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最具岭南特色凤竹山谢氏宗祠

2017-04-1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1
转发:0
评论:0
最具岭南特色凤竹山谢氏宗祠,走在竹山村,这里是一座鸡犬相闻、民风古朴的岭南特色村庄。在竹山谢氏宗祠,里面一座

走在竹山村,这里是一座鸡犬相闻、民风古朴的岭南特色村庄。
在竹山谢氏宗祠,里面一座两进的宗祠模样的古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5年。距今已有141年的历史。瓦面是灰瓦,只有檐边有一排琉璃瓦筒,整座建筑确实较我们之前看到的传统意义上的宗祠简陋,且有改建过的,但不失素雅古朴。

最具岭南特色凤竹山谢氏宗祠

谢氏宗祠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
祠堂的建筑风格淳朴古旧,是典型的传统庙宇建筑。祠堂结红色的门楣上有“谢氏宗祠”四个端庄正楷大字,正面门楣两侧都有壁画、彩绘。因时隔久远,墙身大多褪色、剥落,其中所画的风鸟花物,仍依稀可辨。透过这些壁画、彩绘可以窥见谢氏祖辈带给后人的福泽庇荫。
宗祠大门联为:“崇山毓秀,德泽流芳”,把谢氏始祖的字镶嵌上去了。中堂联为“日暖乌衣盛,风和宝树荣”。檐下的花鸟木雕挡板保存完整,栩栩如生,壁上的人物故事壁画十分精美古雅,依旧原汁原味保存着。

最具岭南特色凤竹山谢氏宗祠

谢氏祠堂内景
祠堂所用柱梁均为坚固的材料,在其上面雕龙刻凤,搭建成三角形支架左右对称,屋檐流水处,精雕细刻着一些花草、人物、门槛高有二十公分,两侧各安放一尊大石。据村中老人透露,此石有一个很雅致的名堂。叫“上马石”是地位显赫的人跨上高头大马之用。安放于此,寓意希望族人能考取功名,扬名声、显父母,光耀门楣。所以凡有考取功名的人,都要在祠堂内举行祭祀告天仪式。这里现已用作竹山“老人之家”的使用场所了。

注释:
①《竹书纪年》竹简于西晋太康二年(281)从魏安厘王墓土,记述了从夏商周以来至魏哀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②宝树堂:东晋时,谢安一门称贵,显赫当朝。有一次谢安退朝回家,圣驾竟然亲临其宅,安焚香恭迎。帝视堂前贞松瑞柏,上挂满灯笼,光彩茂盛,帝曰:“真宝树也!”于是御书“宝树堂”三字赐谢家。后之子孙,追慕前徽,以宝树名其祠堂。
③名主要用来自称,此外也供同辈或长辈称呼用。字有尊重的意味,他人称呼自己时用。 古人之名是由父辈所起,而字则不同。《仪礼•士冠礼》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礼记•曲礼上》又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即说,字是男子二十、女子许嫁时由主持冠礼和婚礼的宾客或长辈所起(秦汉以后,也常自命其字),以供平辈、晚辈或他人称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探访一座最具建筑特色的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是一栋「二堂四横围屋式」的合院建筑。始建于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年)十一月,但是当时可能只买份土地,而其它地方仍属吴姓所有,并且由于位处与邻庄联络之交通要道,所以「对门有一高桥」。这座宗祠整整经过四十五年,即到明治四十一年(公元一九O八年)才完全建成,且于大正十年,农村经济景气时又重修一遍。刘氏宗祠在最初建好时,只有左右两横屋,后来重修时,才又加上左右的「然藜阁」与「重光楼」两门楼。外横屋以及花园的巴洛克装饰围墙与凉亭,所以,这两座门楼与横屋无论材料、构造、尺寸与美学意匠上都与原先不同。甚至其外横屋还建成当时最时髦的大正样式洋楼,可以看出当时刘家之财力与在村中的权势。一、燕尾屋脊。刘氏祖先刘鳌及其大小儿子,皆考上贡生,故以燕尾造型显赫其家势。前门的燕尾线条明亮优雅翘起,脊背则饰以雕花剪黏,正厅的燕尾则因毁于台风重修之后较朴拙,脊背部份用镂空花砖则是分散风力、减少承受强风吹刮之虞,颇有「...
· 凤栖杜氏宗祠
凤栖杜氏宗祠位于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新民村。凤栖之名,源自汉朝,即当时长安城南杜姓族人聚居的杜陵地区“凤栖原”之谓也。据唐代谱牒姓氏专著《元和姓篡》所述,唐代杜氏有十四望即:京兆、襄阳、洹水、濮阳、中山、陕郡、安德、扶风、郾师、成都、河东、齐郡、礼泉、河南。泉州凤栖杜氏,以京兆为郡,乃唐杜之后,在族系源流上,属京兆杜陵派。现宗祠坐北朝南,北依龙兴,南望清源,得风藏水。近观这座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大宗祠,三进两落五开间,前庭开阔,重门翼庑,青石红砖木构架,燕尾脊装饰的硬山式建筑,古朴庄严。杜氏宗祠有楹联“武库家声远,瀛洲世泽长”----武库,指的1700多年前西晋开国大功臣杜预将军;瀛洲,指的是1300多年前大唐唐太宗最倚重的宰相杜如晦,李世民曾为全国最佳名仕设文学院,凡获此荣誉者,美称“登瀛洲”,其中最著名的是以杜如晦为首的十八学士,因此杜如晦也被称为杜瀛洲。“太史第”则是与杜中士有关。(其...
· 凤里姜氏宗祠
江山市鳳林镇鳳里姜氏宗祠,坐落于鳳林镇鳳里姜祠弄10号,由凤林姜氏族人建于清代明弘治十二年,即1499年,距今已有523年的历史。据历史记载,凤林姜氏,元初因避乱自兰溪迁至江山,与周氏、徐氏并为凤林镇3大宗族。并因姜氏先祖行医曾救治周氏先祖,后两氏结为姻亲,至今往来密切。姜氏宗祠整体布局坐西朝东,占地面积有1024平方米,由三进二天井,五开间,两看台,两厢房组成,采用悬山顶。凤里姜氏自明代以来“科甲蝉联,人文蔚起”,故其雕刻内容大多以寓意功名富贵为主。据悉,该宗祠曾在清乾隆间和2019年由姜氏族人筹集善款进行重新修缮,方得以重见先祖辉煌。
· 中华姓氏文化之最具特色的蔡氏文化
中华蔡氏是中华民族主源——黄帝族群中周族的重要分支,是我国形成最早的姓氏之一。原始社会以“蔡”为图腾的族群,进入发达的奴隶社会后,以“封邦建国”、“世食采邑”的方式,建立以蔡氏族为主体的邦国。古籍记载有姬姓和姞姓之说,不论是姬姓和姞姓,都是黄帝族群的后裔。虽然目前姞姓的蔡氏已未见其后世的传闻,而姬姓的蔡氏后裔的记载见诸史料,肇始了后世的大族系。据《史记》和《蔡氏族谱》记载,黄帝的第二十八代孙,周文王姬昌的第五子姬度封于蔡,建立蔡国,称姬度蔡叔。蔡叔殉,成王命其子仲践诸侯之位,传二十五侯,春秋时为楚所灭。蔡亡国后,在漫长岁月中,蔡氏家族经历了不断的播迁、融合、发展,却逐步形成中华民族中的一支具有鲜明特征、族群稳定,以独特的风貌、风姿和风情,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名门望族。由于以宗族蔡命名远古,原由曲折,奠基人的研究也就产生了争论。也演绎了“蔡”以国号为氏;以植物蔡草为氏;以动物龟为氏的不同观点...
· 族谱网带您走进中国最具特色祠堂之南平峡阳范氏宗祠
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高平堂,又称范氏宗祠。始建于宋朝末年,经多次修葺,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堂中存有高平郡古族谱《范氏宗谱》上下两册。修于清光绪四年,至今145年,在十年期间,范礼盛族长把两本老族谱藏在菜地里,使族谱免遭破坏。经有关专家鉴定乃闽北迄今发现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部珍贵史料。两本老族谱由范礼盛族长保存至今。谱载,峡阳开宗鼻祖范大三公源于河南光州固始,唐朝末年,为避战乱随节度使王审知辗转入闽,卜居峡阳。从此,光州固始【现在的,信阳市固始县】范氏在这里世代繁衍,遂成大邑,历逾千载。至此已繁衍三十余代,承续1300余年,后裔遍布闽北、闽西及赣南。故有“世系肇自唐尧,支派衍于西峡”之说,范大三公有四子,长子大七公开绪建瓯左岩大坪下楼等。次子大八公开绪梅岐池潭祭头等处。三子大九公卜居峡阳继发达杨梅坑杜溪小渎大窠洋安葛筵大历等。宗济开绪江西省,宗达开绪王台,纯心纯性俱开续顺天府遵化苏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