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家谱是一个家族一个姓氏的生命史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50
转发:0
评论:0
族谱、家谱是一个家族一个姓氏的生命史,人们说到姓氏,会很容易想到家族,而从家族,又会很自然地想到族谱。族谱,历来就是我

人们说到姓氏,会很容易想到家族,而从家族,又会很自然地想到族谱。族谱,历来就是我国姓氏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向来重视对自己过去历史的回顾与反思,编撰有各种各样的一家之史、一地之史和一国之史,其中的一家之史就是族谱。由于族谱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记录着其发源、生息、繁衍的过程,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因此,各家各姓都极为重视修撰谱牒。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被誉为"人生的三大终极问题",自古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的哲学家和宗教家,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的人在苦苦求索、百思不解。毛主席曾说,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世界上唯一不靠宗教就能解决这三大终极问题的是中国的老百姓,中国老百姓拿一本简单的族谱就圆满地解释了这三个问题。

族谱、家谱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
第一个问题"我是谁"
只要用你的姓氏,你的名字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姓氏和名字是有来源的,所谓坐不改姓行不改名,是一个人特有的终身的符号,是不能乱起的,它有历史、血统、辈分、希望等多重含义,有了姓名,就知道你是谁,在整个家族脉络中处于什么位置。
中国是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姓氏,而西方欧美国家到1500年前才有姓氏,朝鲜越南则1000年前才有,最晚的是日本,到公元1870年才有。
第二个问题"我从哪里来"
翻开族谱,你就可以发现你的父母,父母的父母,沿着世系图,穿越时空,一个个往上找,最后可以查到最先的根源在哪,如中国人目前查到的最先的祖宗是黄帝和炎帝,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大家都是一个祖宗下来的,有血缘关系,是亲戚,所以叫同胞。
第三个问题"我到哪里去"
看看坟山图,就知道你死后的归宿,只要你有子孙,你的葬礼会很隆重,会帮你找个牛眠佳城,找个贯气的坟山,可以保佑子孙繁荣昌盛。每年的清明、你的生日忌日等,你的子孙后代会带着珍馐鲜果到坟前来祭拜你,会把你和你祖宗的精神价值一代代传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肉身可灭,精神不死,薪尽火传,光照万代。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治国理念,跟西方国家强调的公民观念、一人一票、家庭观念淡薄是两个不同的理念,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自有其核心的动力所在,同姓组成家族,不同家族组成国家,家族有不断繁衍的动力,国家就有不断壮大的根源,中国文明的理论自信、历史自信就在这里了。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这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这个核心让中华民族建立起了身、家、国、天下的四重世界,也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在西方文化不断侵蚀的今天,在面对着物质文明下的寂寞、空虚、无聊、绝望、恐惧、癌症、离婚、剩女、不孕不育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从族谱中去寻根探源,获取人生智慧呢?
中国梦,就是中华文化复兴梦,只有回归传统,立足传统,我们才能找到我们安身立命的依据,思想通了,道路就通了,我们的人生之路就顺畅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就通畅了。

族谱、家谱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传统文化就是一江春水,有了它,三大终极问题就顺水行舟,人生的、民族的艨艟巨舰就会带领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姓氏文化家谱族谱: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把家谱与国家历史和州县方志相提并论。一部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传承,维系着家族的血脉。家谱,其实是一个家族的血缘生命史。所谓“水源木本”,所谓“慎终追远”,其实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你有根,有源,要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不能忘本。所以,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三十年不修谱,是为不孝。另一位理学家程颐曰:谱牒坏,人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家谱,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柯影传媒制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
· 家谱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把家谱与国家历史和州县方志相提并论。一部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传承,维系着家族的血脉。家谱,其实是一个家族的血缘生命史。所谓“水源木本”,所谓“慎终追远”,其实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你有根,有源,要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不能忘本。所以,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三十年不修谱,是为不孝。另一位理学家程颐曰:谱牒坏,人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在保定市顺平县康关村,就有这样一本家谱——《高氏家谱》。这本《高氏家谱》编篡于民国十二年阴历正月,也就是公元1923年正月,经历了90余年的沧桑,破损严重,部分文字遗失。它的保存者高英杰是康关高氏第九代孙。康关高家始祖高九经(字自敬)于清乾隆初期(大约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由易县寺角村,只身迁至完县(今顺平县)康关。康关为山区,当时地广人稀,人口不足200人。高九经为人厚道,勤奋节俭,定居之后,娶完县东峪村...
· 家谱一个家族的印记
退休教师十年修谱路最佳修谱人学问最高刚好退休“本来我对这事一点也不感兴趣,但没想到却就此修了10年,真是停不下来了。”如今已经75岁的退休老教师汤野浓是(四川)江安汤氏第十一代,他从事修订汤氏家谱工作已有10个春秋。汤野浓,现居香山附近,1955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预科(高中部)老师,后转到香山学校任老师。十年前,当叔辈提起修家谱的时候,正值汤野浓退休不久,他是家族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人之一,而上通老辈下晓小辈,也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最佳修订人。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汤野浓索性以此为乐。他从老家拿回了父亲在抗战时期修订的家谱,并从全国各地搜集汤氏家谱。老人兴奋地从卧室中拿出一些曾经的笔记展示着。老人朴素干净的家里,几乎并没有什么可以让人记住的靓丽家具。客厅墙壁上贴着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洋餐壁画,屋里的家具已经有些陈旧。在卧室的桌上铺着的宣纸上,还有老人刚刚画的未干的水...
· 一个家族,一个家文化传承的载体族谱
在黎族之后迁居海南岛的汉族,一般都形成自己的家族史料——族谱。海南岛上的黎族有语言而无文字,他们的历史大多见诸汉族书籍。但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有一万多人口、有着“中国最大黎村”之称的峨港村,符、张、王、叶等姓氏,从民国起,就有家谱传世,将家族的繁衍信息用毛笔抄写在白布上。或装在麻袋里,或存放于铁箱中,取出来需要三四个人协助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打开,而全部摊开能铺满村委会办公室大厅,占地在40-50平方米之间,颇是壮观!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的黎族布质家谱,不断拼接,记录家族历史,与卷帙浩繁的汉族家谱一样,形式感都超强,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罢了。从最上头的始祖开始记录,越往下,随着代数和人口的增多,名字也就越来越多,连接直系亲属之间的红色线条,渐渐地,也由原先的直线,变为密密的曲线,很像收音机电路板上的铜线。后人每次查找先人名讳,都要趴在家谱上,让手指跟着曲线走,慢慢寻找。可以想见,当初誊...
· 家谱让一个家族的发展有迹可寻
家谱让一个家族的发展有迹可寻对于宗亲会如今越来越多,人们对于寻根溯源日趋渐热。宗亲会的存在,可以让更多的人溯源,并且可以通过彼此的线索,丰富家谱,甚至是重新恢复家谱。从而能够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而家谱也可给子孙后代留下文字记载,让一个家族的发展有迹可寻。吉林民俗学专家、著名文化学者曹保明说,宗亲会的陆续建立及对家谱的收集和完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过程,这个过程能更好地凝聚一个民族的情感,是一个家族最好的文化记忆。这应该是我们需要强调的,不忘祖先。家族到一起,对于家谱进行隆重的收集和整理,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积淀,是我国各民族常有的文化纪念,不只是汉族,包括满族等少数民族,在过去都有着对于家谱的保护和传承,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的传播方式。对于寻根溯源日趋火热的原因,他认为,过去很长时间,我们曾经失去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而如今更多的溯源的出现,也与整个社会形势有关。对于传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