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男子痴迷姓氏文化,收集1500余罕见姓氏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3
转发:0
评论:0
男子痴迷姓氏文化,收集1500余罕见姓氏,听说有人姓“碗”,“收藏迷”杨晓铁丢下饭碗就开始打电话联系。几天前,他如愿以偿地

听说有人姓“碗”,“收藏迷”杨晓铁丢下饭碗就开始打电话联系。几天前,他如愿以偿地拿到了这张名片,他的1500多张百家姓名片里,又多了一个少见的姓氏。
12年收藏了1500张名片.香、幼、墨、了、冻、老、心,这些字看起来很普通,但作为姓,就十分奇特了。昨天,记者在杨晓铁的办公室里,看到了这些姓氏的名片。甚至连东、南、西、北、中,还有梅、兰、竹、菊这样的姓氏,他也都集齐了。
杨晓铁家住武昌徐东大街,是一家国企员工,从2005年开始收藏名片,迄今已经收集了1500多个姓氏。
每每结交陌生朋友,第一件事就是要名片,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社交习惯。比如,“香”这个姓的名片的获得,就非常偶然。几年前,儿子结婚,他和爱人去汉正街买喜糖,在一家店的柜台上贴着一张名片,名字姓香,是另一家糖果供应商。他索要名片,老板面露难色,以为他要去别家买糖。为打消疑虑,他当即出3000元把糖买了,才获得这张香姓名片。

男子痴迷姓氏文化,收集1500余罕见姓氏
一年后,杨晓铁的儿媳生孩子住月子中心,他看到墙上贴的工作人员,有一位姓圣,便立即找其要了一张名片。也有扑空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外地旅游,看到一家咖啡馆的名字叫“令狐”,以为老板姓令狐,进去一问才知,老板姓张,是个金庸迷。
“我家里有很多名片,你问我哪一张最珍贵,那就是下一张。”他说,不少姓氏已经非常少了,能集一个是一个,不仅是自己的爱好,也可以作为百家姓研究的史料。
越姓小伙千里寄来名片
“还有人对我的姓氏感兴趣,很意外。”小越是陕西人,早年来到北京打工,开了一家路边摊烧烤店。
一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晓铁听说有人姓越,很感兴趣,立即打通了小越的电话。电话那头,听说对方是收藏百家姓的,对越姓很好奇,小越几乎不敢相信。杨晓铁问他要一张名片,可他只是一个小个体户,没有名片,却当即找人专门做了一张,千里迢迢寄给了远在武汉的杨晓铁。
“我到北京这么久,没有碰到过一个同姓的,有人关注我的姓,其实挺感动的。”小越说,自己的姓比较少见,寄一张名片过去被收藏,也算是为家族发扬光大作出一点贡献了。
“我在索要名片时,多数人都非常配合支持。”这些年来,杨晓铁经常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多种方式收集名片,手写书信不下100封,收到名片后,他会查阅姓氏起源发过去,作为对对方的回赠。
不少罕见姓氏几近“濒危”
这些罕见的姓氏,不仅我们平时很难见到,甚至还呈现一种不断减少的趋势。
“不少罕见姓氏几近‘濒危’。”中国怪僻姓氏研究专家王万江说,这种趋势是几个原因造成的。从传宗接代上来讲,姓氏传男不传女,近年来,独生子女较多,如果下一代生的是女儿,可能这个姓氏的这一支就终止了,而大姓的基数大,不存在这个担心。还有些发音比较尴尬的姓,不太好取名字的姓,或者生僻字,不仅不好书写,在电脑上也打不出来,就会有家庭成员主动提出改姓,一般会选择跟母亲姓。种种原因导致,这些罕见姓氏渐成“濒危”。
王万江说,像杨晓铁这样,下这么大力气收集“濒危”姓氏,很难得,也很可贵,可以说为百姓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老汉20年收集两千罕见姓氏古怪姓氏达400个
家住长沙市新开铺的程应琏退休后,有一个特殊爱好:收集《百家姓》上没有的姓氏,尤其是古怪姓氏。经过多年努力,他收集了2000多个罕见姓氏,其中古怪姓氏400多个。如今,用搜集而来的姓氏,加上《百家姓》已有的姓氏,他出版了一本《千家姓》。业余时间都在搜集程应琏,今年73岁,是省湘电线路器材制造厂的退休职工。1987年,偶然一次用百家姓玩游戏时,他对中国传统姓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用姓大约有3000多个,《百家姓》上才500多个,很多姓氏在上面都找不到。”程应琏说,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收集姓氏上。为了收集《百家姓》上没有的姓氏,程应琏煞费苦心。他买回《史记》、《左传》、《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等书回家“啃”,一发现新的姓氏就高兴不已。他说:“我收集的途径主要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各种名人录,寻找姓氏古怪的人。另外,我托朋友打听,看看他们的朋友同事里有什么特别的姓。”每当在报刊杂志...
· 探秘姓氏起源1500个源于河南
资料图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时表示贵族身分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等。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苏。4、以乡、亭之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今山西省闻喜县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
· 中华姓氏中及其罕见的族谱姓氏之团姓
团姓,团姓在数千个姓氏当中,是极其罕见的稀有姓氏之一,其根在镇江。《团氏南北合订宗谱》更是很少有人浏览过,其价值可见是非常珍贵。据最新人口信息系统显示,全国团姓人口仅有千余人,意味着全国平均每一百万人才有一个人姓团。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团姓其实发源于镇江。20多年前,笔者翻阅《镇江人物辞典》,注意到其中收录有一位名叫“团禾”的明代人,条目虽简略,却提到了团姓的来历。短短几行字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的团姓相关资料,可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未能如愿。近些年,笔者有幸到邻近的扬州、泰州参观学习,发现两地也有团姓分布,还出了不少地方名人,便有心搜集团姓的相关资料,在《扬州历史人物辞典》里找到若干位团姓人物,顺藤摸瓜,笔者查阅了扬州、泰州两地方志,得到了更多的团姓资料。经进一步了解得知,扬州、泰州团姓其实与镇江团姓同出一脉。近日,笔者整理藏书,意外发现一卷清代丹徒举人团昌第的硃卷(科举考试专门...
· 余姓古代姓氏名望
余讽,东晋官吏,晋成帝时期谏官。余昭元,余讽之子,字君章,东晋将领。余齐民,南朝宋官吏,以孝闻名。余孝顷,南朝将领。余镐,唐咸通年间进士。余钦,唐代官吏,曾任集贤院学士。余懃,唐朝名臣,字南涧,又称余南涧。曾任工部尚书兼御使大夫,最后勋封上柱国。余中,江苏宜兴人。公元1073年于宋神宗时期高中状元。余靖,北宋名臣,庆历四谏官之一,官至尚书左丞。余深,北宋权臣,一生曾两次封相。余元一,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弟子,为其得意门生。余天锡,南宋大臣,与丞相史弥远有深交,官拜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余端礼,浙江人,南宋丞相。余复,南宋文人,是宋光宗赵惇登基后的首位状元,亦是福建首位状元。余玠,字义夫,曾任资政殿学士,兵部尚书兼四川制置使等。钓鱼城防御体系的创建者。南宋抗蒙名将。余阙,元末死节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余有丁,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之一。余煌,浙江人。天启五年状元。曾任南明鲁王政权兵部尚书,后投...
· 中国五大罕见且奇怪姓氏
姓氏,是中国文明中一个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每个姓氏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真实的故事。而众多姓氏中有五个姓既非常罕见,又令人“望而生畏”。死据说是倒数第二“小姓”。“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非常避讳这种事情,不愿意张嘴闭嘴“死来死去”的。可是,以此为姓,就没办法了,无非令人产生不吉利的印象。难有人统计过,这是中国倒数第一姓。这个“难”,读去声。分布在河南四座小村里,世代居住在此的男女老少,全姓“难”。这让外界联想到灾难、困难等不愉快的事情。据说“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几经辗转,难姓鲜卑族才涉足朝鲜半岛。黑任何文化都崇尚光明正大,黑,往往有不祥的预感。而这个字作为姓氏,却读作“贺”。只是落到纸上,较为尴尬。老一降生,就要被称为“老……”,不愿意也得这么叫,“老”字跟你一辈子。比如“老宝宝”、“老小姐”。这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