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建家谱馆,独自整理收录50多套家谱
一纸家谱牵动血脉相连,寻根溯源踏访先贤足迹。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也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海宁通过接收、征集、购买等途径推进家谱收集工作,目前,藏有《海宁查氏族谱》《海宁朱氏小桃源支世系》《海宁硖石蒋氏支谱》等13姓16种纸质家谱,以及《安化王氏》《海昌祝氏》《海宁渤海陈氏》等19姓35种扫描、拍摄电子版家谱。记者了解到,在这个过程中,市史志学会会员高翔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是一位热心的家谱收集整理者,先后收集整理家谱50多部,他还在网易博客注册了海宁家谱馆,把收集整理的一些成果放上去,让更多人看到。
从小对姓氏感兴趣 被他人五修家谱感动
高翔今年40岁,家住丁桥镇利群村,小地名皇岗,他从小就对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感兴趣。“小时候听见大人谈论亲戚关系的时候就觉得很有意思,谁家最远的亲戚在哪里,谁家最早是从哪里迁来的。”高翔说,有时碰到同姓的同学也忘不了问一句对方老家哪里的!
后来,高翔就对家谱来了兴趣,一开始也看不大懂,不过谁家有,就希望能借来看看。通过自学研究,他积累了很多关于家谱的知识,如家谱应该怎么修,上面应该包含哪些信息等。同时,他还弄清楚了自己以及皇岗周边姓高的村民,大多属于海宁岩门高氏。
很多人都知道,海宁渤海陈氏素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美誉。几年前,有几位来自江苏常州,带着陈氏宗谱的寻根人找到了高翔。“对方为常州陈氏,只知道自己祖上来自浙江海宁,并且带了两套陈氏宗谱。”高翔说,他们已经是第五次续修家谱了,而且家谱上关于始祖的信息和海宁这边的资料也能对应上。这件事对高翔的触动很大,现在很少有人会想到去修家谱,一些人家即使家中有老家谱,但也已经断了数十年了,传承是个大问题。
走村串户收集整理海宁家谱 吃过不少闭门羹
从那以后,高翔就更加坚定了要去收集整理家谱的决心。但过程着实不易。“我去走访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不理解,问东问西有什么用,比如人家姓马的,为什么要把家族人的名字告诉一个姓高的呢?”高翔吃过很多闭门羹。
当然,支持的人也有,比如盐官镇祝会村有一位姓张的老人就十分信任高翔,甚至把家中所藏的《海宁半海张氏宗谱》借给他拿回家研究。高翔说,这本家谱里记载的主要是盐官、丁桥、袁花等地的张姓人,但由于印刷时间久了,很多页已经破损。
为了将《海宁半海张氏宗谱》的信息完整保存,高翔决定重新整理一份,把里面的信息全部输入电脑中,并尽可能续写完整。他说,像这本《海宁半海张氏宗谱》其实也有很多年没有续修了,自己能够续上多少就算多少,有些家谱目前只能续上几十年,再往前就很难了。
有一次,高翔去丁桥镇海星村,小地名张家场附近寻找张姓人。当时高翔遇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就问她是不是姓张,知不知道祖辈们是从哪里迁来的。结果,老人说自己不姓张,但公公姓张,自己是张家的儿媳妇。再一问,老人还记起来,公公是领养来的!“听到这个信息,我去宗谱上找,还真找到了她公公的名字,而且上面也写明了是领养!”高翔说。
白天工作晚上研究 还想编写一部《丁桥姓氏志》
高翔白天还有工作,整理都是在晚上进行。如果是休息天,他就选择外出走访。几年下来,高翔家中的电脑里保存了许许多多文档。“我还借了台笔记本电脑,现在里面也全是我的文档了。”高翔说,自己还在网上购买了许多书籍资料,帮助佐证相关信息。
《海宁地名志》《海宁历史人物名录》和《清代硃卷集成》等书是高翔最常用的,前两本就不必多说了,家谱中涉及的地名或者是名人,都可以用来印证。后者也非常有用,等于是一本小家谱。硃卷其实是记载清代科举考试的历史文献,此书收录清代从康熙到光绪年间的乡试、会试等8235份,其中会试卷1635份,涉及的进士近12000人。“很多海宁乡贤都在其中,家谱中如果涉及这些名人,就可以从硃卷中查询一些信息。”高翔说。
在翻阅《海宁历史人物名录》这本书时,上面记载的南北朝时期的学者顾欢、顾越格外引起了高翔的注意,因为他们都是海宁皇岗人。既然这两位学者当时名气这么大,为何没有他们后代的信息呢?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高翔心头。在和其他地方修谱人的一次交流中,他得知金华、绍兴等地有较为完整的顾氏家谱存在。“后来我在诸暨图书馆查家谱时,在一本《暨阳南山顾氏宗谱》中找到了顾欢的名字,在金华武义的《武川顾氏宗谱》中找到了顾越!”高翔说,原来他们的后代都定居在外了。
每每有这些发现,高翔都能高兴好一阵。高翔说,自己整理家谱坚持了五六年,也得到了市档案局的支持,觉得很有意义,尽管能力精力有限,但会坚持做下去。
最近,他又有了一个想法,打算把丁桥镇的每一个村的每一个村民小组都采访一遍,把丁桥所有的姓、相关家谱信息全汇总进去,最后编写一本《丁桥姓氏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