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文化更深层文化内涵您知道吗

2017-03-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29
转发:0
评论:0
族谱文化更深层文化内涵您知道吗,族谱虽然依据非常具体及极为个别的地域环境特点而来,但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族谱虽然依据非常具体及极为个别的地域环境特点而来,但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则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某些共通因素的强大影响力。
首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念。某一地区选出若干种景观,予以宣传和赞美,并不意味着此地只有这几种景观,或者一定就有这么多种景观。八景、十景在数量上与客观现实情形的不一致,其实还是很普遍的,不少人抨击八景中的虚假造作现象,也主要是针对这一点。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并不看重是不是必定有或者仅仅有八种景观。因为概括和总结八景的人,意在表达对自然、对环境的礼赞;而感觉和体会八景的人,也是要通过这一形式,增加其对环境的一份亲和感。因而,创造或虚构事实上并不存在的景象,就不但十分合理,而且非常有必要。真正的美景其实就在脚下,正等待人们去发现,去认识。这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美就在于发现。人们不应该心驰旁骛、舍近求远,以为胜景必在他乡。民国17年浙江永康《双锦徐氏宗谱》卷一录江凇《双锦八景记》说:“双锦地虽偏小,而天设地造,亦有山水可以娱目。”民国26年《桂阳泗洲寨陈氏续修宗谱》卷三引沈裕渊《题陈氏宗祠八景》云:“杏林归去五花骢,到此居然消尘俗。会须饱玩豁双瞳,景物悠闲扑眉宇。”就表达了人们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并以此去唤起他人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博爱感情。有时,尽管实际的生活情形及自然环境格外恶劣艰苦,可是八景之推广者仍然认为生活之艰苦与环境之恶劣,并不是环境本身的过错。如果说生长于斯的环境太不起眼、太缺乏美感,那正好是生长在此的人没有发现它、认识它并宣传它,因为“景不自胜,因人而胜”,“山水因人而名”,只有人们积极地发现并热心地宣传,自然山水才会找到被更多的人所认识的途径。这就是罗钟《凤山十景记》所说的“十景之在天地间久矣,幸遇贤士鉴别而归之于诗于记,庶免芜没于草莽。”道光30年《续修旌北黄氏宗谱》卷首《左田八景序》说:“愚溪、盘谷不有柳子厚、李愿居之,岂能垂美名于后世哉。左田为祁门名乡,非曙英出,则景自景,人自人,景非人则名无以显,人非景则心无与娱。”正是有感于此,罗钟说他写十景诗是因为詹氏族内有人命其“咏之以表章其实”、“记之以搜剔其详”;《詹氏合修宗谱》所录詹添锡《浙源察关八景诗·引》说他之所以不避谫陋而谩赋八景诗,就是遵奉了族长以咏歌而记载八景之实的使命;《璜川八景诗》的作者讲他之所以作这组诗,也是秉受了胡氏族人“欲以吾乡之景概,请诗文之品题,俾山川之出色”的请托。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时即使八景的内容总结很勉强,也无须感到愧疚。《种麓齐氏族谱》中的羽申彦槐一方面认为:“大而郡邑小而村落,莫不有八景,两两相比,最为陋习”,但另一方面又说:“诗纵可删,景不可废”,因此还是凑出了十二个景观,并每一景赋诗一首。由于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这种可贵的亲和性,从而在人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可以歌咏和赞美的景象,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概括出八景来。就家谱所反映的情况而言,不仅人们生活居住之处有八景,一个祠堂,一座坟茔,一所书院,一间凉亭……,凡是和人有关的地方,都蕴涵着丰富的八景资源,都有人与自然亲密交流的融融空间。对比今天越来越城市化、人工化、唯美化、贵族化的景观趋向,我们愈发觉得家谱中八景的乡村化、自然化、朴素性、平民性更值得提倡和赞美。
和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相联系的,是更具有实用意味的风水观念,而家谱中的八景,则表现了其与传统风水观念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天人合一思想现实化的第一个结果,就是人的生活起居环境在方位、地形、生态等方面的理想化与科学性,而八景从人们的身边取景,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所以,在八景问题上,也同样反映出风水观念的某些影响来。对于中国普通民众来说,在广阔大地上为自己寻找一块安全、实用、健康、美观的安身之处,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满意的收获。从家谱的表现看,只要介绍其里居族业,总要说明开山先祖曾经因为战乱、因为行商或者仕宦,看到某地景色秀丽且具有很理想的位置结构,于是择而居焉。这种风水与景观的紧密结合,即预示着某地的八景将同时作为此地的风水宝地而存在。明嘉靖间编修的《莆田浮山东阳陈氏族谱》,在陈氏世代聚居的东阳之地概括出了“淇阳八景”,而此八景又正好位于当地人所认为的风水宝地:“华陂水迤逦人怀,潆绕青龙方位,右去处得东阳桥,一砥沟西奴仆水口,回抱有情,至西漳村,又回缠玄武,会青龙人海,作腰带状;壶山秀拱于前,真文明胜地也。……太宗祠风水尤为稠密,云旧有‘淇阳八景’,前人题咏甚多。”这里所描述的风水情况是否与实际相符,尚需核查,但修谱者将风景与风水宝地联缀一体,无疑就表明了八景与风水原理的一致性。清光绪五年修纂的《衡阳刘氏续修族谱》中也列出了其族人聚居地的“王江八景”,而王江的形势,“东杏岭突起平地,翠屏百尺;西城同枕两溪,蜿蜒耸峙;右侧泸溪之流合于王江”,显然是非常符合风水原理的理想环境。浙江上虞《虞东蒋山夏氏宗谱》卷一夏鉴所撰《村居十二景诗序》云:“蒋山四面屏山障水,真村居之胜地也,数百年风流蔚起,后先辉映,所谓地灵而人杰者,讵不信哉。迄今村炯稠  密,风景霏霏,群山耸翠,诸水扬清,春夏草木际天,秋冬雪月与俱,四时之景不可具状,鉴承先泽,弦诵诗书,暇辄临流登高,感物起兴,爰取村景之尤胜者,不揣谫陋,缀词于谱。”浙江《浦阳陶氏宗谱》之《陶氏凤山图说》云:“凤山之堪重处,在飞鹅王字体格,金星逆势结局,龙虎盘旋,水口关锁,申山寅向,居群山之尊,得四面之拱抱者焉。”明白指出凤山正得风水之灵。而《风山十景记》又日:“浦阳乃婺州之名邑,陶氏乃浦阳之故家,且十景者正陶氏所居之胜地也。”而如“梅塘里居四景”之狮啸东峰、马鞍西峙、砚山拱照、龙隐天池旧,“石峡书院八景”中之“峡水环锁”“龙山列嶂”“狮岸拱屏”恻,则完全是对里居风水的概括。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八景都符合风水的原则,但基本能够肯定:多数八景尤其是小范围的八景,同时就是最好的风水宝地。这就使得许多人面对优美宜人的山水景色,都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人杰地灵”这句习语。不过,与我们上文所说的“景因人胜”相对应,这里则更多地强调“人因地杰”,即《凤山十景记》所说的“山川之钟毓,必出俊杰”。《婺北清华胡氏家谱》之《清华八景古县图记》,记其先祖“道经清华,见其地址清溪外抱,形若环璧,群峰叠起,势嶂参天,日住此后世子孙必有兴者。”在历数了胡氏各代名贤后,又总结说:“山水之精英,钟为豪杰之挺出。”“人杰本于地灵”。《边田余氏重修宗谱》的《边田八景赋》描画了边田的秀丽风景后,深情地归结一笔:“此盖烟村之凑景,实关地脉之钟灵。”由风水而进于理想的生活居住环境,再到孕育和培养高尚有为的人格气节,这恐怕是人对于自然所赐福祉的最高赞誉了。对照现代建设中截山断水的短视行为,我们觉得八景所体现的风水观念堪称生态建设的典范。

族谱文化更深层文化内涵您知道吗
如果说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盛情礼赞,是中国人深厚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的反映,那么八景在数目上取偶成双的模式,则体现了人们无处不在的对称和谐意识。笔者一直认为,宋迪当初表现潇湘胜景只选八种,除了受道教中原有的“八景”名词以及中国人的数字崇拜意识的影响外,也许就与中国方位概念中的四面八到有关。因为以某一地点为中心或把某一地区看作一个整体,从八个方面描述周围的景观,正可以比较全面又非常对称地说明其地理环境。我没有亲自到过潇湘之地,不知一般所说“潇湘八景”是否能代表其四面八方的景观,但从其字面上,则至少可以看出各个景观的对称情形,如“潇湘夜雨”与“江天暮雪”,“山市晴岚”与“渔村落照”,“远浦帆归”与“平沙雁落”,从时间、地点、形态,都可以构成一种对称或对比。而在见于家谱的八景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对称和对比情形。请看下面的例子:安徽旌德“隐龙八景”之“新塘夜月”与“石屋朝云”,“暮园秋色”与“腊圃春香”,“北山金诰”与“玉印”,“义井醴泉”与“屏峰锦嶂”;浙江浦江“柳庄十景”之“凤山朝彩”与“鱼沼夕清”,“东坞烟竹”与“西园雨疏”,“瓦垅耕云”与“石溪钓月”,“花台春陟”与“莲塘夏吟”,“黄岗观菊”与“青阜抚松”;浙江慈溪“西里八景”之“午峰岚带”与“支峤瀑布”,“泰坛社会”与“蓝墅樵归”,“凤岫朝霞”与“龙岩夕照”,“圣湾潮怪”与“郭渡渔夥”川;浙江遂安“西洲八景”之“青峰拾翠”与“梅岭探花”,“鹤山笙歌”与“龟岫奇文”,“虎石嘶风”与“鳌泉羡月”,“古洞蒸云”与“仙座栖霞”;江苏毗陵“古隍八景”之“白溪下钓”与“丰畲课耕”,“虎耳歌樵”与“画眉牧笛”,“前塘水月”与“南冈松云”,“新庵禅关”与“下兰丹室”L1列;“增补师桥十景”之“官壤晓行”与“西河夜泊”,“长塘捍海”与“楼井涌泉”,“龙山细雨”与“鹤峰积雪”,“歧峡藏鱼”与“泽谷闻莺”,“凰山春红”与“凤林晚翠”;“大沙八景”之“莲峰夕照”与“火夹朝晖”,“翠潭钓月”与“密石屯云”,“牛岭晓风”与“虎形积雨”,“墩上献曝”与“庙角观渔”¨;“谭庄八景”之“九桥春色”与“三巷书声”,“东皋牧唱”与“西浦渔歌”,“北溪帆影”与“南陌行人”,“荻洲夜月”与“古刹钟声”;“芮氏先茔八景”之“东皋宰木”与“南浦飞云”,“西城夜月”与“北山积雪”;“上陀八景”之“门首渔洲”与“石上龙潭”,“前朝水碓”与“先陇金盘”,“神堆修竹”与“社里乔枫”,“月峰仙笛”与“勋塘神钟”。
这些组合景观,它们彼此间或者在时间上,或者在地点上,或者在方位上,或者在形态上,都能建立起非常明显的对应与对称关系。而这种对应与对称,充分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完美、追求和谐的整体意识,进一步则反映了上下俯仰、八方顾瞻的思维模式和宇宙概念。对称与和谐的意识,曾经影响了骈文与律诗的形成,在八景问题上,也同样表现出中华传统思想的巨大作用力。但与对称影响骈文与律诗的情形不同,八景中的对称不是死板的规则和工整,而是在整体的和谐中流动着鲜灵的生命意绪。其实,八景这个概念从道教用于表示最佳受仙时间与氛围之时起,它就已经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在八景系列中,尽管还有四景、六景、十景、十二景、二十景、三十二景等变化的形式,但都没有跳出偶数的模式,只有极其个别的出现奇数景观,如光绪33年《堠山钱氏宗谱》就只有“西园五景”。所以说,八景从景观数量的组成到每一个景观的确定,都是在一种和谐整体文化精神的影响下完成的。这也就正可以回答为什么其中的某些景观十分勉强甚至完全出于附会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是谁开启了先例,您知道吗
宗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但东晋太元中(176-396),员外侍郎贾弼之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名曰《姓氏簿状》...
· 族谱网告诉您什么是客家族谱文化
当我们耳旁听不见京胡铿锵有力的声音,当我们眼前看不见草书龙飞凤舞的笔法。当我们手中拿不到年画乡土气息的图样,我们应该深思了:我们把老祖宗留下的精神家园变成什么样子?客家族谱与国史、地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作为海内外唯一一所,以客家民系家族史料为收藏中心的博物馆,将大量分散在民间的族谱文献收入馆藏,极好地保护了客家民间文化遗产,以特有的血缘文化纽带作用,在近年来的两岸和海内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族谱是以记载一姓或族、一房世系为中心内容的表册文书,是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福建上杭县是众多姓氏的发祥地,在这里保存有大量的族谱史料。上世纪90年代初,在老一辈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之下,上杭开始了客家祖谱的搜集、研究整理工作,大量搜集了闽、粤、赣、台湾、四川等客家地区的族谱文献,为客家研究、为分散在世界各地1亿左右的客家人的寻根谒祖,营建了...
· 堂联的文化内涵
堂联的产生,伴随着后人对祖先的怀念与崇敬,记录着本姓的辉煌与荣耀。每一对堂联的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堂联,由此孕育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探本溯源,崇拜故土祖根。人都有探本溯源,追问自己“根在何处”的天性,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社会,家族观念深入人心,受此种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历来重视自己的来龙去脉,对自己的祖先十分崇拜和怀念。几乎每个姓氏都把“寻根联”作为本姓堂联重要的组成部分,缺此不可。很多“寻根联”都是追寻本支的开基始祖与发祥地,如:“天序有伦,自昔一衾常棣乐;水源在渭,于今远派竹林春”,这是台湾新竹县北埔乡的姜氏家庙联。上联说的是东汉广戚人姜肱与两个弟弟十分友爱,常常同盖一床被子,“常棣”比喻兄弟;下联说姜氏起源于渭水支流姜水。全联不仅追述了祖上名人,也指出了本支姜氏的起源迁徙。还有的“寻根联”会一直追踪到上古的始祖甚至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二帝。如王姓堂联:“迁史前槽杆...
· 论茶文化精神内涵
茶文化的发展告诉我们:茶文化总是在满足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东西被淘汰,但有更多的内容产生和发展。它不但使茶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而且由低级走向高级,得到提高,进而形成自己的个性。茶文化的个性,亦可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以下“四个结合”方面。1.物质与精神的结合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体是千姿百态的,茶作为一种文化,又有着深邃的内涵。唐代诗人卢仝认为饮茶可以进入“通仙灵”的奇妙境地;韦应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宋代苏东坡将茶比作“从来佳茗似佳人”;杜耒说茶是“寒夜客来茶当酒”;明人顾无庆谓“人不可一日无茶”;近代鲁迅说品茶是一种“清福”伟大的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组织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每晚例会,用边饮茶休息、边学习议论的方式研讨学问,被人称为“茶杯精神”;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赞美茶“精细如拉塔基亚烟丝,色黄如威尼斯金子...
· “飞天”形象变化的文化内涵
六臂伎乐飞天盛唐莫高窟148窟南壁龛内飞天形象是敦煌莫高窟众多精美艺术品中的代表。飞天在壁画中的姿态多是衣袂飘然,持花卉乐器,迎风起舞。尽管不同时期的形象发生变化,但总体表现出了佛教的安乐与祥和。莫高窟初凿于十六国时期,西域与中原本土风格共存,且主要以西域为主。以大红为底色,线条粗犷狂放,色彩大胆而浓厚,显得古朴,原始气息浓郁。人物只略具人形,身体结构并无美感,身上服饰少而简单,面部表情单一。到了北魏,已有了明显的中土化。面部轮廓更圆润、五官匀称,眉清目秀。线条更成熟、更复杂,整体给人以真实、和善的感觉。描绘手法已往写实方向发展。西魏则分裂成两种风格,“西域式”承接北魏时飞天造型,而“中原式”的人物形象参考魏晋时期标准的“秀骨清象”,改造成了清秀瘦削,身轻如燕,面含微笑的女性形象。发髻也由单束变成双髻,彻底抛却了原先的拘谨。北周又回复到西域式飞天造型。北朝战乱,民不聊生,寄托于佛法。佛教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