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咱吴家的祠堂里面居然有个历史纪念馆您知道吗

2017-03-2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93
转发:0
评论:0
咱吴家的祠堂里面居然有个历史纪念馆您知道吗,南宋孝宗年间(约公元1160年),广东增城石滩的吴洪渊任内廷翰林,当他宣游讲学至

南宋孝宗年间(约公元1160年),广东增城石滩的吴洪渊任内廷翰林,当他宣游讲学至南头半岛时,见此处背靠南山树木葱郁,面向海湾图地平坦肥沃,决定在此安家立村,名吴屋村。 “吴屋村”现称南园村,村民大多姓吴,是南头半岛三个主要旧村之一。为了防御邻近仇敌、盗寇和猛兽,吴屋村与大多广东南部传统古村落一样,用坚实的石墙将村落包围,形成结构严谨的围村结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吴屋村的三面围墙早已在工程车的轰鸣声中倒塌,就连紧连围墙的大海,也已被填为平地并建起高楼。所幸的是,吴屋村的吴氏宗祠等古建在城市化运动的浪潮中被完整保存了下来,市民可以从这些仅存的宗祠庙宇中一窥吴屋村的悠远历史。

咱吴家的祠堂里面居然有个历史纪念馆您知道吗
        吴氏宗祠位于现今南园村正街38号,是吴屋村现存的重要古建之一。宗祠面宽13.8米,进深52米,为三开间,三进深带牌坊的建筑结构,比一般的宗祠要大一些。始建于元代,后历经重修,最近一次重建是在1990年。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当地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我们采风期间,就有不少老人在宗祠里或三三两两闲坐话家常,或四人一桌摸麻将打纸牌,热闹闲适。

      值得一提的是:宗祠的上厅旁边被辟为南园村历史纪念馆,馆中不仅记载了南园村和吴氏家族的历史,还有历代获取功名的族人,是了解深圳、了解南园村以及吴氏家族的好去处。

        南园村的吴氏,历来人才辈出,据历史记载,自宋、明、清三朝代有在朝为官或考取功名者共有一百余人,历为南头望族。明朝时吴氏一族最为繁盛,不仅在科举上考取功名者众多,其中十三世的工部员外郎吴预、十四世的解元吴国光、十五世的举人吴允诜和吴允诲均是当地有名的乡贤,一门四乡贤在当地传为佳话。

咱吴家的祠堂里面居然有个历史纪念馆您知道吗

        随着吴氏子孙的繁衍,许多的吴氏后人迁徙到东莞、香港等地,甚至到海外定居。只有在年节祭祖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吴氏后人才会相聚在宗祠,联络感情缅怀先祖,举行盛大的祭祖大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祠堂风水的重要性,您知道吗?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很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平时各房子孙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务时,经常也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场所。此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一般把家庙,称作祠堂。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杰出理学家朱熹作《家礼》,始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祠堂被视为家族中最神圣的地方,它的面貌代表了家族中的兴盛衰落,祠堂是一个大家族的脸面。祠堂的风水也非常重要,它的好坏,直接...
· 清末胶州有个流传至今的赵“三靴子”传奇您知道吗
赵涵吉,清末胶州三官庙村人,六旺赵姓后裔,是一位颇有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据说赵涵吉小时候穷的光著脚走路,有一次,他在路上检到三隻靴子,穿了两隻,另一隻舍不得扔掉,就挂在脖子上往家走,人们见了都笑他,就称赵三靴子。后来他拜慈喜太后的母亲为干娘,发迹后人称赵三爷。一位普通百姓如何和慈喜称兄道妹,这段轶闻很少有人知道武举赵逢恩赵逢恩(1834-1896),胶州东乡大姜戈庄人,清同治元年考中武举人。赵武举一生为人忠厚,上不巴结权贵,下不欺压乡邻,扶危济贫,疾恶如仇,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佳话。因他在兄弟中排行第六,故人称其为“赵六爷”。清同治元年,赵逢恩和兄长子侄们一共六人赴济南惨加乡试。赵家子弟个子不高,貌不出众,同住旅店的武秀才瞧不起他们,语言和行为上多有傲慢之意。正巧,他们住宿的房间门外有三块500斤重的大青石,赵逢恩便机智地借题发挥,大声对其侄子说:“为君,将此石搬走,看它在此不前不后不左不右的...
· 祠堂的各种理论常识,您清楚了吗?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很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平时各房子孙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务时,经常也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场所。此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一般把家庙,称作祠堂。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杰出理学家朱熹作《家礼》,始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祠堂被视为家族中最神圣的地方,它的面貌代表了家族中的兴盛衰落,祠堂是一个大家族的脸面。祠堂的风水也非常重要,它的好坏,直接...
· 族谱网告诉您姓氏祠堂与家庙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祠堂原本是族人聚会、议事、处理族内纠纷等宗族活动的场所;家庙是供奉祖宗、先辈神像、灵位,供族人祭祀、朝拜、思念的场所。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庙。汉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但那时叫宗庙或者祖庙。唐朝始创私庙,以祭祀先祖。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为家庙。《宋史·礼志十二》:“庆历元年,南郊赦书,应中外文武官并许依旧式立家庙。”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文潞公作家庙,求得唐杜岐公旧址。”各族百姓为了祭祀先祖,常建有“家庙”。联系:后来很多地方逐渐合二为一了,兼具双重功能,但有的地方宗祠与家庙仍然是分开建造的,保持着原有的结构与功用。宗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
· 我们中国到底有多少个姓氏呢您知道吗
中国到底有多少个姓氏?历代学者也都在研究,但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这不只因为人口众多,统计手段达不到,仅就姓氏本身来说,也有一个复杂的“合并”过程,影响到姓氏数量的统计口径。在先秦时,就有学者对姓氏作过专门的研究。由史官修撰的《世本》就是当时的姓氏记录,也可以看成是中国早期的“家谱”。《世本》中共收入18个姓、875个氏。现今大部分在使用的姓氏,都能在其中查到。换句话说,先秦时的大部分姓氏一直使用到今天。秦汉时期是中国姓氏数量大增第一波。西汉元帝(前48年-前33年)时黄门令史游编的儿童启蒙读物《急就篇》中,就已出现了130个姓,其中单姓127个,复姓3个。为什么有这么多姓?大概就是当年姓氏不分导致的。到了唐代,中国姓氏数量突飞猛进。唐初年编修的《大唐氏族志》收录293个姓,到中叶已突破千姓,时人林宝修编《元和姓纂》,共收入姓氏1233个。中国的姓氏从此不再是“百家姓”,而成了名副其实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