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姓氏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姓氏文化的现实意义: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姓氏远远超出了它本来的功能,已经成为一种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并使每个炎黄子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民族凝聚力和黏合剂。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都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1.姓氏与民族文化的渊源。东周以后姓氏合一,其作用主要在于“明血缘”和“别婚姻”。今天的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当我们扬弃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糟粕之后,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古代的“同姓不婚”中显然就包涵着一些优生优育的意识,家族中的“尊尊亲亲”已从积极方面弘扬为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孝敬父母、忠爱祖国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内聚力,而海外赤子的“寻根认祖”热则无疑是一种至真至贵的民族情结。2002年,袁义达先生出版了50余万字的《中国人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该书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古今姓氏已超过2.2万个。中国历史上大约有一半的人一直集中在这19个大姓人群中。中国的姓氏分布具有地区性的规律: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其次是李、张、刘;南方地区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其次是李、黄、林、张;处于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则以李姓为第一大姓,其次是王、张、陈、刘。[8]中国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家族世系的记载。“谱起周代”(《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索隐),自《春秋公子血脉谱》以来,历代编修的家谱总数在5万种左右。国内现存3万余种,其中1.2万余种收藏在上海图书馆。另有1/3的家谱散落海外,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复制的中国家谱微缩胶卷就达17099种。现在,上海图书馆已经完成了百万字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目录》,并拟组织编写《全国家谱联合目录》和(《盐界中国家谱联合目录》。家谱中诚然有很多封建糟粕,但它毕竟具体地记载了各姓氏血亲系统的姓氏源流、家族迁徙、宗族世系及其有关人文历史。历代编修的众多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崔荣昌先生的《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利用大量方志史料和多年收集的177份家谱,进而探讨了巴蜀语言文化与中原语言文化的融合发展过程[9]。目前,姓氏文化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尤其是在群体遗传学和中国文化史的研究领域中发展更快。
“姓”原本表示的是母系血统关系,后转而表示父系血统关系。所谓“同姓即同祖”的内涵,也由同姓即同老祖母转为同姓即同老祖。现今,中国的人口己达13亿之多。由于年代久远辗转迁徙,加之姓氏的来源复杂屡有变易,所以同姓未必同祖,异姓未必异源。明代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本是姓马的回族人,因随明成祖起兵有功而赐姓“帮”。在现代社会,子女可随父姓也可随母姓。可见,姓氏也是可以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改变的。就大多数人来说,同姓仍然意味着同祖同源,尽管这“祖”并非就是所谓的始祖,其“源”也非久远,但其问到底还存在着生生不息的血缘联系。“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四》)。这些非常可贵的认识说明,废止直系血亲婚姻,不仅是上古社会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而且是人类为了求生存图发展而不得已的决择。用摩尔根的语言解释:“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创造出在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强健的人种。”华夏民族很早以来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亲族称谓,这套称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从父系母系、直系旁系、辈伦长幼三个方面,把各种亲族关系区分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我们当然不能去苛求古人,对于古代的“同姓不婚”,只要扬弃了它的封建宗法糟粕,人们仍可从中得到极为有益的启示:为了提高民族的人口素质,国家的《婚姻法》: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
2.姓氏文化的社会作用和功能。姓氏对于一般人而言,有着使人奋发向上的作用,对形成人的自信心、自尊心有着一定的影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很大的内聚力,逢年过节特别注重团圆。八月十五的月亮最明亮最圆满,阖家赏月过仲秋,过的就是一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元复始的春节最吉祥最红火,四方游子赶回家,赶的就是一顿热闹欢快的团年饭。中央电视台从1983年开始,接连举办了2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把喜气洋洋闹新春、亲情浓愉全家福的民族人文氛围传送到了天南海北,使晚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华人同乐同快的大聚会。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呼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前者说的是尊老爱幼的美德和爱心,后者倡导的是忧国忧民的责任与正气。生于斯长于斯的炎黄子孙,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很早就孕育了这种与生俱来的情结,培养了这种与日俱增的责任感,并从中升华出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寻根,在20世纪是十分普遍性的世界文化现象,是许多海外移民组织的共识。二次大战后,只要是移民社会就会有寻根活动。直到90年代中后期,许多具有移民背景的国家地区,寻根热潮犹方兴未艾,报载仅美国“寻根热”的影响就多达4千万人。寻根原是人类的天性,中外皆然。但是,寻根与祭祖一体枷联,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自古即有寻根归宗的风尚,海外华族及台湾民间社会尤然。台湾其实是个典型的移民社会,而移民往往反而最不容易忘记他生命的根。由于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根在大陆,所以,台湾的宗乡会馆,几十年来活动不断,如台湾第一大姓陈姓,仅其中福建安溪一派供奉始祖陈昭直(抗元名将)的“祖师庙”就多达63座。近几年来,陈氏后人更通过查姓氏、修族谱,主办或与大陆协办姓氏族谱研讨会,出版《中华姓府》、《五百年前是一家》等有关姓氏源流的研究著作,考证台湾地区各姓氏的堂号,开展寻根活动。目前,台湾已查证的堂号有80个,建有122个姓氏宗亲会。1987年,泰国谢氏宗亲总会组织中原故事探亲团,不辞辛劳,长途跋涉,终于在当年10月19日寻访到河南唐河县苍台乡谢家庄,寻到了近3000年的祖根。这是海外第一个在中原寻到千年祖根的姓氏团体,此后海外及台湾的探亲寻根团体可谓源源不断。
在所有民族的感情深处,都有不可侵犯的一块圣土。对中华民族来说,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崇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制度。祖根,是寻求这种血缘和地缘的联系,换句话说,是寻求吾族吾民生命发展的历史文化连续性。寻根认宗既表现了慎终追远的儒家伦理人文精神,也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清张澍《姓氏寻源》)而这“根”这“祖”的遗传性标志之一就是“姓”:华夏姓氏文化中蕴涵着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姓氏文化的觉醒,姓氏文化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使国家民族更具有凝聚力,使社会更加趋于和谐安定,使每个人更能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自尊自信,从而提高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