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江西瑞昌洪一乡境内有座千年文化遗产——何老殿

2017-04-0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01
转发:0
评论:0
江西瑞昌洪一乡境内有座千年文化遗产——何老殿,(一)、在江西瑞昌洪一乡境内的白石岩,有一座千年古庙宇——何老殿。何老殿,顾名思

(一)、在江西瑞昌洪一乡境内的白石岩,有一座千年古庙宇——何老殿。何老殿,顾名思义,因何而得名。

早在公元十一世纪的北宋时期,白石岩即建有寺庙,名“白岩庵”。当时,白石岩一带,绿荫覆盖,古木参天,白石岩之上,终年瑞霭缭绕,云蒸霞蔚。因而后来,民间又称“白岩庵”为“飞云寺”。
至北宋末年,我们何姓有一位先祖,名曰何子通,字一明,号万春,居清潭大店(今属花园乡)。据传他修身求道,学法于庐山,炼丹于“九天使者之殿”(即太平宫,唐代建,位于庐山北麓)。得道后,回本籍隐遁于白石岩。因潜心苦炼,久炼成丹,终坐化而登仙境。时人十分景仰万春公之功德,遂在此建一庙宇名曰“春公庙”。
据《何氏宗谱》记载:“吾远祖子通公,万春其号也。生於宋乙酉夏历八月十七日酉时,公生而神灵,有仙风道骨。往名山洞府访道,至太平九宫,缘遇郑公守青降为部将,后甚爱瑞之洪一白石岩,诸峰盘旋,危耸壁立,若颠若倾,离奇硉矶,如蟠如踞。旁出蒙泉清水,洞府幽邃,俨然天池仙窟也,故遁迹焉。既而殁葬斯土,裔等欲睹公之音容而不可得,见此岩如见吾祖,因建祠祀之......”
此后,万春公神灵显应,众口相传,百里之外,争相供奉。然庙宇年久失修,规模气概亦显不足。于是,当地及周边百姓群策群力,将“春公庙”翻新改建,扩大其规模,正名为“何老殿”。兴盛时期,殿中僧侣百余人。解放后,由于政策方面原因,宗教庙宇跌入低谷。至期间,更遭受浩劫,殿堂、佛堂、僧舍等均捣毁殆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家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贯彻落实,何老殿在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下,又得以重建,但四周林木,自廿世纪五十年代起,不断遭毁。失去了原来绿荫覆盖,古木参天的面貌。2014年又筹措资金200余万元,改建、新建两重殿堂,把原来土木结构改为钢筋水泥仿古式建筑。现为瑞昌市道教基地。

江西瑞昌洪一乡境内有座千年文化遗产——何老殿

(二)、相传何万春登仙之后,本县归义乡(今九源乡)文氏一士子,受何万春学道之影响,也弃俗披缁,学法访道,投身于庐山之掷笔峰。掷笔峰下之邃谷中有一“弥陀庵”,庵内挂有何迁书赠“掷笔庵”匾一块。何迁为何许人也,无考。而九源文氏士子感于情、动于心,遂留有凤冠贯顶诗一首。诗曰:
何方流水涌廉泉?
万物深山别洞天。
春色怡情常驻马,
白云著意化炊烟。
石围佛殿堪修佛,
岩垒禅堂好悟禅。
得到纯青炉火候,
道成正果便神仙。
诗的每句首字结合为“何万春白石岩得道”。这正是对何万春炼丹得道之如实写照。
现在白石岩的景观,也的确如此印证:处于山腰间的白石岩上还留有光滑可鉴之登天足迹。因此,何老殿渐成为瑞昌道教之基地。
何老殿原有一副名联:
何处觅仙踪,白石岩前问长老;
万家生活佛,红尘世外等阳春。
横披管顶:何老万春

江西瑞昌洪一乡境内有座千年文化遗产——何老殿

(三)、关于何老万春公登仙后的功德,还有很多神奇的传说。

例如元朝武宗四年(公元1311年)鄂州发生火灾,来势凶猛,情况险恶,无法扑灭。百姓无奈,只得乞求于神灵,摆香案,鸣锣鼓,跪地拜天。不久,万里晴空,突然彤云密布,雾气腾腾。瞬间,大雨滂沱,火势全灭。火灭后,旗上显现出“反风灭火,何子通”七个大字。当地百姓与官员,共表奏朝廷。武宗即敇封何子通为“扑旗王”,并立庙于鄂城名曰“朴旗庙”,千百年来,香火不绝。
又如明朝年间,兴国州有一陈姓名士因遭奸人,四处躲避逃难。这一日,他逃到白石岩一带,忽见官兵追查,进退失措,不禁绝望跪地仰天大哭。就在这时,天空突然狂风大作,仙雾缭绕,眼前出现一位道人,将陈引入一岩洞,且施法将洞口覆盖障眼物。果然,官兵搜查无果,只得悻悻而去,陈因此有幸躲过一劫。后来,陈感泣万春公恩德,奉尊公为恩祖,念念不忘,流传后世。
《何氏宗谱》记载:“元武宗四年,楚省火灾,空中以红旗反风减火者即公姓字也。时藩憲上其事,封扑旗王。立庙鄂城至今,春秋享祀。又兴州有陈任远者,被奸人肆害,公再显灵威,护救得脱,陈氏子姓至今奉为恩祖,以敬祀焉......”;“祖以公侯世胄,一旦去如脱屣,远潛幽静。没而为神,能显其灵,而福庇人世,非其潜德幽光,郁积磅礴,将一时之荣贵显赫,不足以尽其蕴。而庙祀百世,享王侯名爵于无穷,非灵气所独钟者有如是耶......”。

尽管传说是虚实相间,但有不争的事实的是,万春公生有三子,曰天宝、天玉、天金皆有所成,博学多才。长天宝,由贡生出任修职郎;次天玉、天金俱文魁,同科中举,明清《瑞昌县志》有载。如今万春公其下子孙遍居江西、湖北、陕西、河南、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地。至今,瑞昌何氏大部分村庄每年轮流接请万春公(雕像)来莅坐案,且于农历八月十七万春公诞日举行盛大诞宴,手足相聚,以纪念先祖,风华代续,薪火相传!
赞曰:道教福地,长年香客繁忙;古殿神韵,依旧胜迹流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江西瑞昌冯姓
在北宋时期,冯姓的一支由广西宜州进入湖北江夏竹牌门。竹牌门的冯氏第二代便产生了北宋名臣冯京。瑞昌冯姓来自江夏竹牌门,是冯京的直系后裔。江厦竹牌门是瑞昌冯姓的主要来源地。最早入瑞者始于元朝初期。冯京后裔冯文秀在从湖北江夏竹牌门迁居湖北兴国(今阳新县)田畔源柏树下后不久,再次迁徙,进人瑞昌乐园,定居于冯家巷。入瑞的第二支冯姓是冯京后裔冯通六、冯通一、冯通五。在元朝末期,他们从湖北江夏竹牌门迁入瑞昌洪一,定居于洞下村。之后冯通一、冯通五又先后外迁。第三支迁入瑞昌的冯姓是冯京后裔冯龙二。元朝末期冯龙二从湖北江夏竹牌门迁入瑞昌洪一.定居于冯家咀。第四支迁徙瑞昌的冯姓是冯京后裔冯祖泗(军籍)。在明永乐二年(1404),冯祖泗奉命屯垦于瑞昌范镇冯家铺。从此定居瑞昌。1940年,冯祖泗后裔冯良池由冯家铺迁范镇八都上宅坂。冯京的四支后裔冯文秀、冯通六、冯龙二、冯祖泗人瑞之后,繁衍生息,逐渐在瑞昌形成冯姓四个...
· 江西瑞昌姓氏志【聂姓】
聂姓最早肇瑞时间:明朝初年;来源地:永丰洋湖;最早肇瑞地点:南义东升聂家巷一、寻根溯源聂姓的起源有二:第一支出自姬姓,聂,春秋时卫邑,故城在今河南清丰北,卫大夫食采于此,因氏。第二支出自姜姓,聂也作摄,故地在今山东聊城北。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卫文公灭邢,聂邑为卫大夫食邑。后归齐,成为齐国的西界,齐公封其子于聂邑,成为齐国附庸,其后有聂氏。全国聂姓约有15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在中国姓氏排行榜中排第121位二、肇瑞繁衍瑞昌聂姓形成自然村落,主要分布在南义镇、横港镇、码头镇和横立山乡。另有少数零星散居在市区荆林街、雷家林、李家湾和桂林庆丰二甲下等处。1.南义镇东升村聂家巷明初聂仁寿由永丰洋湖迁入,古称古淑源,今名聂家巷。2.南义镇新福村聂家山1969年因修幸福水库,聂明宝.明槐等由聂家巷整体迁入。3.南义镇新福村铁塘清康熙年间(1662—1722),聂允秀由古淑源(聂家...
· 封大老封殿元
封殿元,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现属于西峡县)人。生于一八二八年,自幼除拜师读书外,喜欢武功。一八六七年,追随左宗棠赴新疆平叛,历时一十八年,官至四品武职都司。平叛后告老荣归,返乡时,殿元公骑骏马,次妻苗氏乘坐马拉轿车,沿途所经州县,均以鞭炮鼓乐迎送。至西峡时,官府人等及居民百姓皆设迎风桌,奏乐迎接。地方要员名士恭送殿元公至北城外上路。公到家后方知父母早已辞世而深切悲痛。遂叩谢原配夫人王氏,表其在家奉养二老之恩。殿元公不谋私利,为国尽力,公德昭著,深受地方官民敬爱仰慕,故尊称公为“封大老”。清朝末年,朝败,民生涂炭,人心背向,朝野纷争。此时,公虽年逾七旬,仍壮心不已,参加孙中山先生发起的同盟会,并被推举为当地会员首领,积极从事反清活动,在地方颇具影响。时日既久,难免风声外泄,为避免官兵追踪,殿元公携苗夫人潜伏到庵沟老婆脚寨隐居。在此期间,某年,大旱失收,至春日,青黄不接,乡民断炊者众,遂向某富...
· 圣老楞佐圣殿
参考资料^由米兰的圣AmbroseBrock,Maurice.Bronzino.Paris:Flammarion.2002:20–24.Luchinat,CristinaA.TheMedici,Michelangelo&theArtofLateRenaissanceFlorence.NewHavenand.Wittkower,Rudolf.PelicanHistoryofArt,编.ArtandArchitectureItaly,1600-1750.1980.PenguinBooksLtd.1993:126.TouringClubItaliano,Guidad"Italia:Firenzeedintorni坐标:43°46′30″N11°15′13″E/43.774991°N11.253659°E/43.774991;11.25365...
· 江西瑞昌姜姓发展史
姜姓的发展繁衍及迁徙史《江西瑞昌姜姓发展史》DD姜正平我族本炎帝神农之后裔,得姓始祖为神农氏,以火德名炎帝,因生于姜水(今陕西省渭河支流的岐水,在今陕西岐山之东,源出岐山),而以姜为姓。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再次被赐以祖姓,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期: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即姜子牙、吕尚,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齐(山东)。他是齐国的创建者,中国的兵家鼻祖。由伯夷建立的吕国,在公元前六七八年被楚国所灭,由姜尚建立的齐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被秦国所灭,在吕齐两国被灭亡后,其子孙后代分散各地,有以姜为姓的,尊炎帝为姜姓的得姓始祖。有姓吕的,也有姓姜的。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姜子牙后代西迁移西戎即姜戎一支,东渐入陕,公元前368年,为秦所迫,迁至晋南。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西汉以前:姜姓,其后代继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