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不在年高,古稀状元——徐遹
徐遹,字绍闻,瓯宁(今建瓯)人。北宋崇宁五年,即公元1106年考中特科状元。旧志中记载:“特奏名,策擢第一,诏视正奏第一人恩例”。入直秘阁,任广德军。
(一)曲折应考,矢志不渝
入仕是古代学子的奋斗目标,徐遹也不例外,他从小立下志愿,一定要勤学苦读,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然而事与愿违,尽管徐遹发愤图强,每每赴考,却总是名落孙山。不过,徐遹还真是执著,尽管屡考不中,却又屡败屡考。就这样在宋代的科考中,一转眼,意气风发的小徐竟熬成了儿孙承欢膝下的老徐。大家都劝他放弃,可老人家他心难安啊,每当想起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徐遹就是不甘心,他发誓不考功名绝不罢休。
旧志记载:北宋崇宁五年,即公元1106年,已是76岁的徐遹顺利通过了乡试,他租了条小船准备进京赶考。当时同船的还有六个人,分别是姓陈李张黄苏周等六位举人。船上闲来没事,大家决定各说一句,即兴赋诗一首,姓陈的举人说:“我们船上刚好有七个人,就以七人同舟联一律吧。”于是,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对了起来,周云:“陈李张黄周与苏。”张云:“更添徐子分相投。”陈云:“竹林风月连三郡。”李云:“北宿光芒聚一舟。”苏云:“作者应知同议论。”黄云:“诤臣须是合谋猷。”最后轮到了徐遹,他想了想说:“胸中各有平津策,此去知谁作状头。”这句“此去知谁作状头”将这位徐老生先的心迹展露无遗。
(二)贵人解梦,古稀赴考
年过古稀的徐遹不顾众人劝说,再次进京赶考,他能如愿吗?其间又会发生什么风波呢?
当白发苍苍的徐遹风尘仆仆地赶到京城投宿客栈后,却遭遇了年轻学子们异样的眼光和冷嘲热讽,这让原本信心满满的徐遹犹豫了,这天他早早地就睡下了。第二天天刚亮,徐遹就起床了,他一个人在街上溜哒,心事重重地样子。原来他昨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现的三个情景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一个是在墙头种白菜,一个是下雨戴斗笠还撑着一把伞,第三个是与一美女同床共枕,却是背对背。
正巧一位算命先生走过,徐遹连忙追上去要求解梦,当算命先生了解到徐遹是进京赶考的举人时连连摇头:“墙头种白菜——白种,戴了斗笠还撑伞——多此一举,与美女背对背——没戏!”这给徐遹当头一棒,难道此次赶考又要以失败告终?
垂头丧气的徐遹回到客栈,收拾行李打算回家,客栈的老板拦住他,问明原由后,说:“这是个很吉利的梦呀,您看这墙头种白菜不就是高种(中)嘛,戴了斗笠还撑伞这是双保险呀,与美女同床,虽是背对背,但只要您一翻身不就得到了?”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客栈老板的一番话让徐遹茅塞顿开,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应考,也许这就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考试了。
(三)白马青衫,杏花簪帽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真如客栈老板所言,徐遹高中了,考中了特科状元。唐宋以来,凡是科考放榜以后,新科进士会有一系列的庆贺活动,如闻喜宴、樱桃宴、曲江宴、月灯阁打球、大雁塔题名等。其中曲江宴常常设在江边的杏园,当时正是杏花盛开的时节,新科进士都会采摘鲜艳的杏花枝插在帽沿上,游走街市,所以红杏又被称为“及第花”。唐末诗人郑谷在《曲江红杏》中写道:“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
关于及第花杏花还有一个“杏花簪帽”的典故,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宋代书法家张邦基所著的《墨庄漫录》中就记着这件事,说徐遹屡考不中,直到北宋崇宁五年才考中特科状元,当年他已经老了。闻喜宴后,徐遹和同科进士们一样帽上插枝杏花,一起去了长安街的平康坊,他们去那干什么呢?其实也就是逛青楼。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古代的青楼与现在的色情场所不同,青楼女子不仅楚楚动人、仪态万方,而且还接受过特殊系统的训练,其中最出众的甚至不亚于正规儒家教育培养的名士。所以青楼可以说是一个包括社交活动、艺术沙龙在内的综合性娱乐场所,自然成为古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热衷的场所。在当时,平康坊是“京都侠少”和“新科进士”最常活动的地方。
话说已73岁高龄的的徐遹和同伴们来到了平康青楼,一番浅斟低唱、歌舞为赋之后,大家也都带着几分醉意尽兴归去。第二天醒来,徐遹才发现其他人帽上插的杏花昨夜都被青楼女子要了去,只有他帽上的那枝还在。看着自己满头的白发,徐遹不禁哑然失笑,随手题了一首诗:“白马青衫老得官,琼林宴罢酒肠宽。平康过尽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