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微信论坛】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第二期)

2017-05-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3
转发:1
评论:0
【微信论坛】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第二期),近日,由《姓氏历史与家族实务》微信群发起的“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笔谈活动,各姓氏

近日,由《姓氏历史与家族实务》微信群发起的“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笔谈活动,各姓氏热心族务的宗长们纷纷响应,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族谱网将持续关注并整理发布。

 

《姓氏历史与家族实务》微信群是由全国宛姓联谊会秘书长宛福成先生所创建,本群主要以研讨姓氏文化及践行宗亲实务为主题,先后团结了全国多个姓氏的爱好者数百人参与,气氛非常活跃。宛福成先生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者,为人正直,不仅热心宛氏族务,还广泛团结其他姓氏,相互交流,务实推进姓氏文化研究,这种精神非常可贵,值得大家学习!

 

本期话题--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

 

 

 

 

参与修谱后的感悟

 安徽/操秋生

盛世修谱,古来如此。族谱可谓国家小历史,记载着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情况,可给国家大历史补漏补缺。改革开放让百姓生活全面提高,一个恢复家谱篡修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乡间兴起,家族的情感也随着修谱热而拉近。

本族从1921年重修家谱,时隔85年后到2006年再修,世系多有脱节,不知道爷爷名字的大有人在,修谱难度可想而知。2006年,我第一次参与家族修谱,开始从不想参加到参与然后认识到责任重大。“不想参加”是因为有许多难事:一是历史脱节太多、线索中断太多、出力无结果太多。二是个人既要出时间还要出经费,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容易影响家庭关系。三是有些开销可以“公费”,但不敢花,担心戴上贪利小人的名头,担心宗亲不信任,担心影响族事的发展进程。在修谱实际过程中,对前谱特别是祖源如果不认真研究,照旧谱顺字打印那是很容易。但是,要负责任地做到文字、用语与各时期各迁地的民俗人文地理有一个综合的初步了解,则不是简单的事情。古谱编修上祖与祖源脱离700多年,古谱祖源记载完全都是800年前先祖口传的模糊记忆,不够准确,后孙也应该理解,毕竟当时各种条件没有现代优越。

我是2006年家族修谱的协修者,发现了祖源的疑点。之后,我自理经费、经历数年默默地追溯祖源,最终排除了“操姓源于曹操曹姓”的族内外及社会讹传。通过历史综合研究发现,操姓源于萧何后人。这一结论结论,有待利用DNA证实。通过修谱,我认为修好族谱是每个族人的义务和责任,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要靠每家每户传承下去。

 

 

 

 

华胥氏是不是胥氏家族的始祖?

重庆/胥发东

华胥氏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女首领,伏羲和女娲之母。神话所记录的是一个民族早期的唯心世界观,以纪念族群中做过特别重大贡献的部落群体和首领。越朴实的神话,还原的早期先民生活和思想就越可信,当然那些神仙法术与魔力无边是为了渲染传说,没有人会当真的。早期的神话因为后来封建统治阶级和教廷的删改,很多都难逃面目全非的命运,最主要的例子,就是我们中国神话,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一个传说在中国好些地方会有不同的版本。统治阶级会按照他们的意愿和想法来任意篡改神话的内容,以达到符合他们的统治口味。

在今天山西蓝田留下了很多古华胥国的遗址,文物,已经能够充分证明华胥氏这个历史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华胥氏是我们中华民族(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共同的始祖母,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普通老百姓中都是认可的!

今天有极个别的胥氏宗亲说华胥氏是我们今天胥氏家族的得姓始祖,这种说法是极端错误的,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来谈点个人的看法:

1、华胥氏是生活在大约8300年前的母系氏族时代,那时候人们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实行的是走婚制和群婚制,大家都和自己的母亲和舅舅生活在一起,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大家只有名字没有姓,少数人有氏,多数人连氏都没有,而且儿女名字中一般不含有母亲名字中的字(问题是当时连文字都没有产生),我们今天的姓是父系社会的产物,儿女都随自己的父亲姓,一代一代地传到今天,就成了大家的姓了。华胥氏是人名,不是姓,华胥氏不姓胥,华胥氏和我们今天胥氏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2、世界上是先有华胥氏这个人,很多年以后才发明“华胥”这两个字。8300年前华胥氏生下来后,就被她身边的人叫做“hua xu shi”,就是这个读音,由于没有字符,所以写不出来,后来发明了文字以后,大家才借用“华胥氏”这三个读音与她相同的字符来表述华胥氏这个历史人物。

3、中国的姓氏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华胥氏时代的人们,有名字,有氏,但是根本没有姓,也没有子女随父亲或者随母亲姓的现象,直到黄帝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717年前后,黄帝给他的25各儿子中的14个儿子赐了12个姓。以后才逐渐产生姓,历史上产生的姓有一万多个,但是很多姓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了,到今天主要的姓氏就只有4000多个了。以后还会不断产生新的姓,也会不断地有姓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今天的胥姓,有名有姓又有具体人物记载的,最早姓胥的老祖宗就是公元前791年左右的胥哲 公,胥伋 公,胥懿 公,这些人物才是真实存在的最早姓胥的人。他们所采用的胥这个姓才一直传下来的,传到今天。

4、神话传说、神话人物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一句话:不可靠!

远古人类,因为知识不足,对于日月星辰、山川河海、风云雷雨的变幻;对于草木花卉、鸟兽虫鱼的生长和死亡,这些大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就产生各种幼稚的、天真的想象和解释,这就是中国神话的起源。通过这些神话故事,可以了解先民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水平和精神面貌,了解他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图景。

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人就是神,神就是人,人神不分。中国神话不成体系,比较零星,常常自相矛盾。但是这些人物体现了古人在对宇宙如何形成及进化发展的探索精神,象征着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抗争的智慧、可觉察出其中既有天真的想像又有朴素科学的成分。有些历史学家非常看不起神话在历史中的地位,但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历史,如果没有神话部分,这个民族不过是一群木偶而已。从神话的内容看,所有的神话都是矛盾百出,有时侯简直不知所云。中国的神话也是如此,但这更证实了它是先民的产物。

华胥氏踩了雷泽的大脚印就怀孕了,你们信不信?那场史前大洪水,把除了伏羲、女娲以外的所有人都淹死完了,你们信不信?依我看来,那场史前大洪水淹死了很多人是真实的,但是你说只剩下伏羲和女娲,那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中国的地势高低不平,高的地方有好几千米,无论发多么大的洪水都不可能把人全部淹死,或多或少都还有人活着的。所以我们今天华夏大地上的14亿人民,不一定全部都是伏羲女娲的后代,也有可能是其他幸存下来的人的后代。但是,我们今天很多人都可能是伏羲女娲的后代,我们胥氏家族的人们也很有可能是华胥氏的后代,仅仅是可能是华胥氏的后代,还不能说绝对是华胥氏的后代!

5、由于华胥氏时代没有文字,所以华胥氏的故事只能口口相传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当传到6180年后的汉武帝时代,司马迁在书写《史记》的时候,他也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料和传说来记载,由于年代久远,难免会有传说错了的,理解错了的,认识错了的地方。所以《史记》中记载的信息也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只能够作为我们今天的参考。

6、四川盐亭胥氏家谱中关于华胥氏的记载就只有如下24个字:“胥氏一族源上古伏羲氏母华胥,即华胥国。以国名而赐姓胥”仅仅如此,并没有说华胥氏姓胥,也没有说华胥氏是我们今天胥氏家族的始祖母。

7、从8300年前到夏朝建立,其间有6230年之久,由于当时没有系统的文字,所以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传说下来的历史人物、神话人物加在一起不过几十个人。你们想一想,这么长的历史跨度,将会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人物和故事,就区区几十个人物,有怎能填满这么大的历史空间?

8、研究历史和研究胥氏家谱是一个道理,都是要必须尊重事实和证据,要以现有的家谱记载和其它物证为依据,进行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取其精华,科学严谨地研究胥氏家谱才不会犯错误!千万不要主观臆测,断章取义,甚至歪曲理解资料中的意思,或者偷换概念,混淆视听,这样肯定要得出错误的结论,误导宗亲和我们的子孙。

9、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之中,我们汉族人经常和周边少数民族有血脉上的融合,很多少数民族人的血脉里有我们汉族的血脉,我们汉族人的血脉里也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血脉,这个很正常。同样在上古时代,从华胥氏到黄帝时代的几千年里,也有这样的现象,那我们现在的胥氏家族的人们,到底是流淌着哪个部落、哪个人物的血液,谁也说不清楚。这是实话实说。

华胥氏是8300年母系氏族社会时代的神话人物,可能真有其人,但是又不太靠谱,我们华夏儿女认她为共同的始祖母,我们胥氏儿女认她为始祖母,都是必要的,甚至说我们今天胥氏家族的胥姓,源于华胥氏也是可以的。但是绝对不能说华胥氏是我们胥氏家族的得姓始祖,因为华胥氏不姓胥,华胥氏不等于胥氏,华胥氏和今天的胥氏是两个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的概念!

 

 

 

 

 

纪念先祖,弘扬祖德

广东/林永锐

2017年3月9日上午8点,我带领豪溪宗亲150多人,乘坐大巴2辆、小车11辆(其中2辆为香港宗亲专程拜祖)到揭阳桑埔山拜祖。一路顺利,上午11点准时到达祖地。众宗亲上香后,我为大家讲先祖历史,然后众宗亲行“三跪九拜”之礼。墓主是闽晋安林三十七世(居潮6世)义叟公姚氏妈,墓地谱称“飞凤含珠”。姚氏妈之子义叟公,卒于1295年农历二月十二,距离今年已经721年了。中午简单用餐之后,来到了祖家公厅祭拜老祖公。两地宗亲和香港宗亲,互相问寒问暖、谈家常,依依不舍。由于路途较远,豪溪宗亲和香港宗亲要尽早回海陆丰,家亲们都是含泪而别、依依不舍……。这件事让我感触很多:一是祭祀活动,也是传播家族文化的活动,不单单是上香叩头;二是时间尽量安排宽松一些,相互交流长一些更好;三是事后三地宗亲通过各种方式,给我点赞,也让我内心感动,打算以后要为家族尽量多做一些事情。

 

 

 

族事挂心间,公益教育先!

中华晏氏网/晏爱敏

2013年3月23日,晏权宾、晏爱敏、晏秋在上海高桥聊起家族事,找到切入点,共商成立“中华晏氏爱心助学会”。助学晏家之孤残特困家庭学子,严谨审核,对象小中高。由12位热心家门组成“助学会理事群”,对每一项组织规章制度制订及助学对象确认进行投票表决。助学按学期实施落实,小学每人每学期500元、初中800元、高中1200元。助学资金来源于晏氏族亲及社会爱心人士无偿捐助,核心事项在晏氏论坛网站专栏公示,钱账分离、公开监督。截稿共计收到402人次捐资187192.54元,累计助学渝、赣、川、桂、湘、黔、皖、滇8省18地49个晏家孩子210人次,支出128922元。受助学子中现有5个升学大学,2个升学中专,2个初中结业,还有40个晏家子弟继续助学中……。“中华晏氏爱心助学会”秉承理念:不求急进,但求持恒,为晏荣光!通过这件事情,我也收获很大。第一,做事透明,大家就会支持;不带有任何私利,还会赢得宗亲尊重与信任。第二,结识了更多的宗亲,家族文化知识大有长进,而宗亲的爱心行动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家族文化研究,根在“实”处

湖北/万幼斌

当前,在研究家族文化上有种现象值得注意,有的不愿到实地、察实况、得实情,而是搞“捷径终南”,坐在家里,呆在网上,靠“度娘”取材,“全选、复制、粘贴”别人的只言片语;有的甚至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有的依靠软件,搞自动生成,美其名曰“人工智能”。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搞出来的东西自然是没有说服力的,更别说经得起历史和子孙的检验。

这几年来,我们一方面发动全国宗亲广泛挖掘、收集和提供家族文化尤其是谱牒资料,另一方面对影响较大的宗谱、重要祠堂和墓地碑铭深入实地拍照,与所在地区宗亲面对面的研究。我们不单是关注某一支系,更多的则是注重全族各宗支,还注意了解和掌握与我族有关的其他姓氏文史资料。比如,万、魏、毕、芮等姓同源共祖,“生姓万,死姓杨”、“生姓万,死姓刘”、“万陈各姓50年”……等等。通过实地调研,我们感受颇深,收获甚丰。

就以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万全(字全仁,号密斋)这一支为例:过去,我们一直很关注全公,但未能研读该支全套宗谱,尤其是首修谱,对其身世及其世系源流若明若暗。国家许多正规出版物对全公身世的介绍各异。学者毛德华三赴罗田,五易寒暑,近者亲临检索、远者通函咨询,出版了《万全生平著述考》一书,对万密斋的家世、生平、子女、门徒、交游者进行了考证、疏注,乃至正本清源,辨析了当代学术界有关万密斋记述的错误100多条。在德红宗亲的帮助下,我们有幸拍到了万全宗支的全套宗谱,经与明清史料、罗田县志、几处宗谱和墓碑文物等比对研究,发现毛德华的论著也存在一些疑点。比如,毛文采信的该支五修谱,世系上接皓公弟弟皎公,就值得商榷和研究(限于篇幅,此话题待另文详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术业有专攻”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实践告诫我们,研究家族文化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现成的饭可吃,没有什么人工智能的自动生成,必须坚持深入实地,察看原物,解读原谱,了解实情,尔后再结合正史、方志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宗支的宗谱,前人笔记、小说、诗赋以及个人自述等文献,地上地下发掘的文物,相互参详,互为印证,方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拿出真知灼见的观点,得出确可信据的结论。

 

 

 

感悟家谱,华夏一家

山东/贾世淮

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积淀了多少文明与沧桑?川流不息的长江黄河之水,传承了多少信念与希望?家谱,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得以传承延续的三大文化支柱。如果对“家族文化”一无所知,即使我们生活得再富裕、再充实,也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是残缺不全的文化贫困儿;没有对祖先的敬仰,没有对家族的情谊,必然是混然无知、索然无昧。若干年后与草木而同朽,没有任何痕迹。那么,我们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轨迹呢——是稀里糊涂?还是无所事事?或是有所追求?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总该留下点什么吧!有道是“前世不修谱,后人寻根苦;今人不修谱,子孙不知古”。修好家谱,是对先祖的缅怀和延续,也是对后人的馈赠和勉励。有一天,后人读着我们的家谱,从中看出我们对家谱文化所作的贡献,说不定对他们精神生活乃至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吾时常翻阅家谱,历代先人名讳,赫然在目,他们的生、卒、配、葬、子嗣、业绩也都跃然纸上。缅想先祖的人生,可以略知先祖的为人,结合时代的背景,课教子孙,耕读两行,勤勤勉勉,无非是要活得体面而有尊严,让子孙有出息。那一颗颗跳跃的赤心,透过深邃而遥远的历史,我们仍能感受到那滚热的温度。倘若在学业上有所精进的话,更是严格要求,遵守家规家训。好好多读家谱,增进族人间的亲谊,懂得尊崇先人的美德,加以发扬光大,实乃构建和谐社会所必备的要素! 

每一部家谱,都真实地记录着该族人自始迁祖以下历代名讳,从他们子嗣承继情况可以看出他们人丁是否兴旺。从生卒年上可以算出一个家族的平均寿命,根据他们的配氏情况可以看出他们的世代表亲,根据他们的生员资格知道他们各自受教育的情况。

一部完备的家谱,也是一部家族发展史、生命史、生育史、婚姻史、教育史。业余时间,可沐手拜读家谱来充实丰富的日常生活,沉醉在家谱的“金碧湖畔”,垂钓着家谱中的“蛟龙锦鲤”,品味着家谱给我们带来的诸多精神盛宴。无论如何简繁,都饶有兴致、百看不厌、甘之如饴。细品而味生,慢赏而情笃。

家谱,令我唯独钟情。贾氏得姓于公明先祖,血脉源于皇帝而高远,姓得于天子而宏大,上自西周、下至今日,历时三千多年。吾贾氏家族人才辈出,代有名士。从西汉政治家贾谊到东汉军事家贾复,从唐代诗人贾島到到清代书画家贾鉝,从宋代名相贾昌朝到明代重臣贾辅,从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到北宋数学家贾宪,从东汉经济学家贾逵到五代史学家贾纬……,无不闪耀着贾氏族人的聪明才智。文官儒雅清廉,武将勇猛善战,经商者诚信待人,持家者恪守本分……在不同的岗位上谱写着感人肺腑的动人画卷。一段段真实的历史,一个个丰满的人物……,不由得让我们心中无比自豪。

家谱,不应仅仅是一种纸上的文化,它应扎根于每人的心底。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记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家谱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又是穿越时空的平民记忆。“树高千丈,必有其根。水流千遭,必有其源”。对于中国人来说,一部家谱,成为当代人们与祖辈们最近距离的接触。

吾族贾氏,人丁众多,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仅是一社会细胞。吾族男女老幼,应弘扬先祖温厚善良之美德,与民族大家庭的兄弟姐妹荣辱与共、同舟共济,携手创建昌盛文明的和谐社会和殷实幸福的美好家园。吾族贾氏,这株植根华夏沃土的参天一木,也将枝繁叶茂、永葆长青,与各姓氏屹立于华夏姓氏之林!

 

 

 

 

 

联系出嗣增添亲情

安徽/刘魁

从八九岁时就喜欢听老辈人谈家族的事,如各支从哪代人分开、祖坟在哪里……等等。直到1998我第一次在江西看到族谱以后,便对我支刘氏来历、分支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后,我每次回到老家村里,都尽量收集家族情况。我了解到了一个情况:我们老五门二支九世,锦胜公三子出嗣大黄村,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和老家刘姓不联系了。所以,我就想把这个情况搞清楚,毕竟是一家人啊。2013年我听说:贾岗小学校长黄明生是锦胜公三子后裔。遂于七月某日下午,我带着族谱骑三轮车赶往大黄村,经友人带领找到了黄明生家,受到黄家热情接待,论起来我称黄明生叔叔。我向叔叔说明的情况,并让叔叔看了族谱,叔叔说他的堂哥黄建辉比较了解情况,于是我们又一同去了80多岁的黄建辉伯父家。从伯父的口述中得知,出嗣到大黄村的锦胜公三子叫黄冠勤,留后生四子八孙,现传六世180多口人。他们当中也有人提过认祖归宗,但是现实的种种麻烦事又导致“黄姓改回刘姓”困难重重。晚上回到本村后,我马上到了锦胜公曾孙顶户伯父家,汇报了我去大黄村了解到的情况。本家几个堂哥对我做的这件事,表示非常的感谢,并让捎话黄家“欢迎认祖归宗”。现在刘黄两支人开始走动了,每当我看到八十多年没有来往的亲戚坐到一块时,我内心也感到挺自豪的。其实,在我看来,黄家是否到刘家认祖归宗,这并不重要,这只是形式问题,只要两姓走动起来,不忘先人,知道历史,就可以了。

 

 

 

参与家族编谱,影响至今难忘

江西/徐初旺

1988年9月1日,我正处于高考落榜想复读又担心补习生活费筹不到的犹豫不决之中,管理族事的仁贵叔公来到我家,问我愿不愿意去谱局为族人修家谱。我很愉快地答应了。那是赣鄂两省交界的星子、瑞昌、九江、德安、黄梅、大冶等七八个县的徐氏联修族谱,谱局设在星子县;编委会28人,老中青结合,年纪大的有81岁,年纪小的我20岁刚出头。我先是被安排跟随上届修过谱的承绪大伯到附近几个徐姓村庄挨家挨户填写入谱登记表,再是对谱师印刷出来的初稿进行校对。那时家谱是请专业印刷老板到谱局印刷,谱首文字部分用的是石板印刷,先由书法水平高的宗亲用毛笔把文字内容写在石板上,印谱老板安排人再把字刻出来。一般刻阳文,文字凸出来,再在刻字石板上刷上油墨铺上宣纸,就印刷出谱页了。印刷家谱行传,用的是政府印刷厂淘汰出来的铅字(铅为重金属,触摸久了的工人容易中毒),工作房摆满各种铅字,印刷谱师傅根据我们编撰的谱捡字排版。没有的铅字,就用木条刻字代替。他们每新印刷出一页谱,我与另外一位较年青的宗亲都要认真校对,有时校对到半夜,很是辛苦。但是,我还是挤出时间复习功课,到了1989年7月高考的时候,我以社会青年身份参加高考,考上大学,离开谱局去外地读书。联谱也在那年冬至告竣。我为家族修谱近一年,虽然时间不长,但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了很多繁体字、生僻字,学会诗词韵律、书法篆刻,熟识家法族规、祭祀礼节……等等。更大收获却是,我亲身感受到了这些老人对修谱的那份执着的情怀、那份一丝不苟的态度、那份无任何所求的付出。

 

 

 

 

 

首倡全国联谊,为族奉献永远

湖北/柏波

2005年我们湖北大冶许多姓氏兴起了继1988年之后的又一次重修族谱之风。与1988年不同的是,很多姓氏在这次修谱中开启了“全国统谱”之先河。2006年夏天,28岁的我在网上看见江西新建宗亲柏斌罗的发帖,加入了河北鹿泉柏芸创建的QQ群,通过QQ群联系到了江西新建县柏宗旺先生。此时新建宗亲正在修谱,但资料缺乏,当年8月6日一行4人来大冶我村走访,受到热情接待,并邀请我们回访。8月8日大冶10余人首次到访鄱阳湖畔南矶岛,得到柏姓学龄子弟举旗列队欢迎。一次接访和一次出访,对我震动很大,于是我通过网络和信函向全国各柏姓聚居地邮寄了联谊的倡议书。首先支持联谊的是河北临西柏庄,但因多种原因未果。后来我向江西南昌柏宗室先生提议并得到大力支持,他列举了许多细节事项。又经大冶柏英启、柏社军等宗长的许可同意,我开始着手联络全国各地宗亲,正式起草了定于2006年12月18日在湖北大冶柏家湾筹备全国联谊总会的邀请函。在与全国各地宗亲联络中,湖南柏盛敏、广西柏振涛等人发挥了较大作用,得到约15个省的聚居地柏氏的积极响应。为了这次联谊,我村在紧张的时间中进行了充分准备,开会议事数十次,吃住、交通、祭祀、交流、乐队……等等,均落到实处;我们还在村主要路口做了迎宾彩门,祠堂大门口张贴对联、灯笼高挂,一派节日气象。12月16日,全国各地宗亲陆续到达,实际到场宗亲一百多人,来自9省市数十县。18日下午成立了“中华柏氏家族委员会”。会议虽然只有两天,大家从陌生到熟悉。离别时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先生们竟然热泪盈眶,双手紧握不忍离去。这次活动,在大冶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他姓氏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首次全国柏氏联谊会的胜利召开,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每一个参加会议的代表,以及未能成行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事情过去十年了,风雨同行,当年与会的代表,有的已经过世,夙愿未偿。我本人虽然从而立之年即将步入不惑之年,担子重重。但我坚信:能为家族尽心尽力,也是我的福份;人生虽然几十年,但能为家族奉献的时间真的不多。

 

 

 

做义工获福报

河南/尚勋策

       2016年12月18日上午,“河南尚氏宗亲迎新联谊会”在郑州举行,此系全省尚氏首聚,正式代表 105人  。我荣幸地兼任了联谊会义工——记录员,详细记录讲话资料存档。

       会议主持人尚伟华首先自我介绍,讲述了聚会目的 、意义、事项  ……   然后有 21位宗亲相继发言,他们分别来自洛阳、许昌、新乡、驻马店、漯河市、周口、南阳、安阳、三门峡 、济源、濮阳、郑州、 开封等地。会议安排的时间非常紧凑,主要议题是“酝酿筹备河南尚氏家族文化研究会”;会间讨论了家族文化,展示了家谱,组建了联谊会QQ群。

       最后,合影留念, AA 制用餐,会议结束。

      “记录员”工作是会议的“站岗工” ,相对辛苦一些,但对我而言并不是什么吃力的工作。 会下宗亲还向我问候“辛苦了”,让我实在难为情,区区小事不足挂齿。我收获很多:第一次见到全省各地宗亲,很亲切也很激动;能够目睹德高望重前辈的尊容, 实乃三生有幸。更大的收获是:聆听长者庄重地讲述祖宗的功德恩情、家族的成败兴衰、家谱的优良传统、家庭的文化传承…… ,此事于我,正是一种福报!

 

 

 

当好“通讯员”,为亲服务走在前

广东/毛焱

我是毛家女儿,虽然出嫁了,但对毛家事情很上心,2016年我荣幸地担当了家族会计工作。2017年春天,毛胜宗后裔众多理事在深圳毛惠强的动员下,多次到广东阳山开会商议联合重修族谱等一系列家族大事。由于遇上工作日或路途遥远等多种原因,每次都有理事不能到会。这时就需要一位“传达会议精神”的人。我是80后年青人,虽然工作和家庭担子较重,但那些老年人对家族事务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就主动提出我当“通讯员”,再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每次开会,我都认真记录,会后通过打电话和发微信,联系没有到会的理事。有一些年纪大的理事,不会微信,打电话又担心对方听不懂,我就干脆“上门传达”。后来我发现“上门传达”的效果比电话和微信要好得多,虽然在时间和经济上有一些付出,但我个人的收获也是很大的。一是结识了很多宗亲,他们的热情也让我感觉到了家族的温暖;二是当面交流还能收集到一些很好的建议;三是聊天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家史文化;四是我对家族事务的认识和理解,更加丰富了。

 

 

 

 

 

续修族谱,广泛联系更多族人

江苏/王守林

任何一个家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有他独特的历史地位及世系传承,每一位后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一定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很小的时候,父亲跟我讲述了我们家族的一些事情,我就非常好奇,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我们的家谱。直到1993年的暑假,经过60年的消沉,迎来了族谱大修,第一次看到了民国22年续修的族谱,真的让我大喜过望。

那是一个炎热的盛夏,我孜孜不倦一页一页地翻阅着古老的族谱,一个个名字在我的头脑中穿梭行走。另一个问题在我头脑中徘徊:他们生活于何时、何处,活了多久?这是一个大大的缺陷,只载名字及其配偶、子嗣情况,却不载生卒年限,实在是一个大大的缺陷。而且文字横排了几十年,家谱却依然是竖排,完全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于是,我心想,要续修族谱,载上每个人的出生年月日,知道他们活在哪个年代,便于大家认知每个人的家族代龄,把很多失散多年的族人寻找回来,在家谱上相聚、相识,不没先祖的功德。

从2012年至今,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近2000部王氏不同族谱,厘清了迁淮始祖的上源世系,联系了失散的二十二支本家,续修了一部《琅琊郡•三槐堂江左王氏族谱》,国民党大佬王亲笔题字,江苏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卫中教授作序,A4开本,45万字,800页的新谱即将面世,让更多族人对家族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当然,五年修谱力求完善,但肯定也会存在不足,而我的内心却是一片阳光。为家族做事,苦累都是福!

 

(《姓氏历史与家族实务》微信群供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
近日,由《姓氏历史与家族实务》微信群发起的“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笔谈活动,各姓氏热心族务的宗长们纷纷响应,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族谱网将持续关注并整理发布。《姓氏历史与家族实务》微信群是由全国宛姓联谊会秘书长宛福成先生所创建,本群主要以研讨姓氏文化及践行宗亲实务为主题,先后团结了全国多个姓氏的爱好者数百人参与,气氛非常活跃。宛福成先生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者,为人正直,不仅热心宛氏族务,还广泛团结其他姓氏,相互交流,务实推进姓氏文化研究,这种精神非常可贵,值得大家学习!本期话题--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促成全国宛姓联谊聚会吉林/宛福成走出农村老家后,才发现“宛”姓人很少。闲暇之余,常常有人问“你的姓如何如何”,问得我哑口无言。偶尔遇到高人谈论姓氏文化,引发想法——我这个姓是怎么回事?20年前靠书刊杂志,收集和记录宛人信息。当在《史记》中发现宛字时,激动了好久。近10年,网络技术让我的“爱好”上升到了...
· 楚汉之争胜利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竟是收夺韩信的兵权
公元前202年,项羽乌江自刎,为时四年半的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宣告结束。刘邦胜利后干的第一件事竟是收夺了韩信的兵权。从刘邦迫不急待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对韩信是多么忌惮,总算把韩信哄得打败了项羽,现在最大的两个危险都解除了。韩信与刘邦刘邦虽然收了韩信的兵权,但并没有剥夺韩信的爵位,只是由齐王改为了楚王,以下邳作为楚国都城。刘邦信守诺言,封彭越为梁王。受封的韩信、彭越与其他几位异姓王共同上书让刘邦称帝。此时刘邦就知道推辞推辞了。韩信他们说:“大王虽然布衣出身,但出师灭秦,又率众除暴,使天下安定,自然应该称帝,而且这是众望所归的事。”刘邦说:“既然大家都觉得我作皇帝对天下对百姓有好处,那我只好照办了。”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了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吕雉为皇后,刘盈为太子,定都于洛阳(后来才迁到长安)。刘邦不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吕雉却成了中国的第一个皇后。因为秦始皇和秦二世都...
· 尔为尔我为我
【成语】尔为尔我为我【成语】尔为尔,我为我【拼音】ěrwéiěr,wǒwéiwǒ【解释】尔:你。你是你,我是我。指两者界限分明,互不沾边。【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 亲人去世微信讣告怎么写?微信讣告范文两篇
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世事难料,亲人去世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不过早晚而已。那么,很多朋友就想知道,讣告应该怎么写,当不幸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告知亲戚朋友呢?今天小编就来聊聊亲人去世微信讣告怎么写?并附有微信讣告范文两篇,供大家参考。什么是讣告?讣告(fùgào)也叫讣文,又叫“讣闻”,是人死后报丧的凶讯。讣告一般由谁负责发出?它是死者所属单位/公司组织的治丧委员会或者家属向其亲友、同事、社会公众报告某人去世的消息。讣告发布时间讣告要在遗体告别仪式之前发出,以便让死者的亲朋好友有时间做好相关安排和准备,如准备花圈、挽联等。讣告发布平台一般由逝者子女使用逝者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发出,或者逝者子女用自己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发布讣告。微信讣告范文一讣告父亲/母亲大人xxx,因病久治不愈,于公历20xx年x月x日x时x分在医院抢救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xx岁。现定于20xx年x...
· 【侯氏网新闻】影响力最大的侯氏侯姓宗亲网微信公众号平台,侯姓侯氏家族微信公众号
弘扬祖德,敬宗睦族,团结宗亲,传播正能量,发布寻根问祖,侯氏名人,家族活动.各地侯氏最新资讯.同时提供生活查询,为全体侯氏宗亲共同搭建的一个家族平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