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棠下村儒林大街钟氏祠也有些新的变化

2017-03-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1
转发:0
评论:0
随着时间的推移棠下村儒林大街钟氏祠也有些新的变化,不走到儒林大街的尽头,很难想象在城中村和骏景花园的层层包围中,还藏着一处气势恢宏

不走到儒林大街的尽头,很难想象在城中村和骏景花园的层层包围中,还藏着一处气势恢宏的祠堂建筑群——儒林钟氏祠堂建筑群。从南宋初年开村以来,棠下村已走过800多个春秋。散布在村里的几座祠堂,风格不一,但都沉淀着历史悠久的氏族文化。而坐落在儒林大街的儒林钟氏祠堂建筑群尤其值得一提。平日里,钟氏祠堂大门紧闭,并不对外开放。近日,记者在祠堂管理者钟达森的引领下,走进了这座祠堂。

随着时间的推移棠下村儒林大街钟氏祠也有些新的变化

  历史

  据《棠下村志》记载,棠下的第一大姓是钟姓,棠下钟氏是秦末汉初钟接的后代。钟接是黄帝的第59世孙。咸淳二年(1266年),钟维新迁居棠下,成为棠下钟姓第一代人。

  记者了解到,儒林钟氏祠堂建筑群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民国35年(1946)起为棠下达善小学校舍,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改做厂房,1999年重修。2009年7月,被纳入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前有一片宽阔的广场,站在广场上,就能感受到此建筑群扑面而来的恢宏气势:并排坐东北朝西南,共有5座,总阔120米,建筑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正中3座为主祠,各祠之间隔有青云巷,两边为衬祠。主祠分别是钟氏祠堂、一政钟公祠和南溪钟公祠,形制相同,均为三间三进,硬山顶,龙船形琉璃瓦脊,滴水剪边,碌灰筒瓦,人字封火山墙。屋檐上的石雕古朴典雅,沉稳大气。

  特色
  300画作一人绘就

  走进祠堂,一进的墙壁上悬挂着棠下钟氏族人北上寻根的记录,还有石刻族谱。墙壁上色彩丰富、题材多样的画作也令人惊艳。据了解,整个祠堂建筑群的305幅画作,均来自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刘殿华之手。
  原来,1998年钟氏祠堂接近竣工时,本村老人钟细奀经友人介绍,特邀刘殿华前来作画装点。慷慨重义的刘殿华一口应允,起早贪黑历时近百天,在大大小小的画板上画出了305幅作品,人物、山水、鸟兽、花木、虫鱼、书法等跃然墙上。
  在刘殿华所有的画作中,最让人惊叹的便是本仁堂前殿廊柱上的《长江三峡图卷》。连绵数十米的画卷中,长江两岸景致不断。

随着时间的推移棠下村儒林大街钟氏祠也有些新的变化

  转变
  今成族人活动聚集地

  钟达森介绍说,祠堂平日里都锁着,并不对外开放,过年过节有宗亲活动时,大家才聚在这里商讨族事、祭拜祖先。而每年端午龙舟节,一定是宗祠最热闹的时候。
  扒龙船早已是棠下村的一大民俗盛事。今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棠下村在好又多旁边举办了热闹的龙舟邀请赛,邀请兄弟村的龙舟竞渡。
  今年的邀请赛结束当天,棠下村五、六社的村民在钟氏祠堂里大摆龙船饭。中午宴请宾客,晚上犒飨社员。当天傍晚,钟氏祠堂的广场和三间主祠共摆了168围龙船饭,热闹非凡。农田被城市取代,昔日的棠下村已变了模样,但因为有宗祠在,大家重新聚在一起,宗族情谊依然浓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棠东村李氏宗祠
风雨六百载棠东村李氏宗祠▲祠堂正门在天河区棠东村的土地上,潘、苏、李、梁、钟五大姓氏枝繁叶茂,建立起了本氏族的宗祠。行走在棠东村的大街小巷中,不时能看到镬耳形封火山墙屋顶,这大多是祠堂的一隅。这些祠堂或破旧残损,变成了普通民房;或在村人的通力集资下得以重建,旧貌换新颜。坐落在棠东村龙门大街84号的李氏宗祠属于后者。明清年间成当地名门望族据《棠东村志》记载,李氏宗祠是棠东李氏始祖(七世)李佛观的祠堂,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2002年重修之时,这间祠堂已历经近六百年的风雨。现棠东村牌坊历史上有几句顺口溜:“车陂沙美,棠下姓李,程界三多祠”。意思是说:上述几处,不仅街巷房舍好,而且祖宗有钱,儿孙享福,其中又以棠下姓李为最。历史上棠东姓李有功名、做过官的名人有10余人,故有“袍褂多于蓑衣”的说法。紫气堂跨过李氏宗祠庄严厚重的大门,便能看到祖堂挂有一块牌匾,朱红色的底上大书着“紫气堂”三...
· 钟氏之下村村
下村自然村地处武平县中部,县城东郊,距离本县县城大约3.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省道205线贯穿而过。是东云村村部所在地。下村东面和东南方向与东岗村隔河相对,西南角隔一座山与园丁村相邻,西与神树岗自然村接壤,西北边与万安乡隔山相望,北向为上村自然村。区划归属下村自然村属于东云村行政村,位于东云村中心地带,是东云村村委会和城厢中学和东云小学所在地。下村区内包括王屋、钟屋、吴屋三地,分别为王姓、钟姓、吴姓姓氏族群聚居地,因此得名。王屋原为城关公社东云大队六队,现为东云村第六村民小组。民族人口下村自然村为汉族客家族群聚居地,全村均为汉族。本村钟姓人口原为畲族,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武平的畲族被迫更改民族为汉族,后来虽然由政府向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申请恢复民族属性,但一直无果。因此,武平虽然拥有约18%(武平县志1987年数据)的钟、兰(蓝)、雷等畲姓人口,但这部分人的户籍民族仍然为汉族。本村畲族...
· 钟氏之新林村
新林村地处蓬莱镇政府驻地西北13公里处,龙潭溪畔,海拔118米。明、清属兴一里,民国为新林保,辖溪沙、w内、美塘、龟、坂顶、新、龙象、庙后、林步格。在镇政府驻地西北13公里处,龙潭溪畔,海拔118米。明、清属兴一里,民国为新林保,辖溪沙、w内、美塘、龟、坂顶、新、龙象、庙后、林步格。解放后,1958年属蓬莱镇。1961年为新林小公社,辖新坂、新美、w内、寮海、新林。1965年撤销小公社,原大队为独立村,延续至今。村委会设在格仔,辖10个自然村,农耕点新岭脚。村民主要为王、黄、苏、胡、林、陈、钟姓。蓬莱镇蓬莱镇位于县域东部,东经118°05′,北纬25°08′,距安溪县城16公里,东与魁斗镇相连,南与长坑乡连接,土地总面积122.86平方公里。蓬莱之名因山而得。民间传说,宋元时期坪内建有一座"土楼",名唤"彭城楼"。因"彭"与"坪"古韵谐同,"坪内"亦称"彭内"。山格便称"彭格"。彭格背负一...
· 纵观古今,家谱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家谱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嬗变,从社会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而士族而平民,维系和凝聚的人群也越来越广。周代实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白虎通义》:“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称者为小宗。”“族”本来只是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而进入阶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有特权,他死了则由宗子继承。这样,家谱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渗进了主从尊卑阶级特权、为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周礼·春官》载:“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郑康成注云:“系世,谓帝系,《世本》之属是也,小史主定之...
· 广州钟氏宗祠(飞鹅村)
南向村钟氏宗祠,广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建筑年代:清(1644-1911)。祠堂位于从化区太平镇飞鹅村委南向村,始建于清代,近年有修缮。建筑为砖木结构,三间三进,人字形山墙,青砖墙,现外墙刷白漆。碌灰筒瓦,龙船脊。头门为敞楹式,前廊两侧设两根圆木檐柱,前跨驼峰斗拱,雕饰纹样别致。大门上方门额书“钟氏宗祠”。建筑保存状况良好,是从化区客家与广府风格融合的祠堂。——公开信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