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谈西汉初期的黄老管理实践及其现实意义

2017-06-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0
转发:0
评论:0
谈西汉初期的黄老管理实践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西汉  黄老管理  无为论文摘要:西汉初期,黄老管理实践盛极
  论文关键词:西汉  黄老管理  无为
  论文摘要:西汉初期,黄老管理实践盛极一时,并取得了社会经济全面复兴、人民生活富足、天下大定的巨大成功。深究黄老管理实践中的具体措施,主要表现为:在管理的过程控制中,强调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在管理的原则上.强调从民之欲,宽政爱民;在管理者的道德要求上,强调谦恭俭约,以德化民。汉初黄老管理对我国当前改革公共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务员素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西汉初期的黄老管理实践是道家管理思想的伟大尝试。早在刘邦人驻咸阳之时,鉴于 秦朝暴虐的有为管理的失败教训,张良就建议刘邦“宜缟素为资。今始人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刘邦接受建议,比较注意节俭,为后来实行黄老管理埋下了伏笔。惠帝二年,力行黄老管理而使齐国大治的曹参继萧何为相国,即把黄老管理方式推行至全国。之后,由于“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因此,在上层管理者的自觉遵行和提倡下,黄老管理在汉初六七十年 间盛极一时,取得了巨大成功。
  一、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基于长期战乱引发的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府库空虚等社会客观现实,汉初政府在实践 中选择了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的黄老管理方式 。 
  黄老管理直接表现为管理者不扰民的各种无为管理举措。早在刘邦做皇帝之前,在老百姓争送其牛羊酒食犒劳士兵 时,他就不肯 接受 ,讲 “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初显其执政 之后不欲扰民而走 向黄老无为管理的端倪。惠帝和吕氏掌权时,也是主张“君臣俱欲休息于无为”。其中,曹参极其具有代表性。惠帝二年,相国萧何去世后,曹参 由齐相迁为相国。曹参不仅在临走前再三叮嘱接任者 :“以齐狱市为寄 ,慎勿扰也”,而且任相国后,亦奉为,所谓“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uj4 。曹参入相三年 ,以其清静无为的管理赢得了百姓赞誉 :“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 ,民以宁一” 文帝即位后 ,因循了惠帝 、吕后时期的清静无为的管理思想。在他的政治管理生涯的二十余年中,虚静无为可谓达到极致。既没有大兴土木的建设措施 ,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兴革举措,还没有兴师动众 的壮烈行为,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自然,以致于《 史记・孝文本纪》与《汉书・文帝纪》载其事迹时也十分简略,有的年份 ,甚至无事可记 ,给史书留下了空白年代。
  从各地分封的诸侯王来看,在 中央倡导的无为管理指引下,也大都能够抱 持清静无 为的管理 方式。所谓“淮南王安为人好读书鼓琴 ,不喜弋猎狗马驰聘 ,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 ,流誉天下”楚元王好读诗书,梁孝王喜欢文学,广交四方文士,河间王善藏诗书,实际都是在 向世人示 以无为而治的姿态。与此同时,中央委派的王国相在辅助王国推行无为管理时更是功不可 没,如 曾任齐相 的曹参 ,高帝时的赵相周昌、先相齐后相代的傅宽,文帝时的燕相栾布、先相齐后相吴的袁盎,景帝时的鲁相田叔 、淮南相张释之 等人 ,都朴质无华并敢于直言,这对于无为管理在各王国的全面开展和切实取得成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西汉初年周边关系的处理上,管理者亦因循清净无为的管理思想 ,尽可能地息事 宁人 ,以求有助于人 民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比如从汉与南越的关系看 ,秦汉之际建立的“南越国”虽在汉初“称臣奉汉约”,但仍不断挑衅,最终称帝,成为西汉 王朝的不稳定因素。文帝时 ,随着国家力量的强大 ,改变了对其单纯孤立打击的政策,而改用安抚的办法 ,“以德报 之”。赵佗 的祖籍在 真定 (河北 正定县),文帝首先下令整修赵佗父母的坟墓 ,特别设立官员,负责洒扫祭祀。然后,文帝又征召赵佗的亲属兄弟,任命他们为官 ,再进行重重赏赐。条 件成熟后 ,文帝派陆贾 出使南越 ,并带去文帝给赵佗 的一封信。信 中用词婉转 ,有理有节 ,建议共同抛弃前恨 ,互派使节,永远和好。种种安抚之策终 于感动赵佗 ,使赵佗恢复 了臣属的地位 ,从而成功地解决了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地方矛盾 ,赢得了边疆的安宁 ,人民也免却了刀兵之苦 ,得到了休养生息。 
  二、从民之欲,宽政爱民 
  诚如班固所言:“肖、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即对人民进行管理 而不扰民的关键在于通过从民之欲 ,实现宽政爱 民。那么,从汉初民之所 欲看,无非是想于饥寒之中求温饱,于之后求宽政。因此,一方面,在经济上它要求管理者要采取“轻徭薄赋”等政策,以推动生产的恢复发展;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它要求管理者要轻刑慎罚,以实现社会的安宁和谐。 
  从经济上看,为了恢复生产,汉初实行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汉高祖规定 田租为十五税一 ,文帝时减为三十税一,景帝 时三十税一成为定制,文景之时有十二年还免除田租。汉初的算钱(人头税),民年十五至五十六,每人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一百二十钱,文帝时减为每人每年四十钱。文景时期,为了减省皇宫厩马供驿站使用,开放 山泽禁苑给贫民耕种;为了养老抚孤,颁布振贷鳏寡孤独、尊礼高年的法令 ,朝廷派人督察地方执行;文景二帝还多次下诏救助灾荒 ,令郡国官吏务必重农桑 ,发展生产。同时,汉初统治者都十分节制使用民力,“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不过“用卒六万人”。为了使百姓免受转送赋税之苦 ,文帝下令列侯不准居住京城,各自归国。同时 ,徭役也从每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汉初的轻徭薄赋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人民得以致力于生产,使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并发展。 
  从政治上看,为了从民之欲,汉高祖即位之初,就下令“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这是见诸历史记载 的地 主阶级政权 在全国范围内释放奴隶的第一道法令 。文帝时 ,又废除了把罪人家属罚为奴隶的法律,还下令“免官奴婢为庶人”。与此 同时 ,文帝还认 为一些严刑苛法 ,如诽谤妖言法、妻孥连坐法、断残肢体的肉刑笞刑等不合人道 ,说 “法者 ,治之正也 ,所 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 ,朕甚不取。因此对之予 以废除。并且 ,文帝对法律 十分尊重 ,他所任用 的廷尉张释之不 以君权 的意志行事 ,敢于维护法律 的尊严 ,提 出“天子所与天下公共”的法律观。例如,一次文帝要对惊其御马的人处以极刑,而释之认 为只能处以罚金 ,最后说动了文帝。还有一次文帝要对盗高祖庙前玉环的人判族刑,廷尉认为只能判罪犯本人死刑 ,文帝也不得不尊重廷尉的意见。总之,汉初几十年轻刑慎罚,使管理者的爱民利民之心尽皆显露 ,给人民带来一个相对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谦恭俭约,以德化民 
  黄老管理持守老子“一日慈 ,二日俭,三 日不敢为天下先之“三宝”,要求管理者具有谦恭俭约的道德修养。从对汉初 的一些史料记载看 ,景帝之前的几任皇帝 都颇有谦恭俭约之道德风范。对刘邦来说,称帝后在“不欲费人”的指导思想下,公元前199年,萧何 自作 主张建未央宫 ,征用 了大量劳动力和财力物力,刘邦“见宫阙壮甚”大怒,对萧何大加斥责:“天下匈匈,苦战数岁 ,成败未可知 ,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由于汉 文帝刘恒是在刚刚平定了诸吕之乱后登上帝位的,因此他在恭俭谦让等道德素质方面的表现更为 出色。在 他初人京都上任皇帝群臣迎接时,他竟然 以皇帝之尊也下车 回拜 ,即“代王 (指文帝)驰至渭桥 ,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拜。于此 ,充分显示 了文帝“不敢为天下先”的谦恭人格。从文帝一生看,这种谦恭人格贯彻始终。当年岁收成不好 、外敌来犯或社会 出现异常现象 时,他总是下诏责己:“朕既不明,不能远德,……皆自於朕之德 薄而 不能远 达也”,“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朕既不敏,常畏过行。”甚至在其 遗诏自责的同时,认为自己无德无能死不足惜,不值得怀念和留恋 。因此 ,他认 为:既然“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那么“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 ,吾甚不取。”基于此,文帝以九五之尊依然谦恭地对其后事进行非常简单的安排:“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带无过三寸,毋布车及兵器 ,毋发 民男 女哭临宫殿。”由此可见 ,文帝的谦恭并非是装 出来的 ,而是他发 自内心的情感表露 。也正是如此,才能够有对人民的强大感召力,使人民对之如影相随。 
  另外 ,就文帝来看,其俭约的道德品格也很 明显。从生 活起居来说 ,文帝严格要求自己,“常衣衣,所幸慎夫人 ,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从对外铺设来说,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 所增益”;从其陵墓修建看,“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曾有一次,文帝想建造一个露台,但让工匠核算了一下,需要百金,文帝觉得花费太高,“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再也不提建 台之事 。文帝的俭朴作风 制约 了朝廷 的奢 靡之风 ,影响了 民风世俗。对文帝之道德评价 ,正如  司马迁所云:“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 
  诚如 孔子所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_5 J,汉初皇帝 的谦恭俭约极大地影响着朝廷上下,最明显的就是其丞相陈平了。《史记》记载了陈平的谦让胸怀:
  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日:“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原以右丞相让勃。”於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谈西汉初期的黄老管理实践及其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西汉黄老管理无为论文摘要:西汉初期,黄老管理实践盛极一时,并取得了社会经济全面复兴、人民生活富足、天下大定的巨大成功。深究黄老管理实践中的具体措施,主要表现为:在管理的过程控制中,强调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在管理的原则上.强调从民之欲,宽政爱民;在管理者的道德要求上,强调谦恭俭约,以德化民。汉初黄老管理对我国当前改革公共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务员素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西汉初期的黄老管理实践是道家管理思想的伟大尝试。早在刘邦人驻咸阳之时,鉴于秦朝暴虐的有为管理的失败教训,张良就建议刘邦“宜缟素为资。今始人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刘邦接受建议,比较注意节俭,为后来实行黄老管理埋下了伏笔。惠帝二年,力行黄老管理而使齐国大治的曹参继萧何为相国,即把黄老管理方式推行至全国。之后,由于“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因此,在...
· 西汉初期的“文质变救”说
中国古代有十分久远的变革思想,如《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这种变革思想由于受中国古代对自然规律朴素认识的影响,在上升到社会理论层次时,往往带有一种循环论的特色。这种变革思想经后世演变发展,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阴阳五行家的开宗人物邹衍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邹衍兼综儒道,一方面在治道目标上承自儒家,希望王公大人尚德而施惠及于民众,“其要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史记·孟荀列传》);另一方面他的论证手段又是接续道家的自然之论,不再是上古的“天帝临汝”,而是“深观阴阳消息”,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本来比类社会人事。尽管司马迁没有为邹衍专门立传,只在《史记·孟荀列传》中附而论之,后邹衍著作又悉数散佚,我们今天很难对这样一个重要学派有全面的认识,但从相关资料来看,其思想中已将阴阳与五行结合为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并由此进一步影响《吕...
· 西汉初期的“文质变救”说
中国古代有十分久远的变革思想,如《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这种变革思想由于受中国古代对自然规律朴素认识的影响,在上升到社会理论层次时,往往带有一种循环论的特色。这种变革思想经后世演变发展,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阴阳五行家的开宗人物邹衍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邹衍兼综儒道,一方面在治道目标上承自儒家,希望王公大人尚德而施惠及于民众,“其要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史记·孟荀列传》);另一方面他的论证手段又是接续道家的自然之论,不再是上古的“天帝临汝”,而是“深观阴阳消息”,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本来比类社会人事。尽管司马迁没有为邹衍专门立传,只在《史记·孟荀列传》中附而论之,后邹衍著作又悉数散佚,我们今天很难对这样一个重要学派有全面的认识,但从相关资料来看,其思想中已将阴阳与五行结合为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并由此进一步影响《吕...
· 西汉初期的“文质变救”说
中国古代有十分久远的变革思想,如《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这种变革思想由于受中国古代对自然规律朴素认识的影响,在上升到社会理论层次时,往往带有一种循环论的特色。这种变革思想经后世演变发展,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阴阳五行家的开宗人物邹衍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邹衍兼综儒道,一方面在治道目标上承自儒家,希望王公大人尚德而施惠及于民众,“其要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史记·孟荀列传》);另一方面他的论证手段又是接续道家的自然之论,不再是上古的“天帝临汝”,而是“深观阴阳消息”,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本来比类社会人事。尽管司马迁没有为邹衍专门立传,只在《史记·孟荀列传》中附而论之,后邹衍著作又悉数散佚,我们今天很难对这样一个重要学派有全面的认识,但从相关资料来看,其思想中已将阴阳与五行结合为一个有机的理...
·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在我国古代各思想流派中,真正重视音乐的只有儒家,尤其是早期儒家。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在音乐搜集、整理、修订、教学上自觉地做了大量工作,《论语》中记载他音乐方面的言论和实践近30处。孔子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音乐观,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丰富的音乐思想。可以说,孔子既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孔子生当“礼崩乐坏”的时代,他痛心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无道,愤慨于诸侯“八佾舞于庭”的儹越,以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为一生志业。他“删诗书,订礼乐”,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教育学生(据说他还编有《乐经》作为教材,可惜没有流传下来)。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公孙尼子(约生前498年)著有《乐记》,是儒家的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一般认为也体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系统地学习、研究孔子的音乐观,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扬弃和转型,对当代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促进人的全面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