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传统家规家训中有哪些可贵的育人理念

2017-05-1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0
转发:0
评论:0
传统家规家训中有哪些可贵的育人理念,        传统家规家训,无论是鸿篇巨制,抑或是片纸短章,都是传统文化之重要

       

       传统家规家训,无论是鸿篇巨制,抑或是片纸短章,都是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育人思想,其所强调的“立德树人、德教宜早”“严慈相济、爱而有教”“知行结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身教为贵”的育人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重视家庭教育之有识之士可贵的育人理念。

立德树人 德教宜早

      在传统儒家的价值观体系中,自古即有“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之说,三者之中视“立德”为“太上”之功。这种“立德”为“上”的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的教育观念,致使传统家规家训特别强调“立德为上”,将德育置于教育的首位,以德立身成人。

     《颜氏家训·勉学》教育子孙:读书治学当以“增益德行,敦厉风俗”为第一要务。司马光在《家范》中引《大学》“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的论说,告诫子孙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主张效仿古代圣贤“遗子孙以德以礼”,“遗子孙以廉以俭”。倪思在《经锄堂杂志·子孙计》中指出:“君子岂不为子孙计,然其子孙计,则有道矣。种德,一也;家传清白,二也;使之从学而知义,三也”;刘沅在《寻常语》中也特别指出:“教在修德,德在修心。”

       传统家规家训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子孙要修身立德,以德立身、成人,更突出的是主张“养正于蒙”“教子婴孩”,强调对子孙的道德教育应尽早,从小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颜氏家训·序致》中以“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之反面典型告诫子孙德育晚施的危害,以此敦促子孙趁早磨砺节操品行。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指出:“孩提知爱,稍长知敬,此生性之良也。知识开而习操其权,性失初矣。古人重蒙养正,以慎所习,使不漓其性耳。今日儒子转盼便皆长成,此日蒙养不端,待习惯成性,始思补救,晚矣!”强调为人父母应在子女年幼时就对其进行家庭道德教育,培养其道德品质,谨慎地引导他们的习行,否则一旦错过了家庭德育的最佳时机,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性后再教育就迟了。

严慈相济 爱而有教

       中国自古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慈母败子”“孝子不生慈父之家”等观念。反对溺爱子女,只爱不教,强调家教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家长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的权威性。传统家规家训在家庭德育过程中也持相同观念。《颜氏家训·教子》云:“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孝慈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特别强调,对子女仅有严或光有爱都是不够的,一定要严慈相济,爱而有教,寓爱于教。

       司马光在其《涑水家仪》中深刻地阐明了家庭教育中训与慈、爱与教的关系,如:“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意为“父母只讲慈爱而不严加训教,便失去作为尊长的大义;只严加训教而不慈善,则伤害了骨肉相亲相爱之理,只有严慈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知行结合 身体力行

      《论语·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在教弟子诗书礼乐时,又教弟子践行其中所蕴含之事理、义理。《荀子·儒效》中指出:“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在这其中,荀子强调“行”是获取道德认识和攀登道德高峰的根本途径。先秦儒家的“知行结合,身体力行”德育思想被后世家规家训所继承。

      《颜氏家训·勉学》载:“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在这其中,颜之推既从正面强调读书学在践行,又从反面阐明知识不能践履的危害,以此教育子孙学贵能行。

       陆游在《陆游集·剑南诗稿》中以诗教子:“人人本性初何欠,字字微言要力行”“学贵身行道,儒当世守经”。在这其中,陆游教导儿子读书为学要身体力行,把读书为学和躬行实践结合起来,学有所得,在“力行”中实现道德的价值。清人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说:“读一‘孝’字,便要尽事亲之道;读一‘弟’字,便要尽从兄之道。自入塾时,莫不识此字,谁能自家身上,一一体贴,求实致于行乎?”教育子孙读书为学应躬行不怠,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圣贤之道德教诲,成就自己的道德人格。

言传身教 身教为贵

       在儒家价值坐标中,“立言”乃“三不朽”之末,“立德”乃“三不朽”之首,在此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言传身教,身教为贵”的德育理念,在肯定“言传”价值的基础上,更强调教师或居“上伦位”者对学生或居“下伦位”者进行德育时,要自律立德,以身示教,直接体现为教师或居“上伦位”者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论语·子路》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离娄上》载:“教者必以正。”《孟子·尽心上》载:“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这其中“言传身教,身教为贵”的德育思想,更加彰显出恒久的生命力,其闪耀着的智慧光芒,光耀后世家规家训。

       传统家规家训以向子孙训导儒家精义为宗,在对子孙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灌输儒家德育思想,强调“言传身教,身教为贵”。《颜氏家训·治家》云:“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这其中,颜之推把父母等居“上伦位”者的身教作用称为“风化”,此“风化”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仿效,不需要居“上伦位”者的强制,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感化的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居“上伦位”者自身的德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中有哪些家法家规?我国传统家训古籍有哪些?
族谱是家族精神的凝结,因此家谱中的家法家规是家族成员行为规范的指导,且是必须要遵守的,否则可能会受到家族长辈的训诫或惩罚。那家谱中都有哪些家法家规呢?跟着小谱来看看不同姓氏的家训吧。邓氏家规说:“……为国民,必尊法,勤耕苦读;为人父,必止慈,非徒溺爱;为人子,必孝敬,出必告,反必面,不可悖逆;宾客至,必谦恭;遇孤媳,必抚持,切勿置之不顾……。”图源网络常氏家规道:“……人生斯世,除士农工商之外,俱非正业,凡我子孙毋得游手好闲。……;丧失宜尊家训,衣衾棺槨,称家有无,不可妄信糊涂,破产追修,初死之日,急宜择日安葬,不可听信阴阳风水之说……;勤俭乃治家之本。盖人生一勤,则世无难事,一俭则必胜于人……。”郎氏家训言:“勤耕读以训子孙,择邻处以保身家,戒争讼以惜不财,种桑麻以供衣服,论丁齿以避奢俭,定锱铢以完婚配,议数目以备情谊,戒衿夸以免祸端。”无规矩不成方圆,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家族、社会整...
· 滕氏传统家规家训启示录
滕氏传统家规家训启示录滕氏家规家训,始于山东省滕州市的古滕国文化,至今承传二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有许多先贤文献作品记录的家规家训,于古于今都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最具影响力的始祖滕文公(古滕国第一代国君)治国治家经典名篇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行天下之大道”。祖传至今,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查阅《四库全书》及《华夏滕姓通谱》其中一卷《征南录》就是北宋年代广西滕氏始祖滕甫,字元发祖公众多文献作品中的一部,是集国事、家规家训于一体的文献。《征南录》在乾隆四十二年由通政司副使莫瞻录复勘,由最权威的文渊阁宝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仍然为国家相关部门研究史上克乱,平叛,以及南北大迁移具有重大的意义。先贤还告诫子孙后代“结客结英豪”的祖传家训。作为北宋名臣的滕甫,至今保存有完好的墓园被南宁市人民政府例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大诗人苏轼为他撰写《墓志铭》在祖传...
· 家谱中的家规有哪些?家训家规有哪些格式?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古代的社会结构不仅以国家为单位,更多时候以家族为范围的管理更加频繁和普遍。古代的家族以族长为尊,处理家族中的各项事务。在家谱中有专门的板块记录家族的家规家训,跟着小谱一起来看看古代的家训有哪些吧。家训是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家族成员。家训包含的内容很广,涉及修身、齐家、忠君、敬祖、互助、守法、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家训中一部分是硬性规定,一定需要遵守,如果违反就会以家法制裁。图源网络邓氏家族中的家规说:“……为国民,必尊法,勤耕苦读;为人父,必止慈,非徒溺爱;为人子,必孝敬,出必告,反必面,不可悖逆;宾客至,必谦恭;遇孤媳,必抚持,切勿置之不顾……。”郎氏家族的家训言:“勤耕读以训子孙,择邻处以保身家,戒争讼以惜不财,种桑麻以供衣服,论丁齿以避奢俭,定锱铢以完婚配,议数目以备情谊,戒衿夸以免祸端。”许多家谱中的家训都是来源于《弟子规》等道德教养典籍...
· 家规家训
溺爱妻子,不孝之根。枕边偏听,不友之根。恃势专利,不睦之根。嫌贫媚富,不义之根。任意轻认,不信之根。不达人情。不恕之根。得位即贪,不忠之根。溺爱不明,不和之根。混合无别,不顺之根。骨肉离心,不祥之根。手足生隙,外侮之根。小大不容,败家之根。选财选色,反目之根。小人恃宠,内乱之根。心邪身逸,淫佚之根。闺门不肃,败伦之根。少不节欲,病夭之根。老不节欲,速死之根。狂乐不戒,祸疾之根。奢靡不禁,贫困之根。倚势强占,悖出之根。巧夺田园,倾覆之根。小忿不忍,激变之根。始念不慎,后悔之根。不学吃亏,互争之根。不留余地,反噬之根。不存远虑,近蹙之根。行险侥幸,亡命之根。暗使阴毒,减算之根。口蜜腹剑,众怒之根。遮眼捕雀,自害之根。言行不谨,贾祸之根。交游不择,连累之根。幼时骄纵,凶暴之根。少年安享,浪荡之根。因循度日,不立之根。惯学无益,自弃之根。富而刻薄,众怨之根。贵而气盛,斥辱之根。有财不敛,嫉忌之根。...
· 岐山县蒲村镇邢氏家族传统家规家训
邢氏族人的概况邢氏族人属周公后代,据姓纂记载,三千年前的周朝,周公第四子受封于邢国(在今天的河北邢台一带),国人均姓邢,后来邢国被卫国所灭。其子孙逃亡于河北、河南、山西一带繁衍生息,邢家族人,是明太祖洪武年间(大约1370年左右)朝庭移民时由山西洪洞县移至这里落户,邢氏家族始祖名:邢士恭,移来后沿沟挖窑而居,当时叫邢家沟,就是今天的邢一村民小组所在地。邢氏家族祠堂基本情况邢氏家族祠堂位于岐山县蒲村镇邢家村,形成菱型布局。祠堂由上殿和前庭组成,上殿建于道光年间(距今一百七八十年),前庭建于咸丰二年(距今约一百六七十年左右),当时建筑工艺十分讲究,雕梁画栋,美丽至极,特别是三间上殿全是木刻牌面,套花门窗。后因年久失修,加之文革中扫“四旧”运动,祠堂遭到极大破坏。为了保护祠堂,邢氏家族中很多德高望重前辈,多次建议把大队办公地搬到祠堂,再后来学校下放到大队后,祠堂又成了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室,这样才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