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炎帝后裔的“乌衣子弟”隐居凤竹山四百余年

2017-04-1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17
转发:0
评论:0
炎帝后裔的“乌衣子弟”隐居凤竹山四百余年,  凤鸣竹山人杰地灵,两千子孙宝树流芳。“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

   凤鸣竹山人杰地灵,两千子孙宝树流芳。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诗《乌衣巷》。该诗凭吊了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诗中提到的“谢姓”,是当时显赫之极的名门望族。史书记载,谢安是六朝宰相,官至太傅,谢玄、谢石、谢衡等也都是贵族世家之后裔。当时,谢姓子弟常穿乌色袍服以显尊贵,因此有“乌衣郎”或“乌衣子弟”的美称,他们居住的地方则获名“乌衣巷”。

炎帝后裔的“乌衣子弟”隐居凤竹山四百余年

(竹山社区是大朗唯一以谢姓为主的聚居村落)
“日暖乌衣盛,风和宝树荣”“乌衣世胄,睢府家声”,这是挂在大朗竹山谢氏宗祠门前的两幅楹联。据了解,竹山是大朗镇唯一以谢姓为主的聚居村落,有约2000名村民。
竹山原名为“凤竹山”。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相传,竹山立村之时,村后有一片茂密的竹林,林中常有凤凰鸣叫。如今,竹山有着八十年历史的“鸣凤小学”,还在印证着这一传说。立村以来,竹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除了美丽的凤凰传说外,还有瑰丽的日光台、举人谢铭新所立的桅杆立石……本期《姓氏探秘》带你走进大朗竹山,一起探寻谢氏族人数百年的荣光。

谢氏始祖原是炎帝,“乌衣”门第累世显贵

姓氏源流
古时的“谢”字,是一个人在奋力弯弓射箭的样子,因此说谢氏先祖是弓箭的发明者和最早使用者。与大多数古老姓氏源于黄帝不同,谢氏来源于炎帝。炎帝,世称神农氏,中华人文始祖之一,被谢姓奉为远古初祖。
1490165660839844.jpg
唐代《元和姓纂》卷九记载:“谢,姜姓,炎帝之胤……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后失爵,以国为姓焉。”历史记载,炎帝部落在阪泉之战中被黄帝部落彻底打败后,其中一支南迁至安邑,名巫咸,商朝时再次南迁,居谢水(今河南洛阳西)。到了西周周宣王在位时,巫咸部落的申伯是炎帝六十三代孙,他是周宣王的亲舅舅,加上立了大功,于周宣王五年(前823年)被封于申国谢邑。这是记载在古书《竹书纪年》里的事①。现在,申伯被谢姓尊为得姓始祖。
申国后来成为周朝南方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公元前771年,申伯的后人联合其他部落,将昏庸残暴的周幽王杀了,扶立宜臼为周天子,并迁都洛邑,促成和开创了东周550年的基业。

汉晋时期,谢姓其中一支开始在江东崛起,许多族人在朝廷里当官为将。特别是晋室南渡后,王谢两大氏族集团支撑起东晋的半壁江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说的这两大家族。这一支谢姓为陈郡谢氏,亦称陈留谢氏,祖居地为今天的河南太康县,后来随晋室南迁建康(今南京),成为一支横空出世的世家大族:文有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才高八斗”的典故就是出自他口。后来,更有谢眺开唐诗之先声,因与谢灵运同族,所以谢灵运被称之为“大谢”, 谢眺世称“小谢”。武有谢安、谢玄叔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淝水一战,以弱胜强,永垂青史。自此以后,谢氏一族成为继皇族之后的高峻门第,世代簪缨,累世显贵。

炎帝后裔的“乌衣子弟”隐居凤竹山四百余年

大朗谢氏源自东坑草塘,派衍竹山近四百年

谢氏入莞
南宋末,谢氏始祖谢君玄,字崇德,号拱宸。他原本居住在广东南雄珠玑巷。广东韶关南雄珠玑巷是一个具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古巷,作为古代中原绅黎向岭南迁徒的聚集地,随着社会发展和朝代的不断更迭,也是珠三角等地区诸姓氏发祥地,从宋代到明代,从南雄珠玑巷南迁的氏族达153姓,所以名副其实的百家姓古巷,这153姓遍及珠三角各地,其中包含谢姓,也在芸芸众生中南下移民,珠玑巷也成为了岭南人的发祥地。

谢氏族谱
宋室南渡后,谢拱宸带着儿子谢廷秀搬迁到东莞城内石崇巷居住。谢廷秀的儿子谢章祥是谢氏入莞三世祖。谢章祥(名文可,号国祯),考取宋景定甲子科进士,授迪功郎,官至湖北汉阳府教授,退休后回到故土,他从城内石崇巷迁居到东坑草塘,他居住的地方也因此被成为“谢屋巷”。
清同治三年甲子科举人谢荩臣(东坑镇文阁路井美人)所作《草塘谢氏家谱序》有如下记载:“东坑谢氏先世乃宋南渡时,有拱宸公由南雄珠玑巷而迁居东莞莞城,至廷秀祖复迁东坑草塘……”宋末元初,草塘谢氏乃当地望族。据常平板石梁氏二世祖母花氏墓碑记载,当时梁氏二世祖、常平地区中进士第一人梁文奎生有三子一女,文奎视其女如掌上明珠,当其女与草塘谢氏结亲,他以一大片埔田作女儿的嫁奁,至今大朗东坑、常平一带梁谢两姓仍以表亲相称。这位与梁文奎结姻的就是前面所说的谢氏三世祖谢章祥之长子谢梅实(字石甫,号玉琼),谢梅实于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迎娶梁文奎之女,梁文奎以茅涌埔及草塘作嫁奁,于是谢家父子由石崇巷迁来草塘居住。谢梅实于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甲子科中举人,授武宁县知县,其后裔主要分支为竹山、黄麻岭、岭贝坑。

举人谢铭新在竹山立的桅杆
元末明初七世祖谢敬聪,号明四,由草塘谢屋巷迁居岭贝坑。至明末十五世祖,有丽祖(名维贤,字念朋)和定祖(名大策,字运筹,号定一)两叔伯兄弟由东坑岭贝坑再迁来大朗凤竹山(竹山旧称),时在明崇祯七年,岁在甲戌,即公元一六三四年,距今383年,为竹山谢氏立村之历史。根据竹山史料记载:本村谢氏宋始祖原居南雄县珠玑巷,后南迁至东莞石崇巷,宋三世祖谢章祥再由东莞石崇巷徙居东坑草塘谢屋巷,明四世祖再迁居至东坑岭贝坑。明朝崇祯七年即1634年明十五世祖分迁定居于此而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成吉思汗后裔改姓申隐居林州600余年
在河南林州有一个村庄叫申家岗,村中有申姓1400余口,村中的老人讲,自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成吉思汗后代,为躲避追杀全族人隐居林州已有600余年,所藏《申氏家谱》记载了其先人逃亡并改姓的经历。近日,记者走访了长期研究林州地方史志的王买金,他也向记者透露了这个惊人秘密:在申氏家庭中长期流传有“打锅”和“不打锅”之分,经多方考证这“打锅申”的始姐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他们这个家族从14世纪中期开始在林州居住了六个多世纪。林州申姓百年族谱揭开神秘身世元朝从1368年灭亡到今天已有641年,其缔造者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但居住在林州的申姓居民却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是蒙古族后裔,那他们为何改姓申呢?透过历史长河,去追寻哪个血雨腥风的年代。
· 最具岭南特色凤竹山谢氏宗祠
走在竹山村,这里是一座鸡犬相闻、民风古朴的岭南特色村庄。在竹山谢氏宗祠,里面一座两进的宗祠模样的古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5年。距今已有141年的历史。瓦面是灰瓦,只有檐边有一排琉璃瓦筒,整座建筑确实较我们之前看到的传统意义上的宗祠简陋,且有改建过的,但不失素雅古朴。谢氏宗祠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祠堂的建筑风格淳朴古旧,是典型的传统庙宇建筑。祠堂结红色的门楣上有“谢氏宗祠”四个端庄正楷大字,正面门楣两侧都有壁画、彩绘。因时隔久远,墙身大多褪色、剥落,其中所画的风鸟花物,仍依稀可辨。透过这些壁画、彩绘可以窥见谢氏祖辈带给后人的福泽庇荫。宗祠大门联为:“崇山毓秀,德泽流芳”,把谢氏始祖的字镶嵌上去了。中堂联为“日暖乌衣盛,风和宝树荣”。檐下的花鸟木雕挡板保存完整,栩栩如生,壁上的人物故事壁画十分精美古雅,依旧原汁原味保存着。谢氏祠堂内景祠堂所用柱梁均为坚固的材料,在其上面雕龙刻凤,搭...
· 龙门古镇,隐居在大山里的三国孙权后裔
在杭州市富阳区,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美丽的富春江,元代画家黄公望以此为蓝本画下了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在富春江旁,有郁达夫故居,而不为人知的是,在富阳龙门古镇,拥有着三国时代,东吴孙权的后人。龙兴之地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自董卓进京之后,就乱作一团。而江东猛虎孙坚,小霸王孙策就是出生在这里。孙坚随袁术袁绍十八路诸侯攻打董卓,得传国玉玺,在返回荆州时被刘表部下黄祖伏击,孙策继承父志,以传国玉玺为抵押,跟袁术借兵3千回江东创业,开创了吴国的基业,后传孙权,孙权听从鲁肃,诸葛亮的建议,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大军。后孙权在曹丕篡汉后,建立吴国,称帝。后三家归晋,吴国被灭,自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孙权后人孙忠从东梓关迁居到龙门镇,而自宋朝以来,孙权后人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一千多年。龙门古镇不是很大,步行大概1到2个小时就可以逛完全貌,门口是剡溪,龙门溪,依山傍水,峰峦叠翠,仿...
· 炎帝姜姓后裔的姣姣者
《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于江水生共工”。《路史后纪卷三·炎帝》载:“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是为伯夷”。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而封吕侯,为吕氏之始。(《吕氏世系表》)。
· 炎帝后裔姓氏
炎帝后裔姓氏桓(huan)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姜太公。《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代齐襄公之弟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国,襄公被杀后,小白回到齐国继承君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死后谥号为“桓”即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乃以谥为氏,称桓氏。《后汉书・桓荣传》注引《东观汉纪》云:“桓氏,齐桓公后也。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汉代有桓鸾,字始春,少立操行,桓帝时为辽东令;三国时魏有文学家大司农桓范。唐代有宰相桓彦范。景(jing)出自姜姓,祖宗景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敬王时,齐国君主许臼去世,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其支庶子孙以谥号“景”为氏。战国时楚有文学家景差;将军景翠、景阳。东汉有侍御史景毅,经学家景鸾。宋代有景泰。明代有御史大夫景清。柴(chai)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高柴。《元和姓纂》记载:“齐文公子高后,高孙系以父字为氏,十氏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