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

2017-06-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8
转发:0
评论:0
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摘要:朱熹主张“恻隐是情”“四端皆情”,强调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互动。王夫之则严
摘要:朱熹主张“恻隐是情”“四端皆情”,强调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互动。王夫之则严格区分“四端”“七情”,批评朱子“以性为情、以情知性”,混淆了性与情、道心与人心的界限,认定已发的道德情感仍然是“性”而不是“情”。王夫之对于“情”的警惕防范,超过了朱子。两人均认同情才本于性,但朱子的思考重点是“心”“性”“情”一体三分,王夫之的思考重点则是以“性”(道德理性)为轴心,从“性”“气”二本出发来说明“情”“才”的善与不善,力图通过“正情”“尽才”“功效”以“尽性”。

关键词:心;性;情;才

王夫之(1619-1692)如朱熹(1130-1200)一样,十分重视《四书》的创造性解读,亦通过训释《四书》发挥自己关于“心性情才”的看法。本文试图对二者的性情论略作比较,重点围绕着“四端”是否为“情”而展开。

一、朱子的“四端皆情”论

朱子认为,“四端”是情,“七情”也是情,均是性之所发。他认为性是根,情是芽,性是未发, 情是已发。有这性便发出这情,因此情而见得此性。朱熹《 孟子集注》:“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端,绪也。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卷三) 陈淳(1159-1223)《北溪字义》:“情与性相对。情者,性之动也。在心里面未发动底是性,事物触着便发动出来是情。寂然不动是性,感而遂通是情。这动底只是就性中发出来,不是别物,其大目则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中庸》只言喜怒哀乐四个,孟子又指恻隐、羞恶、辞逊、是非四端而言,大抵都是情。性中有仁,动出为恻隐;性中有义,动出为羞恶;性中有礼智,动出为辞逊、是非。端是端绪,里面有这物,其端绪便发出从外来。若内无仁义礼智,则其发也,安得有此四端?大概心是个物,贮此性,发出底便是情。”(卷上)朱子主张,仁、义、礼、智等蕴藏在心里的德性,发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情绪、情感。

陈淳的《字义》是相当忠实于朱子思想,特别是《集注》之精神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朱子至少把“情”分为两部分,一是“七情”,一是“四端”。陈来说,朱子之“情”可以三分,“一是指作为性理直接发见的四端,二是泛指七情,三是更包括某些具体思维在其内。”[1](p149)陈说是有根据的。我们这里主要讨论前两种“情”,尤其是四端之情。朱子说:“四端皆是自人心发出。恻隐本是说爱,爱则是说仁。如见孺子将入井而救之,此心只是爱这孺子。恻隐元在这心里面,被外面事触起。羞恶、辞逊、是非亦然。格物便是从此四者推将去,要见里面是甚底物事。”(《朱子语类》卷五三)

从以上引文不难发现,第一,朱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天所赋予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本性、本质或道理,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端,恰好是上述性、理必然要展示和表现出来的东西,也是人之性、理的外在化、客观化或实现过程,及其过程之中情感、情绪的伴随。第二,仁、义、礼、智属今人所谓道德理性,四端属今人所谓道德情感,二者相辅相成,相伴而行,皆统属之于“一心”。

所谓“心统性情”是什么意思呢?按朱熹对张载(1020-1077)“心统性情”的理解和发挥,就是指“心”主宰、统摄、包含、具有性情。一方面,朱子对心、性、情三者作了区分,尤其指出心与性情的差异;另一方面,他又肯定三者的统合、一致。“然心统性情,只就浑沦一物之中,指其已发、未发而为言尔;非是性是一个地头,心是一个地头,情又是一个地头,如此悬隔也。”“心,主宰之谓也。动静皆主宰,非是静时无所用,及至动时方有主宰也。言主宰,则混然体统自在其中。心统摄性情,非笼统与性情为一物,而不分别也。”(《朱子语类》卷五)三者既浑沦一体,又有区别。朱子强调,心涵盖了性情,心之未动为性,已动则为情。性即是理,情是发用处,心就是管摄性情的。心主乎性而行乎情。心该备通贯,主宰运用。“心统性情”的“心”是“心之体”,是道德本心,不是指人的思虑营为的自然之心,但又离不开自然之心。这种道德本心未发动、未表现出来时,不过是人心所先验地具有的一应当如此做的道德律则、命令,这就是“性”或“理”。这种道德本心“随人心思虑营为、喜怒哀乐之活动而起用时(已发),它使思虑营为、喜怒哀乐在在皆合乎天理,在在皆是爱人利物而不是害人残物。这时,它表现自己为恻隐、是非、辞让、羞恶等道德之情”。[2](p87)本心中的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是不离不杂的。道德理性是道德行为的根据,没有道德理性(性、理),道德情感(情)就无从发生。反之,没有道德情感,道德理性就没有挂搭处;没有道德情感的能动性冲力,道德理性也无从抒发、实践出来,也就不可能有什么道德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
摘要:朱熹主张“恻隐是情”“四端皆情”,强调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互动。王夫之则严格区分“四端”“七情”,批评朱子“以性为情、以情知性”,混淆了性与情、道心与人心的界限,认定已发的道德情感仍然是“性”而不是“情”。王夫之对于“情”的警惕防范,超过了朱子。两人均认同情才本于性,但朱子的思考重点是“心”“性”“情”一体三分,王夫之的思考重点则是以“性”(道德理性)为轴心,从“性”“气”二本出发来说明“情”“才”的善与不善,力图通过“正情”“尽才”“功效”以“尽性”。关键词:心;性;情;才王夫之(1619-1692)如朱熹(1130-1200)一样,十分重视《四书》的创造性解读,亦通过训释《四书》发挥自己关于“心性情才”的看法。本文试图对二者的性情论略作比较,重点围绕着“四端”是否为“情”而展开。一、朱子的“四端皆情”论朱子认为,“四端”是情,“七情”也是情,均是性之所发。他认为性是根,情是芽,性...
· 王夫之
人物简介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是明末清初著名大儒,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人物生平童年时期王夫之,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1619年10月7日)出生于衡州府城南回雁峰王衙坪,此时父亲王朝聘已经50岁,母亲谭氏也有43岁了。王夫之为家中第三子,有长兄王介之和次兄王参之。王夫之三岁时,父亲王朝聘第一次中副榜,赴武昌省应乡试,继而入国子监。王夫之五岁起,跟随年长十余岁的长兄王介之学习。九岁时,才跟着从京城回来的父亲学习。青年时期崇祯六年(1633年),王夫之跟着两位兄长去武昌省应乡试,当时的主考官为钱谦益。崇祯七年(1634年),湖广提学佥事水佳允在衡郡举行岁试,将王夫之列为一等第一名。崇祯九年(1636年),王夫之与兄长王介之、...
· 试论孔子的“斆”与性情的关系
内容提要:孔子采取了以性情论“斆”的方法,不仅把“斆”直接视为养性情之正的途径,而且把“斆”也同时视为一种特殊的性情选择和生活方式。本文认为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判断一方面昭示人性的天赋性,把所有的人都安置在同一起跑线上,另一方面又将人与人之间地位不同的原因全部锁定在“习相远”之上,认定只要你认真学习,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社会就会全面地承认你的价值。由此一来,就给社会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人文氛围。另外,文章还对《论语·学而》第一章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剖析,把孔子的“斆”视为一个精神境界提升的过程。关键词: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性情;斆由于经历了无数人生的坎坷与磨难,对人间现世有非常人所及的理解,所以,孔子的性情思想可谓千锤百炼,极为深刻。朱熹云:“《论语》,愈看愈见滋味出。”[①]以此来形容对孔子性情思想的挖掘过程,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作为一位教育学家,孔子深知教与学的过程,就是...
· 王夫之是什么人,王夫之思想主张是什么
王夫之一生的著作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但每部都是不朽之作,给后人留下的思想价值很高,王夫之的著作是后期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的思想指导书。但是王夫之在世的时候,他的著作却并没有流行起来,这是为何?王夫之的主要思想又是什么?王夫之的生平简介王夫之湖南衡阳人,字而农,人称“船山先生”,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王夫之自小饱读诗书,多次与兄长们一起参加乡考都落榜收尾。19岁娶乡里首富之女陶氏,后在吴道行的岳麓书院学习,这是王夫之救世济民思想的早期源泉。1646年,王夫之开始参与抗清,1647年,孔有德攻陷横州,王夫之的家人在战火中死去,父亲王朝聘嘱咐要抗清到底,1648年,王夫之在南岳起义,后战败。总之王夫之从1645年开始到1661都在和清军对斗争,当然王夫之的斗争的工具是文章词句,王夫之在任职南明行人司行人,因反对王化澄,被欲王化澄赶尽杀绝,...
· 酒文化―酒与诗词―王夫之《生查子》
青郊聪马儿,浪醉旗亭酒.不是不催归,宝鞭在君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