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的“孝”训影响至今
家规家训作为族谱不可遗漏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延续至今,一直影响着家族后人。
琅琊王氏作为中华第一望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即开创了家族贵显的先河,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末约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余人将名字刻在了人类文明史上,单宰相就出产了九十二位。
正如南梁沈约的评价,“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这其中,尤以琅琊王氏奠基者王祥及其弟王览,对我国孝友文化和人们的道德行为一直产生着巨大影响。
御赐的孝友村
在临沂市城北12公里的白沙埠镇孝友村,“三圣”文化在这里广为流传。所谓“三圣”,孝圣、友圣和书圣,都与琅琊王氏有关。
6月26日一早,95岁的王东山就从家里出门,直奔村西头的“孝友祠”。
“这是我们琅琊王氏的宗祠,从古代到现在,就像门前的这条孝河,琅琊王氏的家族文化源远流长。”这位髯鬓花白、弯腰弓背的老人,话里话外透露着一股自豪。
王东山是琅琊王氏后裔的第五十代,他每天吃过早饭都会到孝友祠门口坐一上午,与村里的王氏后人们聊一聊家谱里的故事。
中华书局出版的《世说新语》一书曾附有“琅琊临沂王氏谱”,王融被列为一世祖,不过,让琅琊王氏家族真正走上历史舞台的却是王融的两个儿子王祥、王览,王氏后人也将这两兄弟尊为第一代。王东山说,家谱以孝圣王祥为第一代,友圣王览是王祥同父异母的兄弟,而书圣王羲之则是王览的曾孙。
王祥的名字乍听起来很陌生,但提到“二十四孝”,恐怕无人不知。王祥和王览两兄弟,一个被收到《二十四孝图》中,一个被收到《二十四悌图》中,他们的事迹在过去广为流传。
据说王祥至孝,他的后母朱氏人品很差,常常刁难王祥。朱氏喜欢吃鲜鱼,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夜晚,她要求王祥去捉活鱼。王祥立刻来到河边,却见河上冰层极厚,他便解衣赤身卧于冰上,只待冰面突然裂出缝,从中蹦出两条鲜活的鲤鱼。这就是“卧冰求鲤”的故事,而人们被王祥的纯孝所感动,便把那条河改名作“孝感河”。
朱氏还经常虐待王祥,让他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去照看果树。于是每遇风雨,王祥便抱树而泣,这几株李树居然都枝桠无损。至今,临沂孝感河边还有一块碑,提醒人们,此地便是王祥“风雨守李处”。
王览和王祥同父不同母,却非常爱护自己的哥哥。据说每次朱氏虐待王祥,王览便“与俱”,让朱氏狠不起来。长大后,王览更是多次劝谏母亲,为了防止母亲把王祥毒死,每次饭前他都要先尝一尝。
“王祥、王览的故事确实离奇,可能是被后人偶像化了。”临沂市兰山区望族文化研究会的王友礼说,不过两人的孝友却是真实的。
王祥、王览所处的东汉尚名教,忠义孝信既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标准,也是时人的行为准则。德操人品在当时为人所重,王氏兄弟的孝友仁爱,一直让他们名扬后世。
明代嘉靖皇帝特为王祥、王览兄弟故居书写了“孝友格天”的题词,并将村名“南仁里”改为“孝友村”。如今,这幅题词仍悬挂在孝友祠的正堂门前。清代乾隆皇帝巡至沂州府时,也有感而发,写下了“孝能竭力王祥览”的诗句。
尽管国内对王祥、王羲之等人的出生地多有争议,但孝友村一直是琅琊王氏后人心目中先祖出生、生活的地方。王友礼说:“王祥、王览、王羲之这‘三圣’,确实都出生在我们这里,不仅家谱里记载着,而且也有出土的历史古迹为证。”
琅琊王氏的来源,相传与太原王氏同出周灵王太子晋,至秦汉之际始分为琅琊、太原二望,“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自此,琅琊王氏一直居住此地。如今,在村头巷尾,尚能见到一些古砖瓦碎片,早年还出土过写有“南仁里”字样的古砖。
权倾天下后自损保家
在孝友祠的正堂里,供奉着王祥、王览和王羲之三位圣人。每天,80岁的王友礼都要把整个祠堂打扫得干干净净,特别是正堂里摆放的一面玻璃框镶嵌的“王氏家风”。
王氏家风是王友礼从小耳濡目染的几句古训。由于字词间抑扬顿挫,幼时的王友礼还觉得晦涩难懂,而如今早已能张口就来。
“夫言及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王友礼说,这则家训是王祥临终前留给子孙的遗嘱。
千年时光飞逝,王东山、王友礼依旧用家训来训教子孙。“以信为首,以行达信;开门施教,贵在待人。”王友礼说,与其他诗书继世的家族一样,琅琊王氏尊崇传统的儒家思想。琅琊王氏后人王瑞柱一直研究“王氏家风”,他认为,王氏家风虽基于儒家思想,但有自己的变通之道。“王氏家训把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放在首位,把‘信’作为立身处世的第一要务。这便屏弃了传统意义上‘死读书’关门式的教育方式,直接教人走出家庭,诚信地与人交往。”王瑞柱说,这种开放式家教,有助于琅琊王氏子弟走向社会。
历览琅琊王氏历代名人无不以“信”而显,以“行”达“信”。就王祥而言,入仕前以孝而名,面对官府多次征辟,他都以继母尚在,需要朝夕奉侍为由推辞。他言行如一,扶母携弟“隐居庐江三十年”,直到近40岁“母终毁瘁”才入仕。
及至魏末,王祥已位居三公,待司马昭刺杀魏帝曹髦,魏旧臣无人敢吊唁旧主,独王祥能冒死抚尸痛哭,后入见司马昭,长揖不拜,颇重气节。同样,王祥弟王览也“少笃至行,服仁履义”。及后代子孙导、旷、羲之、彪之、弘、俭等,无不具有“言及可覆”的品德,从而为其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自汉至唐千余年来出将入相,琅琊王氏担任宰相或相当于宰相职务者累计104人次。这样一个大家族,为何除五代十国时王审知及其后代建立闽国外,竟再无一人登帝位。王瑞柱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氏家训中“推美引过”、“盛极自损”的处世原则。
比如在西晋灭亡后,王导、王敦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此时司马皇室势单力薄,而王敦掌天下兵马大权,与宰相王导等族中文臣武将一起,一度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从实力上讲,此时的琅琊王氏有问鼎帝位的机会,但那样做不仅与传统道德规范相悖,也与王氏家训的精神背道而驰。因此,琅琊王氏虽有称孤之机,然甘居人臣,王瑞柱说,这与宗族家训“推美引过”不无关系。
东晋以后,琅琊王氏依旧贵显,既然不求问鼎,为防“树大招风”,族中有识之士还常在势力过盛时自动损抑,在政治上较少激进冒险,通过以退求进,从而保证家族久安。
如王弘、王昙首和王华同为南朝宋文帝宰相,为免臣妒君忌,王弘主动让出相权,又如王峻“官至侍中,不复谋进仕”,王规“常以门宗贵盛,恒思减退”。
“这在世人看来实为消极,但正是这种知足与知止,才得以不辱与不殆,保证了家族的不衰。”王瑞柱说。
王瑞柱认为,琅琊王氏的奠基者王祥、王览和其子孙王导、王微等人都是时代的贤哲,他们大都生逢乱世,历经了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对“昨日王侯今日囚”的世事人情有深入理解,对成败、荣辱、贵贱相互转化的规律也有深入思考。认识到世间万物盛极必衰的规律,懂得人与社会环境应同生共存,于是“盛极自损”,使宗族的命运得以长久。
靠建功立业 做到忠孝两全
今年80岁的王友礼花了20年时间研究琅琊王氏宗族的文化。在这之前,他一直在基层政府部门负责农业、经济方面的事务。
“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但是我不这么认为。”王友礼说,王氏家训对“忠孝”有自己的定义。
“孝”是我国传统思想所赞颂的个体最重要的品行。一般而言,“孝”是指孝敬自己的双亲或尊长,王祥就以侍亲至孝而名,但他赋予了“孝”更深的内涵。王祥把“扬名显亲”当作“孝”的最高境界,激励子弟立志向上,走出家庭,去寻取功名,报效国家。
“这便把孝行从传统的个人小家庭中解放出来,将传统意义上的尽孝往往不能尽忠,‘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双方作了有机统一。”王瑞柱说,琅琊王氏认为,只要有利于“扬名显亲”,哪怕远离双亲也是孝的表现。当然,在“扬名显亲”之时,切不可忘记家中父老,如果放弃了做人子的义务,哪怕有再大功业也难以“扬名”,更达不到孝的最高境界。
由于王氏家训寓“忠”于“孝”,非常有利于族人博取功名。据统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仅在《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和《世说新语》等史书上有名可考的王氏族人便有290余人,除隐居不仕、早卒、嫁于他族或无事迹记载外,共有207人踏入仕途,且大多居于要职,真正做到了“扬名显亲”。
此外,传统的观念认为,“忠”即为无条件地服从皇权,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怕皇帝昏庸不堪。不过,依照王瑞柱的研究,王氏家风对“忠”也有自己的理解,表现在“忠”而有智,不为腐朽的统治者殉葬。
琅琊王氏家族形成之时便逢乱世,且在汉至隋末的千余年间一直处于政治斗争的旋涡。频繁的王朝更替中,不少起于军功的“天子”缺乏雄才大略,登基不及数代或享乐腐化,或远君子近小人,以致走向天下庶民的对立面。琅琊王氏在无力肃清朝纲政纪的情况下,往往扶持新生力量,甘当新王朝诞生的“催生婆”,这也是琅琊王氏屡为新帝“加冕”的原因。
王友礼说,种种变通让琅琊王氏的家风一直处于开放的状态,从不局限于自身,更不会顽固守旧。
“从家风中的‘悌’也能体现出来。”王友礼说,“悌”原指同胞之间的弟弟敬爱兄长,而“王氏家训”将此生发扩展为宗族之内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对此,王瑞柱理解,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功能并不完善,使若干个同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的宗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后,通过人与人、家与家、族与族的悌爱和睦,可以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使整个国家乃至普天下之人能和谐相处,此亦孟子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正是有着良好的家风家教,琅琊王氏子弟当朝理政时,也像治家一样清廉持法,把家风推广于天下,使之成为立国方针,真正达到家国两安的境界。
如今琅琊王氏宗祠“孝友祠”乐于对所有游人开放。王友礼则每天守在宗祠门前,为前来参观、拜祭的人讲解王氏家族文化及家训,他说:“对每一个人来说,家风家训是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可以避免一些人心现拜金主义、唯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来源:齐鲁晚报)
附:
琅琊王氏家训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三槐王氏北宋名相王旦家训
王姓代表性的家训首推北宋名相王旦留下的家训,即有名的《王旦示子手书》,其中说到:“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为厚葬,以金宝置棺中。”
王旦还有一篇家训也颇为后人称道,即《王旦诫兄弟子侄书》,其中说到:“遭遇如此,愈增忧惧,何可贺也?生民膏血,安用许多?”
王旦深信,“根深枝自茂,源远流自长”,他要求子孙后代每六十年修一次家谱,在家谱中要详细叙述先祖的德行和王氏仁恕忠厚的家风,以缅怀祖德,激励后人。
衡阳渔溪琅琊王氏家训
1、凡为人子必孝其父母,为人妻必敬重其夫,为人兄姐必友爱其弟妹,为人弟妹必恭事其兄姐。再遵训:不要有私藏以伤了大义,不要学懒惰以消了家业,不要习奢华以招取天刑,不要听妇人言以间了和气,不要为非礼以横扰家门,不要好饮酒以乱了情性。凡此六者若有一件,必坏了汝身家,折了汝阴骘。此前人有家者之良规,予今直录以训汝等,若肯依着行家道必兴,子孙必昌;若不肯依着行家道必消,子孙不昌。聆兹训辞,其应如响言之痛心,各宜深警。
2、凡人家之兴与不兴,在乎人之积善与不积善而已。如何谓之积善,内则孝父母敬兄长,外则和亲族睦邻里,凡利济人物之类皆是也。如何谓之不积善,恃己之强欺人,骗人之财以肥己,骄矜放肆,欺心瞒人,利己害物之类皆是也。书去惟上帝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郑氏云能爱子孙者,遗之以善,不爱子孙者,遗之以恶。斯言至切,各宜服膺。
3、女训:云大凡和睦和人家,皆由内有贤妇人所助;忤逆的人家,亦皆由内有不贤的妇人所扰。何谓贤:事舅姑奉祭蔫敬夫子,睦姻戚,无故不出门庭,不妄笑语,如此之类皆是也;如何谓之不善,多言无耻,邪僻妒嫉,恃强凌弱,扰是非,饮酒乱性,徇私蔽公,如此之类是也。郑氏曰:天道甚近,福善祸淫,为妇人者不可不畏。
4、吾族自始祖万庄府君以来,宗枝繁盛,子孙众多,虽有远近亲疏,实同一气,如水之千流万派而同一源,如木之千枝万叶,而同一本.其间不能无贫富贵贱,居富贵者,安可视宗族如路人,见贫贱而不恤哉,范文正公曰:于吾固有亲疏,于吾祖宗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入家庙乎。郑氏云:彼病则吾病,彼辱则吾辱。凡吾子孙有富贵者,不可不恤宗族,宗族中有孤穷者,当随力周济,勿使失所,不可恃势相凌,而为一义有失木本水源之礼也,若有违之,天实鉴之。
5、崇本堂之设肇自我先人也,自元季兵燹之后,子孙散处不能复合,先人乃率宗人创屋一所,于其上题曰崇本堂,以奉祖宗祭祀,且一宗族使之知其所自。以渔溪祖业大塘为祭塘,岁久废坠吾等复其地而重新之。刊族谱以明昭穆之次,修家训以遗子孙。则无非所以继先人之志也,为子孙者当谨遵教戒,继继承承无替引之,庶可以无忝先人之意也。
6、吾族子孙颇多,须择年高行尊有德者一人为族长。为族长者,当致公无私,谨守礼法,以驭宗亲。不可循私,苟合取事乖方,郑氏云: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也,又须有容人之量,临事时勿察察而明,勿汶汶而暗,常视宗族如一家,忻戚如一人,斯能任其责矣。若其有失,家佐当明陈其事,以谏之,谏若不听,则会众以谏之,务尽爱敬勿失和气,若其果不能任事,则以次族长佐之。
7、设家佐二人以助族长行事,不拘年之少长,择言而有信行而有恒,可为众人之仪表者为之。凡一族大小之事无不与焉,若有大故然后别择以代之。
8、族长当正已,率下务存公道,不可少有偏私,有财物必聚为一处,明立文簿,命廉谨子弟掌之。凡有吉卤费用日用衣食等项,必量入为出,适可而止,勿得习尚奢华,自速贫贱,尤宜竭力教养子孙,使之读经史,学仁义崇礼让,士农工商各量其材而受之,如此则家道自昌。无忝于先世矣。
9、族有大宗小宗,宗子之责最重,上奉祖考下一宗族。为族长家长者,当竭力教养,多读经史,通晓礼义,使子弟有所矜式而后可也。郑氏曰:如其不肖当遵横渠张子之说,择次贤者立之。
10、择读书子弟通晓礼义七八人,专习冠婚丧祭之仪。凡有事焉,预先禀于家长,宗子卜日行事。
11、族长宗子每岁仲春仲冬择日率子孙斋沐洒室堂涤器具馔,至日清晨奉祖先神主于崇本堂,致祭其诚并遵文公先生家礼祝文。
12、凡为吾子孙者,当竭力以事父母,孜孜焉如日不足。孟子曰:事亲若曾子可也。夫曾子之孝,后世莫能加焉,而犹言可者,盖以孝者子职之所当为也。岂以曾子之孝为有余哉。礼云: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亦然而况于人乎。然孝岂独怡颜奉养而已哉,必如舜使瞽叟底豫闵损使继母慈爱而后始可谓之孝也。先儒曰:无不是底父母斯言至切尔,其身体力行以追先哲。
13、凡为吾子孙者当谨守礼法,居乡曲当要谦卑退逊不可傲骄曲礼。曰:年长一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又曰: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任轻则并之,任重则分之。古之人居乡曲如是,所以邻里和睦礼义兴仁而成至治尔,等其尚体之。
14、凡为吾子孙不论富贵贫贱皆当竭力教养子孙,使之识道礼,顾廉耻,择交游,毋为非礼,勿犯国法。居则为良民,出则为良臣,而后可也。若孤寒不能教者,族长于崇本堂延师以教之,毋使陷于轻薄,以忝祖宗之德。
15、子孙当以懒惰为戒,以勤俭为本,二者势必并行。尚勤俭则家必富,身必荣;习懒惰,则家必倾,身必辱。此必然之理也。列女传曰:不可忘者,勤俭。不可恃者,懒惰。勤俭之习一移祸福之应向至女戒尚如此,男子其可不知所务乎。
16、子孙凡与祭行礼之时,务在严恭寅畏,盛衣冠,谨言语,常如祖考在上,毋得色笑浪语,破衣欠伸,若有失仪,家长责之。
17、卑幼凡事必禀于家长,允则行否则止。毋得恣意专行,平居不得抵触尊长,其出言不逊有乖于礼者,姑诲之,不悔者会众于家长前决之,若屡恶不悔者,黜之于谱上削去其名。子侄年未六十,不可与伯叔连坐,违者家长责之,私膳不拘。
18、子孙当竭力以奉尊长,为尊长者不可挟此以自尊,扬掌苗袂使人无容身之地,甚非教养之道。若其有过,当反复谕之,必不得已,会从以挞之使之羞耻。
19、子孙于尊长务守名分,不许假名易字。郑氏云:兄弟相称,各以字冠于兄弟之上,伯叔之命侄亦然。侄称伯叔,则以行称继之以父,夫妇则当以行字相称,如此尊卑不率礼乐自生。
20、子孙有居官者,随其职分大小,务要各尽乃职,以忠君报国,为心不许尸位素餮,欺公坏法,若剥民膏以肥己,惰己之职业以负君命,致有断罪除名贻辱祖宗者,族长会众数其过恶,于谱上削去其名。
21、子孙有居官守者返于家必须谦逊,见族长当执子弟礼,不可以富贵加于父兄宗族,若自高大矜己傲物者,族长会族人深罪切责之。
22、凡吾子孙者本分差役,闻命即赴,夏秋税粮依期送纳,不得推诿避违,自取耻辱。
23、子孙有家富身荣者,必须爱敬宗族,周济孤贫,不能嫁娶者,为嫁娶之,不能埋葬者,埋葬之,不能教养者,教养之,勿事沽名勿希报答斯为善行矣。此吾祖宗平昔所为,尔当服膺以继其志。
24、凡为吾族子孙者,当以忿怒至争为戒。怒忿至争,其初甚微,其祸甚大。语曰:一朝之忿忘其岙以及其亲此之谓也。
25、凡为吾子孙,若与有小忿,不得念其旧恶。但以直报怨,则仇忿可改。若公报私仇,亦非君子之道。黄石公云: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归宜深志之。
26、丧礼近时多有流于异端惑于妖妄,子孙当一切禁绝之,毋得混于流俗,其衣衾棺椁衰麻哭踊葬斋贡礼,依周文公家礼。
27、各小宗每岁别行春秋二祭,其仪并遵文公先生家礼。家长宗子至期率众斋沐,为执事倡才力克足者,自当入仪,贫乏不能者,亦称家之有无,但不可废弛。不行以物言之.豺獭兽也犹知报本,而于人乎,况于人子孙乎。
28、祖宗坟墓子孙依时拜扫,每岁岁节,及寒食七月十五,十月朔日,子孙须亲展省。近茔竹木不可剪伐,至于作茔制度,宜依文公先生家礼,不必奢华,年久更立石碑,深刊名氏,毋使湮没难考,其有平塌浅露者以土益之。
29、凡吾子孙当深念祖宗创立之艰难,保守之不易,兢兢业业,如执圭奉皿洞洞属属如临深履薄.为子孙则事父母以孝,为父母则待子孙以慈爱,待乡曲则睦和,交朋友以信义,奉祭祀则虔诚,待宾客则逊让,凡日用之事务,循规矩不溺流俗。果如此庶几不坠先业矣。
30、子孙若有违犯教令被黜者,谱上削去其名。不许再以名分相称,凡遇会之时,不得行拜跪礼,违者家长责之。若有犯轻三年能改过自新者,复之,不念其旧。
31、治家之法,门户垣墙务加严固,男女贵贱当分内外,家长主妇时常捡点,不得昵于私爱及堕于防闲,以致男女混杂,遗笑于人,以忝吾祖宗。
32、昔先人常定议以渔溪祖业大塘为祭塘,除本塘每岁夏秋税粮出于其中,其余所得钞物专充崇本堂祭祀之用,若有余利当买祭田,广积谷粟,遇饥荒则以济闾里之饥馑。平居设义学以教宗族之孤穷,仍命廉谨子弟收掌,族长置关防文簿给与书识出入之数,岁终以凭稽考。
33、凡为吾子孙,士农工商各事其事,不得惑于僧道巫妖妄邪术,及与众迎神赛会,亵渎神祗。违者家长责之,不悔者会众以挞之,不尔则国法有在。
34、遇疾病灾厄当求医服药竭力调治,不得妄请师巫假降邪神。违者家长责之。
35、崇本堂内外屋宇墙垣,族长家佐常加捡视,遇有经理重修随即率众用式,毋使损坏,以堕先业。
36、奴仆当谨内外,男不得入内室,女不得出外户,主母主父时常关防,恐有意之外事。尤当均其衣食使不至于饥寒,其中有可用者,男为之婚,女为之嫁,其不可者逐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