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趣谈德州城里董子文化街古往今来的那些历史故事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94
转发:0
评论:0
趣谈德州城里董子文化街古往今来的那些历史故事,位于德州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地带的董子文化街眼下是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除了日常的散

位于德州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地带的董子文化街眼下是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除了日常的散步游玩,节庆时这里还时常有一些活动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参观。董子文化街既是一条老街,也是一条新街。说它是一条老街,是因为它的精神领袖董仲舒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并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长达两千年;说它是一条新街,不仅仅是因为它于新世纪的2007年才开始重建,还因为它体现着董子故里文化事业发展的新的生命力。

趣谈德州里董子文化街古往今来的那些历史故事

董子读书台的遗址坐落在旧时的德州小西门(即广川门)外,回龙坝附近(今迎宾路小学附近)的运河东岸,据说曾是董仲舒读书的地方,所以又被称为董子台。又因为董子曾著有《春秋繁露》一书,所以人们也称之为繁露台。

这座古建筑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悠久到已经说不清是始建于何时的了。据说早在隋代,董子读书台就已经屹立在运河沿岸;又有人说元代诗人曾经歌咏此台;根据真正有据可查的史料记载,这座古建筑至少在明代就有过重修的历史。
明清时期,董子台附近既有祠堂,又有书院,一片楼台殿阁,富丽堂皇。读书台的全部建置,宛如大明湖里的北极庙,雕梁画栋,非常美观。台的不远处又有运河环绕,蜿蜒流过。柳湖之中,流水涟漪,荷花映天;柳湖岸上,更有奇花异草点缀其间,是个天然的风景区,也是个攻读经书的好地方。据说,每到柳湖的荷花开得繁盛的年份,德州就有人入朝做官,所以这里自古就有“荷花开柳湖,邑人登庙廓”之说。历代的钦官巡按,文人墨客,或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从德州经过时,无不到此一游。

明世宗嘉靖年间,宰相严嵩出京沿运河南下,途经德州时,曾在董子读书台留下了“董生读书处,寂寂临高台。独有贤良策,人称王佑才”的诗句。明代人陈凤梧在这里吟咏七律《董子书院》赞颂董仲舒说:“古碑长表读书台,祠下秋风占绿苔。道谊两言传世教,天人三策致君才……”到了清乾隆年间,德州才子卢雅雨(卢见曾)曾在这里写下《柳湖》诗,曰:“环水亭台有画图,下帷争效汉名儒。河干断碣分明在,不见城西旧柳湖。”清道光年间的拔贡马洪庆也写有《董子台即事一绝》,诗曰:“旧河曲绕董生台,台畔黄花寂寞开。文苑消沉诗社冷,村童侵晓抱书来。”……就连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在南巡路过德州的时候,都忘不了到董子读书台来看看,然后写上几句评论董仲舒诗:“天人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转思董子失之详”“故里千秋疑信猜,城楼耸处久称台。都传繁露春秋演,谁识竹林与玉杯”。可见董子读书台和柳湖书院的影响。

趣谈德州里董子文化街古往今来的那些历史故事
如今,董仲舒老先生的身影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民国以后,董子读书台和柳湖书院也变成了一片废墟——建国后,由于市政建设的需要,连废墟也已经踪迹难觅。但是,董仲舒没有被人们忘记,它所代表的儒家文化也不会随时间而消逝。
2007年,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建董子读书台,并以此为中心,规划建设董子园风景区。
现在的董子文化街南北贯通于三八路和东方红路之间,西邻跃华学校,与皇明体育馆遥遥相望,向东紧靠开发区人民医院。这条街与董子文化园融为一体,并借助沙王河水系,结合水岸两侧自然地形地貌,规划设计了富有江南秦淮特色的仿古文化商业区,着力展现中国古文化和德州特色地域文化,文化街以徽式建筑为主体,以灰、白为主色调,黛瓦白墙,明间大窗,凸显了传统商业业态和现代商业业态共存,古建筑风格与当今设计理念有机融合的杰出设计思想。整条商业区南北方向长约1000米,2-3层的建筑用三条街道分为面向东西的五个营业街面,其中西街拔地而起,在一层之上形成了宽约15米、长约200多米的“天街”,这种街区模式在德州及周边堪称首创。

新的董子文化街一带河湖相连,花木扶疏,读书台气势恢宏,尽显大汉雄风;当代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先生创作的董仲舒铜像巍然屹立,凝气传神;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题名的“柳湖书院”,“三策固本”牌坊庄重典雅。亭舫廊榭掩映于绿柳碧水之间,书家墨迹点缀于楼台桥阁之上。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异彩纷呈。文化街商铺茶楼,黛瓦白墙,集休闲娱乐和古玩商贸、文化交流为一体。文化街不但在建筑风格上成功地沟通了古今中外,它日渐活跃的文化活动也变成推动鲁西北大地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山东省-德州-平原县董纳
董纳(?~?),字兹重,号默庵,山东平原人。张玉书之兄。清康熙六年(1667)丁未科缪彤榜进士第三人。董纳参加康熙六年殿试,赐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董纳累官都察院左都御史,他以正色做下属的表率,论议公事识大体、持大节。康熙十一年,董纳出任云南乡试主考官。以后董纳累迁升至江南总督。任职期间,施政维持大局,有恩惠于当地老百姓。不久,他出任两江总督,重新倡导农事。他上奏请除官僚中的蠹虫,康熙帝采纳所奏,将劣官给以罢官。康熙二十二年,以侍读出任提督直隶学政。康熙二十四年,董纳以礼部侍郎出任会试同考官。康熙二十七年,董纳因河工受处分,降五级,以翰林官补用。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南巡,到达江南,大批百姓举着香跪拜在董纳的生祠堂前,向康熙帝请求,恢复董纳官职,让他回到江南任官。康熙帝南巡归来,对董纳笑着说:“你在江南作官,给百姓带来不少好处,百姓为你都建小庙了。”然后哈哈大笑。不久,授以侍读学士...
· 山东省-德州-平原县董讷
董讷(公元1639——1689年),字兹重,自表字默庵、柳林。山东平原县王杲铺镇董路口村人。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丁未科举人,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丙午科举人,丁未科一甲三名进士(探花及第)。康熙十一年为云南乡试主考官,十二年为纂修官,十五年为右春坊右中允,十六年为日讲起居注官,十八年为侍讲,十九年加侍读学士衔。后为顺天府乡试副考官、顺天府学正、额外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经筵讲官、会试副考官、户部右侍郎、左侍郎、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四月二十二日被任命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是全国位高权重的九大总督之一。董讷为政识大体,有惠于民。他离开两江总督后,康熙皇帝二十八年南巡时,见百姓执香跪董讷生祠前,请求皇帝为董讷恢复两江总督职务。康熙还京笑问董讷:“汝官江南惠及民,民为汝建小庙。”旋以侍读...
· 山东省-德州-乐陵董养性
董养性(1616—1672)字迈公,号毓初,乐陵城东董家村人。《乐陵董氏家乘》记载:董氏之先世居广川,仲舒公(董仲舒)即广川董氏之始祖也。传三十五世,讳秉贞,业儒术,于南宋迁于千乘地,隐居不仕,是千乘董氏之始祖也。秉贞六世孙讳才广,明初又西迁于乐陵县城东二里许,扩地四百亩,入籍于顺美乡五里七甲。董养性平生潜心理学,对后世颇有影响,时有“江北第一才子”之称。七岁入塾攻读,夜读恐睡熟误学,以瓢为枕,翻身即醒,熟读四书五经。明崇祯五年(1632年)补“邑博士”,清顺治五年(1648年)中拔贡,始著《四书订疑》,康熙二年(1663年)成二十二卷。后被一大户聘为塾师,教学之余,著成《易经订疑》十五卷、《易经启蒙订疑》四卷。康熙六年(1667年)敕授承德郎,官居宁国府通判。奉公之余,又写完《春秋订疑》十四卷。后又著《诗经订疑》、《书经订疑》、《礼记订疑》数十卷。其有关周易著述三十余卷采入《四库全书·经...
· 那些属于农村娃的宝贝90%城里人都不懂
1、小时候跟着家人去粮站交公粮,比自己家吃的粮食扬的还干净,排了大半天对有时候还验收不掉,以前的农民太可怜了。交公粮,2、那时候乡镇里没有水泥路,最好路就是每年每家上交的砂礓铺的路。铺路3、为了赢几张火柴皮手掌都拍肿。为了赢几张火柴皮手掌都拍肿4、为了赢几张皮卡胳膊都甩脱臼。5、推着这个满村跑,满头大汗也不觉得累。6、拿着这件宝贝专门瞅树上的小鸟和鸟窝。7、自制火药枪,在小伙伴面前耍可神气了!自制火药枪8、冬天下课了,同学们一起挤麻油也玩的热火朝天。挤麻油9、为了缝一漂亮的毽子,夜里逮自家的公鸡拔毛。10、用粉笔在地上画好线,一个沙包小伙伴就能跳半天。用粉笔在地上画好线,一个沙包小伙伴就能跳半天11、这个是中学时候才有的神器,一个班的来回借着玩。12、三两个哥们逃学去游戏厅一玩玩一天对PK学大招。13、这个绝对的神器,谁家有这个邻居都能在你家看你玩一天。14、老实交代有没有用这个电过你的同...
· 朱庄村的古往今来
朱庄村的古往今来2016-08-1210:16来源:天津日报我有话说2016-url:,id:0近日,记者走进南蔡村镇朱庄村,平坦的道路两旁种满了枣树,仔细看过去已经结了青绿色的果子,一排排蓝白相间的太阳能路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胡同,让人感到十分清爽。朱庄村位于南蔡村镇驻地南3公里,现有村民420余人,可耕地370余亩。据村中老人王润江讲述,村子在元代立村,当年官府奖励养猪,因养猪较多而得名猪庄。后至明代,猪庄更名朱庄,也寓意朱姓人在此居住,并一直延用至今。王润江的讲述不无依据,据史料记载,元朝时期,元世祖忽必烈致力推广以汉法治国,使民生乐业富足永无饥寒之忧,即位后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的治国方略。在这种政令的推动下,多地大力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出现许多以养猪为特色的村落,而朱庄村(猪庄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王润江还向记者介绍,现在邢姓人口占全村人口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