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回报的于氏家风广泛传承,只为润泽子孙后代
不求回报的于氏家风广泛传承,只为润泽子孙后代,据于守圣介绍,莱城东门外的于氏家族流传着很多乐善好施的故事,成为街坊邻里的美谈。
据于守圣介绍,莱城东门外的于氏家族流传着很多乐善好施的故事,成为街坊邻里的美谈。于守圣的三伯父学过医,尤其对针灸颇有研究,经常给乡亲们义诊。1950年春天,一位叫李明华的干部患了严重的腿疾,慕名找到三伯父治疗,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李同志给伯父钱他不收,后来又专程给他送来礼品,伯父还是不收,并告诉李同志,自己不是开门诊的,学医治病只是为了给乡亲们解除病痛,收费就有违祖训了。”于守圣说,自这件事后,四邻八乡的人都知道东门外有位会针灸还不收费的好大夫,于是纷纷前来就诊。不管多忙多累,三伯父总会耐心细致地给大家看病。
于守圣的父亲同样是位乐于助人的人。民国初年,兵荒马乱,有一次莱城来了一帮匪兵包围了县城,一名叫方佃俊的书局学徒被匪兵抓住索要300块大洋,不然就枪毙。眼看方佃俊的生命危在旦夕,藏在隔壁木头底下的父亲跳出来对匪兵说:“他不是掌柜的,没有钱,你放开他,有事跟我说。”就这样,他的父亲在危难关头用积攒的银元帮方佃俊摆脱了生命危险。
续谱写书,让好家风润泽子孙后代;于氏家族乐于助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如何将前辈的这些美德、美谈传给子孙后代,让好的家风代代相传?这成为于守圣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退休后,本该在家安享晚年的他开始四处奔走,寻根问祖、整理资料,终于用4年的时间写成了第一部莱城东门外于氏繁衍谱记。在续谱的过程中,于守圣还听说了很多先辈的美德故事,笔耕不辍,编写了《于家轶事》,并自费出版,将书赠与族人。“一个古稀老人辛苦不已、笔耕不辍,为了啥?就是要把先辈们的美德、家风传承下去,让于氏后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于守圣的儿子于学农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荀氏家风的传承
4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官方网站公布2021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齐鲁书社出版的图书《圣人家风》入选。农家书屋建在村里,屋门口连着农家,文化的源头活水从这里流入千家万户。在家风方面,在齐鲁大地上包括与这片土地有密切关联的、广受称道的还有很多,值得书写的也有很多,例如荀子与荀氏家风,同样堪称有广泛影响的佼佼者。荀子出生于战国时期的赵国,著作集为《荀子》一书,流传后世。对于荀子的历史地位和学术贡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白奚评价说,荀子是先秦儒学最后一位大师,一般也被认为是先秦学术思想史上、百家争鸣时期最后一位大师。学术界经常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述:荀子是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最高峰,是先秦学术集大成者。荀子的理论,也为秦朝“大一统”奠定了思想基础。荀子“集大成”的成果,集中体现在《荀子》一书中。在这本书里,荀子系统而清晰地阐述了有关政治、经济、教育、军事、艺术等领域的思想和观点,既...
· 闫氏家风,百年传承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闫冠男的高祖父在榆次南窊村创办了乡里第一家“私塾”,名为“南窊大社学堂”,高祖父作为晚清时期的“文化人”,深知只有用优秀的文化理念教化、引导族人,促进整个家族兴盛。当时主要传授的读物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弟子规》。尤为《弟子规》,由于浅显易懂,通篇押韵,特别是它的核心思想重在教导孩子的言行,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既有文采,又非常实用,因此在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高祖父对《弟子规》的传授很有建树,他曾在《弟子规》的首页上批注着蝇头小楷:“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孝悌、谨严、仁爱、勤劳、诚信等品行乃婴孩走向成功之基石也。”高祖父结合《弟子规》的精髓思想编写出了“十二世闫氏祖训”,共计八句六十四个字,即:闫家子弟,祖训谨遵。发展传家,繁衍子孙。侍亲以孝,夫妻以敬。邻里以和,立业以勤。持家以俭,持心以正。待人以义,办事以诚。慈善为怀,...
· 郭元振:少年义侠济难不求回报,终成一代名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郭元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现代年轻人找对象,通过一名中间人从中说合,名曰牵红线。据说,牵红线的典故来自于唐朝名将郭元振。他的事迹还收进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据史载,郭元振不但文武双全,而且长得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他18岁就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通泉(今四川射洪)县尉。在任内,郭元振常做些违法之事,甚至铸造私钱、掠卖人口。武则天本打算治他的罪,但与他交谈之后,发现他是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不仅没惩治他,反而对他网开一面,提拔他在朝中任职。当朝宰相张嘉贞也对郭元振格外看重。听说郭元振尚无婚配,就想招纳他为女婿。聪明的郭元振也想攀龙附凤,成为宰相的乘龙快婿。但宰相有五个女儿,个个美若天仙,难分伯仲,不知选谁是好。“你和我哪个女儿有姻缘,让红线来说话。”宰相让五女各持丝线,在帐幔前让郭元振任意牵取,牵走的就许配给他。郭元振牵了一根红线,结果红线的另一头是张嘉贞第...
· 奉化竺氏家风的百年传承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萧王庙街道大埠村的竺氏家族是一个有着创业传统的大家庭,从清末的一家榨油小作坊,到今天拥有30多家企业;从世代为农的“泥腿子”,到今天的企业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这个近百人的竺氏大家庭,拥有今天的一切,他们说“传家宝”就是传承了父母倡导的“勤奋、节俭、孝敬、创业”的家风。大埠村,因埠得名。古时陆路交通不便,大宗货物多走水路。剡溪蜿蜒流到大埠段,河面变宽河水变深,可以行船,上游的竹木、土特产,下游的粮食、日用品等物资在此中转,大埠便成了奉化北部的一个水陆码头和物资集散中心,当年有“小宁波”的美称。大埠老街沿江而建,除了南货店、百货店、小吃店、肉铺、旅店之外,最...
· 独特文化传承——郗氏家风
郗氏文化回顾之二独特文化传承——郗氏家风惊闻郗鉴古墓群再次被盗,痛惜之余,不仅想起在嘉祥这片土地上出现过的在当时威震全国、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延续六百多年世代为官的郗氏士族。嘉祥郗氏作为士家大族,在中国历史上显赫六百余年,与其优良的家风是分不开的。郗氏家风主要体现在忠君爱国、崇文尚武、崇义尚贤几个方面。忠君爱国。郗鉴一心为国,是东晋的“定海神针”,平定了三次国难:一是评定王敦之乱。王敦与堂弟王导都是东晋的开国功臣,王导主掌政策事务,而王敦则掌握军事力量,掌管东晋政权的实际权力,当时的人更称“王与马,共天下”。后王敦发动叛乱,意图夺位。郗鉴毫不犹豫地站在朝廷一边,与明帝共谋讨伐王敦之策。二是平定苏峻之乱。王敦之后,苏峻、祖约又发起叛乱,郗鉴登坛流涕,誓师勤王,同陶侃、温峤一起平定叛乱。三是平衡士族势力。东晋是士族门阀势力超过皇族势力的朝代,宫廷矛盾错综复杂。维护好王朝的存在,就要处理好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