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网为您讲述龙川胡氏家族四代赤子亦儒亦商

2017-03-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488
转发:1
评论:0
族谱网为您讲述龙川胡氏家族四代赤子亦儒亦商,在龙川胡氏家族的第44代后人中,有一个毅然离家、外出创业的少年。他将胡氏的一支带

在龙川胡氏家族的第44代后人中,有一个毅然离家、外出创业的少年。他将胡氏的一支带到了江苏泰州,又在“三泰”(泰州、泰兴、泰县)地区开办茶庄。这位杰出的徽商就是胡沇源。历经、树、炳、增四代之后,这支生活在泰州的胡氏族人成为近代“亦儒亦商”的代表人物。《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人们在对他们的从商经历津津乐道的同时,更对他们的治家之道赞不绝口。

族谱网为您讲述龙川胡氏家族四代赤子亦儒亦商
胡沇源创业胡锦霞告诉记者:“我们古徽州六县有一首流传很广、形象逼真的民谣,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我们的高祖沇源公及曾祖树铭公与许许多多徽州少年一样,有着相同的命运。”
胡浼源生于清道光年间,从小家境不富,少年时代就由亲戚带往泰州黄桥镇(也有人说是东台)的一家徽州茶庄学做生意。他头脑灵活,做生意诚实厚道,极受老板器重。学徒期满后,胡沇源被委以重任,专门负责进山采购茶叶。
当时正值太平军鏖战徽州,胡沇源凭借着自己对交通道路和茶货行情的熟悉,多次冒险进山,采购徽州地区的高山名茶运到苏北去卖。苏北至徽州相距千里,交通十分不便,胡沇源就借助骡马或人工将茶叶运出山来,由木船经新安江运往杭州湾,再经海路转运至苏北。因为货源充足,茶庄的生意非但没有受到战祸的影响,反倒更加兴隆。店主为了感谢胡沇源,赠他一笔可观的酬金,成为他离乡创业后挖到的“第一桶金”。
不久之后,胡沇源和另外两位徽州乡友在黄桥合伙开办了一个茶庄,取名为“裕泰和”,主销祁红、屯绿等徽州名茶。由于经营有方,为人厚道,很讲诚信,“裕泰和”的生意十分兴隆。很快,胡沇源就攒够了自立门户的资本,到离黄桥不远的季家市镇独资开办了“胡裕泰”茶庄,并随后收购了“裕泰和”的股份,开始独自经营“裕泰和”。
随着产业的发展,在泰县(今姜堰市)、泰兴等地也都纷纷设立起“胡裕泰”的茶号。胡沇源成为“三泰”地区著名的徽州茶商。茶庄两次危机早在光绪初年,胡沇源就将儿子胡树铭由老家带去江苏,安排在自家店里当学徒,为未来培养接班人。
在严格管教下,胡树铭很快就成为父亲生意上的得力助手,先是独当一面主事“裕泰和”,后来又接管了“胡裕泰”。
胡沇源63岁病故于家乡,噩耗传到江苏,胡树铭悲痛不已,立即赶回龙川治丧。没想到,他这一离开,竟遭致了一场大祸。胡树铭急于奔丧,离开泰州时,匆忙把家业留给店伙计打理。结果其中的几个伙计趁机勾结外贼,盗走了大批茶货。因为断了货源,茶庄的业务几近停顿,濒临破产。
胡树铭遭受双重打击,但他毫不气馁。胡锦霞说:“徽州人素有‘徽骆驼’的美誉,绩溪人又被称作‘绩溪牛’,曾祖树铭公并没有任由家业倒塌,而是清除内贼,全力整治。”胡树铭先派人速往徽州进货,又想尽办法融资盘活茶庄。在他夜以继日的精心运作下,茶庄的生意开始逐渐复苏,并走向进一步繁荣。胡树铭有四个儿子:炳荣、炳华、炳文和炳衡。其中炳荣、炳文二人早逝。胡树铭过世后,胡炳华与胡炳衡共同继承家业。
人们常说的“富不过三代”,在胡家却并非如此。通过第三代的经营,胡家的生意蒸蒸日上,又在泰县增设了“胡震泰茶号。与此同时,这个在异乡发展的徽商家庭,也逐渐发展成为人丁兴旺的大家庭。一家十多口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其乐融融,和睦相处。1841年,胡炳衡在老家辞世。不久,胡炳华也因积劳成疾在泰州亡故。家里主事的人接连过世,下一代又还未能主事,一时间,胡家又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混沌中。
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一个女人撑起了胡家的家业。她就是胡炳衡的遗孀陈氏夫人,人称“四婶”,后辈称她为“四老太。胡家兄弟在世时,精明能干的陈氏就包揽了除生意之外的所有家事。这次家里遇到危机,“四老太”挺身而出,毅然接下5处茶庄的店务,统揽起所有家事和店事来。
针对茶庄分号过多,管理不过来的现状,陈氏首先调整了人事。她不惜重金,为各店聘请来专职经理。在资金和业务上,她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由于店事过于繁忙,很多家事开始来不及打理。陈氏就请胡炳华的遗孀卯氏帮忙。遇到大事,妯娌两人相互扶持、一起商量。很多胡家的后人评价说,这个远在江苏的徽商大家庭能再一次在危机面前保住祖业、支撑家庭,都是这位德高望重的“四老太”之功。
客居泰州的龙川胡氏第47代也是四兄弟。增鑫、增金是炳华之子,增麟、增钰为炳衡之子。直到抗战前夕,胡氏家族在泰州地区的5爿茶庄(黄桥的裕泰和,泰兴的胡裕泰,季家市的胡永泰,泰县的胡震泰、胡永泰)生意一直保持运转,不曾停歇。1937年8月,日军侵占上海后,泰州的茶庄业务受到严重影响,只能惨淡经营,勉强维持。解放后,1956年,在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胡家顺应历史潮流,将茶庄都申请转为公私合营,后又上升为国营企业。历经四代人为之奋斗的胡氏茶庄,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胡炳衡墓前哀思虽然世代从商,泰州这一支胡氏却依然保持龙川胡氏尊学重教的传统。身为富商的胡树铭并不赞成子女过早涉足商业,而是愿意花重金让他们读书,走又儒又商、儒商结合的道路。在这种教育方针下,他的两个儿子炳华与炳衡志向各有不同。炳华善于做生意,炳衡则专心攻读诗书,决意另辟前程。《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龙川采访时,胡家的第47世后人胡增顺告诉记者,胡炳衡一生酷爱读书,然而时运不济,几度科考落榜后,忧愤交加地病逝在老家。在龙川水街一条不起眼的窄巷深处,有一座古朴的民宅,这里就是胡炳衡的故居。拱形的铁皮院门上,钉着一个蓝底白字的门牌:大坑口村01O号。这栋只有220平方米的建筑平时并不开放,里面的布置也十分简单。胡锦霞告诉记者:“叔爷爷的屋子里有两副对联很有名,一副是:俭为上孝为先修身为本,勤致裕善致庆和气致祥;一副是: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清明时节,细雨中的龙川村,似乎还弥漫着对胡氏先人的悼念之意。在龙川当地人的指领下,记者翻过一座小山包,来到胡炳衡的墓前。背靠龙须山,面对登源河,胡炳衡的墓静静坐落在一片开阔的半山坡上。记者发现,刚有人来过这里。墓前,拜祭者所献的鲜花,映衬着周围满山遍野的油菜花,,一切是那样的安静肃穆、朴实低调。记者肃立在胡炳衡的墓前,回想起之前听到种种有关胡氏艰难创业、守业,坚持求学、读书的点点滴滴,感动、敬佩、遗憾胸中五味杂陈的情感,最终化为深怀敬意的三鞠躬。人才辈出奥秘何在?
在去绩溪龙川之前,记者一直有个疑问,随着采访的一天天深入,这个疑问也越发萦绕在心头:为什么龙川胡氏家族能够历经千年而不散,且人才辈出?得天独厚的“好风水龙川为什么走出了这么多人才?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很多当地人都笑答“风水好”。那么,龙川的“好风水”究竟好在那里?
“所谓风水,其实是过去劳动人民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敬畏。”安徽大学一位对徽文化颇有研究的教授告诉记者,龙川有很多与风水有关的传说,在这些美丽的故事背后,反映出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敬。因为注重风水,龙川胡氏的先人们才更加热爱自然,不肯轻易破坏老祖宗留下来的生活环境,从而保护了生态,延续起一个地区生生不息的命脉。
绩溪龙川占据了很多从历史、地理角度而言的“好风水”。从胡氏家族迁到绩溪至今,这里就一直因“偏僻”而远离战火(唯一的一次是太平天国起义)。因为少战乱,绩溪人的生活相对安逸平稳。而徽商们“太平时候外出经商,战乱时则回乡避祸”也已成为传统。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这里的人们自然更重视教育,重视对子孙后代的培养。徽文化的传承在采访中,“古徽州”、“绩溪龙川”和“龙川胡氏”这三个由大到小、由广到专的概念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古徽州的人文传统对绩溪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在这种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的熏陶下,龙川胡氏有哪些传承?又发展了哪些属于自己的特征?为此,记者找到《图说龙川》的作者章恒全。“龙川是古徽州的一部分,徽州文化是它的根基所在。龙川文化在传承了徽州文化的同时,也发展了属于它自己的特点。”生长于绩溪的章恒全,几乎一生都在从事对徽州人文、地理的研究。徽州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古徽州人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维、道德、宗法和风俗,今天人们把古徽州所流传下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总和,称之为“徽州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孕育了这里层出不穷的人才。“首先是重视读书教育,第二是重视家族的力量。”
章恒全告诉记者,让子女读书、受教育,是每个徽州家庭的使命。“在古徽州,不管父辈是做官、从商,还是种田,都要竭尽全力让子女受教育,我们甚至有句俗语,叫做‘三年不读书,等于一窝猪’。”
除了重视教育之外,“家族”是徽州人心中永远的堡垒。这从他们对祠堂的重视中可见一斑,“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其间社则有屋,宗则有祠”。同一姓氏的直系亲属围绕着自己的“家祠”居住,“家祠”则环绕在同一族脉所共建的“支祠”周围,“支祠”又簇拥在总祠——“宗祠”的周围。通过这种家祠、支祠、宗祠之间的统属关系,徽州的大家族保持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凝聚力。“
从前的徽商很注重家族的力量,因为在商业行动中,一个庞大又联络频繁的家族能够把全国各地的商业信息集成在一个网络里。”在今天,绩溪仍有很多家族通过宗祠的联系,来实现家庭之间的互助,从而保证整个家族的兴旺发达。“
到了龙川,徽州文化中的‘重视教育’这一条又有了新的演变,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耕读文化’和‘亦儒亦商’。”章恒全说,在重视读书的同时,龙川人并不强求。进则读书走仕途,退则耕田,做生意。但即便选择了外出经商或是下地耕田,龙川人也并不松懈对子女的教育。“在泰州的胡沇源一脉,为什么能够生意兴隆、人才辈出,就在于虽然家族从商,却仍坚持要把子女送去受教育,做商人也要‘亦儒亦商’。”
独创的和谐家风龙川胡氏在重视徽州传统的家族力量同时,对治家还有一个独特的秘方,那就是崇尚和谐。在龙川胡氏宗祠里,记者看到大量以荷花为主题的桶扇。当地人告诉记者,胡家推崇荷花,不仅因为其高洁的特质,更因为它谐音为“和,体现了家族和睦,长幼有序,亲同手足的“和谐”之意。
顺着村里的小河一直走,记者偶遇龙川胡氏的第47代后人、《世界胡氏通谱》编委会主任胡增顺老先生。在胡老先生的家中,记者对龙川胡氏的家族文化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胡增顺曾以行医为业,如今已经年逾古稀。他说,自己家中传下了很多从未公开过的族谱、家规和家训。他如今的心愿,就是将这些曾经熏陶、伴随他成长的人文遗产进行整理和编纂。胡老先生告诉记者,龙川胡氏家族有自己的家规祖训,族人必须要熟读谨记。
看到这部胡家祖训的时候,记者大为震惊:龙川胡氏的祖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几页纸,而是多个朝代多个版本的集结,拿在手中极有分量。早在宋代修谱时,胡家就已经制定了相当完善的祖训,往后的每一个朝代,胡家都有新修订的版本。其中“祖宗当知尊敬、宗族当知和睦、宗子当自慎重体现了族内的和谐;“子弟不可纵容、闺门须当严谨、名份须当办正’’体现了家风的严谨;而“谱牒当知珍藏、祖例须当遵行”则教育子孙要饮水思源,不忘根本。“胡氏家族的人言行低调,不善张扬,却愿意踏实做好本分的事情。”
胡增顺老人言语极少,很多时候,他只是拿出各种资料给记者看。他的女儿胡雅萍告诉记者,如今胡老先生的听力、视力都有所下降,但他仍坚持修谱,甚至自己投入了大量经费。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如此苦心埋首于龙川胡氏族谱的编纂时,老人没有立即回答,只是默然翻腾着桌上将近一尺厚的资料。忽然,胡老先生翻出其中的一页纸,顺着他手指之处,记者看到这样一行字:“是为了寄望同族同宗同乡共勉。”一个家族的规矩和,能够生生不息地教育培养其子孙后代;一个家族的自律和勤勉,又能够影响乡邻,带动一个地区走向良性发展。
在龙川的周围,还有汪姓、程姓、章姓等其他姓氏的大家族。和胡氏一样,他们也同样重视教育、尊重祖宗的规矩,这与绩溪乃至整个徽州的文化传统不谋而合。几千年过去了,胡氏家族走出了大量国家栋梁,而其余的大部分族人,还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悠然生活着。他们坚持祖宗传下的道义,坚守族间邻里的和谐。
看到这幅景象,萦绕记者心头许久的疑问终于找到了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文化―徽商―亦贾亦儒的徽商
徽州文化以灿烂多姿、博大精深而著称于世。解读徽州文化,应该首先认识它的始作俑者―――称雄明清时期商界300余年的徽商。徽商,指以乡族关系为纽带所结成的徽州商人群体。徽州与长江三角洲相毗邻,处于万山丛中,四面险阻,既是避难的安全所,也是外出经商的理想之地。徽州的自然环境,虽有利于种植和因地制宜地发展手工业生产,但山多田少的格局,几乎无发展农业的潜力。受当地经济资源的局限,促使徽州人利用自身的优势从外出经商中寻找生活出路。“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谣,正是这种经商习俗的真实写照。尽管在晋以后,徽州渐萌经商习俗,但主要还是散兵游勇,真正形成人众资巨、颇具特色的商业集团是从明中叶开始的。明成化、弘治年间,中国东南地区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城镇日趋繁荣,中国的传统商业随之发生转型,其标志是从以贩运奢侈品和土特产为社会上层集团为主的商业,向贩卖日用百货、面向庶民百姓的商业转化。正在这时...
· 微文化—徽商—亦贾亦儒的徽商
徽州文化以灿烂多姿、博大精深而著称于世。解读徽州文化,应该首先认识它的始作俑者———称雄明清时期商界300余年的徽商。徽商,指以乡族关系为纽带所结成的徽州商人群体。徽州与长江三角洲相毗邻,处于万山丛中,四面险阻,既是避难的安全所,也是外出经商的理想之地。徽州的自然环境,虽有利于种植和因地制宜地发展手工业生产,但山多田少的格局,几乎无发展农业的潜力。受当地经济资源的局限,促使徽州人利用自身的优势从外出经商中寻找生活出路。“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谣,正是这种经商习俗的真实写照。尽管在晋以后,徽州渐萌经商习俗,但主要还是散兵游勇,真正形成人众资巨、颇具特色的商业集团是从明中叶开始的。明成化、弘治年间,中国东南地区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城镇日趋繁荣,中国的传统商业随之发生转型,其标志是从以贩运奢侈品和土特产为社会上层集团为主的商业,向贩卖日用百货、面向庶民百姓的商业转化。正在这时...
· 胡亦常
参考书目钱大昕:《孝廉胡君墓志铭》,《潜研堂文集》卷四十六《清史列传‧黎简传》附胡亦常
· 沈氏先祖亦人亦神
沈氏先祖亦人亦神在闽南和潮汕地区,凡沈氏聚族而居的村庄,几乎都建有武德侯祠。甚至在泰国、新加坡和台湾等地,因侨居那里的沈姓很多,也分别成立了沈氐宗亲总会和各地分会。各宗亲总会和分会无不修建沈氏宗祠―一武德侯祠以作四时崇祀之所。其规模最大,也最有气派的,当首推沈氏开闽潮的发迹地诏安县城了。s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武德侯寿诞。这一天,凡居住闽南、兴梅、潮汕地区的沈姓村庄,都要举行大型庆祝活动。因为诏安有“沈半县”之称,单是诏安县城内的沈姓人家,也无法在同一天共聚一堂举行庆典。所以,自农历六月三十日开始,各聚姓而居村落,便以人口的多少来决定庆典的先后。轮到的那天,便到武德侯祠抬圣驾出游。诏安城内,万人空巷,盛况空前。精壮小伙子抬着圣驾,前有锣鼓开道,后有马队随驾;或扮涂戏(化妆),或擎大标(标旗),队伍排成长龙。所到之处,前呼后拥,鞭炮震天,香烟如云,百姓顶礼膜拜。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则策神马...
· 广东-佛山-顺德胡亦常
胡亦常(1743-1773年)字同谦,号豸浦。均安豸浦人。性至孝,有大志,好古学。乾隆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中举。年二十五,即以诗名,以五言最为出色。主要成就著有《赐书楼诗集》。钱大昕称其诗“妙悟天成,能于南园五子外自成一家”,《粤东诗海》亦称其“敏悟高妙”。入都后,与钱大昕交。既下第南归,与戴震同舟,手录其所著书,拟刊之。又致书钱大昕,欲志于经术。以多啖瓜粜解喝,得胃寒疾,抵家病卒。殁后,钱大昕为著墓志铭,村民立牌坊纪念之,上题“豸浦”二字,并以为村名。其为诗妙悟天成,能于南园诸子外,自成一家。所著有《赐书楼诗集》,《清史列传》行于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