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宗祠:越国家声 忠孝传家
5月2日,风清气爽,今日阳新记者来到了荆头山新华村造屋厦庄蟠龙山前,只见一栋恢弘壮观的仿古建筑矗立于万亩果园之中,飞檐翘角,彩漆富丽,端庄典雅之中透着几分威严肃穆,这便是即将落成的汪氏宗祠。阳新汪氏代表汪大金介绍说,宗祠供奉的正是唐朝名将——圣祖越国公汪华,阳新汪氏落业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食采颍川 越国家声
据史料记载,汪氏系黄帝之后,周公之裔,鲁成公之嗣。周王朝为扩大疆土,先后分封了71个诸候国,王室子孙分别担任各地诸候,周公长子伯爵被封为鲁侯。汪氏得姓始祖汪侯,是鲁成公黑肱的庶子。相传,鲁成公的夫人姒氏观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令人更为惊奇的是,儿子出生时双手紧握,过了三月这才慢慢张开,只见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正好合成一个汪字。鲁成公非常疼爱这个儿子,封其为颍川侯,此为汪氏受姓之始祖。
197年,汉龙骧将军汪文和率军渡江南迁,孙策授其为会稽令,遂居于歙县,为汪氏三十一世祖及江南始祖。
汪氏四十四世祖汪华公(586~649年),原名世华,字国辅,号英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华,新安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县)人。
隋朝末年,朝纲不振,诸侯割据,战乱四起,群雄纷纷称王称帝。为保境安民,汪华公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拥为吴王,公积极推进仁政惠举,促进了当地各民族之间融合,使百姓安居乐业,十年不见兵戈,一派平和景象,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废隋建唐,尽显强盛,且德政誉隆。公视唐帝为真命天子,为促华夏一统,顺应民意,于武德四年(621年)九月主动放弃王位,率土归唐。唐高祖李渊下诏嘉奖其功,授予公歙州刺史之职,总管六州诸事务,封上柱国、越国公,食邑三千户。
贞观二年(628年),汪华公奉诏入京,授左卫白渠府(今陕西)统军事,参掌禁兵,居京师(即首都长安)。贞观十七年(643年),改忠武将军,行右积福府(今陕西)折冲都尉。太宗李世民征讨辽东,特诏授九宫留守,执掌禁军、辅佐朝政,并赐五顶华冠、诏一品服与众夫人。唐贞观二十三年己酉(649年)三月初三日,公积劳成疾、病逝于长安,享年六十四岁。唐太宗赐其谥号“忠烈”,封“忠烈王”。唐永徽三年(652年),诸子奉柩以归,十月二十六日敕葬歙州城北云岚山。
汪华公之一生,在治与乱、和与战、忠与叛、得与失、生与死、情与恨的烽火迷漫、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平寇起兵、保境安民、建吴称王、率土归唐、执掌禁军、辅佐朝政,充分展现了作为一个千古豪杰的王者风范。
汪华公集儒、释、道于一身,文韬武略,拥有非凡卓越的军事才能及人神共仰的政治谋略。自唐至清,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历代帝王多次下诏,视公为忠君爱国、勤政安民、始终维护华夏一统的典范予以表彰;赵普、李纲、苏辙、岳飞、朱熹、文天祥等历朝文臣武将赋诗题词,把公作为千秋楷模来赞颂;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神,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建祠立庙七十余座,四时祭祀,千年不辍。
赞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一联二语,充分概括了汪华公作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的辉煌人生!
“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越国公子孙遍布海内外,汪氏十之八、九都是他的后裔,所以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
“颍川世胄,吴越世家”。自始祖汪侯到四十五世汪华的九子,历经1300多年,均建大功。食采邑,嗣爵位,拜将入相,位居高位;汪氏宗族在开元年间被唐玄宗诏封为中国十大上柱国、名门望族世家之一;自唐至清,先后有807人中进士,其中8人中状元。航海家汪大渊、御赐 “江南第一人家”的状元汪应辰、大明丞相汪广洋、现代政治家汪东兴、汪道涵、汪洋等皆为华公之后。
公元847年,华公七子爽公的后裔道安公奉唐宣宗之命,任婺源都虞侯,自歙县慈菰迁居婺源,总镇当地事务,护佑一方百姓,为婺源始祖,也是阳新汪氏的祖先。道安公仙逝后,被朝廷追封“八字平阳王”、“威忠德仁圣英烈王”以表彰他忠心报国之功。
繁衍兴国 忠孝传家
据汪氏族谱记载,迁入阳新的汪氏共有两支,一支是来自江西乐平县金山村(今江西乐平市)的蒋公、靖公和实公,是汪华公七子爽公之后,其后裔众多,遍布阳新99个庄门及大冶的70多个庄门;另一支是来自河南固始县的崇仁公,是汪华公长子建公之后,其后裔聚居在富池口沙村一带。
蒋公生于宋嘉佑元年丙申(公元1056年),享年84岁。据族谱记载,蒋公年少时上识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无所不精,朝廷授以光禄大夫之职。其时,边牧民族崛起,朝廷日渐衰微,岌岌可危。蒋公胸怀安邦兴业大志,抛弃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禄,单戈匹马远离家乡,云游四海访贤问达。来到湖广武昌府---素有“江南聚宝盆”美誉的兴国州,他顺富池口而上,一览雉城风光,经过阳新南岸长乐里(今排市),只见此处青山环绕,绿水长流,西南地势开阔,东北湖泊纵横,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正是鱼米之乡、发祥之源,遂定居颜子仙山南麓,濛港岸边(今木港排港村)开垦良田,辛勤耕耘,和邻睦友,造福后裔。
崇仁公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白鹊园,生于南宋末年咸淳年间,正值战火纷飞,北蒙大举入关,南宋面临元军压境,政治混乱、经济萧条,百姓困苦不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崇仁公自幼发愤图强,明智好学,成年后毅然决定从戎效国,深得朝庭器重。公元1292年,27岁的崇仁公被任命为兴国镇抚将军,率部前往湖广驻扎兴国州(今阳新),镇守长江要塞半壁山。短短几年间,崇仁公固守城池,有效促进了当地政治稳定、经济复苏,让万千百姓安居乐业。完成使命后,他解甲荣归,行至麻城惊闻河南老家发生兵乱,于是返回兴国州丰义里梅山下(富池口沙村)安家兴业。如今生活在富池口一带的汪姓人家大多为崇仁公的后裔。
走进祖堂,戏台中央壁墙高悬 “同咏霓裳”,正厅留存两个年代颇为久远的匾额:“武魁”、“亚元”,字迹金钩铁笔,苍劲有力,极具艺术魅力及文物价值。据家谱记载,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1412年),添惠公由桐埠迁至排市山田村下湾,从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后人圣铨公于乾隆53年(公元1788年)恩科中举,在乾隆皇帝八十寿诞之日,前往京城湖广大厅展示超群武艺,得到皇帝青睐赏识,赐银嘉奖,被称“武魁”。“同咏霓裳”正是圣铨公亲手书写,告诫后人谈古论今勿忘歌颂太平盛世。圣铨公之子德蛟承袭父亲风范,知书达理,誉满乡邑,于嘉靖23年(公元1818年)恩科中举,荣获第二名,被称“亚元”。圣诠公父子科甲蝉联,光宗耀祖,更怀有保家卫国之志,造福地方乡民,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祖堂于二0一六年六月鉴定为黄石市古文物保护单位。
请输入标题 abcdefgmatchmatch
汪大金说,阳新汪氏宗祠设堂号为“忠孝堂”,因与越国公汪华、道安公一脉相承,恪守“忠孝传家”的传统美德,激励后人爱国孝亲,为社会文明建设贡献应有力量。“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这是漫漫历史长河中汪氏家族无尚的荣耀。
而今,阳新汪氏人丁兴旺,约有3万之众。近、现代阳新汪氏名人有少将汪克明、商界精英汪训忠等,建国后考入清华、北大等各类知名高校的人才多达数百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