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姓氏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2017-03-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27
转发:0
评论:0
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姓氏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姓氏文化的现实意义: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姓氏远远超出了它本来的功能,已经

姓氏文化的现实意义: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姓氏远远超出了它本来的功能,已经成为一种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并使每个炎黄子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民族凝聚力和黏合剂。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都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姓氏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1.姓氏与民族文化的渊源。东周以后姓氏合一,其作用主要在于“明血缘”和“别婚姻”。今天的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当我们扬弃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糟粕之后,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古代的“同姓不婚”中显然就包涵着一些优生优育的意识,家族中的“尊尊亲亲”已从积极方面弘扬为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孝敬父母、忠爱祖国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内聚力,而海外赤子的“寻根认祖”热则无疑是一种至真至贵的民族情结。2002年,袁义达先生出版了50余万字的《中国人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该书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古今姓氏已超过2.2万个。中国历史上大约有一半的人一直集中在这19个大姓人群中。中国的姓氏分布具有地区性的规律: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其次是李、张、刘;南方地区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其次是李、黄、林、张;处于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则以李姓为第一大姓,其次是王、张、陈、刘。[8]中国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家族世系的记载。“谱起周代”(《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索隐),自《春秋公子血脉谱》以来,历代编修的家谱总数在5万种左右。国内现存3万余种,其中1.2万余种收藏在上海图书馆。另有1/3的家谱散落海外,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复制的中国家谱微缩胶卷就达17099种。现在,上海图书馆已经完成了百万字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目录》,并拟组织编写《全国家谱联合目录》和(《盐界中国家谱联合目录》。家谱中诚然有很多封建糟粕,但它毕竟具体地记载了各姓氏血亲系统的姓氏源流、家族迁徙、宗族世系及其有关人文历史。历代编修的众多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崔荣昌先生的《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利用大量方志史料和多年收集的177份家谱,进而探讨了巴蜀语言文化与中原语言文化的融合发展过程[9]。目前,姓氏文化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尤其是在群体遗传学和中国文化史的研究领域中发展更快。

    “姓”原本表示的是母系血统关系,后转而表示父系血统关系。所谓“同姓即同祖”的内涵,也由同姓即同老祖母转为同姓即同老祖。现今,中国的人口己达13亿之多。由于年代久远辗转迁徙,加之姓氏的来源复杂屡有变易,所以同姓未必同祖,异姓未必异源。明代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本是姓马的回族人,因随明成祖起兵有功而赐姓“帮”。在现代社会,子女可随父姓也可随母姓。可见,姓氏也是可以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改变的。就大多数人来说,同姓仍然意味着同祖同源,尽管这“祖”并非就是所谓的始祖,其“源”也非久远,但其问到底还存在着生生不息的血缘联系。“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四》)。这些非常可贵的认识说明,废止直系血亲婚姻,不仅是上古社会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而且是人类为了求生存图发展而不得已的决择。用摩尔根的语言解释:“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创造出在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强健的人种。”华夏民族很早以来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亲族称谓,这套称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从父系母系、直系旁系、辈伦长幼三个方面,把各种亲族关系区分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我们当然不能去苛求古人,对于古代的“同姓不婚”,只要扬弃了它的封建宗法糟粕,人们仍可从中得到极为有益的启示:为了提高民族的人口素质,国家的《婚姻法》: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

    2.姓氏文化的社会作用和功能。姓氏对于一般人而言,有着使人奋发向上的作用,对形成人的自信心、自尊心有着一定的影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很大的内聚力,逢年过节特别注重团圆。八月十五的月亮最明亮最圆满,阖家赏月过仲秋,过的就是一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元复始的春节最吉祥最红火,四方游子赶回家,赶的就是一顿热闹欢快的团年饭。中央电视台从1983年开始,接连举办了2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把喜气洋洋闹新春、亲情浓愉全家福的民族人文氛围传送到了天南海北,使晚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华人同乐同快的大聚会。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呼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前者说的是尊老爱幼的美德和爱心,后者倡导的是忧国忧民的责任与正气。生于斯长于斯的炎黄子孙,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很早就孕育了这种与生俱来的情结,培养了这种与日俱增的责任感,并从中升华出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寻根,在20世纪是十分普遍性的世界文化现象,是许多海外移民组织的共识。二次大战后,只要是移民社会就会有寻根活动。直到90年代中后期,许多具有移民背景的国家地区,寻根热潮犹方兴未艾,报载仅美国“寻根热”的影响就多达4千万人。寻根原是人类的天性,中外皆然。但是,寻根与祭祖一体枷联,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自古即有寻根归宗的风尚,海外华族及台湾民间社会尤然。台湾其实是个典型的移民社会,而移民往往反而最不容易忘记他生命的根。由于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根在大陆,所以,台湾的宗乡会馆,几十年来活动不断,如台湾第一大姓陈姓,仅其中福建安溪一派供奉始祖陈昭直(抗元名将)的“祖师庙”就多达63座。近几年来,陈氏后人更通过查姓氏、修族谱,主办或与大陆协办姓氏族谱研讨会,出版《中华姓府》、《五百年前是一家》等有关姓氏源流的研究著作,考证台湾地区各姓氏的堂号,开展寻根活动。目前,台湾已查证的堂号有80个,建有122个姓氏宗亲会。1987年,泰国谢氏宗亲总会组织中原故事探亲团,不辞辛劳,长途跋涉,终于在当年10月19日寻访到河南唐河县苍台乡谢家庄,寻到了近3000年的祖根。这是海外第一个在中原寻到千年祖根的姓氏团体,此后海外及台湾的探亲寻根团体可谓源源不断。

    在所有民族的感情深处,都有不可侵犯的一块圣土。对中华民族来说,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崇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制度。祖根,是寻求这种血缘和地缘的联系,换句话说,是寻求吾族吾民生命发展的历史文化连续性。寻根认宗既表现了慎终追远的儒家伦理人文精神,也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清张澍《姓氏寻源》)而这“根”这“祖”的遗传性标志之一就是“姓”:华夏姓氏文化中蕴涵着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姓氏文化的觉醒,姓氏文化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使国家民族更具有凝聚力,使社会更加趋于和谐安定,使每个人更能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自尊自信,从而提高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简述中国民间传承数千年的香火文化
对“香火”一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目前对“香火”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用于祭祀祖先神佛的香和烛火,这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民间信仰和精神寄托;一种是指子嗣、后裔和继承人,这主要源于中国深厚的家庭伦理和宗族传统。因古时候香火也指后辈烧香燃火祭祖,故断了“香火”就指无子嗣。据现存文献,“香火”一词最早语出《晋书·艺术传·单道开》。“陈郡袁宏为南海太守,与弟颖叔及沙门支法防共登罗浮山,至石室口,见道开形骸如生,香火瓦器犹存。”从这段记载来看,袁宏看到的是盛香火的瓦器。而从出土文物看,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青铜材质的博山炉,此时已超越了祭祀的器用功能,兼而更多成为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的日常熏香器具。但烧香作为一种敬天祭神、追思先祖的方式,则要更加久远。早在西周时期,“(周)文王受命始祭天”(《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肇禋”即以升烟祭天。这说明,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真正意...
· 我国的姓氏文化,一个传承数千年的魁宝
姓氏,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身份符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生活要素,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则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尤其是漂泊在海外的炎黄子孙,都对“家”、对“根”有一种深深的渴望。时至今日,姓氏文化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的华夏历史文明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最近明确提出:进一步巩固农充分发挥河南根亲文化优势,增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巩固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文化基础发挥了独特作用。而流行的”老家河南“的广告语正是基于河南是中华姓氏主要起源地史实的精准表述。一、姓氏文化是传承文明、解读历史、透视社会的窗口。中华姓氏源于上古,延续至当代。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姓氏发展演变,延续传承,升华凝练,...
· 中华姓氏文化传承数千年主要是这些原由得姓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类别:1、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2、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3、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4、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5、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6、天子赐氏,以号为姓。如...
· 中国有哪些奇特的姓氏
姓氏,是中国文明中一个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每个姓氏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真实的故事。而众多姓氏中有五个姓既非常罕见,又令人“望而生畏”。死:据说是倒数第二“小姓”。“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非常避讳这种事情,不愿意张嘴闭嘴“死来死去”的。可是,以此为姓,就没办法了,无非令人产生不吉利的印象。难:有人统计过,这是中国倒数第一姓。这个“难”,读去声。分布在河南四座小村里,世代居住在此的男女老少,全姓“难”。这让外界联想到灾难、困难等不愉快的事情。据说“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几经辗转,难姓鲜卑族才涉足朝鲜半岛。黑:任何文化都崇尚光明正大,黑,往往有不祥的预感。而这个字作为姓氏,却读作“贺”。只是落到纸上,较为尴尬。老:一降生,就要被称为“老……”,不愿意也得这么叫,“老”字跟你一辈子。比如“老宝宝”、“老小姐...
· 数千年姓氏文化积淀对民族发展有哪些帮助
姓氏发展与文化积淀及交融:(一)姓氏文化的积淀郡望,又叫族望、地望,表示本姓氏最初的繁衍之地,记录了姓氏的发展、繁衍和播迁的过程。郡望在唐朝之前有政治意味,唐朝之后就变成自我炫耀的资本。河北昌黎郡是韩姓最有名的郡望,据现代人研究,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并不是昌黎郡人,而他却自称“韩昌黎”,可见郡望在当时的分量。郡望是家族的血缘标志,而堂号则是个人所属姓氏的标志。堂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现象,不仅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也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很多以先祖的道德文章和文治武功的典故用来作为自己姓氏的堂号,本身就寄予了生动的文化意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想在民间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孟姓的堂号“三迁堂”就因“昔孟母,择邻处”而得名,它作为一则著名的教育故事,自古以来一直代代相传。北宋王朝的宰相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国,“半语堂”也就成了赵姓后人的堂号。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