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是什么影响了一位八旬老人编修百万字王氏族谱

2017-05-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7
转发:0
评论:0
是什么影响了一位八旬老人编修百万字王氏族谱, 家里族谱弄丢了?重庆姓王的人有福了,寻找家谱,可以问问这位老人。沙坪坝年过八旬

 家里族谱弄丢了?重庆姓王的人有福了,寻找家谱,可以问问这位老人。沙坪坝年过八旬的老人王崇溥,自上世纪80年代起潜心修谱,在1999年编修出我国第一本王氏宗族的《王氏族谱》,详细记载了王姓始祖到现今第九十六代王姓后人的信息。如今,老人历时五年编修的110万字《中华王氏通书———西南宗支派别录》出版,涉及重庆、云南、贵州、四川一千多个王姓宗支信息。
王姓人士不适合称王
据王崇溥考证,他是王姓第94代,他的孙子是第96代,整个王姓氏族已到了第98代。王崇溥拿出的家谱上显示,书圣王羲之是王姓的第40代后人。
“历史上,王姓出了5位帝王,35位皇后,151位宰相。”王崇溥称,自立姓开宗,王姓氏族历经两千多年,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王而不王,不王而王。”

“历史上称王的王莽、王建、王世充、王审知,下场都不怎么好。”王崇溥说,当王氏子孙不再觊觎皇位,转而潜心于经邦济世、宇宙人伦、文学艺术时,却能往往够获得至高的成就。王羲之醉心书法,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圣”;王安石倾力变法,虽功败垂成,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之一。

是什么影响了一位八旬老人编修百万字王氏族谱

以前的家谱,很少将女性入谱,王崇溥修谱的一个重大特色就是将女性入谱。“这是对传统谱学的发展和突破,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很有创见的一种革新。”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李吉评价王崇溥的王氏家谱时称。

姓氏文化有助预防遗传病
昨天,重庆晚报记者从重庆市历史学会百家姓历史文化专业委员会了解到,全国王姓人口现有9500万,是全国第一大姓。在重庆的王姓约有200万余人,排在李、张、陈、刘姓之后,在重庆是第五大姓。

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世界王氏宗亲联谊恳亲大会明年将在我市召开,届时,将有三千名海内外王姓人前来重庆祭祖、游览。在上一届大会上,重庆王氏文化中心和王氏商会代表团击败了缅甸、泉州、太原王氏代表团,取得了2015年世界王氏宗亲会的举办权。

委员会秘书长岳精柱介绍,中国姓氏文化博大精深,对家谱的研究,不仅倡导伦理规范,长幼有序,还给子孙后代追根溯源提供了依据。“在医学上也有重要意义。”岳精柱称,通过对家族的研究、梳理,在一些家族遗传病方面也有重要的预防、避免意义。

“姓氏文化经过多年的历史变迁延续下来,各个姓氏有它独特的文化。”岳精柱告诉记者,比如,徐姓出的医生多,另外某姓氏出的军事家多。之所以出现这些有趣的现象,岳精柱解释,是由于在历史上,某个家族从事的职业具有继承性,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姓氏文化。

取个字辈名当备注名
如今90后还有00后,取名追求个性化,按照辈分来取名字的已经不多了。王崇溥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家族观念日益淡薄,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家谱文化严重流失。他说,以前大家都觉得按家谱起名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必须去传承,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不少人提出这种方式是在搞封建迷信,率先有一部分人抛弃了这种起名方式,更着重在孩子的名字里包含自己的期望和寓意。王崇溥认为,如果不按字辈取名,将来如果要寻根问祖,理清世系将十分困难。

他建议,父母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最好根据族谱的字辈取名,如果族谱里的字眼不好或不愿意按字辈取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取名,此外再另取个字辈名当备注名,便于记录家谱。
为修谱四次用脑过度住院

为何修谱,王崇溥说由很简单:热爱。他说,1989年,大哥从台湾回来想看族谱却没有,于是他便下决心要把家族族谱写出来。

为了写稿更方便,对电脑一窍不通的王崇溥,跟着孙子学习电脑知识。“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学过拼音,键盘上的字母对我来说就是天文字母。”为了方便在电脑上操作文本,2007年,工商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外孙邹立给爷爷配备了一台电脑,还有手写板。

为了修谱,王崇溥查阅书籍上百本。“四次住院,医生都说是用脑过度。”他的妻子万婆婆说,如今老伴儿的心血算是完成了,她也放心了,不用再担心老伴儿过度用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介堂胡氏一位八旬老人修著45万字家谱
祖先是谁、家族经历过怎样的迁移……家谱是中国人记录家族历史、寻根问祖的重要记录。它清晰地记载着每一个宗族千百年来生长和繁衍的轨迹,为每一个家庭或个人都打上了根源和故乡的烙印。如今,“家谱热”正在老人们中间升温。这些老人有的愿意花一两年甚至十余年时间,有的花费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去修家谱、写家史。老人们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寻根问祖,还丰富了史料知识,为后人留下了更多精神和记忆。谁能想到,已经85岁的老人还能熟练地在电脑上敲打文字,把照片传输到电脑中,还会用PS软件修图。胡耿寰老人学习这些技能的动力,全部源自他准备出版的那本《清介堂胡氏脉源胜迹考》图册书。这本书有45万字、672页、2700多张图片,是胡老用了十余年的时间编写完成的。胡老先生的老家是安徽怀宁县,1949年前就有修家谱的传统,登记族人的祖先传承、生卒嫁娶、子孙延续、功名业绩、贤人善事等。1949年后,因为历史原因,众多老家谱...
· 八旬老人编发《五路村赵氏族谱》
俗话说:“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步入耄耋之年后,呼和浩特市民赵怀清开始努力编写家谱。经过几年的收集、整理、书写,如今,出自他手的《五路村赵氏族谱》已被印刷成册,并被分发给同族后辈。今年84岁的赵怀清家住星火巷社区,2007年,他开始着手收集、整理有关家族资料。他与儿子经过大量走访,掌握了赛罕区黄合少镇五路村赵氏族人的第一手资料,《五路村赵氏族谱》随即出炉。这部族谱详细记录了赵怀清的祖辈到达五路村以后的生活经历。谈及编写族谱的初衷,赵怀清说:“我这一辈子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如今岁数大了,很是怀念已故的父母,就想写点东西寄托这份情感。写着、写着,我想到了自己的祖辈,便萌发了书写《五路村赵氏族谱》的念头。”在走访中,赵怀清了解到,自己的祖辈在100多年前离开山西省太原市来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五路村。到他这辈为止,赵氏家族中已经有6代人在这里生活过了。按照祖辈书写的家谱,他这代人是“怀”字辈,而下...
· 花甲老人写出百万字家谱
“隐士”简介主角:徐高义秘诀:7年奔波+两年创作结晶:《中华徐氏通谱》人到花甲之龄,大都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在扬州,有一位68岁的徐姓老者,用7年时间走遍祖国各地,探寻“徐氏”根源。再用了两年时间,写出了一部百万字的《中华徐氏通谱》。源于一“念”冲动初见徐老,一个清瘦而精神矍铄的老人,黑黑的肤色是多年奔波岁月烙在他身上的符号。刚刚坐定,徐老就开始谈起了这部心血之作——《中华徐氏通谱》。退休前在冶金机械厂从事机械工作的他,当时压根也没想到自己会与文字结缘。退休后,他喜欢到图书馆里坐坐,看看书报,逐渐地,他对姓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姓氏文化代表着另一种通史,从家谱中可以透露出很多正史中没有的故事传说。而图书馆里并没有相关徐姓的家谱,他萌生了自己去探寻徐氏家谱的念头。为了这个“念头”,他踏上了徐氏家谱的找寻之路。走遍大半个中国徐老说,他先后来到上海图书馆、北京国家图书馆和山西太原...
· 四位花甲老人为陆氏族谱潜心编修
最近,我区4位花甲老人潜心编修陆氏宗谱,目前已调查整理出崧厦镇陆家村陆姓1700多人,内容包括陆家村“陆”姓的起源、发展,历代陆姓名人的介绍以及陆家村的发展史等。今年上半年刚退休的陆树洪是编修陆氏宗谱的发起人。他说:“‘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体现。据史料载,我国殷商时代就有家谱刻辞,周朝就有管家谱的史官,汉晋以下谱系之学更加兴盛。但早期仅是王公贵族才有谱,后世才普及民间。”为了编修陆氏宗谱,陆树洪已酝酿了10多年,今年终于付诸行动。陆树洪告诉记者,10多年前,他有幸得到了一本1926年出版的上虞燕埠陆氏宗谱,共6册,那是上虞陆家历史上第二部宗谱,里头对历史沿革、世系繁衍、居住迁徙、人口流动、族产名绩、科举仕宦、传记艺文、族规家法等,都有详尽的记载。由于老的宗谱编修年代是80多年前,因而过去的这些年里陆家村的发展变迁和整个陆氏家族的变化等在上一版本的宗谱里没有记载。“为...
· 八旬老人撰写家谱传承家风
我的父亲高之良今年87岁,虽说是位老干部,可退休后,向来严谨认真的他,也渐渐展现出“爱玩”的一面。尤其是前几年,他心血来潮,还写出了一本家谱。父亲是颍东区新华办事处任海村人,家里世代务农。幸运的是,家里虽然困难,但父亲上了小学。1957年,父亲担任老阜阳县城关镇党委副书记,后来又在潘寨公社、农林局、畜牧局等单位工作。1995年退休。退休后,父亲一下子变得很失落。于是,我们兄弟姐妹6人约定,每天一人到父亲家陪他,直到现在。做饭洗衣,收拾家务,从来不让父亲操心。忙碌了一辈子的父亲,很快找到了退休后的快乐,养花、喂鸟。如今,我们几人也都退休了,有了更多时间陪他,每天固定陪父亲打一个小时麻将,陪他说话、解闷。父亲还有个心结,就是对家族的记忆,只能追溯到爷爷那辈,再往上去,基本是一片空白。这让父亲做出了个决定:写份家谱,让家族的记忆从此传承下去。从2000年初,父亲开始着手准备写家谱。写家谱不是件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