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华姓氏文化传承数千年主要是这些原由得姓

2017-03-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9
转发:0
评论:0
中华姓氏文化传承数千年主要是这些原由得姓,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类别:

  1、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

中华姓氏文化传承数千年主要是这些原由得姓

  2、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3、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 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4、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5、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6、天子赐氏,以 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 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7、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8、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9、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10、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1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1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1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14、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1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1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1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1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1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2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21、以谥号为氏。

  2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我国的姓氏文化,一个传承数千年的魁宝
姓氏,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身份符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生活要素,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则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尤其是漂泊在海外的炎黄子孙,都对“家”、对“根”有一种深深的渴望。时至今日,姓氏文化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的华夏历史文明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最近明确提出:进一步巩固农充分发挥河南根亲文化优势,增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巩固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文化基础发挥了独特作用。而流行的”老家河南“的广告语正是基于河南是中华姓氏主要起源地史实的精准表述。一、姓氏文化是传承文明、解读历史、透视社会的窗口。中华姓氏源于上古,延续至当代。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姓氏发展演变,延续传承,升华凝练,...
· 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姓氏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姓氏文化的现实意义: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姓氏远远超出了它本来的功能,已经成为一种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并使每个炎黄子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民族凝聚力和黏合剂。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都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1.姓氏与民族文化的渊源。东周以后姓氏合一,其作用主要在于“明血缘”和“别婚姻”。今天的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当我们扬弃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糟粕之后,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古代的“同姓不婚”中显然就包涵着一些优生优育的意识,家族中的“尊尊亲亲”已从积极方面弘扬为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孝敬父母、忠爱祖国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内聚力,而海外赤子的“寻根认祖”热则无疑是一种至真至贵的民族情结。2002年,袁义达先生出版了50余万字的《中国人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该书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古今姓氏已超过2....
· 中华姓氏不分家,共同传承中华优亮家风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个人,连自己爷爷的名字都不知道,怎么能称得上孝呢?”说此语时,世界许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许焕常眼含热泪。2010年,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刘光启回到老家—井陉县武家庄修了自己的家谱。在他的家乡一带,家谱和祠堂合二为一,列祖列宗的名讳就刻在祠堂里。今年52岁的刘光启说,他小的时候,过年的时候还要到祠堂里磕头,过年那几天族人还要轮流值班,后来就破落了。修家谱的经历让刘光启很温暖,许多在外地工作的族人都回来了,有的在外省、有的甚至在国外,平常族人都觉得这几个人是难以联系的,但现在他们得了消息就赶回来,与族人一起谋划、设计。“修家谱,大家都感觉关系近了,原来只是一个村的,现在感觉是一家人,有过节儿的也和好了,一些矛盾自动化解。村里有刘家和武家两大姓,过去两姓因为村里的利益互相敌视,修谱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历史,原来武家的先人是我们刘家人,武家的先祖没有儿子,后人是我们刘...
· 传承数千年从未衰落过八大姓氏:你的姓氏在里面吗
泱泱中华人口众多,足迹遍布全世界,姓氏也是不计其数。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显赫一时的大姓,有的坚挺至今,有的却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八大姓氏。第一位,李姓相信大家对于李姓的第一印象来自唐朝,没错,李姓是唐朝的国姓。李姓的名人实在太多,唐太宗李世民,诗仙李白,医圣李时珍等都是李姓的代表人物。今天的李姓集中分布在河北、四川、河南等省份,同时还是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第一大姓,总数早已超过一亿人。第二位,王姓2014年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据资料显示,目前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但是王姓在中国分布不太均衡,东部和中部的王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王姓人口的65%。王姓始祖王子乔,在历史上还出过一位皇帝王莽。第三位,张姓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就姓张,张百忍--这个应该算最佳代表了吧?这个起源于弓箭的姓氏如今人口已达8750.2万人,国人口总数的6.83%,张挥...
· 姓氏祠堂华夏文明传承数千年的文化礼堂
祠堂作为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其起源可远溯至上古的祖先崇拜,历经周代宗庙、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明清宗祠的发展变化,成为独特的人文景观、真实的文化符号。根植于中国乡土社会的祠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敬宗睦族”为核心理念,发挥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功能。古代的祠堂,既是纪念列祖列宗的纪念馆和家族历史博物馆,也是社会治安和民事纠纷的调节机构、家族扶危济困的慈善机构。“崇宗祀祖,敦睦族谊”,这是祠堂作为纪念列祖列宗的纪念馆和家族历史博物馆承载的重要功能。祠堂,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是确立宗族源脉、守护子孙的根本,从精神上团聚了宗族。祠堂和族谱一起用以尊祖敬宗,增强血缘联系,维系着家族制度。透过承载着乡土文化的祠堂,我们往往能够辨识出地方习俗、社会纽带、个人感情等原生接续的元素。“教训子孙,各安生理”,这是祠堂作为社会治安和民事纠纷调节机构发挥的重要作用。明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