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甲三省康氏家族凭什么兴盛中原四百年之久
邙瞻洛,背倚黄河,风光秀丽的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隐藏着一颗文化明珠,她就是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的康百万庄园。庄园始建于明朝中叶,明清之际初具规模,逐渐建成19个功能分区,分作商业、住宅、生产加工、家族祭祀等不同用途。目前保留下来的有栈房区、主宅区、南大院、作坊区、康氏家祠等10余个部分,主体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比乔家大院还要大15倍,共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571间房舍。庄园主人康百万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在此兴盛了十三代四百多年,开创了“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财富格局,成为豫商的典范。
一、豫商翘楚“康百万”
“康百万”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明清以来对康氏家族的统称。称呼的得来跟家族的繁衍兴盛密切相关。明朝初期,康家先祖从山西移民河南,在巩县(今巩义市)康店镇洛河边安家。
为解决温饱,康家先祖在洛河岸边开了一家小饭馆。寒来暑往,小店逐渐成为河洛一带知名的客栈。后来,客栈所在地被称为“康家店”。到第6代的康绍敬,又介入盐运业,康家渐渐发迹。清康乾时期,第14代的康应魁进一步把商业版图拓展到棉花、布匹领域,并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家临洛水、黄河之利,组织船队,转运商品货物,靠漕运在山东、河南、陕西、江浙一带经商,开启了康家“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财富格局,康家进入其最鼎盛时期。据记载,当时,康家的船只通行洛河、黄河、大运河、泾河、渭河、沂河,数量一度达到3000艘;土地商铺遍及鲁、陕、豫3省的8个县。在1773年和1847年还分别收到朝廷和同乡赠送的“良田千顷”牌匾,民间遂称康家为“康百万”。到清末时,康家第十七代传人康鸿猷更向清政府捐资100万银两,“康百万”之名一时传遍中原大地。
二、“留余治家”
今天漫步在依山就势、环境优美的康百万庄园里,目睹飞檐翘角、青瓦高墙,除了可以领略当年康家创下的财富神话之外,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随处可见的楹联和匾额。它们是康家修身齐家的名片,记载了这个家族对子孙后世的诸多提醒和告诫。
康百万庄园镇园之宝——留余匾,康氏庄园中有一块传世名匾,被称作康家庄园文化的象征和灵魂。它就是康百万庄园的镇园之宝——“留余匾”。匾上刻有这样的铭文: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
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前面四句出自南宋名士王伯大的《四留铭》,后两句乃明代政治家、思想家高攀龙之语。康家把留余匾挂在主宅区,就是要教育子孙要举善事、知进退,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要懂得适可而止。叶氏井,康百万留余家风的见证。在康百万庄园中,有一口井叫“叶氏井”,也就是说,这口井并不是康家的,它属于一户姓叶的人家。这种情况显得十分奇怪,康家的院子里为什么会有一口不是他们的井呢?
原来,清乾隆年间以前,井所在的位置为叶家所有。后来因为遭遇水患,叶家人被迫移居他乡。康家要建造庄园,就买下了这块地,但是,叶家坚持卖地不卖井,因为他们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按当时情况来看,康家有财有势,叶家已经衰败到靠变卖祖产为生的地步,两家差距悬殊,但是康家并没有依仗财势逼迫叶家,而是重金收购不成后,一笑了之。这口井就一直留在这里,命名为“叶氏井”。
关于“留余”,流传下来的故事还有很多。相传开创康家鼎盛局面的康应魁不事张扬,素来节俭。七十五岁生日时,却决定大摆寿宴,并特意通知欠债户一定到场。众乡亲觉得,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五高寿的康应魁想必是要清账了。谁知酒过三巡之后,康应魁让管家拿出欠账簿,一一宣读借账人的姓名、借账的数目和日期,等大家确认之后,康应魁当场烧掉了全部欠账单。他用一把火告诉康家人:钱财乃身外之物,为人做事切记要留余忌尽。
三、以德兴商
同留余家训一脉相承,康家还立下指导商业经营的“康氏家训”:《康氏家训》匾
富甲三省康氏家族凭什么兴盛中原四百年之久
“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短短的61字浓缩的是豫商精髓:吃亏是福,退让是礼,节俭为本,心存感恩,财富是一时的,商德才是商人之根。康家子孙正是深受家风的熏陶和影响,诚信经营,公平为本,以德领商,才昌盛数百年!
康百万庄园栈房区·敦崇信义厅。栈房区是康百万庄园的商业中心,这里的楹联匾额大都是关乎诚信经营的。比如“厚农资商农商皆是本,重信守义信义全在人”,可以看出康氏家族有着农商并举的意识,并且以义为先,以义为利;“审时度势诚信至上商之本,化智为利化利入义贾之根”,则明确提出诚信是“商之本”,重“义”是“贾之根”。这两副楹联都悬挂在迎客厅门外。迎客厅是用来接待各方来客以及康家各地栈房的大小相公(各地商业经营负责人),是负责商业信息上传下达的地方。康氏家族用这种方式告诫子孙牢记重信守义的商业理念,同时,也把这种价值观传递给了当时的合作伙伴们。
四、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作为富商巨贾的康百万家族即使在金银满屋、良田万顷的时候也没有迷失,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勉励子孙不坐享其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康百万家族重视读书的良好传统,首先体现在尊师兴学上。为确保孩子们得到良好教育,康家投入巨资在庄园里建了按年龄段分设的儿童私塾和青年学馆,并花大价钱聘请当地的名师任教。
庄园中,康家还专门建设了一座藏书楼,并收集了颇具规模的馆藏图书,形成了一个家族的公共图书馆。藏书楼建成后,康家长辈为督促后辈多读书、勤读书,专门请人撰写了“依墨绕书林,求知,求学,求教;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题”的楹联题刻于藏书楼大门两侧,勉励康家子弟在书卷的海洋中刻苦攻读,虚心请教,勇于探寻,学以致用。
拜月石案,石案底部镌刻着一段发人深思的铭文。康家长辈还花了不少心思,营造浓厚的劝学氛围。在康百万庄园北院,有一张拜月石案。乍一看这张石案与普通石案并无二致,但通过地上的镜子观察就会发现,石案底部镌刻着一段发人深思的铭文:“顽然一块石,谁道有精神,岂知经镂刻,还能见天真,刮去垢兮磨其光,棱角铮铮类珪璋……”意思是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经过长期的雕琢会变成美玉,一个人只有经过坚韧的磨练,不断进取,才能成功。读一读“石案铭”,可以感受到康家对家教的高度重视,就连中秋赏月、拜月之际,也不忘借此揭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材”的道理,警醒子孙刻苦攻读、励志进取。
康百万庄园内景。门额为“克慎厥猷”,出自《尚书》,意为小心谨慎地恪守道义。“孝友门开,好向华庭看月色;芝兰叶茂,常从听书声。”行走庄园,依稀还能感受庄园曾经的繁盛,隐约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这书声穿越百年,启迪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