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值得我们借鉴的家族文化,重视家教的王氏

2017-03-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7
转发:0
评论:0
值得我们借鉴的家族文化,重视家教的王氏,数千年前,孔夫子为后人留下一句至理名言:"学而优则仕。"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士

 数千年前,孔夫子为后人留下一句至理名言:"学而优则仕。"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士人学习文化的终极目标是从政为官,报效国家;而从政以后,又用自己的人仕之道教育后代,要求他们能像自己一样光耀祖宗。这样,便出现两种性质的教育:一是为了能当官,另则为了保住当官的地位。

值得我们借鉴的家族文化,重视家教的王氏
  对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的王姓人来说,教育的第二个性质较前者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早已获得社会承认的官宦世家。
  古代王姓人有二十一望之称,实际上是指王姓有二十一个支派,亦即二十一个著名的官世家。各支的开基祖除极个别以军功起家外,无不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正是由于教育的结果。琅邪王氏的王吉、王祥、王览、太原王氏的王允、王昶等人,当初都是著名士人,后来才转化为达官显贵,各自的家族也因此开基。之后,除利用自己的才能报效国家外,对自己族中的后辈,便是加强做士大夫的培养教育,以保持已经获得的家族地位和名声。
以琅邪王氏为例,自西汉王吉开始,就已成为经学世家。王吉一面致力于政治上的发展,一面又教子学五经,使他终以"经明行修"被举入仕,最后官至御史大夫。王吉父子的成功是一面镜子,同时也是当时社会上每个官僚之家的共有作风。此后,重视家教,便成为传统。
魏晋之时,以王祥兄弟和王昶为代表的王姓人,或以孝悌见称,或以谦实著名,立身行事,处处以儒教为准则,说明他们还是儒家士大夫。同时,三人又都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王昶著诫子书,要求子孙孝、敬、仁、义,其后,王祥临终遗训子孙,要求他们信、德、孝、悌、让,用意与王昶一样,都是教育子孙以儒家思想道德为准则,适应当时以儒学取士的社会形势,加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魏晋以后,玄学兴起,儒教大衰,朝廷以文史取土,社会以学识、风度,言谈举止判断士人优劣。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王氏对子孙的教育和要求也作了相应的调整。著名的王僧虔《诫子书》,便是对子孙教育的经典著作。
他在这篇短文中,首先说王家由于门户已成,子弟靠父祖福禄荫庇,年纪很轻便得到了好的官位和名声,但如果失去荫庇机会,一切就谈不上了。所以,子弟不应存有等待荫庇的侥幸心理,应该自己去努力。况且,一个人的官位高低贵贱,是否受到尊敬,名声是好是坏,是否留传后世,关键不在于门第和仕宦,在于是否有真才实学和值得人们尊敬的地方。
事实证明,由于王氏历代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使族现了许多博学多才、学富五车、著述等身、博古通今的人才,"努力向学"也成为王氏的重要家风。族中子弟因为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后进入社会参与竞争,无疑比别人具有更大的优势。所以唐史臣在评价东晋南朝的琅邪王氏时,引用《左传》"不有君子,其能国乎"的著名论断,把东晋南朝的立国同琅邪王氏联系起来,并认为琅邪王氏"簪缨不替"同族中子弟"无亏文雅之风"相关,说明王氏累世有公卿,是与它对子弟的教育和培养分不开的。
当然,王家的重教有时也有小小的例外。南朝刘宋时,王敬弘当朝任相,有子孙多人,但"未尝教子孙学问,各随所欲。人或问之,他回答说:子孙是否成器,与学问无关,丹朱受过教育,但成了逆子;宁越目不识丁,依然是忠孝名臣。事实上,王敬弘对待教育的态度是极大的错误,他是把历史上个别人的得失当成了普遍现象。他的后人,因为没有受教育而缺乏竞争力,一两世之后便被官场淘汰。与他们同时的族人则个个英姿勃发,政治贵显一直持续了数百年。这,便是对他不重视教育的有力惩罚。
由于重视教育和累代相传,王氏便有了自己的家学。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成就,便是王氏家学所结的硕果之一 王家的书法,开始于王羲之的父辈。羲之父旷、叔父 、从叔导都是书法名家。尤其是王虞,书法上师承钟繇,长于章楷,西晋时被称为天下楷书第一人。《太平广记》引《尚书故实》说,王羲之的书法就是跟他学的。可见,王羲之后来能成为人所共称的书圣,是有家学渊源的。
  东晋时,王羲之及子王献之所创立的书法艺术;代表着王氏书法家学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整个中华书法艺术巅峰上的奇葩。他们通过书法实践,使书法由注重汉字形体结构之美,上升到表现汉字神韵和作者精神风貌的新阶段。所谓"晋书尚韵",就是指 他们父子的作品而言。后人把王羲之称为"书圣",或者父子并称"二王",尊为书法大师,原因就在这里。
在王家之中,因为王羲之父子名声太大,结果埋没了族中历代书法名人。如王羲之同辈人中,王恬善隶书,王允之长于行书,王洽各种书体无所不精,尤善隶书,王羲之曾说"弟书不比我差";在王献之辈中,王凝之工草隶,王珉善隶书,时人说他"笔力过于子敬(献之字)"。王献之孙辈中,王僧虔善草隶,当时以为楷法;曾孙辈中,王融精通各种书体,世人仿效,家藏纸贵;王僧工草隶,王志善草隶,亦被称为"书圣"。志弟彬善篆隶,与志齐名,时人为之语曰:"三真六草,为天下宝。"
玄孙辈中,王籍工草书,笔势遒放;六世孙辈中,王褒善草书,智永善隶书;八世孙辈中,王绍宗工草隶;十世孙辈中,王 以工书知名·。此外,王璕、王俭、王劭、王荟、王玄之、王徽之、王操之、王昙首、王僧绰、王骞、王规等人,也都是不同时期的书法名家。甚至王羲之妻郗睿儿媳谢道韫,也莫不擅长书法。可谓家有渊源,名家辈出。
  因为是书法世家,书法作品也就成为世间的宝贝。到唐代,唐太宗向王羲之族孙王方庆索取王羲之书法作品,方庆一次就进献四十余幅。武后时再次索要,他又将历代祖先共二十八人的书法作品奉上,被编为《宝章集》。这些作品中最负盛名的王羲之《兰亭序帖》,唐太宗在世时没有欣赏够,死后还带人地下去研究。以至后代的研究者,直到今天还对传世的《兰亭序帖》的真伪问题争论不休。
  王氏家族教育的另一奇葩,是被历代王姓子弟奉为宝典的"王氏青箱学"。
  王氏青箱学实际上是王氏历代当官者因研究典章制度,以更好地服务于族中子弟当官入仕而形成的家学。青箱一词,意即书箱或杂物箱,是用来盛放个人重要物品的箱子,其性质犹如后代的保险箱。属名士和帝王将相所有。然而王家青箱之所以中百箱: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染有青色的缘故。
  《宋书王准之传》说,准之曾祖彪之,尚书令。祖临之,父讷之这,都是御史中丞。彪之博闻多识,熟悉朝仪,从此家世相传,还熟悉江左旧事,藏在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这便是王氏青箱学的来源和包含的主要内容。
既然王氏青箱学是关于典章制度和历朝施政故事的王氏家传学问,因此实际上也是为族中子弟当官服务的学问。当时王家精通此学者,并不仅限于王准之父祖几人,而是包括整个琅邪王氏家族的绝大多数人。
如与王彪之同时的王旬,人称"是近世识古今者",可知他是一位在政治上博通古今的人。稍后的王朔之造《通历》,王韶之撰郊庙歌辞。与王准之同时的王弘,"博练治体,造次必存礼法,后人依仿,谓为王太保家法"。王僧绰"谙悉朝典,究识流品",王僧虔"上表请正音乐"等等。无不有家学渊源,所精通的学问,也都属于青箱学的范畴。
  王氏青箱学作为王氏的家传官学,其目的因为是为做官服务,子弟精通后用之于仕途,无不收辉煌效果。纵观王家历史上那些著名政治家和谋臣,无不以精通传官学著称于世。可见在王氏青箱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多么密切的内在联系。
  建立在家族教育基础王氏青箱学,其产生的两个重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一是帮助了族人在官场中的竞争,并诞生了一批博通古今的政治家;另一则是推出了《仪注》、《晋宋杂记》、《古今丧服集记》、《齐职仪》、《礼杂答问》等官学著作,使"朝廷至今遵用之"。这些著作,无疑也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猗顿其穷则思变辛勤开拓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猗顿,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原为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战国时魏国人。猗顿是其号,姓名与生卒年代已无可考。他是我国战国初年著名的大手工业者和商人,对山西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畜牧起家猗顿因早年父母双亡,“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饥寒交迫,艰难地生活着。当他听说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在助越灭吴,辅成霸业后,便弃官经商,19年间获金巨万,遂成大富。猗顿羡慕不已,试着前去请教。陶朱公十分同情他,便授与秘方:“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这对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于是,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示,迁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在猗氏(今山西临猗境)南部畜牧牛羊。在经营畜牧的实践中,他摸索出了“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创造出“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并首次用本地和外地品种进行交配的杂交配种方法来繁育改良后代。猗...
· 邹氏家族文化的三种精神值得我们宗亲弘扬
今天,我和远哥受眉山宗亲会邀请,来参加眉山宗亲清明祭祖座谈会,很高兴。近几年,为寻根,我先后走访了四川、北京、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的邹氏宗亲。最近,也参加了泰国恳亲之旅。在与众多的、各阶层的邹氏宗亲交流后,感到身为邹氏后人,十分骄傲和自豪。历朝历代,邹氏祖先精忠报国,文攻武卫,呕心沥血,流下一世英名。邹氏家风世世代代渊源流传。我看了很多老族谱,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邹氏家族的三种精神。一是团结友爱的精神。要团结,不要分裂。搞好团结,求大同,存小异是邹氏家风最重要的一条。全川有七八十万邹氏宗亲,光眉山市东坡区就有2万多人。现在各支分散活动也就一二十桌,如果组织起来,那是什么概念,100桌,500桌,1000桌都坐不下,组织起来就有很多商机,就有战斗力,就不会受欺负,这就是团结的力量。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毛主席说:人多好办事。二是奋发图强的精神。要发展,...
· 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传统文化,族谱
1、族谱,是记载家族人文历史的专著史籍,是家族历史的载体和标本,是系统化的家族历史纪实文献,是家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文化之一,家族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领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历史是由国史、方志、族史三大支柱史籍组成的,家谱作为家族历史的载体,记载的内容是国史和方志都不可详述的,所以,家谱是国家历史文献体系的三大支柱史籍之一,家族历史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的功能,旨在记录家族人文资料,繁衍信息,明晰伦理,规范家族事务,尊祖敬宗,倡导宗族团结和睦,促进民族大团结。正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说:“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家谱,重在一个家字,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是国家的最小集体,家庭成员是国家和社会的最小分子。每个家庭成员的个人文明,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文明的基本条件之一。每人每家都树立了荣辱观念,提高和睦意识,规...
· 我们应该怎样借鉴家族文化让其根好的传承下去
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还有不少宗亲和宗亲组织,对于祝氏总谱编纂的意义,认识上有所偏差。故不揣冒昧,在此以个人名义与诸君探讨一下家族文化及其传承的问题。首先,就中华文明而言,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意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重大。儒家传统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汉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两千余年,君臣父子、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般伦理。祖先崇拜,是深入中国人血脉的一种传统信仰。在世界上,虽有罗斯柴尔德家族这样的以家教家规闻名的家族,亦有贵族爵位继承的传统,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家族文化传承像中国这样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在中国人的岁时节令中,清明、中元、春节祭祖,亦是家族文化传承的体现。但,我们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需对家族文化的渊源脉络,进行梳理。这就是当代各个姓氏编纂全国性、世界性总谱、统谱的动力所在。其次,家族文化,体现一种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我国全...
· 一个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家族,中华龚氏
很多龚氏家族人都很看重家族文化,这是为什么?如何把一个家族发展成为外人所推崇的意识整体,是一个家族最根本的使命。不管是在物质缺乏的古代还是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家族文化都是一种令人自豪的资本。关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家族文化?家族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家族文化价值观使家族成员更容易形成共同的目标,并对实现目标构成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就是一条心。每一个家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而我们龚氏家族源远流长,在数千年里和中国文明息息相关。我国有几千个姓氏,据相关资料统计我们龚姓排在99位,有人口200多万人,属于大姓。每一个姓氏都有其独特的家族文化,这些家族文化的精髓是灿烂的国家文化里的一个组成部份。要重视对家族文化精髓的保护和传承,这对建设社会主义大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充分认识家族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晶,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