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古墓碑居然记载着大金朝宗室完颜氏世系表
村旁的田地里有“完颜鄂和墓”,村里祠堂的石碑上有“完颜世系表”,逢年过节燃放的炮仗是火力强劲的“铳”。岐山县蒲村镇洗马庄村王姓村民自称自己是“完颜”后裔。面对破损不堪的祠堂,他们希望能早日翻修,“留下祖宗的痕迹”,并盼望更多的人关注当地的“完颜”文化。
1月17日,在周原博物馆退休工作人员贺世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岐山县蒲村镇洗马庄村,寻求别样的新春文化和百姓故事。当地有座“完颜鄂和墓”熟悉当地历史文化的贺世民,有着多年的考古工作经历。他带记者来到洗马庄村下王组。在该组东面约200米处的田地里,一座高约4米,占地500平方米的墓冢矗立于此。墓冢西南角立有一块墓碑,上面写着“完颜鄂和墓”,“岐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款为“岐山县革命委员会”。据《岐山县志》记载,该碑立于1972年。相关史料记载“完颜元帅墓在益店,比旧志,金之宗室也,金有后裔在近墓居之”。
记者看到,墓冢的截面上有清晰的线条,证明材质为夯土,里面掺杂着大量碎瓦砾。墓冢还有盗挖的痕迹。洗马庄村的村级文管员王文锦说,前不久,该墓冢刚刚被盗墓者“光顾”过,现场遗留下了盗墓工具。他们已经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后者正在侦破中。
王文锦说:“这墓冢就是我们老先人的墓,我们是真正的‘完颜’后裔”。
据说,“鄂和”是女真语言,是金朝官职的称谓。具体该墓冢的主人是谁,各方说法不一。
祠堂里有较完整的“完颜世系表”
除了管护墓冢,王文锦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管护坐落在村庄里的祠堂。该祠堂由三间打通的小房子组成,在一个杂草荒芜的院子里。祠堂正面右上方原有“出将入相”的字样,已经看不清了。左方上的“世代公卿”字样清晰可辨。
祠堂年久失修,屋顶有大洞,里面的土墙壁上嵌着一块石碑。石碑上有“完颜世系表”,从一始祖即高祖完颜准开始,一直到十一世祖。从上面的记载可以获知,从高祖到四世祖共46人,其中1侯,16元帅,1副帅,授官人数占总人数的近40%。从五世祖往下,随着家道中落,这个家族不再显赫。
记者从祠堂出来,走到石碑的背面,看到石碑阴面记载的内容。上面显示了此碑为清朝同治年间重修,详细列出了完颜家族的田地亩数和冢地亩数。石碑记载同治二年当地遭到匪患,原来的石碑被破坏,后人为了记住这段历史重立了石碑。
不应被遗忘的文化现象
贺世民说,完颜氏是中国历史上女真族的著名姓氏,曾在北方建立了金朝。金朝灭亡后,其后裔散居于各地。历经变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被汉族同化,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并无差异,但他们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不同于汉族的民族意识,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现年79岁的王文锦说,村里有很多与“完颜氏”有关的风俗习惯。在村子不远处,有一个令家村。王家人不与他们结亲。原因是,令家最早是“完颜氏”的传令兵,身份不及王家人尊贵。“我们的祖宗是坐马的,他们的祖宗是喂马、牵马的”。
此外,以前每遇过年,当地的村民放的炮仗是一种叫作“铳”的东西,类似于火器。在90年代中期,还有人在县上燃放,因声音太大,火力强劲,吓跑了好多观众而被叫停。这种东西体现了“完颜”后裔崇尚武力的传统。
据村上老人讲,解放前后,当地人不讲岳飞事,不唱岳飞戏,不说与岳飞有关的故事。“那些东西把我们先人编得不好”。如今,这些习俗都随着光阴的流逝而再难一见。但留在村上的“完颜”文化却烙在洗马庄村王上、王下两个村民小组的千余名村民心里。
关于他们“王”姓的由来,王文锦说,以前都是姓“完颜”,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将他们的姓赐成了“王”。
面对着破旧不堪的祠堂,王文锦代表村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他们“完颜”文化,帮助他们重修祠堂,留住祖宗的痕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