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全球杨氏祭祖大典弘扬“四知”文化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35
转发:0
评论:0
全球杨氏祭祖大典弘扬“四知”文化,人最难以割舍的是亲情,同宗同族,纵使源远流长,相隔千年,仍是血脉相连,心心相印。

人最难以割舍的是亲情,同宗同族,纵使源远流长,相隔千年,仍是血脉相连,心心相印。2017年4月16日,来自五湖四海五百多位杨氏宗亲齐聚陕西潼关县四知村先祖“震公”祠堂,一年一度的四知文化节暨全球杨氏祭祖大典在这里轰轰烈烈的举行。
科教网讯(张宁)常言道:人最难以割舍的是亲情。同宗同族,纵使源远流长,相隔千年,仍是血脉相连,心心相印。2017年4月16日,来自五湖四海五百多位杨氏宗亲齐聚陕西潼关县四知村“震公”祠堂,一年一度的四知文化节暨全球杨氏祭祖大典在这里轰轰烈烈的举行。火千秋、巍巍中华、浩浩狮龙、杨氏子孙、骚人墨客、层出不穷、恪守家风、厚德为本、爱国尽忠、继往开来、再创新功……"随着主持人慷慨激昂的吟诵,全体杨氏族人肃然而立,这一刻,浓浓的自豪感在每一位到场的杨氏族人心中升腾而起。中国人自古讲究寻根问祖,有“根”的地方,就有了牵挂,有根的人,也告别了落叶浮萍。大家一块拜祖上香,谈论杨氏先祖事迹,探寻杨氏家族光大之道。

全球杨氏祭祖大典弘扬“四知”文化

据了解,杨氏先祖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今陕西省潼关县安乐镇水峪口杨坡村)人,幼通经史,博览群书;中年从教,有弟子三千,多成栋梁之材,人称“关西夫子”、“关西孔子”;五十岁入仕途,官至太尉。一生刚正不阿,勤勉清廉,调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时,昌邑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推荐之恩,深夜以10斤黄金相送。杨震不受,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四知拒金”的故事从此千古流传,被后人称为“杨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

全球杨氏祭祖大典弘扬“四知”文化
传承着先辈的精神,“四知”文化节也成为一个不分国界,不分地区,不分你我的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活动。
杨氏宗亲杰出族人、陕西中楮农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煌川在参加完祭祖大典后表示:对于今天的活动,我特别有感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我们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先祖杨震开创了“清白传家”的家风,在他的影响下,杨氏祖孙也继承了这一特质,历史上杨氏杰出人物层出不穷,如鼎鼎大名的宋朝杨家七将,还有名列梁山一百零八好汉的“青面兽”杨志、“病关索”杨雄、“锦豹子”、“白花蛇”杨春,还有近代“西安事变”发动者之一的杨虎城及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等等。
全球杨氏祭祖大典弘扬“四知”文化
他们大义凛然、刚正不阿的形象时刻飘荡在我的脑海里,作为杨氏族人,我也要发挥我力所能及的力量为国家、社会多做贡献。为官,要造福一方,经商,要以民为本。我现在是做农牧产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收入、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关系着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和民族的复兴。我所带领的中楮农牧是一家从事高效农业开发,农林牧种植与养殖、食品、饲料的加工与销售,新能源技术开发及推广,组培苗生产及育苗生产的精准扶贫示范企业。现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严峻,民以食为天,以安为先!中楮农牧的宗旨就是让广大老百姓吃上从田间地头直供市民餐桌健康美味的优质肉品。我相信,杨氏族人会为振兴中华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四知文化节暨全球杨氏祭祖大典隆重举行
2017年4月16日(农历三月二十),一年一度的四知文化节暨全球杨氏祭祖大典隆重举行,全球的杨氏宗亲齐聚陕西华阴潼关,祭祀先祖震公,场面盛大,震撼全球杨氏宗亲。“四知”文化节是一个不分国界,不分地区,不分你我的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活动。杨震以“四知”拒金名扬古今,称之为“四知先生”,获得了至高的荣耀和称赞,“四知”美名留青史,清白家风代代传。是全球杨家人的骄傲。杨震墓遗址,现在为潼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丁酉年四知文化节暨全球杨氏祭祖大典。杨震公像,威武!霸气!首届杨震公植一棵树公益活动启动仪式。杨震公祠前杨震公像前留影宗亲们顶着雨,祭拜先祖,很是感动。全球各地的宗亲代表齐聚一堂,“杨”氏大旗飘飘,来自海内外各地宗亲,有贵州分会、陕西分会、新西兰分会、福建分会、浙江分会、山西分会、四川分会、海南分会、北京总会、安徽分会、广西分会、双城支会等多达几十支队伍前来,场面震撼!现场进行乐...
· 杨煌川:全球杨氏祭祖大典让“四知”文化发扬光大
常言道:人最难以割舍的是亲情。同宗同族,纵使源远流长,相隔千年,仍是血脉相连,心心相印。2017年4月16日,来自五湖四海五百多位杨氏宗亲齐聚陕西渭南潼关县四知村“震公”祠堂,一年一度的四知文化节暨全球杨氏祭祖大典在这里轰轰烈烈的举行。“星火千秋、巍巍中华、浩浩狮龙、杨氏子孙、骚人墨客、层出不穷、恪守家风、厚德为本、爱国尽忠、继往开来、再创新功……"随着主持人慷慨激昂的吟诵,全体杨氏族人肃然而立,这一刻,浓浓的自豪感在每一位到场的杨氏族人心中升腾而起。中国人自古讲究寻根问祖,有“根”的地方,就有了牵挂,有根的人,也告别了落叶浮萍。大家一块拜祖上香,谈论杨氏先祖事迹,探寻杨氏家族光大之道。据了解,杨氏先祖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今陕西省潼关县安乐镇水峪口杨坡村)人,幼通经史,博览群书;中年从教,有弟子三千,多成栋梁之材,人称“关西夫子”、“关西孔子”;五十岁入仕途,官至太尉。一生...
· 再论“四知杨氏”始祖为杨杼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一向重视血缘关系,进而形成了宗族文化传统。在这一传统文化中,一项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辨认血缘与亲疏,维护伦理纲常秩序,同时把这种血缘传承关系用文献的形式记录和确定下来,由此出现了诸如《世本》、《帝王谱》和各种族谱等官修、私修的谱牒等。中国社会一向重视血缘关系,进而形成了宗族文化传统。在这一传统文化中,一项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辨认血缘与亲疏,维护伦理纲常秩序,同时把这种血缘传承关系用文献的形式记录和确定下来,由此出现了诸如《世本》、《帝王谱》和各种族谱等官修、私修的谱牒等。一位美国学者曾感慨地说:“中国人有着世界上最悠久和最丰富的族谱记录的传统”。家谱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谱牒的研究不仅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经过“土改”和“文革”,大量的家谱被视为落后文化或当作“四旧”而遭到毁坏之厄运。1984年10月,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档案局联合下发文件,对...
· 张四知
(?—?)明末山东费县人,字贻白,号岩叟。天启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崇祯中历官礼部右侍郎。才庸品劣。因首辅薛国观欲结党自援,力排言路弹劾,于崇祯十二年(1639)被荐入内阁,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思宗务抑言官,故弹章虽多,亦苟且在位四载。十六年,始被劾去,后降于清。<1><2>
· 弘扬川口杨氏文化让家族的荣光大放异彩
明朝洪熙二年(公元1426年),川口杨姓由山西定襄县赵村迁居下川口繁衍发展,始祖叫杨贵卿,至今繁衍生息24世600余年,属太平里(都)四甲。最初居住分布在下川口村的西寨、东寨、阳面峁、刘家沟、石寨子、狮子畔、河畔等地,扩展到前沟、糜仟咀、半墕、糜地墕、海红梁、红梁、上川口等地。后又迁居府谷境内的海则庙寨峁、沙窑子、大庄,木瓜黄草梁、圪针畔,墙头小字梁,古城西湾,黄甫寨崖湾、柏家咀、黄糜咀,麻镇,清水,哈镇,府谷旧城等地,清朝后期以来有大量的族人迁居内蒙各地。据2008年2月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川口杨氏族人约3万人,其中下川口、上川口在册人口468人。杨家自古忠厚为本、诗书为伴、耕读齐兴。明、清时期有58名秀才及以上人员,建国后党政军界均有杨氏族人担任高职要员,其中省级3人、地级13人、县级60余人;学者、专家、教授200余人;企业家数名。杨氏家族一直重视家风家规家训的传承,无论是历史上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