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德州城里董子文化街古往今来的那些历史故事
位于德州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地带的董子文化街眼下是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除了日常的散步游玩,节庆时这里还时常有一些活动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参观。董子文化街既是一条老街,也是一条新街。说它是一条老街,是因为它的精神领袖董仲舒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并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长达两千年;说它是一条新街,不仅仅是因为它于新世纪的2007年才开始重建,还因为它体现着董子故里文化事业发展的新的生命力。
董子读书台的遗址坐落在旧时的德州小西门(即广川门)外,回龙坝附近(今迎宾路小学附近)的运河东岸,据说曾是董仲舒读书的地方,所以又被称为董子台。又因为董子曾著有《春秋繁露》一书,所以人们也称之为繁露台。
这座古建筑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悠久到已经说不清是始建于何时的了。据说早在隋代,董子读书台就已经屹立在运河沿岸;又有人说元代诗人曾经歌咏此台;根据真正有据可查的史料记载,这座古建筑至少在明代就有过重修的历史。
明清时期,董子台附近既有祠堂,又有书院,一片楼台殿阁,富丽堂皇。读书台的全部建置,宛如大明湖里的北极庙,雕梁画栋,非常美观。台的不远处又有运河环绕,蜿蜒流过。柳湖之中,流水涟漪,荷花映天;柳湖岸上,更有奇花异草点缀其间,是个天然的风景区,也是个攻读经书的好地方。据说,每到柳湖的荷花开得繁盛的年份,德州就有人入朝做官,所以这里自古就有“荷花开柳湖,邑人登庙廓”之说。历代的钦官巡按,文人墨客,或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从德州经过时,无不到此一游。
明世宗嘉靖年间,宰相严嵩出京沿运河南下,途经德州时,曾在董子读书台留下了“董生读书处,寂寂临高台。独有贤良策,人称王佑才”的诗句。明代人陈凤梧在这里吟咏七律《董子书院》赞颂董仲舒说:“古碑长表读书台,祠下秋风占绿苔。道谊两言传世教,天人三策致君才……”到了清乾隆年间,德州才子卢雅雨(卢见曾)曾在这里写下《柳湖》诗,曰:“环水亭台有画图,下帷争效汉名儒。河干断碣分明在,不见城西旧柳湖。”清道光年间的拔贡马洪庆也写有《董子台即事一绝》,诗曰:“旧河曲绕董生台,台畔黄花寂寞开。文苑消沉诗社冷,村童侵晓抱书来。”……就连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在南巡路过德州的时候,都忘不了到董子读书台来看看,然后写上几句评论董仲舒诗:“天人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转思董子失之详”“故里千秋疑信猜,城楼耸处久称台。都传繁露春秋演,谁识竹林与玉杯”。可见董子读书台和柳湖书院的影响。
如今,董仲舒老先生的身影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民国以后,董子读书台和柳湖书院也变成了一片废墟——建国后,由于市政建设的需要,连废墟也已经踪迹难觅。但是,董仲舒没有被人们忘记,它所代表的儒家文化也不会随时间而消逝。
2007年,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建董子读书台,并以此为中心,规划建设董子园风景区。
现在的董子文化街南北贯通于三八路和东方红路之间,西邻跃华学校,与皇明体育馆遥遥相望,向东紧靠开发区人民医院。这条街与董子文化园融为一体,并借助沙王河水系,结合水岸两侧自然地形地貌,规划设计了富有江南秦淮特色的仿古文化商业区,着力展现中国古文化和德州特色地域文化,文化街以徽式建筑为主体,以灰、白为主色调,黛瓦白墙,明间大窗,凸显了传统商业业态和现代商业业态共存,古建筑风格与当今设计理念有机融合的杰出设计思想。整条商业区南北方向长约1000米,2-3层的建筑用三条街道分为面向东西的五个营业街面,其中西街拔地而起,在一层之上形成了宽约15米、长约200多米的“天街”,这种街区模式在德州及周边堪称首创。
新的董子文化街一带河湖相连,花木扶疏,读书台气势恢宏,尽显大汉雄风;当代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先生创作的董仲舒铜像巍然屹立,凝气传神;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题名的“柳湖书院”,“三策固本”牌坊庄重典雅。亭舫廊榭掩映于绿柳碧水之间,书家墨迹点缀于楼台桥阁之上。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异彩纷呈。文化街商铺茶楼,黛瓦白墙,集休闲娱乐和古玩商贸、文化交流为一体。文化街不但在建筑风格上成功地沟通了古今中外,它日渐活跃的文化活动也变成推动鲁西北大地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