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王姓渊源长“三槐王”到底和莘县有什么关系?

2017-03-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62
转发:0
评论:0
王姓渊源长“三槐王”到底和莘县有什么关系?,最新统计显示,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最新统计显示,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四海内外,提及“三槐堂”,众多三槐后裔倍感荣耀。即便是一些本非三槐嫡传的王氏后人也以槐荫子孙自诩。为便于供奉,各地纷纷建起了“三槐堂”。最为重要的是,近年来,三槐王氏后裔来莘县寻根问祖者络绎不绝。渐行风靡的来莘问祖风,让莘县三槐后裔似乎措手不及。那么,作为王姓重要分支的“三槐王”到底和莘县有什么关系?三槐堂与莘县存有怎样的血脉情缘?最近,记者前去莘县寻个究竟。

王姓渊源长“三槐王”到底和莘县有什么关系?

手植三槐立家风
  听说记者要来,“三槐堂协会”副会长王洪林早早在莘县文物管理所门前等候。一见到记者,王洪林就翻着自己多年记录的文字向记者讲起了三槐堂、三槐家风的来历。
史书记载,周代宫廷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皆面槐而立。因此,周朝至宋朝“三槐”代指三公。不过,随着王祜手植三槐故事的流传,宋朝以后,三槐几乎成了王姓的代称。
  北宋初期,赵匡胤想以谋反罪名除掉大将符彦卿。于是,让祖籍莘县的大臣王祜前去调查。王祜核实后得知,符彦卿并无谋反之意,只是其家中的几个家奴仗势欺人。王祜对符家家奴严惩后回朝禀报皇帝:愿以百口之家保符彦卿无罪。赵匡胤除掉符彦卿的设想泡了汤,遂迁怒于王祜。因王祜秉性耿直,本应做宰相的他,仕途异常坎坷。直至太宗赵光义即位后,64岁的他才出任兵部侍郎,但任职一个多月就病死了。
  壮志难酬,王祜心有不甘,他生前发现次子王旦聪敏过人,前程可喜,便亲手在自家院中植槐树三株,十分自信地预言:“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宋代太尉、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三要职合称“三公”,是众臣之首。
  30年后,王旦果真做了宰相。王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廉节俭、至死不渝”的处世之道开创了三槐堂亘古流传的官风、家风。王祜的其他两个儿子也异常聪颖,先后踏入仕途。
  对于三槐王氏家风的起源,三槐堂36世孙王洪林如数家珍。
  说起王旦,莘县群贤堡村82岁的王学温感到无比自豪。他说,王旦病故后,子孙将其遗体暂厝于其外祖家——开封新里乡大边村,遵王旦遗嘱,葬仪从简,甚至墓碑也未立。直至38年后的1055年,其子王素上书宋仁宗赵祯,要为其父立碑,赵祯慨然应允,并亲书“全德元老之碑”六字;又下诏命大学士欧阳修为王旦撰写碑文。于是,王素受钦命为其父立碑。陵墓竣工后,王素在开封城东门外的王氏宗祠院内亦植槐树三株,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三槐王氏的称谓至此渐闻于世。
  “1073年,王素病逝,辽兵屡犯宋都,京城一带战事不断,加之黄河不断泛滥,祖坟面临厄运,王素之子王巩在葬父的同时,也将祖父王旦的遗骨迁至故里莘县群贤堡村重新安葬,石碑、翁仲、石兽、墓表的设置皆与开封之墓相同。”王洪林说。
几乎同时,王巩在群贤堡村建起宗祠三槐堂,供奉列祖列宗牌位。1079年,王巩拜访苏轼时,请这位忘年交为自家的宗祠题了“三槐堂”三字,并作《三槐堂铭》。此文后被收入《古文观止》等文集,轰动一时,三槐王氏的名声由此愈加被众人熟知。
  三槐王氏自王旦之后,可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王旭、王素、王质、王巩、王靖、王古、王震、王伦、王楠在《宋史》中均有传记。正因三槐王氏族中多贤人,故处于莘县的三槐王氏发祥地王庄被改为“群贤堡”。

忠厚清廉传承千年
  研究“三槐堂”达18年之久、年逾六旬的莘县原政协副主席杨巨源谈起“三槐堂”极具权威。他说,正是三槐王“忠信仁厚”的家风和“清廉、严谨”的官风,形成了千百年来“三槐文化”的精髓。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封建王朝,皇帝更换宰相是常有的事。而王旦能辅佐宋真宗达18年之久,并且常被宋真宗称为“致太平者”,着实有他一套独特的官风。王旦以后,王家群贤辈出,仅在宋史中记载的就达11人之多,这说明王旦严谨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子孙。
“作为大宋宰相的王旦,在相位时从不推荐亲属担当朝中要职,即便皇帝加封其亲属重要官职,他也千方百计阻拦。这些在史书中均有据可查。”杨巨源说。
  王旦一生清廉,身居相位从不大摆宴席庆寿。他常说,子孙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家立业,老辈人多置田宅没有好处,弄不好会使他们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甚至惹出争斗来。因此,王旦一生居住简陋。王旦终生只娶赵氏一妻,从未纳妾。这在封建社会纳妾狎妓成风的官场中是绝无仅有的。
  王旦在留给家人的遗嘱中告诫子弟:王家素有清名,今后要保持这种廉洁勤俭的门风,任何时候都不能奢侈腐化。死后葬,棺木中不装金银珠宝。即便宋真宗赏赐白金5000两,王旦坚持不受并派人送回宫中,真宗强令抬回王旦府。谁知刚到王府门口,王旦咽了最后一口气。

王姓渊源长“三槐王”到底和莘县有什么关系?
“碑·墓·匾”为三槐作证
  “目前,‘三槐王’祖先留给莘县三件宝:三槐堂石碑、一代名相王旦之墓和三槐堂匾。这三宝加上正史的明确记载以及各地王氏后裔的一致认同,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是三槐故里确定无疑!”王洪林说。
  现在,存放在莘县文管所内的三槐堂石碑,字迹已模糊不清,但隐约能辨出石碑记录了莘县城内三槐堂的建设年月、规模、风格等诸多信息。
  在莘县城区东北角的群贤堡村东北方向,记者看到,一个足有2米高的土丘格外显眼,前面的红砖小屋内立着一块墓碑。黑色的墓碑正面清晰地显示“宋相王文正公旦子明墓”10个阴文字。群贤堡村村委会主任王安泰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北宋一代名相王旦的墓地。北面不远处还有其父王祜及王旦哥哥王懿之墓。王安泰说,正是这座墓地,让五湖四海的三槐王氏后裔魂牵梦绕,不断来此祭拜祖先。
  说起以往的王旦墓,群贤堡年届82岁的王学温久久不能平静。老人颤巍巍地拿出珍藏多年的手抄本三槐王氏后裔宗谱以及在聊城的分布记录说,“三槐后裔近在莘县诸多村庄、东昌府堂邑、侯营等地,远在上海、浙江、四川等省市,仅在泰国的就有数万人,三槐祖陵该修修了!”在王学温的记忆中,王旦墓前曾有两米高的神遂碑数通及石人、石兽、望柱等,现在都空空如也。
  莘县王化村三槐王氏后裔王立申家中的那块仅存的三槐堂牌匾,是旧时莘县城内三槐堂的惟一见证。年届六旬的王立申说,这是其父王虎臣在期间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三槐堂牌匾黑底金字,笔力遒劲,据传是欧阳修所写,但无落款。
  据王立申回忆,莘县城内的三槐堂坐南朝北,东邻火神庙,西至鼓楼口,南接考棚,北靠茶叶坑。院内有三棵槐树,西边两棵,东面一棵,还有神道碑数通。堂内有神台、神桌,供奉着王祜、王旦等10余人的木牌位,是王氏的宗祠。记者在莘县城内三槐堂旧址看到,这里早已没有三槐堂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红色的大楼。

王姓渊源长“三槐王”到底和莘县有什么关系?
修建三槐祖陵呼声不断
  “三槐堂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杨巨源说,王姓是中华第一大姓,三槐王在众多王姓分支中仅列太原王、琅琊王之后,位居第三。但就影响而言,王旦久居相位,地位显赫,使得子孙后代飞黄腾达而长久不衰,三槐王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很多地方,“三槐”一词几乎与王姓画上了等号。历史上三槐王的发祥地在今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确定无疑。
  另外,“三槐文化”是莘县乃至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现实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修复“三槐堂”和“三槐祖陵”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王洪林说,2003年成立的“三槐文化研究会”已架起各地三槐后裔沟通的桥梁,启动了对三槐文化的研究,并呼吁通过各种方式筹资在王旦墓前修复“三槐祖陵”和“三槐堂”。刚刚更名的“三槐堂协会”下设“三槐文化研究会”、“三槐宗亲联谊会”、“三槐堂修复保护委员会”等。
据了解,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三槐王氏后裔,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不断以各种方式问寻祖地,前来实地寻访者就达数百人。美国电脑大王王安逝世前牵挂着三槐堂,四川年逾八旬的王家国实地寻祖,并多次捐钱。另外,各地数以万计的三槐后裔也纷纷表达了重修三槐祖陵的愿望。
  记者得到证实,三槐文化园已被省政府批准建设。“但愿几年后的莘县三槐堂和三槐墓地会向世人呈现一幅新气象!”三槐堂协会副会长王洪林充满了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琅琊王氏六·三槐故里——莘县
[故里村落]唐末,滑州黎阳令王言(系东晋名相王导第二十一世孙,北周小司空王褒第十三世孙,武则天宰相王方庆第十世孙)因战乱辞官,携家自渭南迁居大名府莘县,在县城东北1公里处筑舍安家,建立村落,取名王家堡。王言秉承琅邪王氏的学养家风,潜心教子,其子王彻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中状元,官至左拾遗。其孙王祜,年少即以文章显于世,仕宋官至兵部侍郎。其曾孙王旦,乃北宋名相。至南宋,此支王氏族人代代为官,其中11人被《宋史》立传。由于贤达辈出,当地官民遂将王家堡誉为群贤堡。靖康之变后,居于群贤堡的王氏族人因避乱而迁江南(有十八支南迁之说),剩下一支自王宾起于金末元初迁居莘县城西5公里处建村。三槐王氏祖居地群贤堡一时荒废。因这支王氏族人世代为官,王宾一支所新建的村庄,便被当地官民称为王化庄(含“帝王造化”之意),民国时期改为王化村。逾七世,王定长子王世祯遵父训,又从王化村迁回三槐三氏祖茔安葬地群贤堡...
· 莘县三槐王氏宗谱
〈莘县三槐王氏宗谱〉三十五世孙,立申沐手修撰一世言字伯谨,唐咸通十年(八六九)八月十二日生,幼读兵书,初任都将,乾宁三年(八九六)夏天,跟随梁太祖朱全忠东讨郓州(今山东郓城县),检校工部尚书牛存节领军到达故城乐亭,控制要路,都指挥使庞师古屯兵马颊河岸。牛存节密与都将王言商议攻城计划。十二月牛存节派遣王言夜间埋伏勇士于州西北,以船渡过护城河,举梯攀登城墙,王言未能攻入,由此结束了军旅生涯,于是笃志经学,后梁开平二年(九0八)登进士,当年三十八岁。授从事郎,任新安县(今属河南)丞。乾化三年(九一二)知光州定城县(今河南潢川)。贞明二年(九一六)知信州玉山县(今属江西),龙德元年(九二一)知舒州怀宁县(今属安徽)。后唐天成元年(九二六)十二月任滑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令。因五代战乱,辞官迁居魏州莘亭县(今山东莘县)。长兴元年(九三0)二月初一日卒,寿六十二。葬莘县群贤堡,其子王彻同年桑维翰志其墓。...
· 莘县三槐堂
三槐堂是宋朝一代名相王旦家族的宗祠,坐落在莘县套庙王庄村。苏东坡在《三槐堂铭》中写道:“魏公之业,与槐俱荫。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史载王旦的父亲王佑官至兵部侍郎,虽有经世之才,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他在院中亲手植槐三棵,祝愿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其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王旦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不谋私,不受贿,不置田产,不蓄声妓,忠奸分明,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创王家世代家风。其后辈子侄多经科举步入仕途,仅在宋史中有传的就有11人之多,且均为官清正,各有建树。三槐王氏自王佑起,至今已有48世,其后裔散居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不断有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地的名人来莘县“三槐堂”寻根访祖,延续家谱,追思先人之高风亮节,宏扬中华之传统美德。王姓是中华第二大姓,据2002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王姓...
· 莘县三槐堂门业
三槐堂门业企业信息三槐堂门业联系人:王传友所在地: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公司规模:认证状态:未认证注册时间:2011-12-1510:50:49供应产品:32条公司介绍产品类别商家地图企业简介更多>>三槐堂门业聊城市三槐堂有限公司专业研究、设计、生产、销售各类钢木门、仿实木门、强化门等。自产品推出以来,以其简约的设计、精湛的工艺、稳定可靠的质量、优越的防盗性能、合理的价格及完善的售后服务在同行中独树一帜,深受广大经销商和用户的一致好评。三槐堂工贸有限公司秉承“科技先导、质量第一”的发展理念,汇聚一批优秀的产品开发设计专业人才和铸门高级工艺技师。每一件产品均经过严格检测,从而确保了产品的专业品质。三槐堂工贸有限公司愿以不懈的努力与广大客户携手共创双赢,为合作伙伴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最完善的售后服务,与您共奋进,同享辉煌。
· 【王】姓氏的渊源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名字,而名字的第一个字或第一、二字,就是他的姓氏,关于姓氏的著作,清代以前,汉代以后就有几十种姓氏著作,如:《姓苑》、《姓纂》、《千字姓》、《万家姓》、《中国姓氏学》等等。七、八十年代,我国及各地华人的学者多有专门研究人们姓氏的起源、意义及其历史发展、地理分布等。这就是姓氏学,其实我国古代有着记载姓氏和谱牒学的丰富文献,这就为我们今天研究姓氏的起源、分布、发展、变迁等敞开了大门,提供了丰富而确实的材料。王姓人口将近一亿,加上海外已过亿人,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至少21个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群星璀灿,光耀华夏,数千年来人才辈出,可称王者之族。王姓的来源很复杂(1)出自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3)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子比干之后;(4)历史上的外族姓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