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敖里周氏家族文化浙南最富有的姓氏家族

2017-02-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04
转发:0
评论:0
敖里周氏家族文化浙南最富有的姓氏家族,敖里是个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村落,解放前,敖里的周姓族人也是浙南最富有的姓氏家族之

敖里是个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村落,解放前,敖里的周姓族人也是浙南最富有的姓氏家族之一。周氏族人是由贫困中崛起的富人,富裕后,他们没有忘记根本,而是选择回馈社会。在青田、景宁、瑞安之间的半岭、岭头,建了亭、堂多座,桥更是数不胜数。

由于交通不断发展,现在许多路都失去了作用。路没有人走了,岭自然也没有人爬了,堂、亭、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倒塌、拆掉、水库淹没,目前遗留下来仅有会岭堂、一勺堂、施茶堂、枫树坳亭等五处。

会岭堂于解放后由佛教信徒捐资修建改名为“会云寺”;施茶堂为低保户住房;一勺堂仍在那里,中间已倒塌,两边四间将要毁败倾颓;周济桥淹没在天顶湖底,只在枯水期,水库干涸时才露出面目。如今这些仍保留下来的堂、亭、桥,不管处境怎样,都足以见证敖里周氏祖先施恩布德造福人群的功德。敖里人的举动,不仅仅是一种慈善之举,也是一种境界,一种美德。在此仅介绍周氏先祖所建的三座慈善堂。

敖里周氏家族文化浙南最富有的姓氏家族

会岭堂

会岭堂位于大会岭半岭处。去大会岭欣赏红枫走到半岭时,“会云寺”就展现在你眼前。爱好碑志文物的旅游者,看了寺院门口墙上“广种福田”的石碑,马上知道“会云寺”是“会岭堂”修建过来的。现在“会云寺”后面的“三圣殿”是在乾隆七年由敖里周道亮所建的“会岭堂”改建过来。“大雄宝殿”,是在光绪年间(1893年),由周氏九世族人捐资将旧堂下首扩建的五间改建过来的。

明朝时期,十多里的大峃岭(现为大会岭)已为瓯括之衢,来往行人非常之多,可是渴无水饮,倦无处息,暴风骤雨无处躲避。

青田八都墺底(敖里)周氏四世周道亮,以坚强的意志艰苦造田创业,并在当地拥有大片农田。农闲时,为继承祖业,他仍去大峃担盐,在周围的村庄贩卖,因此,经常要爬大峃岭。每当与挑伴们挑到半岭,都渴无水饮,倦无处息。有时下起暴雨,没有地方躲避,盐给雨淋了后,便影响了销路。当时他就想要在半岭处建堂与人休息喝茶,由于生意较忙并没有及时去做。一次,周道亮担盐爬岭,由于寻不到水喝,中暑晕倒,幸好被好心人所救,康复后即发愿,马上在半岭建一座堂给行人饮茶休息。于是在乾隆七年(1742年)出资在半岭兴建“会岭堂”三间,堂的当中塑有佛像,并捐附近田租22石,作茶堂经费用,冬汤夏水,招僧人司之。

嘉庆年间(1806年)大峃“会岭堂” 和租田被和尚卖掉。周道亮的孙子周朝干发现后,立即捐钱一千两金赎回“会岭堂”和租田,并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整。至光绪年间(1893年),大峃“会岭堂”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敖里周氏周凤歧等八位堂兄弟看到后,一致将其认为“会岭堂”是敖里周氏施恩布德传家宝的象征,必须修葺好,让它继续璀璨生辉。于是,周凤歧等八位堂兄弟继承祖志,捐银重新修建老堂,并将旧堂的建筑进行扩大,在旧堂下首扩建了五间,塑佛像,招僧人。这时的“会岭堂”已颇具规模。

敖里周氏家族文化浙南最富有的姓氏家族

会岭堂石碑

光绪十九年冬,周氏十世在此又立了一块“广种福田”的石碑。碑文曰:“斯岭为瓯括之通衢,斯堂则为斯岭中权扼要之传舍。而乾隆壬戍以前无有也。渴无以为饮,倦无以为息,疾风甚雨无以为覆庇,行人病之无以为宿。四世祖道亮公有鉴于此,乃创建三间堂,捐粮田二十多石,名曰‘会岭堂’,冬汤夏水,招僧人司之;予之高祖朝干公复续捐租田。迄今百有余岁者,成伐谢饮。求当年命名之意,不得而知,盖吾族之绵延久矣。或曰以斯岭毘连大会名,若然,与岭头何别?或曰斯岭行人上下特于崎岖扼要处,渴者会饮,倦者会憩,疾风甚雨,会此以覆庇,故名。噫,得之矣!当乎命名之意,其在是矣!光绪癸巳,斯堂就圮,予族捐金数百重建焉。栋宇聿新,规模较拓。兹际落成,住持僧具凑示读曰:‘斯堂之创始之,重新之,善后均赖君家。福有攸归,盍请勒石,昭示来兹乎?’予曰:‘有是哉!夫,亦上入清净监督,滴滴归源之所致也。’遂濡笔以志之。若夫古木扶疏,箸林稠密;上接云际仙乡,下临峃川巨镇。登斯堂也,每有仰瞻俯瞩,抚景流连,不在能舍去情矣?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勇者见勇,行人各自领之耳,无俟予赘也。咨部行廪善生周炳均撰。”

修建时,元房周凤歧公助钱三十五千文;亨房周云龙公助钱三十五千文加助五千金;利房周步云公助钱三十五千文加助五千金;贞房周凤炜公助钱三十五千文;忠房周步青公助钱三十五千文加助九千金;恕房周冕公助钱三十五千文加助六千金;仁房周铭祖公、礼房周攀龙公、智房周乘龙公、信房周耀龙公各助钱二十八千文。清光绪拾玖年岁次癸巳季冬月,首事昌化训导职员周师文、周师昌、周録、周仁和吴步叨、东存仝立。

解放后“会岭堂” 将要毁败倾颓,佛教信徒又筹资修建,改名为“会云寺”。

敖里周氏家族文化浙南最富有的姓氏家族

一勺堂

一勺堂位于岭根岭头。旧时,黄坦、富岙,敖里、西坑、百丈漈、南田等乡镇属青田县管辖。这一带每天都有人去青田县衙或赴处州府衙(今为丽水)办事,去的人都要走岭根岭,经岭根乘船到青田、处州。当时虽然很多物资去瑞安西面的中心城镇大峃购买,但是,这一区域毕竟属青田县管辖,很多物资还是要去青田购买。购买物资也是乘船过瓯江经支流小溪运到岭根,再用人工挑上岭根岭,到南田、西坑、敖里等地。岭根岭下至青田县岭根乡岭根村,全程10多公里,南北走向,南通往九都南田、内八都敖里、西坑、黄坦、文成、瑞安,北下达青田县、处州府、永嘉县(今为温州)。

当时的岭根岭和岭根岭头这一带,群山起伏,崖峭险峻。天气经常在缥缈的云雾中忽隐忽现,显得阴森可怖,神秘莫测。在岭头前不着店,后无歇力之户,寂无人烟,行人至此,力乏神疲。如果有人送一勺水,那简直是雪中送炭。

敖里周氏把施恩布德作为传家宝,一直将家庭慈善事业传承下去,到了八世周凤炜这一代,所建堂亭、桥和铺的路数不胜数。周凤炜素以疏财仗义,好善乐施,时怀施济。从青田办事回来爬到岭根岭头,看到没有地方休息,自然而然地想起要在这里建堂。

一勺堂

光绪乙亥年(1875年)春,周凤炜召集兄弟及堂兄弟商量在岭根岭头建堂之事,好善乐施的敖里周氏族人都表示支持。在周凤炜带头捐了银两助租十石带领下,兄弟周跃龙捐租六石、周云龙捐租五石、周步云捐租五石、周凤歧捐租二石、周云雁助捐租二石、周攀龙捐租二石、周秉龙捐租二石、周师望捐租一石,共乐助租三十五石。于甲戌仲冬,择吉鸠工,建造茶堂五间,翼以两廊,择人居住,供人暮宿,施茶解渴。取名为“一勺堂”。

“一勺堂”为歇山顶三合院式木构茶屋,由正屋、厢房、天井组成。正屋中间设有神龛供祭祀,右厢房有二层三间,楼上住宿楼下开商铺兼施茶,沿路建有过廊亭,两侧设有木板凳座位,供行人休憩之用。左厢房有二层三间半,楼上住宿楼下供管理人居住。现正屋已塌,左厢房只有沿路一半。左厢房前路边倒放着“一勺堂石碑记”石碑一块,碑记曰:“自来茶堂之设,所以济人渴时一勺也。如九都之岭根岭头,实瓯括之通途,青田之要辖。高山峻岭,寂无人烟,行人至此,力乏神疲,顾安得一勺之多以解渴乎!幸有八内都廪生周凤炜者。素以好善为念,时怀施济,因倡捐银两,乐助租田。于甲戌仲冬,择吉鸠工,建造茶堂五间,翼以两廊,择人居住。斯时也,暮宿晨行,既免穷途悲惨。冬汤夏水,亦云式饮。庶几此一勺之济人,其功岂浅鲜哉!吾故名其堂为一勺堂云。清光绪乙亥冬月谷旦选拔贡生林寿祺撰。”

不久,其胞兄周步云又在堂之右400米左右的山岗背上独建“驻足亭”,众称“庵基亭”。行人住宿“一勺堂”或在“一勺堂” 一勺水饮后,移足到“驻足亭”,欣赏群山和瓯江支流的自然风光。

“一勺堂”建成后,八都、九都等地去青田、处州办事采购者,冬汤夏水,暮宿晨行,既免穷途悲惨,又能喝茶解渴。要下岭的,或挑到岭头的,在此喝一勺甘甜的茶后无不赞叹:“金处鳌底(敖里)人,真是行善积德!”

敖里周氏家族文化浙南最富有的姓氏家族

施茶堂

施茶亭位于西里村冷水塘自然村新塘。民国时期,从瑞安、大峃、石庄、篁庄等方向延伸过来的一条交通大路,经过西里村冷水塘、新塘,可通往西坑、景宁、龙泉,乃至福建等地。从西坑、景宁过来,爬了五里路的垟源头岭就是新塘。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历代好善为念,时怀施济的敖里周氏第十世周莲溪看到这里前后都无农户村居,来往行人无处休息喝水,就想到要在这里建一座茶堂。于是,周莲溪在敖里周氏兄弟辈中倡捐银两,在新塘建造了一座施茶堂,并捐附近田租作茶堂经费用,冬汤夏水,择人司之。周莲溪逝世后,他的儿子为他建一座圆筒坟,厝施茶堂右边。

 施茶堂

施茶堂坐西北朝东南,围墙用块石垒砌,由门台与正屋组成合院式建筑。石台单间,硬山顶,铺小青瓦,门框为花岗岩质条石,上置花岗岩水波纹雀替,中置木门,两侧与围墙相接。施茶堂单层,较高,四面坡,铺小青瓦,面阔三开间带两耳房,夯土地面,青石质条石压边台基。间深四柱七檩,前后三步梁带前单步廊。前廊立圆柱,用双挑檐檩。右边开小石拱门,小石拱门通向右边的周莲溪的圆筒坟。茶亭前即为旧时百丈漈通西坑、景宁、福建等地的古道。

解放后,由于交通的发展,途经施茶亭的过路人几乎没有了,只是这一带的山林、田地的主人偶尔到这里劳动。如今施茶堂里住着一位五保户。虽然古道走的人极少,施茶堂也已失去原有的意义,由于经西里村冷水塘自然村的群众及时修理,施茶堂至今仍屹立在古道边熠熠生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最富裕的家族之一刘氏家族
目录刘氏家族简介刘氏家族大事记中国财富二号家族变迁组建新希望分合之道刘氏家族简介刘永行及其兄弟文化程度:大学主要企业:希望集团主要行业:动物饲料刘氏家族是中国最富裕的家族之一,2002年,刘氏家族是中国少数财富超过80亿的家族之一。1982年,刘家开始饲养鹌鹑和鸡,并将希望集团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者之一。1995年,刘永行搬至上海,他旗下的东方希望集团至今仍是中国最大的饲料公司之一,同时还拥有铝冶炼厂。2008年,刘永行的净资产达到204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了23.2亿元。刘氏家族大事记1982年,刘氏兄弟四人卖掉手表、自行车,一共凑齐发家资本1000元,成为农村改革后第一批养殖专业户。1989年,在老二刘永行与老三陈育新共同研制出新型猪饲料后,刘氏产业又一次大转移,他们将10万只鹌鹑全部宰杀,靠希望牌饲料把刘氏家产养的又肥又壮。1992年对刘氏兄弟来说意义重大。刘氏兄弟的产业出现...
· 土家族的姓氏土家族的姓氏由来代表姓氏
土家族名字土家语属于藏缅语系,其传统名字仅仅有名而无姓。例如:雍尼、布所、日客额、地额额、匠帅拔佩、洛雨、墨比卡巴、春巴嬷嬷、墨贴巴、傩贴巴、依窝嬷嬷、头嘎、西朗等等土家人和大自然有天然的亲和力,于是他们在取名时往往和自然有关。比如龙山坡脚的土家人现在给小孩起的乳名大部分还是为土家语名。例如:热木(美竹)、亥木(盛竹)、阿聚什用(岩下大将)、岜必(小山)、麦铁送(天官)土家汉姓氏由来一是统治阶级的官方语言记录: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但这几个姓在当今土家族中是小姓,巴姓、瞫姓、相姓几乎完全没有。土家族姓氏与汉族大同小异,除了较为特殊的田、向、覃、彭、冉外,其他的李、杨、王、张、刘、陈、赵、黄、周等等姓氏的人口数量排列顺序与汉族百家姓人口数量排列顺序大同小异。二是在不断归顺中央王朝途中依附的汉名汉姓。这...
· 倪氏家族姓氏来源   
一、倪氏家族渊源倪氏出自曹姓、邾国、郳国,为帝颛顼之后裔。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五儿子名安,曹姓。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附近)。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朱挟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是为江苏朱氏。大约公元前27世纪,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开始建立起最早的国家政权——一种酋邦,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君主。这位君主的称号,就叫做“黄帝”。黄帝本姓公孙,他的父亲原是统治今河南省新郑一带的有熊国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蟜氏部族的女子附宝为妻。传说附宝与少典成婚后,某夜在郊外田间散步,抬头仰望天空,欣赏满天星斗。突然天空发出一道万丈光芒,如闪电,似银蛇,绕着北斗七星旋转不停。最后,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宝身上。附宝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动,后来就因此有了身孕...
· 西门里常氏家族
明清时代的宁海州望族,城内有西门里常氏、赵氏、王氏,南门里贺氏,东关孔圣后裔;城外有西解甲庄李氏,午台南塂杨氏,泽上张氏,崖子孙氏,上庄于氏等。其中常氏为宁海州首富,仕进也不乏人;午台南塂杨氏科举第一(清代进士6人),西门里赵氏、上庄于氏次之(清代进士各4人);其他亦多为书香官宦门弟。常氏家族堪称牟平望族第一。常氏自明初定居宁海州,迄清末民初繁衍六百年,科举仕进不乏,名士代出。清后期更成为宁海州首富,其家族和家族创办的大兴商号及其分支,本地人号之曰“常大兴”。在几大家族中,常氏又尤能回护乡梓,在宁海州地方事务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与影响。一常氏原籍武定州(治今山东惠安),始祖常兴是元末明初朱元璋部队里的一名兵士。朱元璋夺取天下,改元洪武,建立明朝,创设卫所制度,兵士常兴被拨发燕山卫。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常氏二世祖常敬作为下属兵士,跟随朱棣南下,累积战功,升迁至武略将军、水军左卫前所副...
· 敖姓古代姓氏名望
1、敖陶孙:(公元1154~1227年待考),字器之,号臞庵、臞翁;福建福清人。著名南宋诗人.从小聪明好学,志向远大。宋光宗时为太学生。宋宁宗执政时期,朝廷由奸臣韩佗胄当权,大儒朱熹遭贬,敖陶孙很尊敬朱熹的学问,便不顾禁忌去探望了他,还赠诗表明自己的心意。赵汝愚死在被贬的地方,他又写诗哭祭赵汝愚。奸臣韩佗胄知道以后大怒,要派人逮捕他,敖陶孙连忙改名换姓逃掉了。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乡荐第一进士。历任海门县主簿,漳州府学教授等职,终奉议郎。敖陶孙是江湖派诗人之一,曾因《江湖集》被毁版而受株连贬官。其诗多为古体,往往放意而行,风格雄浑深厚。如《秋日杂兴》:“阵云起西北,中原暗黄尘。岂无康时算无路不得陈!书发亦过计,夜夜占天文。匣剑似识时,中宵哑然鸣。我亦发悲歌,沾衣涕纵横!”其它如《中夜叹》、《一日复一日》等,忧国伤时,激奋之情,溢于言表。但他也有一些古体诗失之粗率,或过于苦涩。近体诗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