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化的三大特性:血缘性、团体性、宗法性
中国家族文化具有血缘性、团体性、宗法性。李氏家族历代以“忠孝”的文化观念,强调人生的社会价值,忠诚于民族和国家。诞生了秦大将军信公、汉飞将军广公、凉武昭王暠公、唐国公虎公、唐太宗世民公、唐玄宗隆基公等名垂千古、历代传颂的帝王英雄,成为中华民族和国家不可缺少的群体力量和文化因素。
古谱云:“百善孝为先”,“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孝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尽孝的第一步为赡养双亲,第二步为忠于君主,第三步为自身出人头地,能够光宗耀祖,达到孝的最高境界。民间尽孝,第一等、奉养双亲,能体察和满足父母的要求和愿望,本人声名好,不辱父母教诲。第二等、从事士农本业,生活上能够照顾父母。第三等、做商人、工匠,能够省吃俭用孝养亲人。至于对宗亲,也要像对待父母那样予以照顾,疏忽就是不孝。无论哪种方法尽孝,都要求孝子自身事业成就,对国家有贡献,对社会有价值,以荣誉为父母增光。如果本身事业无成,算不得典型意义上的孝子。古谱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为人伦之首,要能生子育孙,使家族香火不断,绵延百世。宗脉的延续,家族的兴旺,子孙的繁衍,是家族最重大的事情。上孝父母,下育儿孙,事业有成,人丁兴旺,尽忠国家,获得荣誉,光大门祚,造福后代,并使尊亲扬名后世,才是真正的大孝子。
古谱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孝道”包涵孝与忠,古人言孝,“中于事君”,忠孝是一致的,孝包含对朝廷尽忠的意思。孝道最高层次是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可以是做好事,赢得社会的赞扬。古代,孝道包含着忠君,同事君是连在一起的,那就是因为尽忠,获得荣誉,从而得到尽孝的大名。李氏家族要求为官的子弟,应有忠君爱国之心,为国家秉公办事,敢于承担责任,不结党营私,不贪财揽权,所以要想做孝子,必须同时做忠臣。做平民百姓同样尽自己的责任,早完赋税,做安顺良民。孝以忠为必要的内容,使家族与国家合一。一个人在家能孝顺父母,出仕为官就能忠于国家。古籍云:“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忠承认孝的合理性,孝是实现忠的前提。历代弘扬孝道,实行以孝治天下的政策,奖励孝子顺孙,表彰孝义之门,实行举孝廉的用人方针。孝包含浓重的忠于国家的内容,使家族文化突破了家族的范围,不仅成为家族信念,还是一种民族国家观念。
中国古代历史上,传统世家大族认为国与家是合一的,周代实行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既是国君,又是华夏族的大族长,于是君统与宗统合一,家族与政权合一。后世君统、宗统分离,但是家族观念并没有舍弃尽忠的责任和理念。宋代,先国后家的忠孝精神确立,当忠孝不能两全时,以舍生取义、匡扶正义、杀身成仁、尽忠报国为至高境界。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舍身忘家而尽忠报国,为后人历代所传颂,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籍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华夏大地千古遵循的至圣名言。不修身何以齐家、不能齐家何以治国、不能治国更不可能平天下。一个连家族和祖宗都不知道的人,怎么谈得上会有修养和素质。一个没有修养和素质的人,怎么可以会有和谐的家庭。一个没有和谐家庭的人,怎么会可以尽职尽责,为国效力。一个为人不能尽孝,为国不能效忠的人,怎么可以为天下人做事。国强家兴,乃天下太平之征兆。几千年以来,李氏家族的忠孝文化培育了无数圣君名臣、民族英雄,为国家民族的兴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几千年的华夏文化,一脉相传,由家、国的一致,到家、国分离,家族群体是形成中华大统一的基本力量,家族文化是中华大统一的思想基础。人们认为祖宗犹如树木的本根,子孙则是枝叶,千百之子孙,皆源于一个老祖宗,追根溯源,永远怀念老祖宗,族人牢固地凝聚在一起。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二帝,中国大地民众,自古以“炎黄子孙”而自称,华夏民族的国家实际就是炎黄家族,家与国一体、国与家统一的国家。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均是社会的一分子,任何时候都必须适应时代,适应社会。李氏家族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所融合,传统孝道要求贡献于社会,由孝到忠的国家认同观念,尽忠于国家。从民族国家的认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李氏家族后世儿孙当继承家族文化、秉承先祖遗风、严守世家宗法,坚定不移的发扬李氏家族的忠孝文化,为家族的繁荣兴盛而毕生努力,为中华民族耸立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