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韦中国历史上南北朝分裂时期的9一个北方重要民族
室韦,初作失韦,隋时始用室韦。室韦族主体出自鲜卑,是东胡的后裔。
南北朝时期,室韦分布在今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隋唐时期室韦分布区域东起嫩江东岸-结雅河上中游,西至石勒喀河流域,南在今洮儿河流域与契丹为邻,北达外兴安岭。
7世纪前后,室韦族下分五大部。五大部为:南室韦,有25个氏族,在今齐齐哈尔市至呼伦湖一带;北室韦,凡9个氏族,分布大兴安岭东侧的诺敏河流域东达小兴安岭西段;钵室韦,居大兴安岭北麓盘古河流域;深未但室韦,在今根河流域;大室韦,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唐代有户至少3万,人口在15万以上。室韦由五大部分化而成20个部落:乌素固部,在今克鲁伦河下游地区;那礼部,居于诺敏河下游南;岭西部,在小兴安岭西侧钠谟尔河附近;移塞没部,居乌尔逊河至海拉尔河之间;塞易支部,在哈拉哈河至绰尔河上游一带;和解部,散居雅鲁河、阿伦河地区;乌罗护部,约在今讷河县至齐齐哈尔市一线的嫩江东西附近;山北部,居绰汗山北、大如者室韦,分布于甘河上中游地区;小如者室韦,在诺敏大山附近;婆莴室韦,居盘古河流域;黄头室韦,约以今乌兰浩特市为中心,散布在北至绰尔河的洮儿河上中游地区;讷北(讷北支、讷比支)部,在今嫩江县治北的嫩江东岸附近;骆丹(落坦、骆驼、落俎)部,分布于黑龙江上游北岸,东至结雅河上中游,但未达海兰泡东南地区;蒙兀(蒙瓦)部,在额尔古纳河下游以东、黑龙江以南的额木尔河和激流河一带;大室韦,散居在靠近额尔古纳河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东室韦,在诺敏河北;西室韦,居于呼伦湖至根河一段的额尔古纳河附近;乌丸部,在甘河下游地区;达姤室韦,约分布在大安县北至扎赉特旗的嫩江西岸附近。
乌素固、和解、墓易支、乌罗护、那礼、黄头、达姤等部,原属南室韦;岭西、大如者、小如者、山北、讷北、骆丹、蒙兀和东室韦,属北室韦;婆莴由钵室韦转称而来;西室韦为深末怛室韦;大室韦即原大室韦。
544年室韦派使臣张焉豆伐向东魏献方物,自此几乎每年都遣使向北齐贡献。时强盛,室韦旋依附,派3名吐屯官总领其事。隋朝建立后,臣服,室韦接着亦遣使与隋建立联系,于593年、610年两次来中原贡方物。这一时期,室韦常以土特产品从高丽换取铁器,一直维持到唐前期。唐兴以后,室韦亦遣使向唐贡献。629年,唐在营州境内设师州,管理室韦、契丹事务。次年,唐大破,室韦与唐关系进一步密切。唐武后时,后兴起,契丹酋李尽忠杀营州都督反唐,唐廷对东北地区失去控制,室韦又受制驭,与唐来往中断。唐破契丹后,契丹依附,室韦在707年朝唐时,请求助唐讨。为此,唐置平卢节度,镇抚室韦、契丹。唐玄宗末,安禄山反范阳,室韦被裹胁与唐廷关系再度中断,至773年始得恢复。788年室韦又与奚同攻振武(今和林格尔县),次年派人向唐谢罪。鉴于室韦归附不常,为了加强对室韦的管理,不久唐在其地设立室韦都督府,委任室韦首领为大都督、都督,室韦地区被正式纳入唐的版图。唐末,中原大乱,崛起的契丹乘机多次出兵征伐室韦,唐无暇东顾,致使室韦进入解体过程。
室韦族的解体,始于9世纪末。这是由于在其西边的宗主国被回纥攻破后,9世纪中叶回纥又为黠戛斯所破,或西迁,或南逃,不久大量黠戛斯人返回天山西部地区,这给室韦创造了向西移住的有利条件;在其南方,契丹趁唐衰落之机,在9世纪末连连北进,致使室韦诸部或西迁南徙,或被契丹征服。出现重新组合。 西迁的有蒙兀、大小如者室韦。蒙兀室韦约在10世纪初由额尔古纳河以东向西迁移,最后到达斡难河(今鄂嫩河)发源地不儿罕山(今大肯特山),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到金末发展为拥有16个部落的蒙古族。大、小如者室韦,约在9世纪初已由大兴安岭以东西迁至石勒喀河流域,唐后期称俞折/如者,辽又转称羽厥/乌古,金末加入了蒙古族。南徙和西南徙的有大室韦、乌素古、和解等部。大室韦是在唐中期以后由石勒喀河流域南下至阔连海子(今呼伦湖)、捕鱼儿泊(今贝尔湖)一带的,辽代称敌烈,金称塔塔尔部,蒙古兴起后为蒙古兼并。乌素固部和西室韦等部,在8世纪中叶以后因军事行动已转移到阴山之阳的振武附近,军事上受挫后未返回原故地,在辽金时代与黑车子室韦同被称为阴山室韦。黑车子室韦称号见于唐后期,是和解、那礼等部在南徙过程中采用的新称号,新居地在今锡林浩特至山西省大同市一带,被辽征服后被称阴山室韦,金代是汪古部的成员,13世纪初归入蒙古族。经过上述变动后,辽代尚以室韦作称号的主要有室韦部和突吕不室韦部。室韦部是辽代对原居嫩江上游和黑龙江北一些室韦部落的总称,金初归附女真后遂不见其名,似加入了女真族。突吕不室韦来源于黄头室韦,黄头室韦是唐代室韦诸部中的大部,唐末分为大、小二部,辽初被阿保机征服后,置突吕不室韦部、涅刺拏古部,成为阿保机时期契丹20部成员,居住在今齐齐哈尔市至泰来县一带;辽圣宗耶律隆绪契丹34部中涅刺挛古部改称涅刺越兀部,并被迁戍黑山(今包头市西北)北,突吕不室韦改名黄头女真。
室韦部落从呼伦贝尔草原向漠北高原迁移,最早约在八世纪初。715年,可汗率领军队征讨乌护(铁勒)人,破其汗庭,铁勒人和室韦联合同军队作战。西迁的原因是为了寻找新的牧场,迁移的过程是缓慢的。后来,在回鹘汗国统治漠北高原时期,室韦与八姓乌护人联军,在仙娥河(今色楞格河)等地与回鹘军队多次交战,最后失败。九世纪以后,当回鹘势力退出漠北高原时,室韦人的势力日益增长,已成为人马众多的强大游牧部族。
室韦人的西迁,对大漠南北民族布局的变化影响十分深远,原来布满语族部落的漠北高原,从此开始了蒙古化过程。因此,在蒙古高原历史上,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事。
室韦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和方言的特点,称为原蒙古语,这种原蒙古语与后来经过化的古蒙古语有很大差别。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后来,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蒙古”开始只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
库莫奚是“沙漠”之意,隋代省去库莫,单称“奚”。库莫奚族源出东胡,为鲜卑宇文部之后,与契丹本是同族异部。库莫奚在对外的争战中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凡五部(辱纥主、莫贺弗、契箇、木昆、室得),库莫奚分布在老哈河流域,过着狩猎、游牧生活。唐朝时期,是库莫奚族鼎盛时期,军事实力比契丹还稍强,五部已改名为阿会部、处和部、奥失部、度稽部、元俟折部,地域已不限于老哈河流域,东达今辽宁省阜新市,西到内蒙克什克腾旗以南,南抵大凌河,北过西拉木伦河与霫族为邻。
648年,奚酋可度者率众“内附”,李世民乃于其地置饶乐都督府,设五州,即以阿会部为弱水州,处和部为祁黎州,奥失部为洛环州,度稽部为太鲁州,元俟折部为渴野州,委任各部辱纥主为刺吏,饶乐府由营州东夷都护府辖领。可度者死后,奚对唐时叛时服。奚酋李大酺参与契丹李尽忠发动的营州反唐起事,又与契丹一同转附,但到唐玄宗即位后,即遣使至唐请降。720年大酺在与契丹可突于争斗中死亡,其弟鲁苏代立。730年,可突于胁奚众附,鲁苏不能制,走投榆关(今河北省抚宁县)。
库莫奚在847年反唐事件中受到严重打击,而契丹却因842年由附回鹘转归唐朝而变强。钦德为契丹酋后,在887年吞并库莫奚。奚人怨愤,其酋去诸率数千帐奚人西徒妫州(治今河北怀来县)北山,奚遂分为东奚、西奚。阿保机于911年对奚族进行大规模,奚族不敢复抗,只得举族臣服,从此奚族变成契丹统治下的一个部族。之后,契丹将库莫奚与契丹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同列为四大部。由于契丹建国后迅速封建化,重视发展农业,奚人在这一潮流中经营农业的越来越多,而且将土地租给汉人耕种。
12世纪初,女真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奚人站在契丹人一边维护辽朝统治。在辽行将覆灭之际,奚王回离保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等于1122年在南京(今北京市)拥立耶律淳为帝,建立北辽,妄图挽救辽朝的灭亡。当女真人入居庸关后,北辽上下北逃,回离保走保箭笴山,收集奚、渤海、汉三族丁壮为兵,自号奚国皇帝。它只存在了数月,在金兵围剿下溃败,回离保被下属所杀。女真贵族在灭辽过程中,对奚人采取先是把攻克地区的奚人降为奴隶,编入猛安谋克;后对归附的奚人,各置猛安谋克领之。这样,奚各部组织在金初就被打乱了。由于金国军事进攻接连取得胜利,九猛安奚军被“徙于山西,后分迁河东”。接着在金太宗、熙宗两朝将大批女真人南迁时,不少奚人同时被迁居中原地区,使奚人分散各地。所以到了金世宗大定年间,奚五部部名已变成了姓氏,即遥里氏、伯德氏、奥里氏、梅知氏、揣氏。
奚人在金代的地位比辽时低下,激起广大奚人不满。1160年契丹撒八、移刺窝斡等率众反金,不少奚人加入反金队伍。1162年金世宗在这次起义时,对坚持反抗的奚人采取了极其野蛮的办法,“尽杀其男子,以其妇女童孺分给诸军”。面对这种残暴的民族灭绝政策,有的继续坚持斗争,有的亡人北宋境内或北逃。金世宗为防止奚人再次聚集反叛,又将六猛安奚人分迁到咸平、临潢、泰州等地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将一部分女真人移居奚地,实行分隔统治。女真贵族强迫奚人分散迁徒,所以到了12世纪后期,奚人迅速被女真人同化和与汉族融合,在金末居住东北地区的奚人相当一部分加入了蒙古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