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我们汉语的姓氏文化又有哪些文化特质

2017-03-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7
转发:0
评论:0
我们汉语的姓氏文化又有哪些文化特质,汉语姓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繁衍,它在民族同化和国家统

汉语姓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繁衍,它在民族同化和国家统一方面起到重要的凝聚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变性、民族性、政治性、宗族性和多元性等特质。
其一,不变性。中国人在姓氏传承方面极其严肃正统,姓氏在人们心中神圣不可侵犯,作为一个氏族群体成员共同拥有的符号体系,相对稳定,轻易不改,顾炎武先生在姓与氏的内在关系论证方面所谈及的:“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顾炎武,卷23)充分验证了“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中国古话。

我们汉语的姓氏文化又有哪些文化特质
其二,民族性。中国人遵循“礼乐教化”的道德传统,重视祖先的教导,强调宗族的延续,血脉的传承。甚至可以通过姓氏将身在异乡、远离故土的炎黄子孙凝聚在一起,激励每个中华儿女,作为民族的一分子,血脉延续的一个环节,为祖国效忠,为民族争光。其三,政治性。中华姓氏经历春秋战国的皇姓是尊,皇族至上,到门阀等级的姓氏高低、贵贱差别,姓氏体现了“别婚姻”、“明贵贱”( 王泉根, 2000: 189)的政治特点,其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就是古代姓氏等级制度的鲜明体现。其四,宗族性。中国姓氏从一开始就是宗族的产物。从氏族家长制的产生,到国家一体化的完善,各朝天子大规模地分封同姓嫡系及有功之臣,层层相袭,世代相传,形成庞大的宗族网。宗法意识和宗族组织无不给姓氏增添了深刻的民族烙印。
其三多元性。众所周知,“夷夏交融,胡汉互化”是中华姓氏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也是中华姓氏丰富发展的过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是民族融合、兼容并存的结晶。每一次民族交融,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增添了异民族特点,而且极大地拓展了中华姓氏的文化内涵,因此,透过汉语姓氏的剖析可以探究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汉语是我们的文化身份
朱竞主编的《汉语的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8月版)囊括了近年来关于汉语的命运的各种观点,像一个集束炸弹,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已经遭遇了大规模的同化和改写,作为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堡垒,汉语的命运将会怎样?贯穿全书的,仍是民族性和现代性的交锋和冲突,这种冲突制约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已有一百多年。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文化处于一种放弃民族性,追求现代性的进程中。民族性和现代性,这是一种价值的悖论,既是理智的悖论,又是情感的悖论,让我们感到了焦虑和痛苦。现代性是我们绝对需要的,没有现代性诉求就不会有历史的进步;民族性也是我们绝对需要的,没有民族性我们就失去了自我认同的基点。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民族性一定是一种负面的因素吗?我对中国现在太多的西化论者的这种理念表示怀疑。丧失了民族性,现代性的意义将大打折扣。现在,历史是不是提供了一种机遇,使我们能在现代性进程中,保持我们民族性...
· 汉语是我们的文化身份
朱竞主编的《汉语的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8月版)囊括了近年来关于汉语的命运的各种观点,像一个集束炸弹,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已经遭遇了大规模的同化和改写,作为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堡垒,汉语的命运将会怎样?贯穿全书的,仍是民族性和现代性的交锋和冲突,这种冲突制约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已有一百多年。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文化处于一种放弃民族性,追求现代性的进程中。民族性和现代性,这是一种价值的悖论,既是理智的悖论,又是情感的悖论,让我们感到了焦虑和痛苦。现代性是我们绝对需要的,没有现代性诉求就不会有历史的进步;民族性也是我们绝对需要的,没有民族性我们就失去了自我认同的基点。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民族性一定是一种负面的因素吗?我对中国现在太多的西化论者的这种理念表示怀疑。丧失了民族性,现代性的意义将大打折扣。现在,历史是不是提供了一种机遇,使我们能在现代性进程中,保持我们民族性...
· 我们的根和姓氏文化的意义!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什么?我应该是什么?我将会是什么?”这是西方圣哲长久的苦恼。苏格拉底曾为探寻人的本质而痛苦了一生。“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是东方清朝顺治皇帝久久解不开的心中大惑。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书。寻根的天性萌芽于童年(儿童总爱问母亲:“我是怎样生下来的?”),勃发于中年。寻根是人到中年以后的事,中年以前的人生兴趣大致集中在“食、色”二性。中年是午时茶。中年已走过了一段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蓦然回首,这才会想到自己的来龙去脉,想到如何抓紧时间充实后半辈子的生命。西人曰:“人生从四十岁开始。”中国的梁实秋说:“中年的妙处,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自序中说:“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
· 壮族的起源是什么?又有哪些历史文化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译音“俚”字,实是壮语中对“蛇”的称呼)、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两宋、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贡赋,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任用壮族有名望之人为土司管理本族。而中央政府的漠视及土司的横征暴敛给壮族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使壮族人民不堪其奴役...
· 哪些文化现象才是由姓氏引发的
姓氏引发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对于姓氏的研究,早已形成为一门隶属文化学的子学科。而姓氏引发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参天大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上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作家艾里克斯·哈利的《根》,掀起了遍及世界的“寻根”热潮。中华民族厚德载物,重生报本,因此寻根归宗,甚于世界其他民族。国内各姓后人纷纷寻觅祖先南迁的足迹,而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海外华人,更是念念不忘故土乡情。遍布世界各地的宗亲联谊组织,开始是以宗亲为主,仅仅寻觅一宗一族的祖根,继而由小家扩大为大家,演绎成整个中华民族的祭祖拜祖。朝拜黄帝陵、始祖山,祭奠太昊伏羲,那气势恢弘的旷世大典,雄浑悠长的古老钟声,庄严肃穆的祭奠仪式,震撼着每一个黄皮肤黑头发流淌着炎黄血脉的华夏儿女的心。同族同根,同根同族,血脉相连,叶落归根,一种潜在的血缘亲情牢牢维系着这个大家庭。人们通过这一形式,试图寻找心灵的感应,感受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