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家庙:刘氏历史的传承、记忆的载体
风霜的洗礼,虽已有些风化,仍然延续着积善行德的传统家风。边上是已历经128年的刘氏家庙,与家庙影壁相对的是一对半坐半立的石狮子,其中一头面目慈祥,怀抱幼狮,憨态可掬;另一头却面目严峻,传说有“严父慈母”之意。那块罕见的长约7.5米、宽0.4米、高0.25米的长条石就在这对石狮之间,家庙正门廊檐下。百年过去,家庙已成小莲庄一大景点,原本的刘家人分散在世界各地。这块长条石却依旧坚守在此,颇有些任岁月变迁、我自岿然不动的味道。
搬运最少需20人,联合国官员叮嘱好好保护,从外观看,这块长条石与边上的条石并无区别。花岗岩的材质,不易风化,颜色美观,色泽可保持百年以上,而硬度高、耐磨损的特性成就了它的坚守。经过初步计算,该条石重量近2吨。按照一个成年男子一人搬动50公斤物品计算,需要40人才能抬动;如果按照两个人可抬动200公斤物品,则至少也需要20人。刘氏家庙始建于1888年,按照当时的运输水平与机械化程度,要完整搬运这样一块长条石的难度可想而知。那么当时是如何运输的呢?记者听到了两种版本。一是说,当时已有木质推车。当长条石用船从如今古镇的南市河转入鹧鸪溪后,停靠在岸边,然后用杠杆原理抬起石块放入准备好的推车中,步调一致地运到家庙前。在采访了南浔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文研会成员老童后,记者得到了另一种猜测。他说,最大的可能是用“滚木法”,即在石块下垫上圆木,利用圆木的滚动来运输和安装,从而降低搬运强度,提高运输效率。无论当时采用的是何种可能做法,这块长条石的珍贵都可想而知。所以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来浔考察大运河申遗项目时,再三叮嘱要好好保护这块长条石。
几经风雨变迁,多年后刘家人重聚家庙.。刘家迁出后,小莲庄曾经几经周折,里面办过九九医院、卫生学校、赤脚医生培训班,以及当时的吴兴县疗养院等。家庙的过厅前曾经作为食堂使用,踏行条石的人从原本的刘家人换成了教师、学生,医生、护士等。而它依旧默默坚守,默默记录。1990年,原湖州市嘉业堂藏书楼文物保管所开始修缮家庙,老童是其中之人。恢复房屋的同时,他开始着手研究刘家历史,花费10来年时间,初步整理了刘氏家族世系表(刘镛一脉)。老童告诉记者,1999年前,文保所曾把小莲庄单独作为景点向游客开放,前来旅游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平均每年接待约16万人次。现在的小莲庄景点已经成为南浔古镇联票的景点之一。刘氏家庙自2013年“五一”正式开放后,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南浔“四象之首”刘家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在去年5月,刘家国内外的后人解放后第一次为祭祀而来小莲庄。当他们踏上那块长长的条石在家庙祭祖时,距离上一次已经过去70多年。本月底,以刘镛孙刘承桓为代表的南浔刘氏家族,包括从海外特地来浔的刘镛曾孙刘伦、长房长孙刘泽勲将再次回归故里,回首家族历史,延续曾经的家族荣耀。弘扬刘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四海一家,天地一刘。打造刘氏宗亲沟通、交流平台。祝福刘氏宗族薪火相传、英才辈出、经邦济世、共铸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