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姓氏有别,商鞅不姓商,孔子不姓孔,涨知识了吧!
【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文化】孔子不姓孔,商鞅不姓商,先秦姓氏有别,这事你知道吗?古人姓氏有别,今人只知有姓,不知有氏也!一个姓里有很多氏!有以地名为氏的,有以官名为氏的,也有以封号为氏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不姓孔,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先秦时期,姓以别婚姻,氏以分贵贱,故男子称氏不称姓。古时男子之氏与名合称,称孔丘。因男子不称姓,不能称子丘。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我们的先民很早就懂得近亲结婚的危害,故用姓来区别血缘亲疏,防止近亲结婚,因此,女子必标明姓。姓是血缘联系,但是,当一姓之人因自然原因(一地无法容纳更多人口),或人为因素,不在同一地生活之时,往往要据其地、其官、其职业等,另标一氏,这样,一姓往往分为多个氏。姓与氏就产生了。女子要标姓,男子要称氏。姓,是同一血缘关系的共同徽标。氏,是同一血缘关系的分支。
【楚怀王去陵墓祭祀,这个场景靠谱吗】之前《芈月传》热播,小伙伴们看过没有啊?大家在看剧消遣的同时,也不妨听听民间高手的吐槽吧。今天这位精通古代礼仪、史学、经学、文学的作者,是武汉大学国学院研究生范。咱们来听听这位学霸说了什么:
《芈月传》第4集,楚怀王一大群人来墓地祭祀,是一个小高潮。但是,这种场景真的会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吗?
答曰:否。
有个说法,“古不墓祭”。什么意思?就是说,先秦的时候,人们祭祀祖先是不到墓地去的,而是在宗庙中,宗庙则在都城里。祖先死后,身体埋在坟墓中,灵魂则在宗庙里。所以神在宗庙,不在墓地,去墓地祭祀是没什么用的,当然就不去墓地祭祀了
有小伙伴问:那为什么现在人扫墓上坟啥的都是去墓地呢?汉代继承了秦朝的习惯,才开始去墓地祭祀,曹魏时期,为了遵循古礼,也是不墓祭的。但有个例外,曹爽有一次带着大帮人马去高平陵祭拜,结果就被司马懿钻了空子,夺了政权,史称“高平陵之变”。然后司马懿就给子孙立下一条死规矩:可千万不要去祭墓啊!但是到了东晋,子孙们由于抑制不住澎湃的孝心,还是去墓地祭祀了……后来这个习惯延续到了现在。所以,楚王去陵墓祭祀,这个场景基本是不靠谱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