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西汉时期对姓氏文化发展的影响之奠定中华姓氏学的体系

2017-03-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4
转发:0
评论:0
西汉时期对姓氏文化发展的影响之奠定中华姓氏学的体系,姓氏学是专门研究姓氏起源、发展、类别、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的传统学科,也是

姓氏学是专门研究姓氏起源、发展、类别、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的传统学科,也是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人口学、伦理学、谱牒学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学科。由于它是关乎到血缘传承、宗法继嗣的头等大事,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先秦时期,历朝历代,诸侯各国,都有“奠世系、掌谱系”的专职机构,世家大族、庶民百姓也十分注重“别婚姻、明继嗣”的宗法礼仪,因而姓氏文化的积淀非常丰厚。两汉时期对这一丰厚的历史遗产进行了认真总结,形成了一个学人众多,著述颇丰的文化现象,开创了姓氏学中的“族系类”、“地望类”、“考源类”、“考辨类”、“通俗类”及姓氏分类学多个门类,奠定了中华姓氏学的学科体系。

西汉时期对姓氏文化发展的影响之奠定中华姓氏学的体系

   1、开创了姓氏学中“族系类”的编纂体系。

   其中问世最早,影响最大的是《世本》一书。《世本》是中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系统性的姓氏谱牒学著作。关于《世本》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战国时期,史官所作,托名为左丘明所撰。一说成书于西汉初年。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正史篇》中说:“楚汉之际有好事者,录自古帝王公卿大夫之世系,终于秦末,号曰‘世本’”。因当时《世本》原书尚存,刘知几为著名史学家,可能得见原书全貌,该书中所记姓氏“终于秦末”,其成书年代当在西汉初年。

   《世本》一书记述了上起三皇五帝,一直到春秋战国,迄于秦末的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族系的起源,世系传承,分支衍派,迁居本末,生前创制,死后名号,以及其它事迹,集各家、各代分散的世系于一书,是我国古代王侯显贵家族世系、姓氏谱牒的总结性著作。太史公司马迁纂修《史记》时,就曾大量地引用了《世本》一书的文献资料。因此,《世本》一书既是我国先秦史的文献宝库,也是汉代以来从事姓氏谱牒学研究所必备的开山之作,在我国姓氏谱牒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奠基作用和示范作用,是姓氏学中“族系类”的典型代表。

    2、开启了“姓标郡望”的历史先河,创立了“以地望论氏”的学术体系。

   “郡望”一词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涵和专用名词,是州郡名门望族的习惯称谓,它是先秦“胙土命氏”、“氏明贵贱”的传承演变,也是汉魏以来区分姓氏等级、门第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国的郡县制度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汉承秦制,以州郡作为行政建制。中华姓氏中的州郡地望多冠以秦汉地名,盖源于此。

    先是刘汉皇室为显示其姓氏血统高贵,自称为帝尧后裔,定刘氏为“国姓”,高居诸姓之上。继而又分封宗室子弟于州郡各地,世袭王、侯爵位,据《汉书》所载,西汉时期先后所封同姓诸王63位,同姓诸侯407位。为区分庶嫡,识别亲疏,早在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便“置宗正官以序九族”,对庞大的皇室宗支登录管理。这些王侯、贵胄,世袭荫封,久居封国,各冠以郡、国地望。如沛郡刘氏、彭城刘氏、梁郡刘氏、长沙刘氏、中山刘氏……形成刘氏“二十五望”。

    东汉时,“以地论氏”、“姓标郡望”的风气更加盛行。如汉明帝永平年间,樊、郭、阴、马四大外戚相继专权,“南阳樊氏”、  “中山郭氏”、“新野阴氏”、“扶风马氏”被称为“永平四姓”。太尉杨震、司徒袁安等名公巨卿,也以“四世三公”的显赫门第,被称为“弘农杨氏”、“汝南袁氏”……汉献帝元康元年(220年,即魏王曹丕代汉的同年),颁布的“九品中正制”,更是以国家政令的形式,将门第阀阅、姓氏郡望作为选用官吏、婚姻嫁娶的首要条件,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门阀士族制度。世家大族的子孙后裔即使迁居它乡异地或朝代更迭,也仍以其原籍所在或发祥地的“郡望”作为标志,自诩门第,相互标榜。

    隋唐以后,虽然废除了州郡建置,实行开科取士,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上的特权,但以州郡地望区分姓氏等级和门第高下的风气仍根深蒂固,以“地望论氏”的姓氏学著述也应运而生,形成一大学术体系。如晋代贾氏的《百家谱》、《魏书·官氏志》、南梁刘孝标的《世说新语》、唐代的《氏族志》、《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乃至于宋、明两代的《百家姓》读本,多以姓氏郡望进行编排,成为中华姓氏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和传承体系,也是当今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联宗续谱的重要依据。

    3、出现了一批考辨姓氏源流及姓氏分类的学术专著。

    东汉以后,随着门阀制度的形成,一批世家大族应运而生,操纵了当时的社会政局。为适应这一社会需求,由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王符撰写的《潜夫论·志氏姓》、应劭编撰的《风俗通·姓氏篇》等姓氏学专著应运而生,记述了门阀世族的血缘谱系,考辨其源流支派,收录了当时流行的数百个姓氏,并依据其得姓受氏的来源,将其分为九大类型:

    氏于号、氏于爵、氏于居、氏于谥、氏于官、氏于国、氏于事、氏于序、氏于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即在此基础上又细划为三十二个门类。

    这是我国首次对姓氏进行的科学分类,标志着中国的姓氏研究已进入了专业的学术阶段,也标志着中华姓氏文化体系在两汉时期已初步形成“族系类”、“考源类”、“地望类”、“考辨类”、“通俗类”及姓氏分类学等学科,奠定了中华姓氏学的学科体系。

    4、首次运用统计学原理载录当朝姓氏,开创了“通俗类”姓氏学的先例。

    为适应社会各界对姓氏文化的需求,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又编写了姓氏《急就篇》。全书共三十二章,以“三言诗”的形式将汉代的130个姓氏予以编排:“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堪称中国第一部姓名“三字经”,对宋代《百家姓》有很大影响,是姓氏学中“通俗类”的开山之作。

    以上所述,仅是中华姓氏在两汉时期发展、演变、成熟、定型的几个侧面,但也足以看出,两汉时期在中华姓氏发展史上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也体现了姓氏文化从汉文化中吸取营养、成熟发展的依存关系。汉文化培育了姓氏文化,姓氏文化丰富了两汉文化,刘汉王朝既是汉民族、汉文化正式形成,并成熟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姓氏文化发展、定型的重要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西汉时期对姓氏文化发展的影响之“姓氏合一”
“姓氏双轨”是指先秦时期姓、氏并存,内涵各异,功用不同,界定明确,不得混用的古代姓氏体系;“姓氏合一”则是自西汉以来,姓氏合一,姓氏不分,功用相通,姓氏混用的新型姓氏体系。这是中华姓氏一个重要的发展演变过程,是古、今姓氏的重大区别,是中华姓氏体系成熟、定型,并稳定发展的重要标志。先秦时期,“姓”、“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妇人称姓,男子称氏”,“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姓别婚姻,氏明贵贱”。姓是氏的源头,氏是姓的分支。姓是血缘传承的谱系,氏是社会地位的标志。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西周时的封建宗法制度,由姬姓周天子封邦建国、“胙土命氏”的大小诸侯达数十个之多,而这些大小诸侯以国、以邑为氏,形成了姬姓分支的新的氏族。及至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兼并,长期战乱,“礼乐崩毁,社会失序”,“姓氏双轨”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日益崩溃。首先是周天子权威下降,不再具备“胙土命氏”的实力,诸侯僭越称位,自立王侯者时有所闻...
· 西汉时期对姓氏文化发展的影响之丰富了姓氏文化内涵
纵观中华姓氏起源、发展、演变、形成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出中华姓氏具有姓源广博,包罗万象,持续传承,纵贯古今,多元一体,兼容并包,分类科学,自成体系等鲜明特色,是一个系统完整的人文科学体系。而刘汉王朝正是这一学科体系的奠基时期。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自古至今,究竟有多少姓氏,尚无确切统计。据明代学者顾炎武统计,上古三皇五帝时只有22个姓氏,加上五帝以外的其它姓氏大约50个左右,汉代史游所著《姓氏急就篇》仅列130个姓氏。经汉魏六朝八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到唐代林宝撰修《元和姓纂》时,收录姓氏达到1232个,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著录姓氏为2255个。今人杜若甫、袁义达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的古今姓氏达到11996个,是我们常用汉字的三倍之多。由此可见中华姓氏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化体系。在上述众多的古今姓氏中,那些来源于两汉时期,已无法统计...
· “儒”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整个21世纪,能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关键是什么?发展经济的道理有千条万条,但究竟最基本的道理是什么?首先,要让经济持续强劲地增长,必须要有人来卖命地为国家、地方、公司、企业或个人的经济事业打造优势和竞争力;必须要让人真心实意地为事业出策出力;要人真心实意地与你共事、协作、联合;要有人放心地将他们的就业机会、职位、经营管理权、资本、技术、资源、人际关系、信用等等提供给自己;同时,事业成就以后没有人维
· 古代社会制度对姓氏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姓氏的产生标志着婚姻观念的发展,也意味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不过,姓氏已经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几经变革,跟着小谱来了解社会制度与姓氏发展之间有哪些关联。我国姓氏最早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以图腾为原型,最早发挥着姓氏的功能。图腾崇拜的特点是相信人们的某一血缘联合体和动物的某一种类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姓氏源于母系氏族。中国最早的姓大多带有母系社会的痕迹,如“姬、姚、姒、妫、姜、嬴”等。氏则是同姓衍生的分支,源于父系社会,也就是族号。图源网络周朝建立以后,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诸侯数量激增,各诸侯以分封地为姓,因此,我国的姓在周朝有一个发展高峰期,且逐渐形成规模。周以前,姓氏作为贵族的特有标志,随着许多贵族的没落和更多贵族的崛起,宗法制度开始逐步瓦解,普通百姓也开始取姓氏,姓氏的来...
· 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
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河南处于河洛一带,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这片土地孕育了母系氏族社会最繁荣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经是“人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和帝喾的活动区域,还是夏和商的国都所在地、政治与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无论如何,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地眷念这片土地是毋庸置疑的,河南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都与姓氏的开端、发展息息相关。正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关于姓氏文化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