个人都有独居、独处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慎独”传统解读中对于闲居时道德自制力的强调。这样才能将“慎独”更好地融人到当今社会,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个儒家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浅析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儒家慎独本义道德修养现实意义论文摘要:“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该概念本义的解读学界始终未有定论。从“慎独”传统解读和本义入手厘清其含义,认为“慎独”意在强调内心对于仁义礼智圣的专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慎独”在当今社会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现实意义。一、何为“慎独”“慎独”源于儒家的《大学》、《中庸》。《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舍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郑玄的解说中最早提出“慎独”一词,他说:“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不见,听之无声,犹戒惧恐怖自修正,是...
·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在我国古代各思想流派中,真正重视音乐的只有儒家,尤其是早期儒家。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在音乐搜集、整理、修订、教学上自觉地做了大量工作,《论语》中记载他音乐方面的言论和实践近30处。孔子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音乐观,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丰富的音乐思想。可以说,孔子既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孔子生当“礼崩乐坏”的时代,他痛心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无道,愤慨于诸侯“八佾舞于庭”的儹越,以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为一生志业。他“删诗书,订礼乐”,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教育学生(据说他还编有《乐经》作为教材,可惜没有流传下来)。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公孙尼子(约生前498年)著有《乐记》,是儒家的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一般认为也体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系统地学习、研究孔子的音乐观,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扬弃和转型,对当代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促进人的全面发...
· 老子和谐思想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老子[注: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一书的作者,从司马迁[注: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开始就搞不清楚,后来出土了长沙[注:长沙市-长沙为湖南省省会,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长浏盆地西缘。长沙市南接株洲市和湘潭市,西抵娄底市,北达岳阳市、益阳市,东挨江西省宜春市、萍乡市。]的帛书和郭店的竹简,也没有法说清《老子》为谁所作。弄清《老子》的作者是谁,是复杂的,需要更多的资料发掘。但是,《老子》一书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经典,是不争的事实。它以深邃的、思辩的哲学思维,哺育着、培养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从古到今,连绵不断[注:连绵不断拼音:liánmiánbùduàn简拼:lmbd近义词:源源...
· 浅析扬琴及其文化内涵
扬琴又称为洋琴,属于外国音乐文化舶来品,其自传入我国,逐渐与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中国风格,并且经过在民间数百年的流传与繁衍,使得中国成为了当前世界扬琴体系中最有说服力的代表者。音乐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扬琴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当前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扬琴应当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融合中外,和而不同,不断赋予扬琴新生命、新活力,使得中国扬琴让世界为之倾倒,能够在世界最高音乐殿堂发出。扬琴一、扬琴的传入与流派(一)扬琴的传入关于扬琴传入中国的假说,由于遗存的文献材料甚少,因此国内学者对于扬琴传入时间与地点的见解也是形色各异。对于扬琴传入时间,大约可推断为十六世纪与十七世纪之间,即我国明朝时期。关于扬琴如何传入中国,归纳起来具体可分为两种,即海路说和陆路说两种。从海上传入说角度分析,根据对《辞海》、《中国音乐辞典》等相关资料对于扬琴条目的解说,部分学者认为扬琴是在明末时期通...
· 何谓“慎独之学”——以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为文本
摘要:在先秦儒家诸多文学作品中,“慎其独”无疑乃是其中的一个高频词和关键词。因而先秦儒学又被称作“慎独之学”。但古往今来,人们对此的认识和理解却五花八门、并不统一,遂使这个独门之学至今沉潜书海,湮没无闻。而本文的用意就在于,通过对先秦儒家传统和新出土的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着的“慎独”思想的全面钩沉与爬梳,藉以阐明这一学问的志趣和指归就在于先秦儒家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