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在快速发展的我们更应该学习我们的家族文化

2017-03-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0
转发:0
评论:0
在快速发展的我们更应该学习我们的家族文化,有很多传统观念是深入我们血液中的,永远去掉不了。所以,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完

有很多传统观念是深入我们血液中的,永远去掉不了。所以,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完全抛弃,也不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而要把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很多解释应该是古为今用的,所以对传统的选择主动权还是在我们自己手上,能不能很好地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方面,这个责任也在我们自己。   中国文化的内容都是相通的,我们现在学习它一定要融会贯通。   今天有这么多同学来听讲座,让我很感动。同时,我也感觉到年轻人在文化传统的认同、认识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但这绝对不是同学们的责任,而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在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是比较缺乏的。在我们同学中间,大部分人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可能多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我们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自立、自强,就一定要拿出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来。

在快速发展的我们更应该学习我们的家族文化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生命不仅仅是肉体,还要有精神,而且精神对肉体是起支配作用的。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经济是基础,但经济要怎样才能健康发展?这需要它的文化起作用。在近代这100多年来,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强大的物质文明来侵犯东方国家,整个亚洲地区除了日本之外,都先后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但上个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东方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这些国家先后都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在政治上求得解放以后,这些国家在经济上谋求自主和发展。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亚洲一些国家在经济上也纷纷发展起来,取得了自主,八十年代后开始振兴。随着经济的振兴,这些国家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这之前,这些亚洲国家因为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都缺乏信心,都有一种否定自己文化传统的倾向。可是当政治和经济恢复以后,这些国家在文化上就开始有一种自觉。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政治与这些东方国家原有的文化传统有许多的不同。怎么调整、处理这些不同,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来这些国家都想向西方学习,甚至想甩掉自己的传统,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传统总是和现代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辩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今天,西方文化的“熏陶”十分强烈,但我们传统的许多东西还是根深蒂固的。比如说,“父债子还”这个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而且根深蒂固。如果不认同,你就会受到社会的压力,因为整个中国的文化氛围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在我们接受了这么多的西方文化后,整个社会氛围中大家还认同这一点?这源于一个基本的认同,就是生命是怎么来的。

在快速发展的我们更应该学习我们的家族文化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识。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思想中,生命是一个个体,无论是他的肉体还是灵魂都是上帝赋予的,所以每个个体都跟上帝发生关系。虽然他也是父母生的,但那是上帝赋予他父母的一种责任,他跟父母是一种同样都是上帝子民的关系,所以儿子跟父母都是兄弟姐妹,上帝给你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你有义务要把孩子养大成人。每个个体生命没有一个绝对的责任,而是大家共同对上帝负责,上帝为大家,人人为上帝,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贡献给上帝才有意义。所以,生时增加上帝的荣誉,死后灵魂就可以上天了;如果一辈子都做有损于上帝荣誉的事,死后灵魂就要下地狱。因此,西方文化中个人的价值是被突出强调的,个人之间不直接发生关系。这是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生命。

   另一种生命观以印度文化为代表。印度文化也强调人的生命是个体的,但是可以有多次,也就是有轮回的。这种轮回都是由神决定的,像婆罗门教讲是由梵天决定的。后来,佛教兴起后就批判婆罗门教由梵天决定人的命运的思想,强调个体生命轮回的决定因素是个人的行为,即佛教术语中的“业”,包括身、口、意三业。身,就是身体,也可以说是行动;口,就是嘴巴,代表言论;意,就是思想。所以一个生命的生成以及这个生命的轮回都是由身、口、意三业决定的。如果你的“业”没有消掉的话,你的生命就永远轮回。这样的生命观也是个体自身的,和其他人无关的,只不过是你自己的“业”没有消掉,所以借助你的父母生下来,而跟你的父母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这两种生命观中,生命都是个体,和其他个体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其他个体的问题要由其他个体自己解决,跟“我”这个个体没有关系。但是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个族类的生命观念,每个个体只是族类生命锁链中间的一环。中国人讲生命的延续,但不是个体生命的延续,而是族类生命的延续。你死了,你的生命由子女延续。所以中国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因为“无后”就不能延续生命了。中国人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就是“断子绝孙”,断子绝孙后你的生命就彻底结束了。因此,在中国,子女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是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而且你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父母遗留给你的,你的生命就是父母的遗留。在这种生命观念中,“父债子还”就顺理成章了。

  有很多传统观念是深入我们血液中的,永远去掉不了。所以,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完全抛弃,也不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其实这两者是事实上的不可能。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把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会落实到文化上,而不仅仅是落实在经济上。所以文化的继承发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没有文化一个民族的特性就没有了,这个民族也就不可能存在了。我们常讲爱国主义,要爱国,就要认同这个国家的历史,历史又落实在文化上,因为文化是历史的载体,认同历史也就是认同这个文化传统。龚自珍研究春秋史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要灭掉一个国家首先要灭掉这个国家的历史,人民不知道自己的历史,不知道自己的文化,对这个国家还有什么感情呢?从这个方面讲,对于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而是一个根本的、事关我们国家、民族生存的问题,而且从文化方面来讲,它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之所在。

  近几年我一直在讲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要树立文化的主体意识。在现代世界,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从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发展历史来看也是这样。中华文化是由许许多多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我们知道先秦有诸子百家,这个局面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开始相互交流、影响。通过这样的交流,到了汉初一些学派开始壮大了,也有一些开始衰落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介绍了当时儒、道、墨、名、法、阴阳六学派的思想,百家变成了六家。这六家经过汉代的文化交流、相互吸收后又有一些被淘汰了,最后形成了儒、道两大家。这两家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靠什么?就是靠保持了他们自己的主体性。一种思想不能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它本身就不可能有发展。后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了中国,开始作为一个外来的文化加入,对于当时的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很大的冲击。儒、道两家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到了南北朝时期,通过这样的相互交流,佛教已经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渗透到了中国民间的一些习俗中。一种思想只有落实到生活习俗中去,它的生命力才是强大的,否则的话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论和认识。

   我们现在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从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看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为中国原有的精神文化还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强大的,中国弱就弱在物质文化方面,所以要赶上西方只要在物质文明上积极学习和发展就可以了,这就是洋务运动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但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搞了30年的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当时非常强大的北洋水师,可是在一场甲午战争中就被打败了。于是我们开始考虑体制、机制的问题,考虑制度文明的问题。儒家的文明不行,就要批判,就要改,所以要进行制度改革。西方提供了我们两种榜样,一种就是像英国、荷兰那样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把国王架空,实权放到议会当中,这就是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可是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在随后的第二个阶段中,孙中山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彻底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制度。但辛亥革命既成功又不成功,因为虽然把皇帝拉下了马,但是旧军阀势力又非常强大。于是人们开始思考精神文明层面的因素。新文化运动就是要改造精神文明,当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儒家文化,所以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这些实际上还是停留在社会政治层面,对于一般世俗生活中传统的东西并没有冲击多少。最后到了“”,从根本上铲除了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很多生活习俗消失了。经过了“”以后,我们在基本的家庭生活中也把我们的传统割断了,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基本的家庭伦常观念不是很清楚,有的根本不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我们应该更好的学习和传承我们自己成传统文化
孔子在《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我们要建立法制社会,父亲包庇儿子,儿子包庇父亲,这还“直在其中”?这不符合法律。所以中国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合情合理合法,在我们很多人心目中合理合法可以接受,但合情不能接受,认为法律是没有情的。法是不是就不容情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去韩国,想了解一下儒家文化在当下韩国社会中还有什么样的影响。我发现,在他们的法律中对包庇罪怎么处理有这样的规定:如果隐匿者跟你没有血缘关系,根据他的罪状,要判十年;但如果同样的情节发生在和你有血缘的直系亲属之间就可以减刑。这在我们看来有点儿荒唐。但我仔细看他们伤害罪里还有一条,如果人与人之间相互伤害,没有亲族的血缘关系的,根据你伤害的轻重判五年,但如果是直系亲属之间的关系,就得判十年。把这两条放在一起看,就可以看到法律的意图:重视亲情。我们都知道韩国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极深,所以我看到这两条后马上就想...
· 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传承我们的文化
如果说夏天是奔跑释放的,冬天则收藏安静。冬天,涂润肤霜在皮肤上,刺溜一下就吸收了;除了润肤霜,是否有别的东西,也被内在迅速吸收、生根和发展?华夏文化是我们内在的根和归属。我原本以为我们接触得不算少,有一次孩子收到一份绘画作业,她拿着“传统文化”的主题感到困惑,我反思:的确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少了。我们的城市在逐渐长成一样:一样的面包店、一样的快餐店、一样的超市,一样的服装品牌……唯传承的独特文化,闪烁独特魅力。通过嗅气息,品味道,听声音,参与工作,被打动,我们能回归、接近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节奏考虑节令,也与传统节日和习俗结合。——孩子们晨诵古文,晚品香茗,学习礼仪,木雕拓片,故事戏剧,祭拜灶神,供奉糖果,炮竹声声,喜迎小年。故事戏剧在每一次活动中看似简单,实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故事的运用,最早启发和影响我的,是华德福吴蓓老师。七年前我第一次在吴蓓老师的夏令营见到她时...
· 家族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哪些才是我们的家族文化
如何把一个家族发展成为外人所推崇的意识整体,是一个家族最根本的使命。不管是在物质缺乏的古代,还是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家族文化都是一种令人自豪的资本。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非要深究和探讨文化这个词背后所蕴含的意义的话,只会感觉到有心无力,也只能究其几个方面,发表一下观点。为什么中华民族由历史至今,有如此多的仁人志士会前赴后继的为这民族而牺牲,在生死存亡之际首要地位的仍然是这个民族呢。有一种执着,有一种观念已经深入了他们的灵魂,有一些东西值得他用生命去扞卫和维护,虽死,无憾也。那么多年来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方式,世界观,影响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或许有时候他们自己心里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种情节和感情,只是会在不知觉间有那种不容...
· 我们家族都是好人,因为我们都姓郝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姓氏起源郝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
· 我们的基本建设与发展
编者按:2016年初春,中华鲍氏族史研究总会在济南召开了第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协商、讨论和审议各项规则与制度,2月25—26日,还特别安排了“马鲍会晤”“贤德文化与齐文化座谈会”等文化研究活动。会后,部分与会理事和特邀代表对本次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感慨,他们认为,本次会议既注重制度建设,又聚集文化集文化发展,这是一次立规矩、打基础、求发展的大会,是一次具有鲍氏事业发展里程碑意义的大会。现将大会工作报告和世行会长的会议感想刊登,以飨宗亲。我们的基本建设与发展——在中华鲍氏族史研究总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鲍诗度各位理事、各位特邀代表、宗亲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各位百忙之中来济南参加会议,有的路途艰辛,有的事务繁忙,为了鲍家的事业,为了增进鲍家的那份感情,各位自觉自愿、自掏腰包,献出时间、献出爱心、献出智慧。在此,我代表各位会长深深地感谢你们!感谢为大会全面而周到服务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