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富甲三省康氏家族凭什么兴盛中原四百年之久

2017-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96
转发:0
评论:0
富甲三省康氏家族凭什么兴盛中原四百年之久,邙瞻洛,背倚黄河,风光秀丽的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隐藏着一颗文化明珠,她就是被誉为

邙瞻洛,背倚黄河,风光秀丽的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隐藏着一颗文化明珠,她就是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的康百万庄园。庄园始建于明朝中叶,明清之际初具规模,逐渐建成19个功能分区,分作商业、住宅、生产加工、家族祭祀等不同用途。目前保留下来的有栈房区、主宅区、南大院、作坊区、康氏家祠等10余个部分,主体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比乔家大院还要大15倍,共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571间房舍。庄园主人康百万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在此兴盛了十三代四百多年,开创了“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财富格局,成为豫商的典范。

富甲三省康氏家族凭什么兴盛中原四百年之久

一、豫商翘楚“康百万”

  “康百万”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明清以来对康氏家族的统称。称呼的得来跟家族的繁衍兴盛密切相关。明朝初期,康家先祖从山西移民河南,在巩县(今巩义市)康店镇洛河边安家。

  为解决温饱,康家先祖在洛河岸边开了一家小饭馆。寒来暑往,小店逐渐成为河洛一带知名的客栈。后来,客栈所在地被称为“康家店”。到第6代的康绍敬,又介入盐运业,康家渐渐发迹。清康乾时期,第14代的康应魁进一步把商业版图拓展到棉花、布匹领域,并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家临洛水、黄河之利,组织船队,转运商品货物,靠漕运在山东、河南、陕西、江浙一带经商,开启了康家“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财富格局,康家进入其最鼎盛时期。据记载,当时,康家的船只通行洛河、黄河、大运河、泾河、渭河、沂河,数量一度达到3000艘;土地商铺遍及鲁、陕、豫3省的8个县。在1773年和1847年还分别收到朝廷和同乡赠送的“良田千顷”牌匾,民间遂称康家为“康百万”。到清末时,康家第十七代传人康鸿猷更向清政府捐资100万银两,“康百万”之名一时传遍中原大地。

二、“留余治家”

  今天漫步在依山就势、环境优美的康百万庄园里,目睹飞檐翘角、青瓦高墙,除了可以领略当年康家创下的财富神话之外,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随处可见的楹联和匾额。它们是康家修身齐家的名片,记载了这个家族对子孙后世的诸多提醒和告诫。

富甲三省康氏家族凭什么兴盛中原四百年之久

康百万庄园镇园之宝——留余匾,康氏庄园中有一块传世名匾,被称作康家庄园文化的象征和灵魂。它就是康百万庄园的镇园之宝——“留余匾”。匾上刻有这样的铭文: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
  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前面四句出自南宋名士王伯大的《四留铭》,后两句乃明代政治家、思想家高攀龙之语。康家把留余匾挂在主宅区,就是要教育子孙要举善事、知进退,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要懂得适可而止。叶氏井,康百万留余家风的见证。在康百万庄园中,有一口井叫“叶氏井”,也就是说,这口井并不是康家的,它属于一户姓叶的人家。这种情况显得十分奇怪,康家的院子里为什么会有一口不是他们的井呢?

  原来,清乾隆年间以前,井所在的位置为叶家所有。后来因为遭遇水患,叶家人被迫移居他乡。康家要建造庄园,就买下了这块地,但是,叶家坚持卖地不卖井,因为他们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按当时情况来看,康家有财有势,叶家已经衰败到靠变卖祖产为生的地步,两家差距悬殊,但是康家并没有依仗财势逼迫叶家,而是重金收购不成后,一笑了之。这口井就一直留在这里,命名为“叶氏井”。

  关于“留余”,流传下来的故事还有很多。相传开创康家鼎盛局面的康应魁不事张扬,素来节俭。七十五岁生日时,却决定大摆寿宴,并特意通知欠债户一定到场。众乡亲觉得,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五高寿的康应魁想必是要清账了。谁知酒过三巡之后,康应魁让管家拿出欠账簿,一一宣读借账人的姓名、借账的数目和日期,等大家确认之后,康应魁当场烧掉了全部欠账单。他用一把火告诉康家人:钱财乃身外之物,为人做事切记要留余忌尽。

三、以德兴商

  同留余家训一脉相承,康家还立下指导商业经营的“康氏家训”:《康氏家训》匾

富甲三省康氏家族凭什么兴盛中原四百年之久

  “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短短的61字浓缩的是豫商精髓:吃亏是福,退让是礼,节俭为本,心存感恩,财富是一时的,商德才是商人之根。康家子孙正是深受家风的熏陶和影响,诚信经营,公平为本,以德领商,才昌盛数百年!

康百万庄园栈房区·敦崇信义厅。栈房区是康百万庄园的商业中心,这里的楹联匾额大都是关乎诚信经营的。比如“厚农资商农商皆是本,重信守义信义全在人”,可以看出康氏家族有着农商并举的意识,并且以义为先,以义为利;“审时度势诚信至上商之本,化智为利化利入义贾之根”,则明确提出诚信是“商之本”,重“义”是“贾之根”。这两副楹联都悬挂在迎客厅门外。迎客厅是用来接待各方来客以及康家各地栈房的大小相公(各地商业经营负责人),是负责商业信息上传下达的地方。康氏家族用这种方式告诫子孙牢记重信守义的商业理念,同时,也把这种价值观传递给了当时的合作伙伴们。

四、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作为富商巨贾的康百万家族即使在金银满屋、良田万顷的时候也没有迷失,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勉励子孙不坐享其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康百万家族重视读书的良好传统,首先体现在尊师兴学上。为确保孩子们得到良好教育,康家投入巨资在庄园里建了按年龄段分设的儿童私塾和青年学馆,并花大价钱聘请当地的名师任教。

富甲三省康氏家族凭什么兴盛中原四百年之久

  庄园中,康家还专门建设了一座藏书楼,并收集了颇具规模的馆藏图书,形成了一个家族的公共图书馆。藏书楼建成后,康家长辈为督促后辈多读书、勤读书,专门请人撰写了“依墨绕书林,求知,求学,求教;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题”的楹联题刻于藏书楼大门两侧,勉励康家子弟在书卷的海洋中刻苦攻读,虚心请教,勇于探寻,学以致用。

拜月石案,石案底部镌刻着一段发人深思的铭文。康家长辈还花了不少心思,营造浓厚的劝学氛围。在康百万庄园北院,有一张拜月石案。乍一看这张石案与普通石案并无二致,但通过地上的镜子观察就会发现,石案底部镌刻着一段发人深思的铭文:“顽然一块石,谁道有精神,岂知经镂刻,还能见天真,刮去垢兮磨其光,棱角铮铮类珪璋……”意思是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经过长期的雕琢会变成美玉,一个人只有经过坚韧的磨练,不断进取,才能成功。读一读“石案铭”,可以感受到康家对家教的高度重视,就连中秋赏月、拜月之际,也不忘借此揭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材”的道理,警醒子孙刻苦攻读、励志进取。


康百万庄园内景。门额为“克慎厥猷”,出自《尚书》,意为小心谨慎地恪守道义。“孝友门开,好向华庭看月色;芝兰叶茂,常从听书声。”行走庄园,依稀还能感受庄园曾经的繁盛,隐约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这书声穿越百年,启迪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第一贵族“康氏”,子孙皆富豪四百年兴盛不衰
在中国古代曾有这样一个家族,从先祖到子孙后世的四百多年里兴盛不衰,全都是富豪,现如今这个家族后世仍然是响当当的有钱人。相比现在某些人的高调晒富,康氏家族向来默默无闻发大财。虽然无法计算当年有多少黄金白银从这里流过,但庄园镂空的门窗椽檐、雕刻精致的阶石栏杆,无处不显露着它曾经的繁华富有。这个家族就是河南巩义市的康氏家族,数百年来从落魄走向强大走向辉煌,并且现在仍在。康百万庄园全景图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它们的历史悠久,更让人称叹的是他们整个家族12代子孙竟然都是富豪官吏。这个逆天的家族就是康百万家族。康百万庄园作为三大庄园之首,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5倍,且对外开放,轰动河南、闻名全国。关于康氏家族,人们更熟悉的是是“康百万”这个称呼。康百万也并非人名,康百万只是慈禧太后的一句玩笑话,但康百万家族却因此而扬名天下。当年八国联军进京时慈禧太后等人逃难,走到山穷水尽时得到了康家掌柜康鸿猷的雪中送炭,...
· 文武兴盛四百年字甲天下美名传――状元邓钟岳家族史略
聊城在明清的时期,“任、邓、朱、傅、耿”为聊城的五大望族,而以清朝康熙辛丑科状元邓钟岳为代表的邓氏家族,又是自明朝初年到清朝中叶的名门望族,前后兴旺达四百多年。据聊城史书和家传记载,邓氏家族在明朝出了九位昭勇将军(正三品),七位明威将军(从三品)。八位曾任东昌卫的指挥使,镇守聊城。清朝出了一位状元邓钟岳,官至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并曾主修《大清一统志》,任总裁。邓氏家族在此时达到鼎盛。家族中在明清时期,截止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明、清两朝本族共出职官四十名,状元及第一名,文武进士五名,文武举人二十四名,恩、拔、副、岁贡二十名,廪、增文武生员一百四十名,监生二十四名。为了使聊城人民更好地了解聊城历史,了解邓氏家族,本人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整理编写了这篇《文武兴盛四百年,“字甲天下”美名传――邓状元家族史略》,对于人们了解聊城的历史,了解邓氏家族,增加对聊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了解会有一定的...
· 康氏家族兴盛几百年、富贵12代,靠的是什么呢
民间传说,康氏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邙山起伏如五龙朝天,中间一峰,正是“金龟探水”之势,是绝佳的风水宝地。还有一种说法,康家先祖娶朱家女为妻,康朱相配,有糠(康),猪(朱)得以茁壮;有猪(朱),糠(康)得以尽其用,正是天合佳偶。其实,康氏家族的辉煌既不是因为风水,也不是因为天赐佳偶,而是得益于一句古训,“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代长”。康氏家族的家训是一副对联:“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意思是,如果要为祖上争光,家族兴盛就必须教育子孙后代;如果要后代享福,现在就必须要勤俭持家。康氏家族从明代到现代有功名的人物有412位,其家族的昌盛除了经营有方之外,与康氏家族秉持的教育子弟的良好家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家有道还是读书”,作为富商巨贾之一的康氏家族即使在金银满屋、良田万顷的时候都没有迷失,任何一代的康家族长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勉励子孙不坐享其成,读万卷书。今天在康家的文...
· 康氏家族兴盛13代400余年,全靠这20个字支撑?
都说“富不过三代”兴盛绵延了13代400余年一起来感受下“康世家族”传奇的秘密家族辉煌的见证:康氏庄园洛水,黄河下游南岸支流,位于中原大地西部。在广阔平原腹地左携涧水,右带伊河,东出平原,北入黄河。上下五千年,神韵河洛书。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曾有这样一个家族,从先祖到子孙后世的400多年里兴盛不衰,现如今这个家族仍然有相当的影响力。这个家族就是河南省巩义市的康氏家族,不仅历史悠久,更让人赞叹的是他们整个家族12代子孙竟然都是富豪官吏。悠悠河洛,郁郁北邙,依山傍水,秉持温良恭俭、智慧睿达家风的康氏家族纵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兴盛13代400余年,至今繁衍而不衰,历久弥新,彰显了康氏家族强大的生命力。关于康氏家族,人们更熟悉的是“康百万”这个称呼。“康百万”并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明清以来对康氏家族的统称,该家族因慈禧太后的封赐...
· 范氏家族与四百年诗史
范氏家族与四百年诗史>转自江海晚报侯军中国传统文化重祖训重传承重文脉重诗教,古谚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名句,大概莫过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了。但“诗书继世”作为一种名山事业和文化标识,真正做到的确如凤毛麟角。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诗文世家而论,能够名垂史册的不过三国时期之三曹父子、北宋时期之三苏父子、明代晚期之袁宏道兄弟、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师方苞家族以及“五四”前后之周树人兄弟数例而已。一般而言,能做到三代出诗人已经是了不起的“诗书继世”之家了。南通范氏家族自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至今续十三代诗人,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史无前例。诗文世家与时代变迁南通范氏,据北京图书馆所藏之《范氏宗谱》和《范氏支谱》、苏州图书馆所藏之《范氏家乘》等古籍文献记载,本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后,为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忠宣公)一脉。范氏祖居苏州,然而北宋覆亡之际,范氏家族不得不南迁至江西抚州临川县。此后,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