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四大贤母”之一——陶母湛氏

2017-03-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23
转发:0
评论:0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四大贤母”之一——陶母湛氏,陶母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湛氏名字无从

 陶母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湛氏名字无从查考。家境贫寒,父早丧。16岁那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嫁给了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陶侃出世后,正当时局混乱,战事不断,随着三国归晋,陶丹的家道也因此而没落。作为吴国的旧臣陶丹也因此没有再出道。为了生计,举家从鄱阳迁往庐江郡浔阳县,不久陶丹便因病去世了。

陶母湛氏
  陶丹离开人世后,生活重担全部落在湛氏肩上。失夫之痛与家道的没落,并没有使这位年轻柔弱女子却步。她带着重孝将丈夫的灵柩运回鄱阳老家安葬,然后挑起了培养和教育儿子的重担。
  她日织麻、夜纺线,换回钱粮供儿子读书。她自己则节衣缩食,常常是一边劳作,一边伴读,一年四季的夜半,都能见到这孤儿寡母的瓦屋透出油灯的光亮。此外,陶母湛氏将劳作后的全部时间用来教育儿子。她认为,孩子的品格是从幼年就开始形成的,课子不严,教子不紧,将会贻误孩子的一生。她教育儿子爱惜光阴,崇尚勤劳。又教诫其子,务“使结交胜已”。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陶母湛氏病殁,终年75岁。她去世后,人们遵其遗嘱,将其葬于新淦县城十字街右(今新干县城金川镇十字街2号),享年75岁(其碑石珍藏在新干县博物馆)。她以贤良的秉性和教子的良方,在妇女界树立了一块永不褪色的丰碑,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后人为纪念陶母教子惜阴苦读的精神,在湛氏故宅旁筑有陶侃读书台,其下为洗墨池。后又在读书台附近兴建了“惜阴书院”、“金川望江楼”。宋代名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文天祥,明代名人解缙等都到此游历并赋诗赞誉“陶母教子”。

陶母湛氏-教子惜阴

  湛氏小时候受过一点启蒙教育,是个有少许文化的女子。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因而省吃俭用,以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读书。可是,陶侃生性贪玩,读书不用心,这可急坏了母亲湛氏。
  有一个下雨天,由于家无斗笠、雨伞,陶侃没法上学,便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陶侃眼睛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甚是好奇。湛氏见状,灵机一动,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轻声细语问陶侃,老师教了什么课文,陶侃说老师教读《贤文》,湛氏就让儿子背出来。陶侃便天真地叽叽喳喳地背诵,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湛氏叫陶侃停下,让他解释,陶侃想了半天,结结巴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湛氏因势利导地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启发,使陶侃懂了借光阴用功读书的道理。从此,他发奋苦读,结果不负母望,一举成才。

陶母湛氏-送子“三土”

  陶侃经别人引荐,去外地做官。赴任前,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教导陶侃,希望陶侃做一个清正之人。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让他带上。到了目的地,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的土布(俗称“河布”)。陶侃先是一怔,过了一会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土块表示,无论身在何地,看到它,就应想到家乡故土,要为故土争光。母亲的“三土”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他在仕途上果然不负母亲所望,做到正直为人,清白为官,世代赞誉。

陶母湛氏-退鲊责儿

  陶侃在浔阳做县吏的时候,监管渔业,想到她老人家还在乡下过着清贫的生活,心里很不安。有一次,一个部下出差,要路过母亲居住的地方,陶侃便要他带一坛子咸鱼干送给母亲,让她尝尝浔阳的特产,以表孝心。
  陶侃的部下见到陶母,说明了来意,陶母很高兴。可是,当她读完儿子的信,又问清了这坛咸鱼是公家的东西时,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她拿过笔墨,写了个“封”字,贴在坛口上,对来人说公家的东西不能收下,并且请陶侃的部下带回去交给了陶侃。她还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陶母退还鱼干的举动,教育和影响了陶侃的一生。

陶母湛氏-截发易肴

  湛氏拉扯着小陶侃,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有一天,陶侃的好友范逵等数人途经新淦,见冰雪封道,且又天色将晚,特来陶侃家借宿。可是家中拿什么来招待客人。侃手足无措,范逵也。湛氏连忙热情招呼客人,要侃儿和客人聊天叙旧。然后,她便转过身去安排食宿。
  家中早已无钱买米,她趁客人们闲坐寒暄之际,毫不犹豫地将青丝剪下,编成假发卖与邻人,换回了米油酒菜、还有柴火、马料,在这冰天雪地里也难寻觅,湛氏便撬下几块旧楼板当柴烧,把垫在床上的禾草席子拿出来切碎喂马。范逵等人,深为感动。

陶母湛氏-赞誉

  程作舟的诗《延宾坊》:
  士行真男子,湛氏非妇人。
  妇人爱青鬓,金珠不为珍。
  仓卒为宾剪,令名从此成。
  岂曰能结客,一发引千钧。
  截江用竹苎,其智本慈亲。
  寄言坊下女,切莫笑清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四大贤母”陶母墓地被夷为平地亟待重修
中新社南昌4月3日电(段长征何柳斌)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的陶母墓日前在江西鄱阳县城东牛岗咀被确认。鄱阳县博物馆馆长孙启凌3日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这座沉睡1600多年的古墓却惨遭“迫害”,被夷为平地。3日,记者发现鄱阳县政府已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承认由于开发时的疏忽,现在的陶母墓已经被夷为平地;并表示陶母墓的破坏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政府正着手制定重修方案,包括陶母墓修复、延宾坊牌坊、陶母塑像、陶母纪念馆、文物保护标志牌和说明牌等。中国古代有著名的“四大贤母”——孟轲之母仉氏、陶侃之母湛氏、岳飞之母姚氏、欧阳修之母郑氏。她们深明大义,贤德善良,教子有方,被尊奉为母教典范。其中陶母湛氏,是中国四大贤母中唯一有正史立传的一代贤母,“责子退鲊”、“截发延宾”等典故至今传为佳话。孙启凌称,鄱阳县博物馆考古人员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通过调查测量以及GPS定位,确定陶母墓位于鄱阳县城东牛岗咀。...
· 母亲节快乐|古代四大贤母是谁?
古代传说中流传着关于“四大贤母”的美谈,她们分别是孟轲之母仉zhǎng氏、陶侃之母湛氏、欧阳修之母郑氏、岳飞之母姚氏。孟母断织教子、陶母责子、欧母画荻dí教子、岳母刺字。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感受那份伟大的母爱。孟轲的母亲,仉zhǎng氏,为了孟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曾多次搬家。孟子小时候调皮,曾经逃学玩耍,孟母立刻用剪刀剪断织布机上辛辛苦苦织的布,让孟子明白,荒废学业就像剪断织布机上的布,永远也续不起来了。孟子明白了母亲的苦心,于是发奋向学,不敢稍有懈怠,终成一代大儒。东晋名臣陶侃之母湛氏,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陶侃幼年丧父,湛氏靠着纺纱织麻,供养孩子读书,常常教诲孩子要勤奋学习,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强的人。陶侃做官后,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陶母把鱼退还,还写信训诫他要清廉、不忘初心。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在他四岁时丧夫,生活艰难。没钱买纸笔,但学不可废,郑氏用芦秆代替纸笔,将沙铺在地上作为纸张,...
·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贤母
孟母三迁的故事,不仅仅是几千年以来中国教育文化的典范,也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母亲样板。几千年以来,没有另外一个母亲的教子故事超越她。尽管这个故事已经越过了几千年的岁月沧桑,但是,至今依然在人类的思想文化殿堂熠熠生辉。孟母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居我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母亲(孟母、徐母、岳母)之首。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样一位母亲的教育。■孟母三迁(孟子画像)《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孟子的父亲孟激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为了光耀门楣,他抛妻别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但是,三年以后,一心盼望丈夫出人头地的孟母听到的是晴天霹雳的噩耗。失去了丈夫的孟母,并没有气馁,她从悲伤中昂起头来...
· 鄱阳陶母湛氏墓
鄱阳陶母湛氏墓中华湛氏网2012年3月30日湛氏家族陶母湛氏墓坐落在鄱阳县鄱阳镇东牛岗咀(今鄱阳电厂内),坐西朝东,西向鄱江。我国历史上传颂着几位伟大的母亲,陶侃之母湛氏便是其一。陶侃是东晋名臣,官至太尉、拜大将军,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位高权重。晋朝,门阀等级及其森严,选拔任用官吏实行举荐制,非豪门望族,纵然出众超群,入仕也有如登天。而陶侃出身贫寒、门庭低微能跻身仕途且身居要职,实在有其过人之处。他四十年如一日,勤慎吏职,雄毅、明悟、善决断,严于律已,为官清廉。他军功卓著,政绩斐然。后来他权大势大,仍然十分注意节俭。比起那些醉生梦死、苟且偷生的官僚贵族,堪称一大楷模。“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他被誉为“中国孔明第二”。陶侃成才,离不开他的母亲。同时代的鄱阳孝廉范逵说:“非此母不生此子!”陶母湛氏,江西新淦县人,生于公元243年。其夫陶丹(鄱阳人)曾为东吴扬武将军。...
· 陶母湛氏典故
陶母湛氏典故]编辑教子惜阴湛氏小时候受过一点启蒙教育,是个有少许文化的女子。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因而省吃俭用,以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读书。可是,陶侃生性贪玩,读书不用心,这可急坏了母亲湛氏。有一个下雨天,由于家无斗笠、雨伞,陶侃没法上学,便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陶侃眼睛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甚是好奇。湛氏见状,灵机一动,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轻声细语问陶侃,老师教了什么课文,陶侃说老师教读《贤文》,湛氏就让儿子背出来。陶侃便天真地叽叽喳喳地背诵,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湛氏叫陶侃停下,让他解释,陶侃想了半天,结结巴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湛氏因势利导地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启发,使陶侃懂了借光阴用功读书的道理。从此,他发奋苦读,结果不负母望,一举成才。送子三土陶侃经别人引荐,去外地做官。赴任前,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教导陶侃,希望陶侃做一个清正之人。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