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甯氏六大文化遗产探论之正统:根系中原的黄帝之族
中华甯氏是中华姓氏族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甯氏人数不多,目前全球甯氏约120万人口左右,但对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也作出了较大贡献。从历史长河中,窥探甯氏族群的文化特点,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这是中华甯氏的六大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继承与宏扬。
正统:根系中原的黄帝之族
1、甯氏三大来源之辨
甯氏的来源,主要有二支:一支为卫国甯氏。《元和姓纂》卷九云:甯为“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室,食采于甯。弟顷叔,生跪,跪孙速,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世本》(秦嘉谟辑补本)云:“甯氏,出自卫武公子季直,食采于甯,因以为氏。”以上二种典籍,所持的观点,代表了甯氏起源的主流观点。另一支为秦国之甯。《姓氏急就篇》云:“甯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公,支庶以国为氏。”这支讲的是秦甯公,其后以谥号为氏。以上二支,姬姓之甯,古文写作“甯”;赢姓之甯,古文写作“寜”。(注:经考古发掘的青铜器铭文证实,所谓"秦宁公"实为秦宪公。部分甯氏后人认为,以其谥号为氏(姓)的这支宁姓人是不存在的)
但在甯氏的源头中,居于中国西南部的甯氏族群,其源头自唐代以来常为被人辨知,这支甯氏地位显赫,常见于文献。自南朝开始,粱之甯逵为定州刺史,总督总州诸军事;陈时为安州刺史。甯猛力为隋朝开府仪同三司、安州刺史。甯长真为隋之钦州刺史;甯蜇为钦江县正议大夫。甯璩为唐新州刺史,甯道务为唐封州刺史。从清道光六年(1826)出土的《甯越郡钦江县正议大夫之碑》与民国九年(1920)出土的《刺史甯道务墓志铭》中,我们基本可以搞清广西钦州南朝隋唐甯氏的基本谱系: 甯逵--甯猛力--甯长真--甯璩--甯道务--甯蟹
但在《新唐书》中岭南甯氏被称作“僚”或“越人”,在《资治通鉴》中称为“俚”人。因此,清代张澍在《姓氏寻源》一书中,也认为“西南蛮豪帅有甯氏,陈之甯猛力,隋之甯长真是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将甯氏来源于少数民族,作为甯氏的三大来源之一的观点极为流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杨豪先生在对钦州早年出土的二块碑志的研究中,得出了岭南甯氏之祖早年“居今河南、山东境”的结论②,这是因为碑志中有“故甯相、甯渝传昆玉之名,甯喜、甯戚纾遗芳之哲”,:以及“列封于甯城”,“列国于齐,锡葑于甯的文字。因此,岭南甯氏之根在中原。从文献中记载的先秦名人的分布时段来看,属于卫国的甯氏名人有6人,可推定为9代,最早可以早到公壳前770年左右③。甯戚所处的齐桓公时代,当在公元前685年之后。至于楚国的甯国、晋国的甯跪、周威王的甯越,时代较晚,但从早朝甯氏族人韵分布看,卫国甯氏为当时的中心,也就是说他们都由可能是从居于今河南的卫国向周边扩散。因此,河南的甯氏之地,如甲骨文中的甯;甯氏之邑,如《左传》中的甯邑,以及《韩诗外传》中的“更名甯日修武”,应为中华甯氏的祖根地。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甯氏祖茔在获嘉④,具有较大的可信度,也已成为甯氏族裔的共识。
2、甯氏追根溯源到黄帝
关于赢姓甯氏,《史记·秦本纪》认为:“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日女修。”正义注:颛顼,“黄帝之孙.,号高阳氏。”索隐注:女修,“颧顼之裔女。”赢姓甯氏,为黄帝颛顼之后,以谥为氏,这是古代命氏的方法之一,但关键是,我们能否找到自称为赢姓甯氏的家谱。(注:经考古发掘的青铜器铭文证实,所谓"秦宁公"实为秦宪公。部分甯氏后人认为,以其谥号为氏(姓)的这支宁姓人是不存在的)
关于姬姓甯氏。《潜夫论·志氏姓》云:“襄廿五年,《左传》杜注,甯氏出自卫武公。《氏族略》三云,卫武公生季壅,食采于甯,因以为氏。”《古今姓氏书辨正》七云:“《元和姓纂》日:出自姬姓,卫康叔之后。”卫康叔,《史记·卫康叔世家》云:“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姬姓甯氏之祖卫康叔与周武王同为兄弟,均为周文王之子。《史记·周本纪》云:“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日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从《史记·五帝本纪》可知,帝喾高辛氏,为“黄帝之曾孙”,也即颛顼之侄。因此,赢姓与姬姓有着极为密切的血亲关系,为黄帝的直系后代,尤其是多数甯氏族谱均载,为姬姓甯氏。因此,将甯氏的祖根族系,确立为:
黄帝……帝喾……文王——康叔……武公——季亹
应该能为甯氏族人所接受,而祖地确定为属于中原地区的河南获嘉一带,也应该成为甯氏族人的共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