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王氏家族明清两代的“翰林缘”有哪些呢
作为文人入仕里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翰林院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清时期,凡进士都以能进入翰林院为荣。自明英宗时起,就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之说。据统计,清代汉大学士共119人,翰林出身就有101人,占其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清史稿•选举志》也说:“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很显然,翰林院已成为当时培养高级干部的绝佳场所。
作为“齐鲁第一进士家族”,新城王氏曾有四位才俊先后入职翰林院,成为家族史上的一大荣耀。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王象节、明万历二十年壬辰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王象节年少聪慧,十岁通诗律,兼工诸体书。25岁中进士,朝考第一,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检讨,充纂修国朝正史官。他性情淡泊,生活节俭,但遇他人有难则倾囊相助。28岁时,叔兄王象斗考中进士,为避兄长辞官归里,奉养父母,不幸受风寒,英年早逝。
王与胤、明崇祯元年戊辰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王与胤本是王象晋的次子,后过继给王象贲。他抗疏直言,不避权要,惹怒阁臣,罢官归里。崇祯十七年甲申京师沦陷,他自撰墓志,与妻子于氏,子士和同缢于室。
王士禛、清顺治十二年乙未科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侍讲学士。作为清代汉臣由部曹改词臣的第一人,王士禛自小秉承家学,8岁能诗,12岁能赋,18岁中举,25岁中进士,并因诗被遇,特旨入翰林,成为清代汉臣由部曹改词臣第一人。他的一生文政兼从,华章叠出、政声廉明,被誉为“一代正宗”、“文坛领袖”。
王祖雝、清嘉庆七年壬戌,钦赐翰林院检讨。翰林院检讨主管掌修国史,从七品,常以三甲进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馆者担任。而作为监生的王祖雝,未经殿试就被钦赐为翰林院检讨,这也是不多见的殊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