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为何祖先信仰千百年来一直延续

2017-05-1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9
转发:0
评论:0
为何祖先信仰千百年来一直延续,     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

为何祖先信仰千百年来一直延续

          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岁至中元祭祖先,皓轮寄泪化冥钱。”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中元节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祖先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中国传统农业宗法社会的产物,而且一直在民间的族谱、神主牌、墓碑、祭祀活动以及人们的思想里延续至今。对祖先的祭祀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这个观念的产生和灵魂信仰有关。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直到今天,祖先崇拜仍是重要的民间信仰,

为何祖先信仰千百年来一直延续

        每逢岁末、清明、中元,人们都要举行祠祭、墓祭、家祭来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养育之恩的缅怀,同时又祈望祖先能庇佑子孙,福荫后代。

 

 

  在古人的观念里,祖先不仅是与自己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先人,同时祖先灵魂不灭,常常具有超人的能力,令人依赖或者畏惧。就这样,在很早的时候,祖先观念便与鬼神观念相结合,发展出“祖先神”和“祖先鬼”的观念。

 

  “祖先神”

 

  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念起源很早。《国语·鲁语》中有一段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些列入国祀的“祖先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是作为传说中重要的氏族英雄,成为超越氏族的远世共祖而被祭祀,如有虞氏和夏后氏禘祀的黄帝,及商族和周族禘祀的喾。另一类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传说中的氏族英雄,如有虞氏崇拜的尧和颛顼,夏后氏崇拜的鲧和颛顼,商人崇拜的冥和契,周人崇拜的稷。出于确立政治权威的考虑,虞夏商周各王朝纷纷将这些祖先升格为神,且列入最高级别的国家祀典。

 

  另外,普通人的祖先要想从祖先升格成为“祖先神”,必须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就像《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的标准,只有生前具备了以上的品质,死后才能升格为“祖先神”。在古徽州,今天的安徽省南部、江西婺源一带,大小村落中建有很多“汪王庙”、“汪王祠”,里面供奉着“汪公大帝”、“花朝老爷”,每年举行大型迎神赛会“花朝会”、“抬汪公”等民俗活动。这位神灵姓汪名华,隋末唐初人。隋末天下大乱,汪华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了歙、宣、杭、饶、睦、婺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在境内实施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十余载。后来为了促进华夏一统,主动放弃王位,“奉表归唐”,被封为“越国公”。当地俗语云“十姓九汪”。汪家人多,又重祭祖,而且当地人也感恩汪华保境安民的历史功绩,纷纷为他修祠堂,供香火,渐渐地,汪华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祖先神”。

 

  在浙江文成,有一座很出名的“刘基庙”,又称“诚意伯庙”,里面供奉着明朝军师刘伯温。对刘家人来说,他们的祖先是大明朝的第一谋臣,为大明朝开疆扩土立下了汗马功劳。民谚云: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师诸葛亮,后世军师刘伯温。就这样,刘伯温不断被神化,直至成为一个通天彻地、撒豆成兵的仙人。刘伯温去世后,家人奉旨建了“刘基庙”进行供奉,每年正月初一、六月十五还要举行隆重的“太公祭”祭祀活动。平日里,庙里也是香火不断,人们有什么大事小情都要来拜拜太公,求他保佑,让自己如愿以偿。

 

为何祖先信仰千百年来一直延续

 

  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当作神明来崇拜,这与他们的神明崇拜观念密切相关。事实上,祖先与“祖先神”不同。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则是超人。人们对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他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而对“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荫庇子孙外,更重要的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灾。同时,“祖先神”也具有惩罚降祸的能力,但绝不会无缘无故祸害自己的子孙后代,除非子孙对祖先不敬,或者做出违反族规国法的事,才会受到“祖先神”的惩罚。

 

  “祖先鬼”

 

  很多时候,祖先直接被称为鬼。《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大仲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人鬼主要是各姓的祖先。《礼记·祭法》中也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这里说人死了之后都称为鬼。称之为鬼,源于人死后必有归宿。《说文解字》载:“鬼之为言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人死若有归处,才不会作乱害人。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

 

为何祖先信仰千百年来一直延续

 

  人死后统称为鬼,但不包括那些有资格进入宗庙的祖先。《礼记·祭法》中载:“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意思是说王有七庙,分别祭祀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和始祖,这些人每个月都要祭祀。另外,高祖的父亲和祖父,每季度祭祀一次即可。高祖的曾祖和高祖无庙,有坛和墠,有所祈祷时进行祭祀,没有祈祷就不祭祀。比坛墠受祭祖先更远的祖先,就叫做鬼了。按照古代礼制,在王以下,诸侯、大夫、适士、官师所能祭祀的祖先数量依次递减,直至“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庶人庶士的祖先全部都是鬼。

 

  称呼祖先为“祖先鬼”,有时是为了凸显对祖先的敬畏。海南黎族是一个信仰鬼的民族,他们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其中“祖先鬼”是最大的鬼,会主宰子孙的生活和命运,子孙稍有不敬,得罪了它,它就可能作祟于人,让子孙遭殃,这时必须请“道公”、“娘母”或老人来“做鬼”祈求“祖先鬼”原谅,并保佑后代平安。在日常生活中,每逢祭祀性节日,对“祖先鬼”的祭祀也要特别隆重。“祖先鬼”包括三种,一种是“大祖先”,指始祖、二世祖和三世祖,祭祀时要用牛祭祀,故称“吃牛祖先”。二是“中祖先”,通常指家族祖先,祭祀时用猪,故称“吃猪祖先”。三是“小祖先”,指个体家庭的祖先,称“公爷”,是已故的祖父、父亲,祭祀时用狗或者鸡,称“吃狗祖先”、“吃鸡祖先”。同时,由于“祖先鬼”爱作祟害人,使人生病,平日生活中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一旦说了祖先名字,就会把“祖先鬼”招引出来作祟害人。鉴于这种情况,在黎族生活中,一年四季都忌讳说出祖先的名字。如果故意说出别人祖先的名字,就是一种蓄意陷害,严重时可能引起群殴、械斗。

 

为何祖先信仰千百年来一直延续

 

  在另外一些地方,人们相信祖先是鬼,但和别的孤魂野鬼、恶鬼、厉鬼不同。祖先是家鬼、好鬼,不仅不会作祟害人,还能保护家人不受伤害。谢宗玉在《鬼节扶乩》中讲述了一个七月十五的故事。故事说七月十五阴司放假,鬼像洪水一样涌入人间,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鬼,实在让人害怕。人们都担心被恶鬼伤害,但事实不会的,家鬼会保护大家。“母亲说,家鬼本来是斗不过恶鬼的。但家鬼每天有后人给他们供饭烧纸,将它们养得精气神都足足的,恶鬼饿着肚子跟它们打架,自然就打不赢。”家鬼能保护家人,但是家鬼也有脾气,要好好对待:“母亲做好一桌上等的饭菜,洗手焚香,把所有的门窗打开,口里念念有词,大概是请自家的祖先上席。母亲做这些的时候,我、父亲、小妹就神色紧张地靠墙站着,一动也不敢动,以免和祖先撞个满怀。祖先在世时一个个脾气都好,可不知做了鬼后性情是不是变了?就怕它们为一点小事见怪,拂袖而去,那我们家的夜晚就无鬼照看了。”

 

  祖先除了被称为“祖先神”、“祖先鬼”外,有时还鬼神并称,《孝经·感应》载:“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唐玄宗注曰:“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礼记》中也记载:“夫宗庙,鬼神所居。”这里用鬼神泛指一切祖先的灵魂。

 

  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为何祖先信仰千百年来一直延续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仪式种类,各个宗族祭祀的名目纷繁,日期不一,习惯不同,程序有简有繁,为各家族族规所制约。清明前二三日,合族扫墓,祭始祖,各房祭本房始祖,各家祭祖,冬至日祭于祠堂。古人秋祭曰“尝”,冬祭曰“烝”,清明和冬至,“清明祭先祖引:考宋程氏伊川用法,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其义备矣。” 这是常规的祭祀,还有特殊的祭祀活动,如,宗祠修缮竣工举行祭祀,族谱编修出版分发时举行祭祀,还要扛着谱箱沿着村干道“游谱”。

 

有的族谱专门设立祭仪章节(或分卷或条目),称为“省牲仪式”“祭祀仪注”、“办祭条例”“冬至祭仪”等等,详细规定祭仪程序和供品种类数量,祭具筹备等,祭祖仪式包括祭礼、供品、主祭人,祭品分配等内容。

 

为何祖先信仰千百年来一直延续

 

祭祖是宗族的重大活动,由族长或本族任干部有威望的长者主持。迁播各地的支系或分支系派代表参祭,都很讲究礼仪,按长幼次序列队进场。祭祖的前一天,就需布置好祭堂。宰杀猪羊也需于前一天下午或晚上进行。祭祖的当天早晨,全猪全羊上架,五牲祭品、糖果馔盒、饭羹茶酒等各种祭品整齐置于供桌之上,前来参加祭祖的男姓子孙后代,衣冠整齐、彬彬有礼地前采参祭。祭祀开始之前要在祠堂前响三门铳脚地炮。 祭祖神台正中一般必摆放一个大猪头,一侧摆着一只全羊(当今以灌肠一盆染红代替),作为祭品,一侧摆着吉祥水果。

 

祭献礼仪由司仪唱起鼓、放鞭炮、奏乐,接着由司仪唱“盥洗”(洗脸洗手),引祭者导引主祭盥洗毕复位,又根据司仪唱礼“上香”,引祭者再把主祭导引至供案前上香、酹酒降神(请出神主,有的地方请道士念经请神和引导祭祀)、献茶、献毛血、献宝帛(元宝钱纸—类)。包括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献馔盒、献胙肉、献嘏辞 (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等。整个祭祀仪式,都是司仪先唱礼,然后由引祭者导引,主祭再按唱礼内容,完成相关奉祀礼仪。主祭在奉行各项祭拜礼仪时,都要跪下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参祭的所有人员则在听读祭文和“饮福受胙”  (胙,祭祀时供的肉)仪式时跪下,至最后“辞神鞠躬拜”也要跟主祭一样三叩首。祭文由道士或有文化的本族长辈(准祭)宣读。有的姓氏祭祖时还要朗读族规家训,教诲子孙。有的地方在焚帛烧钱纸时,主祭要在神前献上一杯酒,然后由礼生送至焚帛处,将酒酹在上面,酹时将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献上钱帛之虔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民间信仰—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又称祖灵信仰,根源于人们关于灵魂永生那样一种宗教观念。商周的神主,秦汉的庙主,都属于祖先崇拜范畴。蜀人的祖先崇拜十分发达,大体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鱼凫氏古蜀王国以大型青铜人物雕像群作为祖先崇拜的主要形式,杜宇和开明王朝则以宗庙来表现其祖先崇拜。三星堆祭祀坑所出大型青铜人物雕像群,衣、冠、发式各异,表现出不同族类的集合,都是各族类的代表人物。同出于祭祀坑,表明都是宗教偶像,是各族类祖先崇拜的产物,也就是各族类先公的神主。其间关系反映了宗教上的多元一体结构。从雕像群的个体情况分析,可以分作几类。青铜大立人既有王者之风,又有大巫之仪,地位最高,是雕像人物群的核心。他既是一代蜀王,又是群巫之长。其他销小和较小的雕像,地位均等而下之,应是蜀王治下的各级统治者,同时又是各地各族的首领,稍小或较小的群巫。在他们中间,也应有层次和等级之别。各种雕像衣冠发式的不同展现出宗教上的一个多元化世界...
· 神秘女子墓:身份之谜一直延续了200年
1816年,一艘船停靠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港,下来一对陌生的夫妇,女子病得非常厉害,很可能得了伤寒症。他们等不到目的地了,只能在此上岸寻求救治。然而,一切都太晚了;在加兹比客栈住了几周后,女子香消玉殒。没有人跟她说过话,甚至有人说从来都没有人见过她的脸——无论何时无论何人见她,她的脸上都盖着一层长长的黑纱。她的丈夫很快在圣保罗公墓安排了葬礼,并从一位叫做劳伦斯·希尔的当地商人那借钱立起了一块墓碑。神秘墓碑在那种情况下,各位看官可能会认为这位神秘男子一定会让碑文从简,这样墓碑就更便宜,也不用借太多钱。可恰恰相反,他借了一大笔钱,在石头上刻下长长的一段墓志铭:“纪念一位女陌生人,她苦难的一生终止于1816年10月的第14天,年龄23岁零8个月。这块墓碑由她孤独的丈夫所立,她在他的怀抱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在上帝的庇护下尽最大努力给了死者最后的关怀。”后面还续了一些亚历山大·蒲柏的诗句和圣经里的...
· 王莽死后,“王莽现象”还一直延续后面的时代
公元23年9月,就在王莽被切成碎块儿没几天,更始军由定国上公王匡率领北上的这一支,拿下了洛阳,生擒王莽的太师王匡和国将哀章。见长安的更始军把王莽的脑袋送回宛城请功,他们也不甘示弱,就把新莽太师王匡和哀章捆起来送回宛城:你们拿了个死的,我们弄来个活的!刘玄很高兴,立即下令把两人斩首。刘玄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有两个:,是喝酒;二是玩女人。几天前,当王莽的脑袋被从前线送来时,刘玄正在和自己的宠姬韩夫人玩。他说:“要是王莽不胡来,应该跟霍光一样有功名!”韩夫人也笑着说:“他要是不胡来,天下怎么能是你的呢?”霍光是西汉著名政治家,名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官至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大臣。他跟随汉武帝三十年,很受器重,武帝死后,他受命担任辅政大臣,实际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二十年,为武帝时期及以后汉室的安定和中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玄不顾自己的浅陋,把王莽与霍光相比,只能说明他没文化。但是,现在,他与韩夫人的...
· 强大的秦帝国并未灭亡一直延续到了汉朝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盖棺论定,讲的是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要到死后方才能作出结论。不仅个人如此,历史事件,王朝国家,政权组织也是如此,客观而中肯的评价,都需要在完结之后。时间宛若流水,涤荡人事的浮尘,历史宛若碑铭,写定古今的是非。在《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2007年)这本书中,我从刘邦的出生开始整理历史,鸟瞰俯视到始皇帝去世,大体只是一片粗梳掠影。从二世胡亥登台以来到秦帝国的灭亡,则是步步追寻,详细道来。叙述到项羽一把大火将秦都咸阳烧了个干干净净时,禁不出伤痛感怀,思绪万千。自公元前三百五十年秦徙都咸阳以来,经过秦孝公、惠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秦王近一百五十年间的经营建设。咸阳的规模气势,已经是虎视天下的雄都大城。始皇帝统一天下,咸阳大规模扩建成为帝国的首都,旧宫咸阳在北,新宫阿房在南,渭水灌都比况天汉银河。横桥南渡比况天帝出行横桥南渡比况天帝出行,又在咸阳北阪...
· 斧钺如何成为天子兵器,一直延续到清朝,长盛不衰
钺是一种大斧,刃部宽阔呈半月形,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人们将石头磨成带刃的圆片,捆绑在木柄上就可以进行劈砍。由于钺威力大,后来演变为武器,最后成为权力和威严象征的礼器,多为酋长、部落首领所占有。在祭祀祖先或进行巫术及重大活动时,部落首领手持石钺舞动,以示庄重威严。2011年,在山西羊头山炎帝祭坛附近山坡,发现了距今约7000—5000年的石钺。南方良渚文化也发现了石钺。后来,古人制作了玉钺,比实际用的石钺个头小,上面装饰精美。玉钺在夏朝二里头遗址,良渚文化遗址都有返现,是古代象征权力的瑞器。夏商周时期,制作出青铜钺。这一时期钺的地位非常重要,大钺是当时处决犯人砍头的刑具,同时是王权和兵权的象征。商代王后妇好的墓出土两件青铜钺,一件龙纹大铜钺重8.5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夏商周时期采用战车和步兵配合作战,战车通常四匹马,每车载甲士三名,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长,称“车左”;右方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