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学:”存文化于乱世,育人才于世家“的千古遗训!
家学:”存文化于乱世,育人才于世家“的千古遗训!,图中的幼童手持毛笔,依照范例,练习书法。这种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少儿国学教育,被视作
图中的幼童手持毛笔,依照范例,练习书法。这种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少儿国学教育,被视作“特长”和“兴趣”加以培养。然而在中国古代,它却被列为家学的“启蒙必修课”,世家子弟多自三四岁便开始勤加练习。作为家族中世代相传的学问,家学不在专精一术,更注重深厚的文化积淀,全面的通识教育以及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学:大师从何而来?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少有一枝独秀,往往一门数杰。诸如汉魏的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西晋的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宋代的三苏(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明代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这样一家父子兄弟以学识才情并著于世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都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密不可分。
什么是“家学”?对此,钱穆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解读。他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可见,家学是以家为单位,教授学问,并累代相传,形成的文化传统。
中国的家学是如何诞生的呢?
早在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书册十分珍惜,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造成了文化的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同时,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的确立,逐渐形成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传统。这两种现象叠加的结果就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子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相关资料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36a51b47-97ba-403b-9d73-1089700f3c78.png)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0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106cf47a-2bf9-43b3-8b6f-76bb2958edd9.png)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生于乱世
我出生在一个乱世。我出生的地方叫荆州。我有个哥哥叫黄忠,我还有个认的哥哥,我管他叫干哥,他叫魏延。我记忆中没有爹和娘的印象。哥哥说我记事的时候他们已经死了。这使我感到郁闷不已。我一直不知道我生于哪年。我哥一定知道,但我不好意思问。只有在举行冠礼的时候我知道了自己的年岁,又过了几年,又忘了。而我心想的是反正哥哥永远在身边,什么时候想问都可以问他。因此一直都没问。直到哥哥去世。我小时侯哥哥送我去学堂。在那里我们接受教育,而且还要考试。我最讨厌考试。其实考试就是写文章,而且内容枯燥,经常是评论某一个人或事,而且那人或事通常是老师老早之前就评论过的。有一次我生病一天没来,第二天去正好赶上考试。我十分失望自己的病没有让自己多在家两天,但还是像往常那样写。要写的又是曹操。这个汉贼,已经写过几百遍了。我像以前每一次那样写完,交上去,不料得了零分。我问老师:为什么?老师说:其实不怪你,你一天没来,有些事情...
· 生于乱世
我出生在一个乱世。我出生的地方叫荆州。我有个哥哥叫黄忠,我还有个认的哥哥,我管他叫干哥,他叫魏延。我记忆中没有爹和娘的印象。哥哥说我记事的时候他们已经死了。这使我感到郁闷不已。我一直不知道我生于哪年。我哥一定知道,但我不好意思问。只有在举行冠礼的时候我知道了自己的年岁,又过了几年,又忘了。而我心想的是反正哥哥永远在身边,什么时候想问都可以问他。因此一直都没问。直到哥哥去世。我小时侯哥哥送我去学堂。在那里我们接受教育,而且还要考试。我最讨厌考试。其实考试就是写文章,而且内容枯燥,经常是评论某一个人或事,而且那人或事通常是老师老早之前就评论过的。有一次我生病一天没来,第二天去正好赶上考试。我十分失望自己的病没有让自己多在家两天,但还是像往常那样写。要写的又是曹操。这个汉贼,已经写过几百遍了。我像以前每一次那样写完,交上去,不料得了零分。我问老师:为什么?老师说:其实不怪你,你一天没来,有些事情...
· 关于教育的对联
关于教育的对联:师指千条路烛明万里程心血培桃李粉笔写春秋一代园丁乐四时桃李荣备课攻书蚕咀叶传经解惑茧抽丝东风吹奏园丁曲大地迎来桃李歌粉笔生涯知乐趣油灯备课见精神满屋诗书添丽景盈门桃李笑春风巧匠呕心雕美玉严师沥血良英才学海千秋勤汲取心田万亩好耕耘一头黑发来园圃两鬓白霜对栋梁语带烟霞自古少学发耕稼到秋成壁垒一新聿成大厦门墙三乐广育英才慈母心肠严父面孔春蚕志愿蜡烛精神大地耕耘园丁辛苦东风沐浴桃李繁荣好勇好刚总须好学有文有武还要有恒华夏腾飞科学关键神州崛起教育先行纳百川之流成大海通千古之典显高才师长甘霖浇开桃李学生倦眼读破诗书惟热心人可与其学且诚意者得入斯堂校园春临杨柳含翠神州光耀桃李杨芬育李培桃春风得意肩梁固栋盛世称心春雨潇潇润万株桃李丹心耿耿育四海英才教师似园丁呕心沥血学子如花朵斗艳争奇学问贵能疑疑堪开塞自修在务实实不蹈虚黑板一方演绎幽微世界讲台三尺集成浩翰乾坤学而时习之少小诵此语教亦多数矣圣...
· 关于人才的古诗词关于人才的古诗词
![](https://imgs0.zupu.cn/photos/fenzhan/180/f8477d5c-6d1e-4a66-bf12-a9308eb418a8.png)
关于人才的古诗词关于人才的古诗词论诗五绝清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满江红魏了翁逢著公卿,谁不道、人才难得。须认取、天根一点,几曾休息。未问人间多少士,一门男子头头立。只其间、如许广文君,谁人识。冠盖会,渔樵席。豪气度,清标格。要安排稳当,讲帷词掖。蜀泮堂堂元不恶,犹嫌偏惠天西壁。嘱公卿、著眼看乾坤,搜人物。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出都留别诸公康有为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康有为一代才人孰绣丝,万千作者亿千诗。吟风弄月各自得,覆酱烧薪空尔悲。正始如闻本风雅,丽葩无奈祖骚词。汉唐格律周人意,悱恻雄奇亦可思。将进酒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乐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 傅姓世家始于殷商
当游客从成都武侯祠的文臣武将廊经过时,都会和傅佥的塑像擦肩而过。傅佥排在向宠之后,位列蜀汉十四将的第十位。这些塑像是清代重铸的,入选的最重要标准是“忠”,且道德品质不能有一点瑕疵。傅佥的一尊雕像,反映出傅姓秉承忠心、爱国的家风传统。傅姓得姓的过程十分具有传奇色彩。传说中,傅姓的来源是因为一场梦,这又是怎样的一段故事呢?傅姓目前在四川的情况是怎样的?本期“四川百家姓”,达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著名姓氏文化研究者傅昌志先生,向大家讲述传承了数千年的远古姓氏—傅姓。姓氏释义:傅,相也傅,相也。傅的本意是辅佐、辅助,引申为教育、教导和师傅。在古代,师傅是特指帝王之相或帝王或王子的老师。据说,古代有扶桑氏发明大山纪历,以山头作为日出入月升落的坐标。远处日出的树木,称为榑桑,神木也;日出之处的山,称为“落棠”,神山也。这是古代有地位的职业,专司此职的氏族以榑桑神木为原始图腾,原始的傅字为氏族的...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