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琅琊王氏的“孝”训影响至今

2017-05-1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0
转发:0
评论:0
琅琊王氏的“孝”训影响至今,家规家训作为族谱不可遗漏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延续至今,一直影响着家族后人。琅琊王氏

家规家训作为族谱不可遗漏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延续至今,一直影响着家族后人。

琅琊王氏作为中华第一望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即开创了家族贵显的先河,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末约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余人将名字刻在了人类文明史上,单宰相就出产了九十二位。

 

正如南梁沈约的评价,“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这其中,尤以琅琊王氏奠基者王祥及其弟王览,对我国孝友文化和人们的道德行为一直产生着巨大影响。

 

       御赐的孝友村

 

在临沂市城北12公里的白沙埠镇孝友村,“三圣”文化在这里广为流传。所谓“三圣”,孝圣、友圣和书圣,都与琅琊王氏有关。

 

6月26日一早,95岁的王东山就从家里出门,直奔村西头的“孝友祠”。

 

“这是我们琅琊王氏的宗祠,从古代到现在,就像门前的这条孝河,琅琊王氏的家族文化源远流长。”这位髯鬓花白、弯腰弓背的老人话里话外透露着一股自豪。

 

王东山是琅琊王氏后裔的第五十代他每天吃过早饭都会到孝友祠门口坐一上午与村里的王氏后人们聊一聊家谱里的故事。

  

中华书局出版的《世说新语》一书曾附有“琅琊临沂王氏谱”王融被列为一世祖不过让琅琊王氏家族真正走上历史舞台的却是王融的两个儿子王祥、王览王氏后人也将这两兄弟尊为第一代。王东山说家谱以孝圣王祥为第一代,友圣王览是王祥同父异母的兄弟而书圣王羲之则是王览的曾孙。

  

王祥的名字乍听起来很陌生但提到“二十四孝”恐怕无人不知。王祥和王览两兄弟一个被收到《二十四孝图》中一个被收到《二十四悌图》中他们的事迹在过去广为流传。

  

据说王祥至孝他的后母朱氏人品很差常常刁难王祥。朱氏喜欢吃鲜鱼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夜晚她要求王祥去捉活鱼。王祥立刻来到河边却见河上冰层极厚他便解衣赤身卧于冰上只待冰面突然裂出缝从中蹦出两条鲜活的鲤鱼。这就是“卧冰求鲤”的故事而人们被王祥的纯孝所感动便把那条河改名作“孝感河”。

  

朱氏还经常虐待王祥让他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去照看果树。于是每遇风雨王祥便抱树而泣这几株李树居然都枝桠无损。至今临沂孝感河边还有一块碑提醒人们此地便是王祥“风雨守李处”。

  

王览和王祥同父不同母却非常爱护自己的哥哥。据说每次朱氏虐待王祥王览便“与俱”让朱氏狠不起来。长大后王览更是多次劝谏母亲为了防止母亲把王祥毒死每次饭前他都要先尝一尝。

  

“王祥、王览的故事确实离奇可能是被后人偶像化了。”临沂市兰山区望族文化研究会的王友礼说不过两人的孝友却是真实的。

  

王祥、王览所处的东汉尚名教忠义孝信既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标准也是时人的行为准则。德操人品在当时为人所重王氏兄弟的孝友仁爱一直让他们名扬后世。

  

明代嘉靖皇帝特为王祥、王览兄弟故居书写了“孝友格天”的题词并将村名“南仁里”改为“孝友村”。如今这幅题词仍悬挂在孝友祠的正堂门前。清代乾隆皇帝巡至沂州府时也有感而发写下了“孝能竭力王祥览”的诗句。

  

尽管国内对王祥、王羲之等人的出生地多有争议,但孝友村一直是琅琊王氏后人心目中先祖出生、生活的地方。王友礼说:“王祥、王览、王羲之这‘三圣确实都出生在我们这里不仅家谱里记载着,而且也有出土的历史古迹为证。

  

琅琊王氏的来源相传与太原王氏同出周灵王太子晋至秦汉之际始分为琅琊、太原二望“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自此琅琊王氏一直居住此地。如今在村头巷尾尚能见到一些古砖瓦碎片早年还出土过写有“南仁里”字样的古砖。

 

    权倾天下后自损保家

  

在孝友祠的正堂里供奉着王祥、王览和王羲之三位圣人。每天80岁的王友礼都要把整个祠堂打扫得干干净净特别是正堂里摆放的一面玻璃框镶嵌的“王氏家风”。

  

王氏家风是王友礼从小耳濡目染的几句古训。由于字词间抑扬顿挫幼时的王友礼还觉得晦涩难懂而如今早已能张口就来。

 

琅琊王氏的“孝”训影响至今

 

“夫言及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王友礼说这则家训是王祥临终前留给子孙的遗嘱。

  

千年时光飞逝王东山、王友礼依旧用家训来训教子孙。“以信为首以行达信;开门施教贵在待人。”王友礼说与其他诗书继世的家族一样琅琊王氏尊崇传统的儒家思想。琅琊王氏后人王瑞柱一直研究“王氏家风”他认为王氏家风虽基于儒家思想但有自己的变通之道。“王氏家训把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放在首位把‘信’作为立身处世的第一要务。这便屏弃了传统意义上‘死读书’关门式的教育方式直接教人走出家庭诚信地与人交往。”王瑞柱说这种开放式家教有助于琅琊王氏子弟走向社会。

  

历览琅琊王氏历代名人无不以“信”而显以“行”达“信”。就王祥而言入仕前以孝而名面对官府多次征辟他都以继母尚在需要朝夕奉侍为由推辞。他言行如一扶母携弟“隐居庐江三十年”直到近40岁“母终毁瘁”才入仕。

  

及至魏末王祥已位居三公待司马昭刺杀魏帝曹髦魏旧臣无人敢吊唁旧主独王祥能冒死抚尸痛哭后入见司马昭长揖不拜颇重气节。同样王祥弟王览也“少笃至行服仁履义”。及后代子孙导、旷、羲之、彪之、弘、俭等,无不具有“言及可覆”的品德从而为其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自汉至唐千余年来出将入相琅琊王氏担任宰相或相当于宰相职务者累计104人次。这样一个大家族为何除五代十国时王审知及其后代建立闽国外竟再无一人登帝位。王瑞柱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氏家训中“推美引过”、“盛极自损”的处世原则。

  

比如在西晋灭亡后王导、王敦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此时司马皇室势单力薄而王敦掌天下兵马大权与宰相王导等族中文臣武将一起一度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从实力上讲此时的琅琊王氏有问鼎帝位的机会但那样做不仅与传统道德规范相悖也与王氏家训的精神背道而驰。因此琅琊王氏虽有称孤之机然甘居人臣王瑞柱说这与宗族家训“推美引过”不无关系。

  

东晋以后琅琊王氏依旧贵显既然不求问鼎为防“树大招风”族中有识之士还常在势力过盛时自动损抑在政治上较少激进冒险通过以退求进从而保证家族久安。

  

如王弘、王昙首和王华同为南朝宋文帝宰相为免臣妒君忌王弘主动让出相权又如王峻“官至侍中不复谋进仕”王规“常以门宗贵盛恒思减退”。

  

“这在世人看来实为消极但正是这种知足与知止才得以不辱与不殆保证了家族的不衰。”王瑞柱说。

  

王瑞柱认为琅琊王氏的奠基者王祥、王览和其子孙王导、王微等人都是时代的贤哲他们大都生逢乱世历经了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对“昨日王侯今日囚”的世事人情有深入理解对成败、荣辱、贵贱相互转化的规律也有深入思考。认识到世间万物盛极必衰的规律懂得人与社会环境应同生共存于是“盛极自损”使宗族的命运得以长久。

 

      靠建功立业  做到忠孝两全

  

今年80岁的王友礼花了20年时间研究琅琊王氏宗族的文化。在这之前他一直在基层政府部门负责农业、经济方面的事务。

  

“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但是我不这么认为。”王友礼说王氏家训对“忠孝”有自己的定义。

  

“孝”是我国传统思想所赞颂的个体最重要的品行。一般而言“孝”是指孝敬自己的双亲或尊长王祥就以侍亲至孝而名但他赋予了“孝”更深的内涵。王祥把“扬名显亲”当作“孝”的最高境界激励子弟立志向上走出家庭去寻取功名报效国家。

  

“这便把孝行从传统的个人小家庭中解放出来将传统意义上的尽孝往往不能尽忠‘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双方作了有机统一。”王瑞柱说琅琊王氏认为只要有利于“扬名显亲”哪怕远离双亲也是孝的表现。当然在“扬名显亲”之时切不可忘记家中父老如果放弃了做人子的义务哪怕有再大功业也难以“扬名”更达不到孝的最高境界。

  

由于王氏家训寓“忠”于“孝”非常有利于族人博取功名。据统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仅在《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和《世说新语》等史书上有名可考的王氏族人便有290余人除隐居不仕、早卒、嫁于他族或无事迹记载外共有207人踏入仕途且大多居于要职真正做到了“扬名显亲”。

  

此外传统的观念认为“忠”即为无条件地服从皇权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怕皇帝昏庸不堪。不过依照王瑞柱的研究王氏家风对“忠”也有自己的理解表现在“忠”而有智不为腐朽的统治者殉葬。

  

琅琊王氏家族形成之时便逢乱世且在汉至隋末的千余年间一直处于政治斗争的旋涡。频繁的王朝更替中不少起于军功的“天子”缺乏雄才大略登基不及数代或享乐腐化或远君子近小人以致走向天下庶民的对立面。琅琊王氏在无力肃清朝纲政纪的情况下往往扶持新生力量甘当新王朝诞生的“催生婆”这也是琅琊王氏屡为新帝“加冕”的原因。

  

王友礼说种种变通让琅琊王氏的家风一直处于开放的状态从不局限于自身更不会顽固守旧。

  

“从家风中的‘悌’也能体现出来。”王友礼说“悌”原指同胞之间的弟弟敬爱兄长而“王氏家训”将此生发扩展为宗族之内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对此,王瑞柱理解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功能并不完善使若干个同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的宗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后通过人与人、家与家、族与族的悌爱和睦可以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使整个国家乃至普天下之人能和谐相处此亦孟子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正是有着良好的家风家教琅琊王氏子弟当朝理政时也像治家一样清廉持法,把家风推广于天下使之成为立国方针真正达到家国两安的境界。

  

如今琅琊王氏宗祠“孝友祠”乐于对所有游人开放。王友礼则每天守在宗祠门前为前来参观、拜祭的人讲解王氏家族文化及家训他说:“对每一个人来说家风家训是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可以避免一些人心现拜金主义、唯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来源:齐鲁晚报)

 

附:

琅琊王氏家训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三槐王氏北宋名相王旦家训

    

王姓代表性的家训首推北宋名相王旦留下的家训,即有名的《王旦示子手书》,其中说到:“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为厚葬,以金宝置棺中。”

 

王旦还有一篇家训也颇为后人称道,即《王旦诫兄弟子侄书》,其中说到:“遭遇如此,愈增忧惧,何可贺也?生民膏血,安用许多?”

 

王旦深信,“根深枝自茂,源远流自长”,他要求子孙后代每六十年修一次家谱,在家谱中要详细叙述先祖的德行和王氏仁恕忠厚的家风,以缅怀祖德,激励后人。

 

衡阳渔溪琅琊王氏家训

 

1、凡为人子必孝其父母,为人妻必敬重其夫,为人兄姐必友爱其弟妹,为人弟妹必恭事其兄姐。再遵训:不要有私藏以伤了大义,不要学懒惰以消了家业,不要习奢华以招取天刑,不要听妇人言以间了和气,不要为非礼以横扰家门,不要好饮酒以乱了情性。凡此六者若有一件,必坏了汝身家,折了汝阴骘。此前人有家者之良规,予今直录以训汝等,若肯依着行家道必兴,子孙必昌;若不肯依着行家道必消,子孙不昌。聆兹训辞,其应如响言之痛心,各宜深警。

 

2、凡人家之兴与不兴,在乎人之积善与不积善而已。如何谓之积善,内则孝父母敬兄长,外则和亲族睦邻里,凡利济人物之类皆是也。如何谓之不积善,恃己之强欺人,骗人之财以肥己,骄矜放肆,欺心瞒人,利己害物之类皆是也。书去惟上帝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郑氏云能爱子孙者,遗之以善,不爱子孙者,遗之以恶。斯言至切,各宜服膺。

 

3、女训:云大凡和睦和人家,皆由内有贤妇人所助;忤逆的人家,亦皆由内有不贤的妇人所扰。何谓贤:事舅姑奉祭蔫敬夫子,睦姻戚,无故不出门庭,不妄笑语,如此之类皆是也;如何谓之不善,多言无耻,邪僻妒嫉,恃强凌弱,扰是非,饮酒乱性,徇私蔽公,如此之类是也。郑氏曰:天道甚近,福善祸淫,为妇人者不可不畏。

 

4、吾族自始祖万庄府君以来,宗枝繁盛,子孙众多,虽有远近亲疏,实同一气,如水之千流万派而同一源,如木之千枝万叶,而同一本.其间不能无贫富贵贱,居富贵者,安可视宗族如路人,见贫贱而不恤哉,范文正公曰:于吾固有亲疏,于吾祖宗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入家庙乎。郑氏云:彼病则吾病,彼辱则吾辱。凡吾子孙有富贵者,不可不恤宗族,宗族中有孤穷者,当随力周济,勿使失所,不可恃势相凌,而为一义有失木本水源之礼也,若有违之,天实鉴之。

 

5、崇本堂之设肇自我先人也,自元季兵燹之后,子孙散处不能复合,先人乃率宗人创屋一所,于其上题曰崇本堂,以奉祖宗祭祀,且一宗族使之知其所自。以渔溪祖业大塘为祭塘,岁久废坠吾等复其地而重新之。刊族谱以明昭穆之次,修家训以遗子孙。则无非所以继先人之志也,为子孙者当谨遵教戒,继继承承无替引之,庶可以无忝先人之意也。

 

6、吾族子孙颇多,须择年高行尊有德者一人为族长。为族长者,当致公无私,谨守礼法,以驭宗亲。不可循私,苟合取事乖方,郑氏云: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也,又须有容人之量,临事时勿察察而明,勿汶汶而暗,常视宗族如一家,忻戚如一人,斯能任其责矣。若其有失,家佐当明陈其事,以谏之,谏若不听,则会众以谏之,务尽爱敬勿失和气,若其果不能任事,则以次族长佐之。

 

7、设家佐二人以助族长行事,不拘年之少长,择言而有信行而有恒,可为众人之仪表者为之。凡一族大小之事无不与焉,若有大故然后别择以代之。

 

8、族长当正已,率下务存公道,不可少有偏私,有财物必聚为一处,明立文簿,命廉谨子弟掌之。凡有吉卤费用日用衣食等项,必量入为出,适可而止,勿得习尚奢华,自速贫贱,尤宜竭力教养子孙,使之读经史,学仁义崇礼让,士农工商各量其材而受之,如此则家道自昌。无忝于先世矣。

 

9、族有大宗小宗,宗子之责最重,上奉祖考下一宗族。为族长家长者,当竭力教养,多读经史,通晓礼义,使子弟有所矜式而后可也。郑氏曰:如其不肖当遵横渠张子之说,择次贤者立之。

 

10、择读书子弟通晓礼义七八人,专习冠婚丧祭之仪。凡有事焉,预先禀于家长,宗子卜日行事。

 

11、族长宗子每岁仲春仲冬择日率子孙斋沐洒室堂涤器具馔,至日清晨奉祖先神主于崇本堂,致祭其诚并遵文公先生家礼祝文。

 

12、凡为吾子孙者,当竭力以事父母,孜孜焉如日不足。孟子曰:事亲若曾子可也。夫曾子之孝,后世莫能加焉,而犹言可者,盖以孝者子职之所当为也。岂以曾子之孝为有余哉。礼云: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亦然而况于人乎。然孝岂独怡颜奉养而已哉,必如舜使瞽叟底豫闵损使继母慈爱而后始可谓之孝也。先儒曰:无不是底父母斯言至切尔,其身体力行以追先哲。

 

13、凡为吾子孙者当谨守礼法,居乡曲当要谦卑退逊不可傲骄曲礼。曰:年长一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又曰: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任轻则并之,任重则分之。古之人居乡曲如是,所以邻里和睦礼义兴仁而成至治尔,等其尚体之。

 

14、凡为吾子孙不论富贵贫贱皆当竭力教养子孙,使之识道礼,顾廉耻,择交游,毋为非礼,勿犯国法。居则为良民,出则为良臣,而后可也。若孤寒不能教者,族长于崇本堂延师以教之,毋使陷于轻薄,以忝祖宗之德。

 

15、子孙当以懒惰为戒,以勤俭为本,二者势必并行。尚勤俭则家必富,身必荣;习懒惰,则家必倾,身必辱。此必然之理也。列女传曰:不可忘者,勤俭。不可恃者,懒惰。勤俭之习一移祸福之应向至女戒尚如此,男子其可不知所务乎。

 

16、子孙凡与祭行礼之时,务在严恭寅畏,盛衣冠,谨言语,常如祖考在上,毋得色笑浪语,破衣欠伸,若有失仪,家长责之。

 

17、卑幼凡事必禀于家长,允则行否则止。毋得恣意专行,平居不得抵触尊长,其出言不逊有乖于礼者,姑诲之,不悔者会众于家长前决之,若屡恶不悔者,黜之于谱上削去其名。子侄年未六十,不可与伯叔连坐,违者家长责之,私膳不拘。

 

18、子孙当竭力以奉尊长,为尊长者不可挟此以自尊,扬掌苗袂使人无容身之地,甚非教养之道。若其有过,当反复谕之,必不得已,会从以挞之使之羞耻。

 

19、子孙于尊长务守名分,不许假名易字。郑氏云:兄弟相称,各以字冠于兄弟之上,伯叔之命侄亦然。侄称伯叔,则以行称继之以父,夫妇则当以行字相称,如此尊卑不率礼乐自生。

 

20、子孙有居官者,随其职分大小,务要各尽乃职,以忠君报国,为心不许尸位素餮,欺公坏法,若剥民膏以肥己,惰己之职业以负君命,致有断罪除名贻辱祖宗者,族长会众数其过恶,于谱上削去其名。

 

21、子孙有居官守者返于家必须谦逊,见族长当执子弟礼,不可以富贵加于父兄宗族,若自高大矜己傲物者,族长会族人深罪切责之。

 

22、凡吾子孙者本分差役,闻命即赴,夏秋税粮依期送纳,不得推诿避违,自取耻辱。

 

23、子孙有家富身荣者,必须爱敬宗族,周济孤贫,不能嫁娶者,为嫁娶之,不能埋葬者,埋葬之,不能教养者,教养之,勿事沽名勿希报答斯为善行矣。此吾祖宗平昔所为,尔当服膺以继其志。

 

24、凡为吾族子孙者,当以忿怒至争为戒。怒忿至争,其初甚微,其祸甚大。语曰:一朝之忿忘其岙以及其亲此之谓也。

 

25、凡为吾子孙,若与有小忿,不得念其旧恶。但以直报怨,则仇忿可改。若公报私仇,亦非君子之道。黄石公云: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归宜深志之。

 

26、丧礼近时多有流于异端惑于妖妄,子孙当一切禁绝之,毋得混于流俗,其衣衾棺椁衰麻哭踊葬斋贡礼,依周文公家礼。

 

27、各小宗每岁别行春秋二祭,其仪并遵文公先生家礼。家长宗子至期率众斋沐,为执事倡才力克足者,自当入仪,贫乏不能者,亦称家之有无,但不可废弛。不行以物言之.豺獭兽也犹知报本,而于人乎,况于人子孙乎。

 

28、祖宗坟墓子孙依时拜扫,每岁岁节,及寒食七月十五,十月朔日,子孙须亲展省。近茔竹木不可剪伐,至于作茔制度,宜依文公先生家礼,不必奢华,年久更立石碑,深刊名氏,毋使湮没难考,其有平塌浅露者以土益之。

 

29、凡吾子孙当深念祖宗创立之艰难,保守之不易,兢兢业业,如执圭奉皿洞洞属属如临深履薄.为子孙则事父母以孝,为父母则待子孙以慈爱,待乡曲则睦和,交朋友以信义,奉祭祀则虔诚,待宾客则逊让,凡日用之事务,循规矩不溺流俗。果如此庶几不坠先业矣。

 

30、子孙若有违犯教令被黜者,谱上削去其名。不许再以名分相称,凡遇会之时,不得行拜跪礼,违者家长责之。若有犯轻三年能改过自新者,复之,不念其旧。

 

31、治家之法,门户垣墙务加严固,男女贵贱当分内外,家长主妇时常捡点,不得昵于私爱及堕于防闲,以致男女混杂,遗笑于人,以忝吾祖宗。

 

32、昔先人常定议以渔溪祖业大塘为祭塘,除本塘每岁夏秋税粮出于其中,其余所得钞物专充崇本堂祭祀之用,若有余利当买祭田,广积谷粟,遇饥荒则以济闾里之饥馑。平居设义学以教宗族之孤穷,仍命廉谨子弟收掌,族长置关防文簿给与书识出入之数,岁终以凭稽考。

 

33、凡为吾子孙,士农工商各事其事,不得惑于僧道巫妖妄邪术,及与众迎神赛会,亵渎神祗。违者家长责之,不悔者会众以挞之,不尔则国法有在。

 

34、遇疾病灾厄当求医服药竭力调治,不得妄请师巫假降邪神。违者家长责之。

 

35、崇本堂内外屋宇墙垣,族长家佐常加捡视,遇有经理重修随即率众用式,毋使损坏,以堕先业。

 

36、奴仆当谨内外,男不得入内室,女不得出外户,主母主父时常关防,恐有意之外事。尤当均其衣食使不至于饥寒,其中有可用者,男为之婚,女为之嫁,其不可者逐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琅琊王氏
目录•家族简介•家族起源•东晋时期•兴盛时期•中国第一豪族——琅琊王氏家族盛衰记•琅琊王氏后裔家族简介琅琊(临沂)是王姓的郡望之一。琅琊,亦作“琅邪”。琅琊郡:秦朝置郡,初为春秋时期的齐国琅琊邑,在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在中国古代西汉王吉祖孙几代人禄位弥隆有“累世之美”之名,开创了琅邪王氏显贵的先河。琅邪王氏自两汉以来是世代的儒学大族。历魏晋琅邪王氏经入仕逐步成为当时的头号门阀士族。与陈郡谢氏合望族者,辄推王、谢。簪缨世家琅邪王氏簪缨世家琅邪王氏唐代氏族专家柳芳叙述中古世族谱系云:“侨姓”称:王、谢、袁、萧。立首位。依次是“东南吴姓”“山东郡姓”“关中郡姓”“代北虏姓”。琅玡王氏家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琅玡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王与马,共天下”。琅邪王氏自汉代谏议大夫王...
· 琅琊王氏
简介秦朝名将王翦之孙王离死于钜鹿之战,王离长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邪郡(今山东临沂),为琅邪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则是太原王氏的祖先。王元的曾孙王吉,字子阳,官至博士谏大夫,王吉之子王骏为御史大夫、孙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吉祖孙三代皆以贤称著于史。王崇之子王遵,光武帝嘉其忠义,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王遵之子王音,为大将军掾,生四子王谊、王浚、王典、王融。王融官至南康尹,有二子王祥、王览,兄弟二人皆以孝著称。东晋名臣王导即王览之孙、王元十二世孙。琅邪王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被称为“第一望族”,时人皆谓“王与马,共天下”。整个家族在东晋和南朝共出现过九位皇后,七位驸马,一位北朝妃嫔。侯景之乱时,琅邪王氏与陈郡谢氏一起因拒绝侯景联姻,而受侯景报复性地大屠杀,自此几乎在政局失去影响力;唐朝仅有四人官至宰相(王方庆、王璿、王玙、王抟);五代时期则无一人被史书立传。代表人物王
· 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源自黄帝玄孙后稷之后,到了周武王时推翻了商朝,周武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周朝,周分西周与东周,东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肇祖。南朝宋何法盛在《晋中兴书·卷七·琅琊王录》中称:“其先出自周王子晋。秦有王翦、王离、世为名将。”其后是东周司徒王宗敬,其子王子成袭爵为司徒,其孙王彬官至中军大夫,赠武烈侯。王彬子王升官至秘书。王升子王宥官至大司徒。王宥子王硕仕魏,封广武君。王硕子王错仕魏,拜上将军。王错子王贡官至中军大夫。王贡子王渝官至大中大夫,封忠武侯。王渝子王息官至司寇,封忠烈侯。王息子王恢中军大夫,封伊阳君。王恢子王永袭中军大夫。王永子王颐号林泉隐者,隐而不仕。王颐子王翦仕秦,拜大将军。封武城侯。翦子王贲为秦将封通武侯,翦孙王离封武成侯。王翦祖孙三代仕秦,受封列侯。秦末王离为项羽所败,王离长子王元从频阳迁琅琊皋虞。
· 你了解“琅琊王氏”吗?有个笑话流传至今
东晋时期最主要的政治势力就是琅琊王氏。有一句话叫“王与马,共天下”,这个“王”就是琅琊王氏,这个马是司马氏皇族。当年司马睿就是得到了王氏的认同,才得以登上帝位。整个东晋的琅琊王氏影响力可见一斑。琅琊王氏是很著名的贵族世家,他们在政治特权、经济特权、文化地位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政治经济不用多讲,但就文化而言,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是出自琅琊王氏。刘禹锡诗中言“旧时王谢堂前燕”正是指琅琊王氏和陈留谢氏,可见这两大家族已经成为了所有贵族世家的代称。而我们今天所讲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他是是东晋著名丞相王导的堂兄。在司马睿一朝,王导在内,处理国家政务,王敦颇有军事才能,能征善战,负责防务,手握重兵。这二人一文一武将王氏家族带向了辉煌。虽说王家是贵族,但祖上也没有多大的官,真正辉煌起来就是王敦、王导兄弟这一代。当然了由于是创业一代,比较起来自然就没有像很多的旧贵族那样知道各种的礼仪习惯。晋武帝当年曾经...
· 你了解“琅琊王氏”吗?有个笑话流传至今
东晋时期最主要的政治势力就是琅琊王氏。有一句话叫“王与马,共天下”,这个“王”就是琅琊王氏,这个马是司马氏皇族。当年司马睿就是得到了王氏的认同,才得以登上帝位。整个东晋的琅琊王氏影响力可见一斑。琅琊王氏是很著名的贵族世家,他们在政治特权、经济特权、文化地位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政治经济不用多讲,但就文化而言,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是出自琅琊王氏。刘禹锡诗中言“旧时王谢堂前燕”正是指琅琊王氏和陈留谢氏,可见这两大家族已经成为了所有贵族世家的代称。而我们今天所讲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他是是东晋著名丞相王导的堂兄。在司马睿一朝,王导在内,处理国家政务,王敦颇有军事才能,能征善战,负责防务,手握重兵。这二人一文一武将王氏家族带向了辉煌。虽说王家是贵族,但祖上也没有多大的官,真正辉煌起来就是王敦、王导兄弟这一代。当然了由于是创业一代,比较起来自然就没有像很多的旧贵族那样知道各种的礼仪习惯。晋武帝当年曾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