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的历史问题咱们应该怎样看呢
祭祖问题在历史上的演进绝非一朝一夕。其实,祀先之礼,讲究的是“侍死如侍生,侍亡如侍存”,因此,后裔祭祖,一定要设宗庙,陈设衣食,这是古代祭祖的遗传。然而,传入中土的佛教(小乘),其对祖先的祭祀重在对死者之祭拜,其意义在乎超荐祖先之灵上度西天。因此,自隋唐以来,烧纸人、纸屋、纸衣、纸具,以供死人在阴间使用便成了习惯,而这显然已经与中华民族原始的道德习尚不符。
烧纸具意在向死者祈福,其目的在于功利而非孝敬与追思,所以梁朝范缜著《神灭论》,以求在根本上推翻小乘教义影响下演化而来的功利,甚至是迷信思想,而强调古人祭祖的道德含义,破除祭祀鬼魂之说。
当代,祭祖中则又出现了一些“新兴问题”,原本是古朴孝道的祭祖活动现了许多伤风败俗的现象,比如“二奶祭祖”、“情人祭祖”、“奢侈祭祖”、“腐败祭祖”等粉墨登场,人为地给祖先穿上“腐败”的外衣,这绝无对祖先之敬意,更无对祖先之孝道;再如,祭祖竞相攀比,奢侈浪费,夸富摆阔,不是哀思追远,乃是走过场、求消遣,这样的祭祖,花再多钱也表达不出一毛钱的情谊道统。这些夹杂着人意迷信、文化糟粕的祭祖无论如何是不能得到认同的,对这种不伦不类之为,因之根本就不是信仰,也就无需驳斥了。当然,现今也有许多文明的祭祖方式出现,比如通过网祭、树祭、草坪祭等方式纪念亲人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以鲜花代替烧纸,以追思代替奢侈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基督徒在清明节为亲人送上鲜花、祈祷追思的形式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欢迎、接纳。
从历史的演变过程可知,其实一个人对祖先的敬仰追思之情与封建迷信活动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基督徒如果真明白人死亡之后是怎么回事,根本不必对祭祖问题有顾忌,只要把祭祖之本意与形式剥离开来,表白祭祖之实意乃是敬爱祖先,那么其实一束清香淡雅的鲜花,一个深深的鞠躬就足以承载生者对逝者的哀思之情。
在网上搜索“基督徒与祭祖”等类似条目,你会发现有许多的声音、言论、专著。是的,作为重要的文化传统,祭祖的问题几百年来未曾得到圆满的解决,中国基督徒也很难走出这一困惑。其实,当我们持守基督徒不可祭祖这一禁忌之时,我们的信仰并没有真正地得到进深的操练,我们的神学也没有得到丁点的充实与深化,我们的教会也没有因此而更加圣洁、合一,基督的大爱也没有得到任何的体现与表达。而当我们怀着一颗敬爱先辈、追忆前人之心,在清明节给先辈扫扫墓、献献花时,上帝的独一性也并没有被否认,我们的敬虔、分别为圣之心也并没有被弃绝,反而能因此一尽孝道、使家庭和睦。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真正用心去敬拜神是最重要的,不必受可否祭祖的问题困惑,该扫墓扫墓,该献花献花,更没有必要担心去一次墓地就被鬼魂附体、折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