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您知道王氏三槐堂、三槐家风的来历吗

2017-04-0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71
转发:0
评论:0
您知道王氏三槐堂、三槐家风的来历吗,史书记载,周代宫廷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皆面槐而立。为此,周朝至宋

史书记载,周代宫廷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皆面槐而立。为此,周朝至宋朝“三槐”代指三公。不过,随着王祜手植三槐故事的流传,宋朝以后,三槐几乎成了王姓的代称。

三槐堂

北宋初期,赵匡胤想以谋反罪名除掉大将符彦卿。于是,让祖籍莘县的大臣王祜前去调查。王祜核实后得知,符彦卿并无谋反之意,只是其家中的几个家奴仗势欺人。王祜对符家家奴严惩后回朝禀报皇帝:愿以百口之家保符彦卿无罪。赵匡胤除掉符彦卿的设想泡了汤,遂迁怒于王祜。因王祜秉性耿直,本应做宰相的他,仕途异常坎坷。直至太宗赵光义即位后,64岁的他才出任兵部侍郎,但任职一个多月就病死了。

壮志难酬,王祜心有不甘,他生前发现次子王旦聪敏过人,前程可喜,便亲手在自家院中植槐树三株,十分自信地预言:“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宋代太尉、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三要职合称“三公”,是众臣之首。
30年后,王旦果真做了宰相。王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廉节俭、至死不渝”的处世之道开创了三槐堂亘古流传的官风、家风。王祜的其他两个儿子也异常聪颖,先后踏入仕途。

说起王旦,莘县群贤堡村82岁的王学温感到无比自豪。他说,王旦病故后,子孙将其遗体暂厝于其外祖家——开封新里乡大边村,遵王旦遗嘱,葬仪从简,甚至墓碑也未立。直至38年后的1055年,其子王素上书宋仁宗赵祯,要为其父立碑,赵祯慨然应允,并亲书“全德元老之碑”六字;又下诏命大学士欧阳修为王旦撰写碑文。于是,王素受钦命为其父立碑。陵墓竣工后,王素在开封城东门外的王氏宗祠院内亦植槐树三株,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三槐王氏的称谓至此渐闻于世。

  “1073年,王素病逝,辽兵屡犯宋都,京城一带战事不断,加之黄河不断泛滥,祖坟面临厄运,王素之子王巩在葬父的同时,也将祖父王旦的遗骨迁至故里莘县群贤堡村重新安葬,石碑、翁仲、石兽、墓表的设置皆与开封之墓相同。”王洪林说。     几乎同时,王巩在群贤堡村建起宗祠三槐堂,供奉列祖列宗牌位。1079年,王巩拜访苏轼时,请这位忘年交为自家的宗祠题了“三槐堂”三字,并作《三槐堂铭》。此文后被收入《古文观止》等文集,轰动一时,三槐王氏的名声由此愈加被众人熟知。   三槐王氏自王旦之后,可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王旭、王素、王质、王巩、王靖、王古、王震、王伦、王楠在《宋史》中均有传记。正因三槐王氏族中多贤人,故处于莘县的三槐王氏发祥地王庄被改为“群贤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槐堂•君王的来历
君王这一支系本是三槐旦公后裔素公九子中本公支系。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部进攻金陵。陈友谅凭借长江天险企图阻住朱元璋大兵南下,大兵被阻在江北月余。连日来,朱元璋愁眉不展,正在苦思渡江破敌之计,不觉睡去。忽见一鹤发童颜老者走来对朱元璋躬身一礼:“恭喜王爷,贺喜王爷。”朱元璋心中不快说道:“长江天险,阻我大兵数日,久攻陈友谅不下,何喜之有?莫非是取笑本王?”老者慢条斯里地说:“吾王息怒,此乃天意,非人力能改变的,要想破敌请谨记这十六个字:‘冰冻长江,破敌有望,始为僧道,终为君王。’”朱元璋醒来,乃南柯一梦。他反复琢磨老者的话,觉着这是神仙来指点迷津,他坚信长江一定会冻上。随即派人到长江边打探,看长江冻上没有。哪知道探子一到江边眼望滚滚长江,且在六月里,哪有冻江的可能呢?回来报知元璋,说了真情。元璋大怒将探子斩首。连续数十人都死于非命。元璋见杀了这么多人仍然无济于事,大呼道:“神仙特来点化,说冰冻长江...
· 三槐堂·临淮王氏
北宋靖康年间,金人入汴,宗族奔散,高宗南渡,议都建康。公以行营招讨使守淮,为建康保障,遂居临淮。配氏未详。子一:维中。注:据溧阳《东坡王氏》谱载北宋靖康年间,金人陷汴,宗支播迁,我祖如京公与弟皋公各行己志。如京公以行营招讨使守淮拒敌,皋公封太尉,扈驾南渡,辅国兴王。兄弟各怀谱牒,不忘水木之本。尔后如京公守淮,遂居凤阳县临淮关,为临淮始祖。皋公居苏州荻扁里,生三子,占籍三沙,为三沙王氏始祖。如京之子,维中,金兵破凤阳,公集乡兵,据韭山为寨,依附者数万余人,时金以孙兴知凤阳,属县皆听,惟公不从。后仕至左军统领。配氏未详,子一:希吕。希吕,字仲行,避乱徙合肥。建炎二年由淮西庐州扈跸南渡,侨寓嘉兴。乾道五年,登进士科。六年召试,授秘书省正字,除右正言。淳熙二年除吏部员外郎,寻除起居郎兼中书舍人,令知庐州兼安抚使加直宝文阁江西转运副使,五年召为起居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转兵部尚书,改吏部尚书,除端明...
· 三槐堂
王姓是中华第一大姓,三槐王在众多王姓分支中仅列太原王、琅琊王之后,位居第三。但就影响而言,王旦久居相位地位显赫,使得子孙后代飞黄腾达而长久不衰,三槐王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很多地方,“三槐”一词几乎与王姓画上了等号。历史上三槐王的发祥地在今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确定无疑。而作为王氏宗祠的三槐堂,更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史书记载,周代宫廷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皆面槐而立。为此,周朝至宋朝“三槐”代指三公。不过,随着王祜手植三槐故事的流传,宋朝以后,三槐几乎成了王姓的代称。北宋初期,赵匡胤想以谋反罪名除掉大将符彦卿。于是,让祖籍莘县的大臣王祜前去调查。王祜核实后得知,符彦卿并无谋反之意,只是其家中的几个家奴仗势欺人。王祜对符家家奴严惩后回朝禀报皇帝:愿以百口之家保符彦卿无罪。赵匡胤除掉符彦卿的设想泡了汤,遂迁怒于王祜。因王祜秉性耿直,本应做宰相的他,仕途...
· 宛丘王氏与三槐堂
北宋时期,在开封的三槐堂王氏基本上有两个家,一个在开封仁和门外的三槐堂,另一个在宛丘的料马村。宛丘王氏,据《淮阳志》记载,最早应是唐末王勃第三个孙王授因避乱迁于宛丘。查王勃同宗孙辈,因避乱,有迁往山东巨野形成王禹称家族世系,迁往当山形成王尧臣家族世系等。据记载,迁于宛丘这支王氏的有:王通九世孙(王勃七世孙)王祀,(和王祜同世)因避乱迁往宛丘。该支王氏的王凤,到北宋末年靖康之难,从开封坐大船顺惠济河到宛丘,上岸和王俣祖与金兵打了一仗,居住在宛丘料马村。据三槐王氏家谱和三槐王氏旁系支谱记载,迁往宛丘料马村的还有:王祜幼第王祉孙王轸字应宿,宋由上舍登进士,除太常博士,历工部尚书,直秘阁,知鲁州,三迁至司农少卿,以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当时在馆开谈经术,有五朝春秋二十五卷。因河决,与从叔勉等徙家陈之宛邱。配贾氏,子五:景阳、景章、景华、景庄、景恪。又景阳六子;景章一子;景华子九,隣恕、明恕、公...
· 三槐堂王氏后裔
古项城为旧颍州治,苏东坡出任颍州知府,曾撰《三槐堂铭》一文:晋公,魏公王旦(字子明),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三公者”。(见《天下才子必读书》)项城先贤周兴嗣《千字文》云:“府罗将相,路侠槐卿”。其槐卿,即为槐棘,以三槐九棘指三公九卿。《周书.秋官》:周代于朝廷置三槐九棘,三公九卿分坐其下,亦指三公之位。苏东坡《三槐堂铭》云:“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晋公所建房屋门前植郁郁三槐,希望后裔有为官者宜效法先贤勤政爱民。吾友项城才子王中华先生,乃三槐堂王氏之后裔,余与王兄相交莫逆,因书“三槐堂”相赠。南顿:古称包州,包牺氏(太昊)之州,又称阴周故城。数千年的古槐郁郁葱葱,至今尚存。《康熙年项城县志》载:“南顿背枕太昊之墟,左倚颛顼之国,古帝王皆出其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