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一座惊动世界银行贷款的刘氏宗祠

2017-02-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12
转发:0
评论:0
一座惊动世界银行贷款的刘氏宗祠,刘氏宗祠所在的贵州省天柱县以苗族和侗族为主,这两大少数民族占天柱县人口的98%以

刘氏宗祠所在的贵州省天柱县以苗族和侗族为主,这两大少数民族占天柱县人口的98%以上。坐落在清水江畔的三门塘村是该地区最古老的侗族村寨之一。 刘氏宗祠始建于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刘氏先祖刘旺是跟随朱元璋南北征讨、屡建奇功的战将,明永乐八年封诰为昭勇将军,刘氏后裔修建了这座宗祠纪念昭勇将军,弘扬刘氏家风。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刘氏家族的子孙后代不断修葺,作为祭祖、议事、喜庆的的活动场所。 刘氏宗祠的建筑装饰风格为中西合璧,外形受到19世纪从东南亚传入的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柱饰和窗饰造型均为西式。大门上方雕有一只老鹰展翅欲飞,两边高耸的墙柱上对称地排列着44个神秘的拉丁字母,彩塑时钟将时间定格在早上九时零二分。内部为清朝晚期传统中式建筑,精美的灰塑、石雕、木雕和绘画,表现山水、人物、鸟兽、虫蝶、花草等,代表这个地区宗祠建筑装饰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座古老的建筑在明清两代见证了木材交易的兴盛,载满木材的商船沿清水江而下,商人们往往在三门塘村码头停泊休憩。刘氏宗祠也反映出侗族文化特点,与侗族传统习俗有着密切联系。 然而,随着时光流逝,风雨侵蚀,刘氏宗祠日渐残损破败。气温、光照、潮湿等环境因素,造成墙皮剥落、瓦当破损、部分构件缺失、砖木石结构开裂,毁损严重。上世纪50年代后,宗祠逐渐丧失了原来的功能而改作其他用途,疏于管理和修葺,使其遭到进一步破坏。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也给这座古老建筑带来一定的扰动。

一座惊动世界银行贷款的刘氏宗祠

    " 刘氏宗祠保护与修复项目采取了严格的科学方法,成功地对建筑结构开展了非侵扰式调查,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了系统测试,采取了严谨的保护措施,使这座重要的古建筑重获新生,让侗族村民能够继续使用,并吸引外来游客,为保护和促进贵州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做出了贡献。 "

2013年11月,世界银行贷款贵州省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开始对刘氏宗祠进行保护和修缮。项目团队首先开展了建筑病害现状勘察,探明造成建筑物病害的原因,选择适宜的修复材料和工艺,并走访刘氏家族成员及三门塘村村民广泛征询意见,吸收他们参与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项目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现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则。

刘氏宗祠的修复工作包括墙体墙面清理修缮、更换补配破损瓦件和缺损构件、地面修复、疏通排水沟渠以减少雨水对建筑物的损坏等等。

一座惊动世界银行贷款的刘氏宗祠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修复,刘氏宗祠这座历经百余年的古老建筑又恢复了昔日的辉煌,现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前来观光,也是三门塘村村民们举办传统民俗和节庆的重要场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委员会主席兼曼谷办事处文化部主任杨碧幸(Duong Bich Hanh)指出:“刘氏宗祠保护与修复项目采取了严格的科学方法,成功地对建筑结构开展了非侵扰式调查,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了系统测试,采取了严谨的保护措施,使这座重要的古建筑重获新生,让侗族村民能够继续使用,并吸引外来游客,为保护和促进贵州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做出了贡献。”

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地区交通、城市及灾害风险管理部门主任夏明贤(Abhas Jha Kumar)表示:“我们很高兴听说刘氏宗祠项目获奖,这是对贵州省致力于保护自身丰富的文化遗产的认可。世界银行很荣幸支持这方面的工作。刘氏宗祠的成功修复表明,这种投资可以提升当地居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通过发展旅游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探访一座最具建筑特色的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是一栋「二堂四横围屋式」的合院建筑。始建于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年)十一月,但是当时可能只买份土地,而其它地方仍属吴姓所有,并且由于位处与邻庄联络之交通要道,所以「对门有一高桥」。这座宗祠整整经过四十五年,即到明治四十一年(公元一九O八年)才完全建成,且于大正十年,农村经济景气时又重修一遍。刘氏宗祠在最初建好时,只有左右两横屋,后来重修时,才又加上左右的「然藜阁」与「重光楼」两门楼。外横屋以及花园的巴洛克装饰围墙与凉亭,所以,这两座门楼与横屋无论材料、构造、尺寸与美学意匠上都与原先不同。甚至其外横屋还建成当时最时髦的大正样式洋楼,可以看出当时刘家之财力与在村中的权势。一、燕尾屋脊。刘氏祖先刘鳌及其大小儿子,皆考上贡生,故以燕尾造型显赫其家势。前门的燕尾线条明亮优雅翘起,脊背则饰以雕花剪黏,正厅的燕尾则因毁于台风重修之后较朴拙,脊背部份用镂空花砖则是分散风力、减少承受强风吹刮之虞,颇有「...
· 赖氏又增添一座辉煌的宗祠
· 莲塘村一座方氏宗祠蕴含的故事
“方”是塔石镇莲塘村的一大主姓,方氏族人在莲塘村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历史上在当地乃成望族。莲塘村曾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方氏宗祠。1943年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祠堂轰然倒塌,成了一片废墟。莲塘村位于衢江以北,距离龙游县城约11公里,由马村垄、西山、麻车、中莲塘、下莲塘、上莲塘等六个自然村组成,现有630户1620余人,其中方姓62户180余人。历史上莲塘曾设置乡建制。方姓人是如何迁居到莲塘的?年已69岁的方土发担任过20多年的村文书,据他介绍,其先祖逢辰四世孙宪,在北宋末年从桐庐芦茨源徙居小南海镇雅塘村,明末清初富字辈排行廿八的儿子再从雅塘村迁居到莲塘。这支方姓家族是否方腊后裔或族人尚无考证,但在莲塘村及邻近的雅村等方姓较多的村庄,《武松独臂擒方腊》这出戏是不让上演的,这似乎透露着这一带方家人与方腊有某种联系的信息。说起富廿八从雅塘村迁居到莲塘村,在当地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富廿八是个读书人,...
· 永安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位于福建省永安市下吉山中心,这里是福建省教育厅所在地、古祠堂,市级文物保护点。刘氏宗祠又名“崇仁堂”,坐北向南,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595平方米。每年农历九月初一,上下吉山村刘姓后代在此祭祀开基吉山的第一代始祖刘贵三(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从渔沄迁吉山)。因是刘氏大宗祠,所以常作大修膳,是所有遗址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处。1938年省教育厅设在吉山刘氏宗祠,在此办公达七年半。第一科在后山顶上,新建的两层木楼。第二科、第三科借用民房。厅长办公室位于祠堂右角,它是一座小平房。房屋共四间。右侧前间一个大客厅,约二十余平方,后一小间是工友住的。左侧前后间大致一样宽,前间办公,后间休息。室内摆设全是竹器,极为雅致。一棵大树正好覆盖这座房子,既遮荫又防空。客厅正门上方挂一块木匾,题名“笠剑轩”。办公室后面是教育厅的大防空洞,十分牢固,可容纳数百人。刘氏宗祠系歇山顶穿梁式木结构,为三进三开间抬...
· 东莞刘氏宗祠
东莞刘氏宗祠坐落于在常平镇田尾村。该村刘姓始祖—福远公南宋末年到此地定居,其子刘显宗和刘柏宗二世传宗立业,兴建两座祠堂,名为上围祠堂、下围祠堂;祠堂设计、建筑相似,历经多个年代重修仍可见昔日艺术风貌。祠堂坐北向南,主建筑分为前、中、后三大部分,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整座祠堂气势非凡,给人一个雄伟建筑的感觉。其廊木檐柱,雕刻生动,鸟翔花盛,图文清晰。自古至今,始终是该村标志,体现该村兴衰。解放前夕,东江游击队曾在此祠堂办公。宋梁氏大宗祠在板石村板石大街旧围迎翠楼旧址东侧。始建于嘉定九年(1216),至今已近800年,后为元兵所毁,几经重修,易地而建。道光年间,板石大宗祠重建,其时,梁姓支派繁衍,爵禄封侯者十余人。因而朝廷旌表其盛,赐匾曰“梁氏大宗祠”。中堂存“钦点翰林院”匾额。后又经两次重修,与重建迎翠楼为邻,蔚为壮观,但与当年风貌已相去甚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