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祠堂岭南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家族荣光

2017-05-0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99
转发:0
评论:0
祠堂岭南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家族荣光,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象征,宗祠在今日广东人的生活中仍占重要位置。一座座历经沧桑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象征,宗祠在今日广东人的生活中仍占重要位置。一座座历经沧桑的祠堂,有怎样的威水史?又承载着多少乡愁?连日来,记者寻访了多座百年古祠,寻觅其承载的家国情怀。

祠堂岭南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家族荣光

  【游子心声】

  家乡模样一直萦绕心头

  “我爸爸是新会罗坑石咀人,我是在香港出生、长大的,后来又移民到澳大利亚。”旅澳乡亲林永义先生在获知林氏家庙维修需要大笔资金后,曾慷慨解囊,先后捐赠了200余万元。去年,他还专程回到家乡,将父亲的灵牌摆放在林氏家庙的神楼上,送父亲“落叶归根”。

  林永义告诉记者,此前多年他一直未有机会踏足家乡,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停留于小时候听父亲的讲述:“他常常提到我们的家乡叫石咀,在新会罗坑,那里有一棵大榕树,还有一座很大的家庙。”

  虽然未能跟随过父辈回乡,但家乡的模样一直萦绕在林永义的心头。直到三年多前,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林永义带着夫人一起回到广东,几番辗转,57岁的林永义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乡。“这里真的有榕树,还有一座家庙。”林永义说,“能捐钱重建家庙是福分,可以回乡尽自己一分绵力,高兴的同时更多的是自豪。”

  凝聚宗族

  见证林氏家族900年历史

  在江门市新会区罗坑镇,有一林氏聚落——石咀、南联、下沙,古称“沙冈”。这里世代住着宋代始迁祖林森公的子子孙孙,并由此开枝散叶到整个珠三角、粤西、广西、海南等地乃至海外。而在如今的石咀村,历经200多年风雨的林氏家庙承载着该地林族900多年的历史。

  林氏家庙是新会林族中最古老的大宗祠,前身名“崇报祠”,祀石咀开基一世祖森公及二世祖植公、三世祖宽公为不迁之祖,上奉披公、蔇公、旺公以追远,为族中地位最高的大宗祠;后在清朝更名为林氏家庙。在封建年代,只有其祖先做过皇帝或者由皇帝御赐,才可以将某氏家庙牌匾挂在家族祠堂大门之上。

  在林氏家庙的凝聚下,新会林氏家族历来都有祭祖的传统,林氏家庙文化研究会去年成立后决定,今后石咀林氏家庙“三年一小祭,九年一大祭”,以延续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新会林氏家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林家盛表示,希望通过祭祖活动继承发扬壮大祖训祖德,利用这个平台加强各地宗亲的感情联络。

  传承文化

  邓氏宗祠至今设有农家书屋

  据河源市地方史料记载,紫金县蓝塘镇自古以来就是河源客家人的聚居地,该镇目前有姓氏140多个,其中以杜、邓、甘为代表的姓氏祠堂以及当地客家传统民居祖屋组成的建筑群,是蓝塘镇宗祠文化的缩影。

  如今,蓝塘镇的杜氏、邓氏、甘氏等家族崇文重教的传统正通过宗祠代代相传。紫金县档案局原局长、退休干部龚火生告诉记者,杜、邓、甘三大姓氏在尊师重教方面别具特色,自从他们落居河源紫金以来,都建有自己的姓氏学堂和农家书屋。此外,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姓氏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

  除诗人邓缵先的祖屋布心村办有私人塾馆外,邓氏宗祠还办有“云台学馆”,这些学习场所培育出大批人才。在老围村邓氏宗祠,至今仍开设有农家书屋和书画展览厅,当地乡民在春节期间均会在宗祠欢聚一堂,在闲暇之余则到农家书屋里学习。

祠堂岭南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家族荣光

  见证荣耀

  “状元祠”承载家族荣光

  俗话说:“顺德祠堂南海庙”。在顺德现有的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祠堂就占了3处,其中位于杏坛的黄氏大宗祠尤其值得一提。据了解,中国千年科考,全广东出过九位状元,顺德就占据三分之一,三位状元分别是伦教人张镇孙、杏坛人黄士俊和梁耀枢。其中只有黄士俊状元的家族祠堂有迹可寻,这就是“黄氏大宗祠”,至今已有400年历史。

  正是因为“状元祠”的荣光所在,右滩村可谓“代代书香”,村干部黄先生告诉记者,即便是在过去的艰苦年代,右滩村都没有断过私塾香火,“因为我们都是状元的子孙,不能不识字,丢不起这个人。”受黄氏大宗祠影响,村内其他祠堂也承担起私塾的功能,其中建在右滩村一个山坡上的景厓黄公祠,甚至还被村民戏称为右滩的“最高学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水这座古祠堂,见证霍氏家族的百年荣光
三水区西南街道董营村委会上霍村的百年榕树下,矗立着一座霍氏大宗祠,与文林郎霍公祠、进士第相邻,三座古建筑见证着霍氏家族的光荣历史。数百年来,霍氏大宗祠走出了备受百姓爱戴的进士,在村中形成浓厚的崇文尚学之风。这里还曾是村中孩童求知的学堂,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英才,桑梓之情薪火相传。在海内外宗亲的支持下,历尽沧桑的祠堂以新的面貌示人,继续见证村庄的发展和霍氏族人的故事。三大古建筑见证族人荣光走进上霍村,一排青瓦白墙的镬耳屋、郁郁葱葱的百年榕树映入眼帘,一口老池塘波光潋滟,向外来者展示着乡村的舒适恬静。霍氏宗祠往里走,便能看到霍氏大宗祠,建筑保存完好,可见上霍村村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董营村党委副书记霍伟新说,祠堂、进士第是上霍村的重要文化标志,也是凝聚霍氏族人,教导后辈好学上进、仁心良善的家风传承标识。霍氏大宗祠始建于乾隆初年,至今有二百八十多年。霍氏大宗祠为三进结构,抬梁式建筑风格独特,硬山顶...
· 承载先祖荣光投身伟大实践奏响时代强音
滇军四大金刚项铣将军、有威震川东的农民起义领袖项宗诗、项世英将军、“苗王”项朝宗等周朝有项子国,第一任国君为季毂,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弟弟),因季毂率领精锐之师虎贲在牧野之战立下赫赫战功而被封国,在咽喉之地守卫同姓周朝,位为子爵,传十六世。为纪念故国,后世子孙改姓为项。项氏人虽不多,在中国历史上却声名远播。中华民族繁衍到今天,有百千万个姓氏,其中有我们项氏一支,既有千千万万名不见经传的士农工商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默默的奉献,也有许多彪炳史册、震古烁今英雄史诗式的人物,共同谱写了项氏宗族的历史辉煌。当前,我们生在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应当承载先祖荣光,投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依法治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法治保障,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的行为基本准则。中华民族历经万千年对“幸福”进行了不懈追求,让我们做一个守法的公民,追...
· 祠堂风水的重要性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很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平时各房子孙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务时,经常也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场所。此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一般把家庙,称作祠堂。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杰出理学家朱熹作《家礼》,始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祠堂被视为家族中最神圣的地方,它的面貌代表了家族中的兴盛衰落,祠堂是一个大家族的脸面。祠堂的风水也非常重要,它的好坏,直...
· 祠堂风水的重要性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很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平时各房子孙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务时,经常也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场所。此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一般把家庙,称作祠堂。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杰出理学家朱熹作《家礼》,始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祠堂被视为家族中最神圣的地方,它的面貌代表了家族中的兴盛衰落,祠堂是一个大家族的脸面。祠堂的风水也非常重要,它的好坏,直接...
· 龙兴老祠堂,中国宗族文化的承载者
从重庆机场往东走不过十多公里,就是渝北龙兴古镇。这座古镇一直以历史悠久、风貌古朴而闻名。人们一提到这里,总会想到那遍布古镇的祠堂。龙兴为何有如此多的宗祠?龙兴老祠堂的现状如何?对现代人来说,宗祠的意义是什么?今天,让我们揭开重庆龙兴老祠堂的神秘面纱。在这古镇深处的祠堂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宗祠遍地,古镇中藏四大姓祠堂龙兴古镇上有一条祠堂街,仅这条街上就现存有刘、贺、明、包四个宗祠,附近的村落里还现存有江氏、程氏等宗祠,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华夏宗祠”。“华夏宗祠”原为贺家祠堂,解放后收归国有,改为糖烟酒批发部,后来又一度是派出所的所在地,2003年被改建为华夏宗祠。华夏宗祠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是典型的三厅两堂式结构,现在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个以姓氏文化为主题寻根问祖大祠堂,里面供奉着107个姓氏的始主雕像,收藏着200余部族谱和50多个姓氏家谱。离华夏宗祠只有数十米的地方,就是明氏宗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