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探访孟州西逯村姚氏家族,从族谱上寻找历史根源

2017-04-1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059
转发:0
评论:0
探访孟州西逯村姚氏家族,从族谱上寻找历史根源,河南孟州西逯村姚氏家族;一:源流据族谱记载,孟州西逯村姚氏一族,皆为先祖景新公之

河南孟州西逯村姚氏家族;
一:源流
据族谱记载,孟州西逯村姚氏一族,皆为先祖景新公之后人。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朝廷颁令大移民时,景新公举家携妇将雏,长途跋涉,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迁徙至此。始祖一家克勤克俭、拓土耕耘,养老恤幼,兴家立业,经数代繁衍发展,竟将一片古时荒野,发展为阡陌纵横、街道规整的村落。因该村距县城西十八华里处,村北有高耸的逯灵王坟茔,故村名为西逯村。景新公迁入至今已有六百一十多年了,传承了二十四世。村内现有姚姓人口一千四百多口,能够联系上的外迁族人有一千两百多口。

探访孟州西逯村姚氏家族,从族谱上寻找历史的点点滴滴
据我族人世代相传,我族系“恭、宽、新、民、会”五祖中“新”祖的后裔。经多方考证得知,景新公为陈征东大将军宣业后人,宣业公祖居江浙吴兴郡,后在河南陕州硖石县定居,姚氏家祠内悬挂数百年的“吴兴世家”匾额就是明证。自十四世铉公起,徙居山西洪洞县柳沟村。二十二世才公又迁居洛阳三山村。由于才公乐善好施,朝廷赐予寿官终身。才公生恭、宽、信、敏、惠五子,恭居洛阳、宽回陕州硖石县、信居津口(即黄河孟津渡口,位于现今孟津会盟镇花园村北边)、敏居巩县、惠居襄城。现知信公有八子,行次不详。景新公即信公八子之一。信公辅佐明朝建文帝,明季之乱时燕王灭了建文帝,信公惨烈遇难。老族谱记载,信公“八子逃匿”、“隐迁津口”,葬信公于津口南边的邙山北坡上。载公为守墓祭祀而居孟津花园镇,玘公“以岁荒迁油坊街”, 轩公因“幼习师河阳”而徙居孟州韩西村并改名姚迁。景新公回山西洪洞县投亲靠友,永乐元年赶上大移民,又奉旨迁河南,后来定居孟州西逯村。油坊街、花园镇在黄河南岸,西逯村、韩西村在河北岸,四门人相邻而居、隔河相望。我族家庙中原来挂有一块匾,上写“沿河居访”四个字,应该是祖爷们提醒后代在黄河两岸居住并寻访同族。另外四兄弟的去向,老谱中没有记载,家族中也没有传说。近几年,河南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姚学谋、姚勇、姚义宽等宗亲们广泛搜集研究族史资料,发现辉县姚屯村、获嘉北务村姚族,很可能是信祖另外四子的后裔。
二:族谱
乾隆年间,清朝举人、我族十二世世南公历时多年修成一套家谱,祠堂存总谱,十六门各有支谱。以后续修,都是依照这种体例。咸丰年间天赐公续修过,光绪年间镜波、丕显二公再次续修。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定时公又陆续对族谱

光昔堂老族谱及老族谱记载的逯村姚姓的迁徙信息

进行了修订。“破四旧”时,祠堂总谱和各支谱都被搜走,集中焚毁。有人偷偷藏匿了“光昔堂”支谱,并辗转保存了下来,这是我族仅存的一本老家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定哲、居晋、守庚、守江等族人,经过多地寻访、考证,又依老谱体例重新修编族谱。在洛阳三山召开的联宗恳亲大会上,恭宽信敏惠老五门代表,审核了我族汇集的族史资料,认定我族始祖景新公是信公的八子之一。随后便定稿,复印发行了《姚氏总家志》和十六门《姚氏家志》。从2010年开始,以族人姚守斌为主,多方收集资料,惠门后人姚义宽宗亲义助我族整理编辑的新族谱初稿已经定型,正在校对之中,预计今年下半年即可问世!新族谱运用了现代科技技术,数码照相、计算机排版,补充收录了大量详实资料,对族史、支派进行了深入考证、核对,修正了大量行传资料,文字信息超过三十八万字之多,彩色照片达十六页,并把总谱和十六门支谱合为一本,为我族内今后的联系以及对外联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西逯村姚氏继始祖明德之志,倡先贤仁孝之风。村内兴学设塾,建庙修祠。村民修桥铺路、尊老敬贤,扶贫助困、和睦乡邻蔚然成风。村里的“古风街”、“淳风街”、“里仁街”等街道名称都为此做了很好的见证。农业社会中,许多村民还把“耕读传家”奉为家训,有人家的门楣上还刻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对联,很多人都将“光前裕后”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族人中代代都有贤孝典范及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为光大姚氏家族做出了贡献。
三:家庙

探访孟州西逯村姚氏家族,从族谱上寻找历史的点点滴滴

家庙的街房及正门、石狮子 东挎院的上房
西逯村姚氏家庙初建于清朝早期,于乾隆四十六年开始扩建,乾隆五十四年落成(家庙现存有祠堂碑),座落在我村最南边,总面积1268平方米,现有房屋22间,其中有6间是近期重修的。现存有古石碑20余块,柏树22棵。门前是广场,南边有影壁,两边是柏树,门口有建家庙时的古狮子一对,门外有姚待献捐献大石狮子一对,三间街房,三间卷棚,三间过厅,四间厢房,三间上房。东挎院有街房和上房各三间,解放前是办义学的场所。
1948——1980这三十多年时间里,家庙内先是用作孟县农场的办公场所,期间是棉杆剥皮加工厂,文革前是民办中学的所在地,文革期间“531工程”十三分部又在里面办公多年。这三十多年时间里,家庙遭到严重毁坏。内部设施被洗劫一空,门窗残缺不全,就连石碑也难以幸免!
家庙内原有始祖石碑一块,另有始祖繁衍的十六门石碑各一块,文革时期都被拉到姚坡口修水口,后全部被大水冲走。现存的石碑都是文革后族人陆续从外边找回的。
家庙内善长柏树,文革前原有四棵大柏树(树上有凌霄藤攀附而上),胸围丈余,高四五丈,拔地参天,郁郁葱葱,使祠堂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天气晴朗时,站在十多里外的黄河南岸都清楚可见,甚是壮观——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村里给伐卖一空!文革后姚待献的父亲姚守祥个人出资又重新栽了一茬,到现在有的胸围已经二尺有余!
公元一九八零年,家庙重新开门,姚开州被推举为族长,他带领族人对家庙进行了抢救式修复,从此姚氏家庙才又重新回到姚氏族人的手中。
家庙的东挎院原是十一世族志发公的私人宅院,因志发公无后,生前就立下字据,百年后该宅院归家庙所有(现有志发公的石碑为证)。解放前该院内一直是村里办义学的场所,族人为志法公竖的石碑就在该院上房的正中,逢年过节,族人都要到此祭拜。因年久失修、多处漏雨,本世纪初十九世族人姚居凯(得木)捐资对上房进行了翻修。

家庙现存的八扇屏的喷绘图

家庙的八扇屏是老族长姚泾州保存下来的。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入侵,天下大乱。时任族长姚泾州见祠堂的东西难保,就将八扇屏搬到自己家的棚上,保护起来。历经战乱、土改、文革等几次大的浩劫,老族长冒着极大的风险,特别是土改期间,姚泾州家曾经被扫地出门过,但八扇屏却静静地躺在老族长的棚上安然无恙,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祠堂重新开门时,(此时老族长已经离世)泾州之女才把八扇屏送回祠堂,重新与族人见面。八扇屏上画的是琴、棋、书、画、渔、牧、樵、耕等内容。
家庙现存的两付木制对联是族人定根老人保存下来的。1955年黄河发大水,孟县农场场部搬到姚氏家庙内办公,祠堂内的东西损失殆尽。两付木制对联散落在街 上,并流落到了西虢村。定根公费尽周折找了回来,并搬到自己家里妥善保管,才使得祠堂的宝贝得以幸免。这两副对联中:一副对联上书“传帝法绍帝统世系千秋昭虞史,谥文贞旌文献家声万古著唐朝”。另一副对联上书“为帝为王为卿相家留吴兴,迁峡迁洛(雒)迁平阳派衍河 朔”,横批是“吴兴世家”,文革前还有一块木制匾额上书“沿河居访”,在文 革时失落了。这些文字描绘了家族繁衍及迁徙的脉络,给后人寻根问祖提 供了有力的帮助。

家庙的上房报本堂 家庙的上房 是家族祭拜祖宗的场所。每逢清明、十月初一和大年初一,族里的人都要到这里给祖宗上香祭拜,特别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外出的人都要回到家里,人们早早吃过早饭,男女老少成群结队的汇集到家庙里,此时,这里张灯结彩、彩旗招展、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好一番喜气洋洋、温馨和谐的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探访河南西逯村姚氏古祠堂
据族谱记载,孟州西逯村姚氏一族,皆为先祖景新公之后人。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朝廷颁令大移民时,景新公举家携妇将雏,长途跋涉,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迁徙至此。始祖一家克勤克俭、拓土耕耘,养老恤幼,兴家立业,经数代繁衍发展,竟将一片古时荒野,发展为阡陌纵横、街道规整的村落。因该村距县城西十八华里处,村北有高耸的逯灵王坟茔,故村名为西逯村。景新公迁入至今已有六百一十多年了,传承了二十四世。村内现有姚姓人口一千四百多口,能够联系上的外迁族人有一千两百多口。据我族人世代相传,我族系“恭、宽、新、民、会”五祖中“新”祖的后裔。经多方考证得知,景新公为陈征东大将军宣业后人,宣业公祖居江浙吴兴郡,后在河南陕州硖石县定居,姚氏家祠内悬挂数百年的“吴兴世家”匾额就是明证。自十四世铉公起,徙居山西洪洞县柳沟村。二十二世才公又迁居洛阳三山村。由于才公乐善好施,朝廷赐予寿官终身。才公生恭、宽、信、敏、惠五子...
· 寻根网站:帮助您寻找家族历史和根源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巨大的数字世界中,寻根问祖网站-族谱网和族谱网APP以其独特的魅力,帮助我们打开了追溯家族历史和根源的大门。族谱网是中国有名的族谱大数据平台,它提供了一个简单而高效的平台,可以协助用户查询自己的姓氏家谱和族谱,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这个网站拥有丰富的家谱数据库,可以迅速帮助用户找到与自己家族相关的信息。通过族谱网,人们可以找查谱师协助查询和下载自己家族的家谱信息,也可以找专业靠谱的修谱师帮自己修订老家谱,印刷下载新家谱。而族谱网APP则是为了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而推出的移动端应用。这款APP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访问族谱网,从而更加方便快捷地查询家族历史。通过简单的操作,用户可以在手机上轻松浏览自己的家族树、查看家族成员的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家族相关的资讯。此外,族谱网APP还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功能,让用户能够与家族成员保持联系,分享...
· 许国华义乌寻找根源,期待续写家族情缘
许国华想寻找自己世代的根源,辗转反侧,他发现自己尽是义乌兵后裔,这是从何而得出来的呢?400余年前的明隆庆年间,蓟镇总兵戚继光率领浙江义乌兵戍守、修筑长城,义乌兵后裔在长城沿线扎根繁衍;长城成为亲情的纽带,河北秦皇岛和浙江义乌由此衍生出许多寻亲和祭祖故事。近日,在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镇板厂峪村,村主任许国华从来自义乌的族人手中接过许氏家谱,许国华一家被录入家谱,续写家族情缘。2009年春,秦皇岛市抚宁县长城沿线发现大量古墓,考古学家通过考察这些古墓了解到,400余年前的明隆庆年间:蓟镇总兵戚继光奉调北上,训练边军、修筑长城,随之北上的浙江义乌兵以生命和精神融入长城之中,戍守、修筑,扎根繁衍。烽烟散尽,化剑为犁。守望在长城上的义乌兵后裔不必再手执长缨,他们从敌楼上搬下来,寻找开阔地带扎下根,繁衍生息。天长日久,一代又一代的义乌兵后裔聚居的地方,形成了散落在长城沿线的“义乌村”。在秦皇岛境内3...
· 麻溪姚氏家族的兴衰历史
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自元代由浙江余姚迁居桐城境内大宥乡的麻溪,世称“麻溪姚氏”。姚氏迁居始祖为姚胜三,至五世参政公姚旭科第有名,逐渐由耕读之家转型为仕宦望族、文化世家。有清一代,麻溪姚氏更是因与桐城派契合之深而闻名天下。姚氏作家自十五世姚范、十六世姚鼐至二十世姚永朴、姚永概兄弟,六代传承,于桐城派开创、发展、兴盛、衰落的不同阶段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学史上,像我们姚氏家族那样与文学流派关联之深、结合之久的甚为罕见。明清时期,桐城著姓望族林立,他们大多为元末明初移民的后裔,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奋斗,通过科举入仕,终于从普通的耕读之家发展成为声势显赫的科举望族、文化世家。桂林方氏、张氏、姚氏、马氏、左氏等钜姓望族都可谓典型代表。这些家族往往通过交游、师承、姻亲等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桐城地域文化的建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桐城也由此成为科举强县、理学重镇、诗文渊薮,是明清时期享誉...
· 寻晏氏根源展家族鸿图
(湖南晏云山讯)2009年3月8日,中华晏氏文化研究所晏春林先生、晏云山,分别从武汉、湖南新化、前往晏殊故里江西省进贤县的文港镇,受到沙河村本家族村民热情接待。春林先生这次南行,主要是搜集完完善晏氏支流分布情况,中华晏氏总谱工作已经进入准备阶段。9日,晏春林在文港晏海华先生的陪同下,由文港经向塘乘火车抵达吉安市吉水县,受到白沙镇骡陂村78岁高g晏忠贵老先生及父子的热情宽待,当下榻吉安宾^,晚上和闻讯赶来的晏氏家族代表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由于时间紧迫,10号一大早,就驱车前往忠贵先生老家白沙镇骡陂村对家族古谱寻根考查,族人满腔热情放边爆炮迎接。据现场考证,忠贵先生保存的族谱资料历史悠久,具有可贵的研究价值,对中华晏氏总谱出版有着推动作用。据骡陂村家谱记载,最早的是清乾隆卅二年修,有清雍正四年修的和光绪六年修的,还有1998年修的新谱。春林先生看后盛赞“此乃我家族史的宝贝”。不巧的是因春林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