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为家族尽一点心!
家是最小的国,国为最大的家。千百年来,国与家,离家与回家,游子与故乡,让无数胸怀家国天下梦想的中华儿女,在根深蒂固的忠孝与乡愁文化氛围中纠结割舍,对多娇的江山,高堂上的白发,床前的明月,河边依依的杨柳,村前涓涓的流水,滋生出剪不断理还乱的万千思绪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限牵挂。
一、家族与族贤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的家国天下主张,演绎成中华民族家庭、家族与国家之间传统的精神文化谱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炎黄子孙素有将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的传统,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道义肩负起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家庭是夫妻与亲子女构成的命运共同体,是社会的细胞;家族以血缘和婚姻结成亲属联合体,是社会的脉络,以绵长的血源凝聚千家万户,持续传延的家庭将家族不断扩展。家族有着传承延续与凝聚亲情的责任。家族对内负有共同生计的使命,以维持家族的延续扩大与调控家族成员的情感行为。家族对外向社会提供人力智力财力,扶养社会上的老弱病残孤寡。家族以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促使社会发展的同时,左右着社会的行为。封建大家族,始终保持着同姓一家族的观念。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由私有制所支撑的父系家长制大家族彻底解体,家族仅以单纯的血统关系而存续。
族贤乃族中贤士,多半是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本乡本土本姓中,有德有才有望,被族人所尊重。以做人做事做学问为标准,族贤既有见多识广的年高派长者,亦有出类拔萃的年少老成者。族中历代贤士激励族人思想、信仰、价值的见解积淀下来,形成极具乡土味的族贤文化,深刻影响着当地的民风乡俗,既是家族文化的精髓,又是地域文化的基因。
族贤文化扎根家乡母土,人物事迹真实,可敬可亲可感可效,真人实事易化人。自然而生的村庄靠族人的自治自律承载,族贤的嘉言懿行传于乡村,载于谱碟,深刻地影响着族人的言行,引导着族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族贤文化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标记,连接着故土,维系着亲情,睹物触景易生情。乡愁是游子对故园风物的一种深情记忆,是经久不衰的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愫。日益开放的社会,让更多族人走出故乡,使和谐共生或落寞边缘的乡村萌生出更为丰富细腻的美丽乡愁。故乡是游子的故乡,无论走到哪里,始终有一份浓浓的恋乡之情,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原动力。
二、族老与守望
家族如树,唯其根深干壮,方得枝繁叶茂。崇阳王氏属太原堂,源自周灵王太子晋第56世孙琮公支下。琮公,字国宝(公元771年-843年),唐高祖宰相王珪第十代孙,祖父王顺(唐户部侍郎),父德美任婺州知府由长安迁浙江金华;琮公以人材举,官至尚书左仆射,因朝廷奸臣陷害,由浙江金华迁江西南康府茶场镇,后因避战乱再由南康府迁至宁州东岸里泥湖(即修水县城旌阳山下),从此高隐不仕,隐居于旌阳山里泥湖。元代中期,琮公第16世孙仲武,字镇邦,由江西修水迁崇阳高枧钟山。其后裔现分属“高枧”、“白羊”、“新塘”、“学官”、“丰城”、“石城”等六个支祠,形成钟山世系。元末,王新一由江西迁居崇阳碧田畈,即“西庄”支祠落业始祖。明初,王福一由江西拖船埠迁崇阳钦上里,即现“棠棣”、“白霓”支祠落业始祖。 崇阳王氏自元至今,已经历700余年,承传30余世达7万之众。
新中国废除私有制后,封建家长式的族权被剥夺,家族事务随之荒弃,一度无人问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崇阳各姓维持了几千年的家谱体系几近摧毁,至今无法恢复。
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被破坏后可谓劫后余生。崇阳王氏宗亲联谊会(总祠),前身是“崇阳王氏辑谱建祠筹委会”,族老王印、俊毅、国辉等通过族中贤士为辑谱建祠工作奔走呼号,不辞劳苦。万事开头难,筹委会的处境艰难至凄凉:一无经费,二无摊子,三无班子,四无希望。王印等族老以传承家族文化为已任,从事家族事务,数十年如一日,甘愿为家族奉献的情怀,无不让族人为之动容,成为崇阳王氏家族当之无愧的精神首领。为寻找家族领航人,他多次上门与其促膝长谈;为凝聚家族情义,他自掏腰包遍访每个支祠。1988年发启组织编修“王氏族志总巻”并任总修;2005年发启号召续修“崇阳王氏大成总谱”,并积极筹备召开崇阳王氏宗亲代表大会。2005年12月,“崇阳王氏宗亲联谊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桃溪宾馆顺利召开,推荐并通过大会选举产生了以建平、国柱为名誉会长,王印为顾问,达斌为会长,王竞为秘书长的崇阳王氏宗亲联谊会首届领导班子。
根据联谊会章程,设立了主持宗亲日常工作的理事会,推举达斌为理事长,王印为顾问,明阳、正文、祖兴、澄斌、盛家为特邀理事,国辉、王竞、义国为理事,并由以上10人组成崇阳王氏宗亲联谊会理事会。至此崇阳王氏家族事务正式转入公开设谱局挂宗亲联谊会招牌办公。
联谊会在达斌会长的操持下,本着开门、理事、守摊、找米、服务的宗旨处理家族事务。联谊会班子坚持长年办公,无人领过报酬,也无人报过话费,也无人有怨言,称得上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甘于奉献。尽职尽责为宗亲服务,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梳理世系编修好了大成谱第一部和第二部,正着手编第三部(总结卷);筹集资金购置了会馆;举办民俗活动凝聚了族情。经费不搞摊派,全靠族人捐助。至2013年底,先后共筹资43万元,奉献人数达628人次。其中,第一部大成谱有297人,奉献金额14.46万元;第二部大成谱有97人,奉献金额14.7万元。
联谊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靠租房办公,曾三易其址。为尽快改变借屋躲雨,租房办公的现状,经第四次宗亲代表大会商定购置会馆。总祠发贴邀请宗亲捐助,有249人奉献,筹得资金13.74万元。核销多年来的房租、水电、印刷、办公、差旅等各项开支,结余现金8万元,购买会馆的资金仍有很大的缺口。得知达斌、明阳、世平、王竞、育刚等宗亲每人为购会馆先垫付2万元,族内有识之士深受感动,陆续主动捐款,截至2014年5月,接受会馆专项捐款13万余元,总算凑齐购置会馆的资金。
2014年9月9日9时,企盼已久的崇阳王氏宗亲联谊会永久性会馆,在祥和节俭的氛围中开馆。会馆位于崇阳大道金穗大厦后西南方的原县粮校宿舍楼一楼左侧,面积约110平方米,共投资28万余元。永久性会馆的开馆,结束了联谊会租房办公史的同时,让先祖之灵有了一个避雨挡风遮阳之所,让所有崇阳王氏族人有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还为集谱建祠济困联谊等工作的开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三、来者与承载
让我接触家族的有两个人,一位是我的父亲,另一位是族老王印。1988年编修“王氏族志总巻”时,父亲要我出点钱上志。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任单位办公室的副主任,耽心涉嫌搞房头宗族,不愿认同父亲的意思,父亲也没多说。在我们村子里,通过高考出去的人不多,想上谱或者能够上谱的人也不多。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当父亲再次说起这事时,我想也没想就说好吧!家庭成份高向来谨言慎行的父亲,他的心事我不全懂,但顺从父亲不会错。2005年续修“崇阳王氏大成总谱”时,族老王印找到我,说正在修崇阳王氏大成谱,请我为族上做点事出点力。或许是工作不很忙,抑或是自己闲不住,没作任何的推托便答应了。后来通过拜读族谱,我的曾祖父鲁珍公编修过白羊祠的宗谱,祖父子民公是崇阳王氏大成谱的倡修人之一,这也许是生物学上的基因决定性状吧!
日记是记叙文,把每天发生的事或处理的事或观察的事物客观地记录下来,是个人每日活动、思考或感觉的记录。平常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但偶而也会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一天的真情实感。这是为数不多并专为家族写的一篇。
通过大规模的族务活动把崇阳王氏的大族门风与族威立了起来。一是清明节去高枧钟(东)山祭祖;二是白羊高枧两祠先后改建的庆典;三是新塘祠石龟祖坟山的产权胜诉;四是端午节龙舟展演与提琴戏“耳环记”公演。从以前的秘密集会到现在的公开设局,以集谱搭台,联谊唱戏,路走对了。除族中的一些老人外,年青人乐意走这条路的人并不多,有渐渐荒芜的危险。
为什么要修高速公路?不仅仅是速度就是生命、金钱与效益;还因为社会的发展。路上的车多了,多了就挤,挤就要堵,一堵就慢,慢就会让人心急火燎。联谊会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所筑的路又宽又直,好比崇阳境内的杭瑞高速,现在虽然没有什么车走,不像京广高速上的车流,跑得那么忙,但将来总会有车流的时候。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就是这样,修好了路,等着车来车往,再收点路桥费,进行养护工作。有了“路桥费”,宗亲工作就会活起来。
联谊会的摊子要守,不能散。人们常说,宁可抛荒,不可失业。摊子一旦散了,再来搭就难。有摊子,还有人在守,就会有希望。
考虑到目前各支祠认识不一,联谊会以后的联谊活动尽量以各支祠为单位组织,联谊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扶贫济困助学,为政府排忧解难,为族人雪中送炭,让族人增溢家族情感,形成敬宗睦族爱国的家国胸怀。
二是互联互通共享,为族人发展牵线搭桥,将族中精英的信息收集归类,让族内资源互联互通,增强宗族凝聚力与族人亲和力。
三是贺生探病吊丧。人之一生,生老病死,关乎常情。生死面前,人人平等,莫能例外。生死乃人生大事,大事是联谊的基础,基础做不好,其他的事就不好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族贤与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在漫长发展中凝聚出来的精华,向族贤致敬吧!惟有族贤让家族流光溢彩,让家族文化增添不朽!只要地球上还有人类,家族之路就不会有尽头,这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族人注定会薪火相传。我从41岁开始为家族服务,至今有12年了,从骑着摩托到开着小车为家族尽着义务,尽心出力贴钱,没有想丝毫的图报,更没有丝毫的怨悔。而寻找国家的核心价值与家族的意识形态的结合点是时代赋予家族的课题,成为家族操持者所求索的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