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古代姓氏的产生在当时有哪些社会职能

2017-03-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0
转发:0
评论:0
古代姓氏的产生在当时有哪些社会职能,姓与氏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其社会职能也不一样:姓是决定是否能够通婚的依据,即同

姓与氏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其社会职能也不一样:姓是决定是否能够通婚的依据,即同姓不能结婚;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即平民无氏,只有贵族才有氏。这就是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所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的兴起,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亦即郑樵所云:“三代(即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不过,“姓氏合而为一”的现象,并未见当时的文字记载。

  那么,何时的文字记载正式将姓氏混用的呢?据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考证,是西汉时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将姓与氏混在一起使用的。该书“氏族”篇云:“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此后,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古代姓氏的产生在当时有哪些社会职能

  尽管如此,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仍然有贵与贱之分,其区分依据就是看有无“地望”,即“以地望明贵贱”。“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一般指魏晋至隋唐时期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当地所仰望。一些姓氏书,在每个姓氏旁标注的“××郡”,即是该姓的郡望所在。

  还有一些姓氏书,往往说某姓在某郡或某地形成望族。“望族”就是某郡或某地乃至在全国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其意思与“郡望”虽不尽同,但大体相似。例如,北宋词人秦观的《王俭论》说:“王、谢二氏,最为望族;江左以来,公卿将相出其门者十七八。”

  这里所说的“王、谢二氏”,指的就是以东晋大臣王敦为首的琅邪郡王氏和以东晋大臣谢安为首的陈郡阳夏谢氏。

  “郡” 是春秋至隋唐时的地方行政区划名。春秋时,秦、晋、楚等大国往往兼并邻国的土地,把新得到的土地在边地置县,至春秋后期,各国逐渐把县制推行到内地,而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置郡。郡的面积较县大,但因地广人稀,地位要比县低,所以晋国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见《左传·哀公二年》)。

  战国时期,边地逐渐繁荣,才在郡下设县,产生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确立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西汉武帝时置“州”,东汉末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历魏、晋、南北朝,隋朝曾废郡存州,不久又改州为郡,唐朝复改郡为州。由于区划名称的变化,姓氏郡望有时指的是郡,有时指的是州。

  郡望反映的是姓氏望族的历史地理分布,而不是姓氏发源地。发源地是姓氏的“源”,郡望是姓氏繁衍发展的“流”;如果说发源地是“根”,那么郡望就是根上滋生蔓延的分支。一般说来,姓氏人口数与郡望数成正比,即人口多,郡望就多。例如,张姓郡望多达43个,王姓的郡望有21个,李姓的郡望有12个,刘姓的郡望有16个,而这些姓,长期是中国的大姓。

  “郡望”为什么主要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呢?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原来,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官僚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逐渐形成为大姓豪族,称为士族或世族,又称高门,而不属于士族的则称为庶族,又称寒门。

  士、庶之间不能通婚,甚至不得平起平坐,庶族虽官高位显,亦不敢与士族较量。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保证士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实行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基本上保持东汉末年曹操当政时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

  至齐王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担任,选用官员时以“家世”为重,必须查考谱籍,从此,高门中选,寒门受排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因此,郡望就显得相当重要。

  隋文帝时虽废除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制,但直至宋代以前,仍很讲究门第和郡望。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令鲜卑人改为汉姓并定元、穆、陆等10姓为最高贵的同时,又确定汉族4姓为最高门,即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4姓前面所冠的地名,均是当时的郡,也就是这些姓的郡望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社会制度对姓氏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姓氏的产生标志着婚姻观念的发展,也意味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不过,姓氏已经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几经变革,跟着小谱来了解社会制度与姓氏发展之间有哪些关联。我国姓氏最早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以图腾为原型,最早发挥着姓氏的功能。图腾崇拜的特点是相信人们的某一血缘联合体和动物的某一种类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姓氏源于母系氏族。中国最早的姓大多带有母系社会的痕迹,如“姬、姚、姒、妫、姜、嬴”等。氏则是同姓衍生的分支,源于父系社会,也就是族号。图源网络周朝建立以后,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诸侯数量激增,各诸侯以分封地为姓,因此,我国的姓在周朝有一个发展高峰期,且逐渐形成规模。周以前,姓氏作为贵族的特有标志,随着许多贵族的没落和更多贵族的崛起,宗法制度开始逐步瓦解,普通百姓也开始取姓氏,姓氏的来...
· 齐威王变法产物稷下学宫产生的职能是怎样的
稷下学宫,又被称作稷下之学。齐国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高等学府。它位于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齐国稷下学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齐国稷下学宫吧。先来看看稷下学宫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吧。稷下学宫的“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而“稷下”指的就是齐国国都临淄城的城门附近的意思,“学宫”就是学习的地方。齐国的君主在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设立了一座学宫,就有了稷下学宫这个名字。稷下学宫也被叫做稷下之学。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但是它并不是在齐国成立之初就存在的。它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的产物,是他为了巩固田氏政权的统治的一向重大举措。当然,这一举措并不是齐威王自己凭空想出来的,那时候的齐威王受到了魏文侯尊礼子夏建立西河之学的影响,加上想要广开言路,于是就设立了稷下学宫。在稷下学宫中,推行的官学乃是黄老之学,因为其方举办、私...
· 简述族谱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的培育,强调制定和传承家规、家训、家约、家礼等伦理道德方面的劝谕和规范。几乎每个中国人生来就或多或少受到传统家风的影响与制约。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简单、实则蕴含深刻道理的家风家训,给我们带来温馨、安全、抚慰和支撑,也带来保家进而卫国的责任和使命。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决定了民风,民风决定了国风,而今社会,家风的变化体现出的,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时代的变迁对人的反映。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和国家的细胞,家风则是国风的天然基石和集中体现。中国社会转型加速,但家庭作为个人肉体和心灵港湾的作用未发生根本改变。优良家风传统的传承培育,既是国家社会的责任,也是家庭和个人的使命。只有好的家风,才有好的国风;只有重温家风,才能重整国风。所以说,家风是一种力量,一种被信仰的力量。它支配着家族成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也决定着整个家族乃至国...
· 在当今社会,我们还需要“祠堂”吗?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在河南殷墟巳发现目前最早的宗庙祭坛遗址.历史上早在商周时的青铜器时代,就开始有祠庙祭祀之制,大量遗留至今的青铜器中,许多就是属于祭器之类。追远报本、祠祀为大,当时是有很严格的规制的: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随便建庙立桐的,即通常所称“庶人无庙,祭于其寝”,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居室内祭祀祖先。每姓必建柯堂,必安先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如杨、顾、朱、王诸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
· 揭秘:秦朝禁卫军在当时有多重要?
秦朝禁卫军是秦军的精华所在,也是决定秦朝皇位的重要力量。公元前239年,年轻的嬴政靠着禁卫军的支持击败了嫪毐集团,放逐了自己的另一个便宜老爹吕不韦,牢牢将权力握在手中。三十年后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和赵高师徒也靠着禁卫军在秦朝掀起了腥风血雨,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旅。根据《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中《赵正书》的记载,胡亥其实是秦始皇的指定的合法继承人。但关于秦始皇传位给扶苏的消息却满天飞,甚至在很长时间内成了史学界的主流说法。为了掌握大权,胡亥选择了老师赵高并控制禁卫军。赵高除了精通书法和刑律,还在秦朝禁卫军中有不小的势力。赵高在秦朝末年长期担任中车府令,中车府令的官位不高,部下只有数百人,但负责秦皇出行的警卫工作。张良设计杀秦始皇时,杀死那个大力士的很可能是赵高的部下。秦二世和赵高在回到咸阳后就对秦朝禁卫军系统中的郎卫系统进行了,郎通“廊”,郎卫指的就是守护秦朝皇宫的卫士。赵高回到咸阳后担任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